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亏百万到麦当娜等巨星捧场,他打造出「全球第一网红音乐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yre音乐节真实事件 从年亏百万到麦当娜等巨星捧场,他打造出「全球第一网红音乐节」

从年亏百万到麦当娜等巨星捧场,他打造出「全球第一网红音乐节」

2024-07-12 0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粉丝们只能通过屏幕来享受音乐的魔力了……

或许是因为宣传片的定位,收了「金主爸爸」的钱,纪录片最终呈现出来的片子质量,如某位豆瓣网友评论:「作为纪录片还是挺水的,但是素材硬啊。」

1999-2022整整20年超2400场演出,以PB(1PB=1024TB=1024×1024GB)计算的素材量……剪裁成10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体验是惊人的。

这部纪录电影的发布,意味着音乐节上的许多表演首次展示给大众,包括麦当娜、Prince、碧昂丝、Jay-Z、坎耶·韦斯特、电台司令、小妖精乐队、瑞士浩室黑手党、蠢朋克、比约克、比莉·艾利什等等。

这个国外加州印第奥(Indio)市科切拉峡谷沙漠中的音乐节,几乎等同于21世纪头20年的欧美音乐发展史。

对于音乐人而言,发展至今,科切拉已成为他们事业上升过程的转折点。借助这个舞台,艺术家们可以宣告自己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

2017年,怀孕让碧昂丝退出当年的科切拉音乐节——原本她继2007年冰岛另类天后比约克之后,成为十年来第一位在科切拉音乐节上压轴出场的女歌手。主办方迅速找来新的压轴歌手人选,将这项音乐圈「殊荣」交给了另一位欧美顶级当红天后,Lady Gaga。

第二年,碧昂丝就用一场「返校节(Homecoming)」宣告女王归来。主舞台上搭起一座金字塔,458000人收看了男子天后在其上表演的这场了不起的演唱会,而随后一个月中,4300万人通过YouTube观看了这场无前例的欢宴成为2018年度标志性文化事件。

2022年的科切拉现场,不满18周岁的碧梨(比莉·艾利什)登台,与台下数万粉丝一起「唱蹦」表演,下一代巨星「实红盖章」。

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有乐评家将科切拉音乐节称为音乐界的潘通(PANTONE)色卡,认为它是流行的塑造者和定义者,不仅成为流行音乐类型的风向标,也是世界上其他音乐节争先效仿的对象,同时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

从麦当娜到泰勒·斯威夫特、Lady Gaga、蕾哈娜、碧昂斯、Jay-Z、坎耶·韦斯特、缪斯乐队……这么说吧,你在One World(三年前的纪录片,揭示她如何发起一场改变世界的演唱会)里能见到或见不到的音乐巨星们,在这里几乎都能轻松偶遇,欣赏他们的live表演,更是稀松平常事。

科切拉音乐节也是时尚界的主战场,重要程度不弱于四大国际时装周和戛纳电影节。名媛、女星、超模、时尚博主们齐聚一堂,争奇斗艳地展示最引人注目的穿搭打扮。卡戴珊姐妹、维秘天使团、超级网红都绝对不会错过这样的亮相机会。在Instagram和小红书上,「科切拉」这个标签下面,是无法胜数的街拍美图和最in单品。

但曾经,音乐节,尤其是摇滚音乐节的名声一直算不上多好。从朝圣之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算起,嬉皮士、大麻、滥交、混乱、暴力、迷幻……造成了普通人对音乐节的既定印象。不管乐迷如何美化音乐节现场人们天真的笑容,也没法否认一场组织混乱的演出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多少麻烦(「连猫与狗都在乱搞」)。甚至在「伍德斯托克」之后,国外许多州县立法禁止辖区内举办类似活动——关于音乐节史上的这个史诗级奇迹和与之相关的纪录片,等我们下次题荒时再写。

有鉴于此,保罗·托雷特(Paul Tollett),科切拉音乐节的缔造者,最初的想法就是「给歌迷一个美好的环境」,让演唱者与欣赏者都有归属感——当然,他也不否认商业上的考虑。一切出于偶然。

1993年,摇滚乐团Pearl Jam因不满售票公司收取额外的服务费,将表演场地搬到位于印第奥市的帝国马球俱乐部。帮他们规划场地的,是一家叫Goldenvoice的小展演策划公司。

科切拉峡谷广阔沙地上的这场演出吸引了25000名乐迷,也让Goldenvoice看到了大型音乐节的潜(钱)力。

时间到了1997年,Goldenvoice在与大型娱乐公司的竞争中不断挣扎,走投无路。CEO保罗·托雷特拍脑门,想出了一个能挽救财务困难的点子。

办一场音乐节,邀请的歌手并不一定要是排行榜常胜军,反而是一些有个性、能带领潮流的音乐人,更重视他们的艺术性。

托雷特认为,只要把一群这样的人聚集起来,一定能吸引到为数可观的观众。地点就选在曾经合作过的帝国马球俱乐部。

他曾希望在1998年就举办第一届科切拉。「但没做成,」他说, 「我们不得不先把计划搁置,然后在1999年的时候做,并邀请了贝克(Beck)、莫里西(Morrissey)和化学兄弟。科切拉在112月举办,但我们112月就公布了阵容等细节。这是我们做过最蠢的决定,因为在活动开始两个月前就开始宣传,等于是在浪费预算并且慢性身亡,但我们那时不是很懂。」

老天跟托雷特开了个玩笑。就在科切拉公布演出细节的同一周,伍德斯托克’99也公布了阵容和时间……那是以「伍德斯托克」之名的最后一次「复活」,堪称一场灾难,音乐节三天内吸引来超过25万观众,人们在ROMA空军基地里恣意「挥洒」青春,「Love&Peace」不再,只余毒品、纵火、欺负与骚乱。音乐节结束后,44人被捕,8起欺负案被上报,超过1万人需要进医院接受治疗。

整个音乐节市场的形象遭到重创,首届科切拉音乐节预计7万观众的目标,最后只达成了一半左右,惨淡收场,公司对外宣布的亏损数字是85万到100万美元。

迫于资金紧张,托雷特不得不卖掉房子和车。

他承认那段日子确实很艰苦,但并没有打垮他:「我通常会悉心分析为什么失败,但从来没有因为失败就觉得难为情,也没有因此畏首畏尾。一般洗个澡就过去了,继续努力,不过有些失败需要多洗一次。」

到2016年,科切拉音乐节的票房收益近一亿美元。

认真,是我们改变世界的方式

科切拉的成功,处处依靠细节堆积。

托雷特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个Excel文件,记录了科切拉六大表演场地的使用日程。表格里,每个场地都有不同的颜色代表,分别填充在三天内从中午到午夜的不同时段,时间越晚颜色越深。

他解释,大家都希望晚上演出,那样就能充分展示表演效果,可不是谁都能排到晚上,也不是谁都适合夜里。比如独立摇滚歌手埃兹拉·福尔曼,他是恪守教义的犹太人,要在周五太阳下山前赶到犹太教堂,周六休息日也不能表演。

音乐是吸引粉丝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科切拉,我与9万人一起在荒野上看日落。那个场面,至今想起来都会觉得震撼。」有意无意宣扬的这句流行语,使得「在科切拉山谷看上一场落日」被许多人列入了心愿清单。这一美景也成了每年如期而至的「网红打卡点」。

与这独特的自然环境配合,每年主办方都会邀请艺术家,设计契合当年音乐节主题的装置作品。而且几乎每年,这些装置作品都在打破自身的尺寸记录。托雷特曾表示:「我们要做的是生产能力所达最大极限的装置作品,是我们可以搬运进音乐节场地的最大型的作品,我们希望你在百里之外也能感觉到视觉震撼。」

音乐与艺术,两者结合出的诱惑,谁能抵挡得住?

2012年起,科切拉音乐节演出时间延长到两个周末。理由?托雷特向合伙人说的很明确:「怎么样让科切拉做得更好?搞两个科切拉。」

具体何时做音乐节推广也是有讲究的。每年科切拉音乐节海报和演出阵容公布,都是乐迷关注的大事。或者说,海报公布的那一刻,冲锋号角即已吹起,该抢票了。

对音乐人来说,科切拉音乐节海报还有另一层意义,上面的排位直接和出场费挂钩。「对于那些DJ们来说,科切拉海报上的位置将决定他们未来在国外和国际市场上的要价。」

从周五到周日的主打音乐人,必然要占据海报最上最醒目的一行——他们每人都会得到300万到400万美元的演出费。

在他们下面,是一行行歌手和乐队的名字,字体渐次缩小,让更多的艺人名列其中——最后几行的演出费用部分不足一万美元。

对主办方来说,邀请参加音乐节的艺人是一门艺术。除了麦当娜、保罗·麦卡特尼等顶级明星,科切拉也给了小众音乐人很多机会。《科切拉:沙漠中的20年》导演佩克尔举例说:「蠢朋克2006年的金字塔表演,每个艺术家的采访里提及最多的就是它。这个舞台凭借一己之力地重塑了电子音乐的现场体验,引爆了这个类型。」——电子音乐在流行音乐圈的显赫地位,科切拉绝对功不可没。

蠢朋克

过去,托雷特通过查看音乐统计机构或者音乐会行业杂志了解谁的唱片卖得更多,谁的音乐会门票卖得更好,进而决定海报上的「排行」。但现在,主办者们更多依靠数据来做考量,特别是对DJ——他们利用社交媒体的指标衡量人气,比如Facebook、Twitter的粉丝数、YouTube的视频点击量。

托雷特总结,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地下音乐了,在音乐分享平台帮助下,各式各样的音乐类型都可能迅速流行,相关音乐人几周就会名声大噪。他请过一些小乐队,短短六个月他们就麻雀变凤凰;也有那种邀约时正处巅峰,此后就走下坡路的情况。「这就像炒股,不是做多就是做空。」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明星变成「科切拉」主要卖点,独立歌手和乐团在邀请名单上被渐渐边缘化,科切拉也无法避免地被批评越来越主流和商业化。

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却乐见其成,Goldenvoice联合创始人、《科切拉:沙漠中的20年》执行制片人雷蒙德·洛克表示:科切拉的诞生是对当时现场音乐的深刻理解以及反思,并身体力行了对未来的愿景,这一切刚好幸运地落在了音乐和文化中心附近的一片沙漠上。

2022年,当人们开始越加珍视音乐的无国界特性时,科切拉已经扩展为一个触及时尚流行、音乐艺术、社会文化多层面的盛会,它所呈现的样貌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真实缩影。而「真实」,是比一切慷慨陈词更有价值的力量。至于这个微观世界将来的发展,是后浪们施以决定权的时候了。

资料来源

《Coachella: 20 Years in the Desert》

《‘Coachella: 20 Years In The Desert’ Documentary Bows Via YouTube Originals On Former Opening Day》

《The Man Behind Coachella》

《从亏损百万到世界级狂欢派对,是什么成就了科切拉音乐节?》

撰稿 鲜 于

编辑 许 静

校对 张 帅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