MBTI中J/P维度实际对应的荣格八维功能,及更多模型对应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bti的fe和ti MBTI中J/P维度实际对应的荣格八维功能,及更多模型对应解释

MBTI中J/P维度实际对应的荣格八维功能,及更多模型对应解释

2023-04-06 0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说结论,J维度对应Te和Fe功能,P维度对应Ti和Fi功能。因为J和P维度实际上是迈尔斯母女加的,是表明“生活节奏和态度”,J类型是想要把外界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P类型是想要顺应自身节奏。本身J和P的分类就是迈尔斯母女基于判断功能的内外倾态度(Ti/Te/Fi/Fe)添加的。而感知功能Ne、Ni、Se、Si并不负责判断,因而就无法对应J/P维度。以下是具体分析

论点1,MBTI中J和P的实际释义

注意,以下指的实际上是生活态度/认知过程,而不是指具体的行为。用具体的行为划分是不符合原意且无效的,大部分人正常时候都是看情况在行为上“趋定J或者顺变P”。但是生活态度和认知过程才是根本性的无法根据情景改变的内容。

J(趋定)代表:

偏好通过有效地组织、安排外界事物主导自己的生活节奏,关注明确的目标、结果,偏好有条不紊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也更倾向于明确流程和章法获得确定感。

P (顺变) 代表:

偏好通过开放地面对外界的事物,更倾向于跟随自己当下随性的节奏,关注灵活性和即兴发挥,偏好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也更倾向于开放式地接受新的情况,以过程为导向。

论点2,荣格《心理类型》中对荣格八维功能的定义

在荣格八维中,内外倾(I/E)态度决定了定向于主体还是客体(一般态度类型),这个重要程度是高于情感/思维/直觉/感觉(机能类型)的。

这里直接概括重译《心理类型》中荣格八维功能的释义,是贴近原意的解读,参考资料可以直接看《心理类型》。

思维功能,即使是外倾思维Te优势的人思维程序中也会包含抽象个人观点,内倾思维Ti优势的人也会参照客观材料及秩序。但最主要的区别是,内倾思维总是回到抽象的观念世界和思维中,他的思维最后不对外界产生实际影响。更倾向于在自身内部形成纯粹的思考观念。外倾思维则总是要回到一般可接受的事实和外界的理智程序上,总是要消化大量经验及事实材料定向于客观环境

因而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如果要将思维功能对应到MBTI的J/P维度,Ti内倾思维对应的是P(顺应),而Te外倾思维对应的是J。

情感功能,内倾情感沉浸内敛,总给人一种文静的印象,对外反而是与其本性不符理智的模样,容易遭到误解。个人情感只与自身相关联,其不受外界情感及事实亦或者某种抽象观点的影响,是一种超越客体的情感功能。明显对应的是MBTI中的P维度(跟随自己的节奏,而非跟随外部世界的节奏)

外倾情感具有入乡随俗、友善合作的特性,该功能本能剥离自身的主观因素,就像外倾思维一样极尽所能地摆脱主观因素的影响。她们的观念定向于社会普适的情感程式,适应客观材料让自身服从于被广泛接受的“道德/习俗/价值观”(对应外倾思维的理智程式),尽可能调配自身服从于外部情感氛围。因而对应MBTI的J维度(跟随外界的节奏,而非跟随自己的节奏)

而感知功能实际上无法对应MBTI的具体维度,因为感知功能只是反映“视角”,而无法对应到J和P维度中更跟随外界(客体/外界)节奏还是自身(主体/内心)节奏。

非理性功能:

Ni/Ne/Si/Se

内倾直觉、外倾直觉、内倾感觉、外倾感觉

在非理性功能中,荣格说它们“指的是一些……不是基于理性的东西”。基本的事实属于这一类;例如,地球有一个月亮,氯是一种元素……等等。”这其中的非理性指的是没有遵从一个既定的标准,而是一种观察的视角所得到的事实、经验等等。非理性功能只关注于体验数据,而非推理,也因此当我意识到我所在的地方是地球的时候,我不是在推理它,只是在观察并阐述一个事实的存在。非理性功能带来的则是视野风格上的差异。也因此非理性功能可以称为感知/知觉功能。非理性功能本身并不试图使所观察到的东西符合任何一致的标准,而是希望将观察结果留给自己,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根据自己的条件(而不是根据某些理性标准的条件)观察它们。

理性功能:

Ti/Te/Fi/Fe

内倾思维、外倾思维、内倾情感、外倾情感

荣格在谈到理性功能时说:“它们的特点是推理和判断功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荣格后来解释了他所谓的“推理”的意思:“一种态度,其原则是要符合”一个既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从外部世界发现的客观标准(Te及Fe)或者可以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Ti及Fi)。因此哪怕是情感功能也是属于理性功能的,严格意义来说,分析心理学领域理性与感性从来就不是对立的。理性功能带来的是思维及情感上的差异。理性功能则带有一套天然的标准,这比非理性功能更有侵略性,也是自带了一套判断标准,这也是为什么理性功能又会被迈尔斯称作为判断功能的原因了。

论点3,说自己是没有发展好Te的INTJ/ISTJ,没有发展好Fe的INFJ/ISFJ,无异于说自己是没有发展好Ti的INTP,没有发展好Fi的INFP。非常地混淆概念。既然未发展完善功能,自然也就无法确认自己的“MBTI类型”。只能确定荣格八维中的主导功能

既然未发展好外倾判断功能,又何来的J偏好?当出现Ni+Ti+Fi/Si+Ti+Fi此类排序时,这种功能的意识偏好及态度是极为内倾的,更倾向于顺应自身节奏。如何像迈尔斯分类中J偏好服从外界标准井井有条安排好事务节奏,如果硬要划分,在MBTI分类中只能划为P偏好。

在此种情况下,不如说自己符合Ni内倾直觉或其他功能的主导。而非一定要把自己往某个十六类型模板里套,只能确定自己可能是什么“发展趋势”,如果一定要套,毫无疑问地会将个人形象和认识变得模糊,而过多地在类型的身份标签上建立认同感。打个比方,其实就是削足适履。

论点4,说自己Ti和Fi双高,或者Te和Fe双高,有可能是判断功能没有分化好,或者说更有可能是还没有区分清楚。再比如说自己Ni和Si双高,Ne和Se双高的,有可能是感知功能还没有分化好,或者说更有可能没有区分清楚。

分化可以直接理解成“发育完成”……或者长熟。

人虽然可以在不同情景下使用情感/思维功能,但这不代表能同时使用(划重点),请看荣格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功能十字图。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引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原文:你可以画一个所谓的功能十字图(图1)。中心是自我(E),它有可供支派的一定能量即意志力。在思维型的情形中,意志力被导向思维(T)。这样,情感(F)就必须被放在下端,因为在该情形中它 是一种次要功能。这来自于这个事实: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须排 斥情感,正如在你感受的时候必须排斥思想一样。如果你思想,你就 得把情感和情感价值撇在一旁,因为情感最能干扰你的思想。另一方 面,依照情感价值下判断的人则把思维掷于一旁,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两种不同的功能是相互冲突的。人们有时要我相信,他们的思维与他们的情感是同时并存的,但我不相信,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以同样完美的程度拥有这两种对立的功能。

感觉(S)与直觉(I)的情况也是这样。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在你观察物质事件时,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看到视野以外的东西。当你观察一个正在运用感觉功能的人时,如果仔细打量他,你就会看到他的眼轴聚拢来并集中在一点上。如果你研究那些直觉功能强大的人,你将看到,他们只盯着事物——不是看而是对事物“扫描”,因为他们摄取的是整个事物,在他们知觉到的众多事物中,他们在其视野内获得一点,而这一点就是预感。通常你可以从眼睛判断一个人是否富于直觉。当你处于一种直觉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你总是竭力把整个情景收摄进来,直到某种东西突然整个地出现 在你面前。如果你是一个感觉型的人,那你就会如其所是地观察事物,而那样一来你就绝无直觉,因为这两种东西不可能同时兼得。事情太难了,因为一种功能的原则排斥着另一种功能的原则。这就是何以我要把它们看做对立物的缘由

直觉型的人总是为事物的真实所困扰。从现实的观点看,他是失败者,他总是力图把握生活的可能性。他是这样一种人:在一块土地上耕耘播种,但不等庄稼成熟又去另辟新地。他身后是已耕的土地,眼前永远是新的希望,结果却没有什么收成。而感觉型的人却属于事物。他在给定的现实中生活。

对他来说,一个事物如果是实在的,那就是真的。对直觉型的人来说,这种实在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呢?或者是一种谬误的东西,或者不应该存在(应该存在的是别的事物)。但是,当感觉型的人缺乏既定的现实——一个栖身的斗室——时,他便会恹恹欲病。如果让直觉型的人栖身于这样的斗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出去,因为对于他,给定的情景不啻是一座监狱,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碎它,以便他能走向新的可能性。

上述差异在心理学实践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要以为我在贴标签,说“他是直觉型”或“你是思维型”。

人们常常问我:“某某人不属于思维型吗?”我回答说:“我从未这样认为。”我的确没有把人们分类归入贴有标签的抽屉中,这是毫无用处的。然而,如果你占有大量的经验材料,你不免需要类别的批评原则去加以分类。但愿我没有夸张,对我来说,能够从我的经验材料中建立起一种秩序,那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遇到麻烦或感到混淆的时候,当你不得不向别人解释这些材料的时候,情况尤其如此。例如,如果你要对丈夫解释妻子或对妻子解释丈夫,运用这些客观尺度将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整个事情就会停留在“他说过”—“她说过”的水平

论点5,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判断明确的“MBTI类型”,有些人还在发展中(注意这里说的是进行时),而有些人更长期地偏离常模。判断MBTI类型的意义远低于判断荣格八维功能原型。John Beebe荣格八维原型理论可以帮你在动力上确定各个功能在你心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的原型功能排序的意义:

主导英雄/女英雄,辅助父母,第三永恒儿童,劣势阿尼玛/阿尼姆斯。第五对手原型,第六批评家原型,第七愚人/小丑,第八魔鬼。你可以想象这八个角色在我们的内心搭建舞台剧,演不同的人生剧本。

如在有些剧本中,只有主角出现(主导功能),而其他角色都是龙套。

如有些人觉得自己人生是场荒诞的喜剧,就让小丑功能(七功能)频繁出现,但主角还是主角,小丑仍是小丑。

如有些剧本中配角的戏份比主角多,但这并不代表主角是配角。甚至有些剧本中主角活在其他角色的话语中,不出现。但角色位依然是角色位 与出场频率,戏份无关。

因此John Beebe的原型功能排序不代表功能使用频率,即使是主导功能,也有可能出现在一段时间内不使用的情况,但它依然是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最有力量感的功能。对个体来说其重要性和深层意义依然被强调,而在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依然产生本能地使用

论点6,如果自我认识非常不明确,荣格八维功能更适合当流动的特质论用,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荣格八维功能锁定自己的类型是什么。这个时候原型论也不适合用于做个体判断,进一步成长积累社会阅历的重要性是高于判型意义的。小心过度的身份标签捆死自己的成长,也小心拟态认同。

更后面部分待更新,这篇手机上的稿子,稍微有些乱。

参考资料:

1.天资差异

2.请理解我

3.荣格《心理类型》

4.《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