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重庆城的三个独特外形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垫江地形图全图 浅析明清重庆城的三个独特外形特征

浅析明清重庆城的三个独特外形特征

2024-07-15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浅析明清重庆城的三个独特外形特征 发布人:2023-07-28

“山水城”一体,一直以来是重庆城市形态的重要标志。“九开八闭”的城门、蜿蜒的城墙、上下半城的特色空间格局,纵横交错的街巷肌理,是许多人对古代重庆城市的第一认识。而面对几千年的城市变迁,这些认识却显得有些单薄,还需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内涵。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重庆城独特的外形特征。

 

图一 《重庆府治全图》

 

一、“圆头方尾”的龟形城市

资料显示,最早在明代,重庆城就有“龟城”的说法。如明代《蜀中广记》:“今府城为门十有七九开八闭以象九宫八卦,或曰象龟,首乃向涂山”[1]。清代《蜀道驿程记》:“孤峙江中,宛如龟之曳尾”。《重庆府治全图》:“渝乃蜀东要地,形如龟而活泼;颈似鹅以高扬”。民国《巴县志》:“俯瞰石城(重庆)如龟,而自下望之,若天半然”[2]。又如杨宇振教授“此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带有强烈主观意向地将重庆城象形地绘制成“龟状”[3]所言。后来,在一些重庆老地图上更是直接标注有龟的相关标识。如清代《渝城图》标注有“龟尾坝”,1929年《重庆市区地形图》标注有“龟尾巴”。以上,无不显示出古人对重庆“龟城”建筑意象的认同。

具体而言,整个城市形如龟状(图一),龟首在城东北端朝天门炮台区域,朝天门为龟嘴,龟尾在城西角五福宫龟尾坝区域。其主要特征为“圆头方尾”:圆弧形龟首,方形龟尾。从局部来看,以马王庙街为分割线,马王庙街以北以上是龟城的头颈部,马王庙街以南以下为龟身。龟首,圆弧形,实际上是重庆城的东城角。只是不同于常见的方形城角,东城角被营建成了圆弧形炮台。龟尾,在城西端五福宫附近的龟尾坝区域,实际上是重庆城的西城角,上文提到的地图中均有“龟尾”的文字标识。龟尾的特殊之处就是“名不副实”,其名字与形状不符。传统龟尾有尖形、圆尖形、圆弧形,但地形图与老照片都显示重庆城的龟尾为方形,差异明显。从整体来看,通过圆形城角象形“龟首”、朝天门象形“龟嘴”、近窄远宽渐渐大的朝天门码头石阶梯象形“吸水之势”的设计,营造“灵龟吸水”的布局,从而化嘉陵江反弓水为有情水,弥补了地理上的先天不足,理顺了风水格局。

 

图二 《重庆市区地形图》朝天门局部图[4]

 

 

图三 《渝城图》——“龟尾坝” 

 

 

图四 《重庆市区地形图》——“龟尾巴”

 

图五 晚清龟尾炮台照片

 

二、不规则瓮城——大小不一,形状多样

瓮城,又称月城,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实际上就是主城门外的护门小城,其墙体较主城墙稍低、稍薄。通常,瓮城门与主城城门不呈直线对应,而是呈90°垂直分布,从而有利于遮掩主城门,加强防守。瓮城最早可追溯到石峁遗址,唐宋延续,明清时瓮城营建数量明显增多。《武经总要前集》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所以,一般瓮城的形制比较规整,或是方形瓮城,或是圆形瓮城。重庆城只有开门才建有瓮城,八座开门但只营建了六座瓮城,东水门、金紫门没有瓮城。细看下来,千厮门瓮城平面类似梯形状,南纪门瓮城平面类似直角斜四边形,储奇门瓮城平面类似五边形,太平门瓮城平面类似四边形,临江门瓮城平面类似三角弧形。其中,临江门瓮城面积最大,南纪门瓮城面积最小。总体而言,这六座瓮城既不圆也不方,总体呈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特征。造成这种现像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地形限制,其次可能是部分瓮城为后期加建,因为城外外展而扩大防御面积。以临江门为例,内凹型城门,城门内凹,左右两侧城墙前出,形成了交叉火力,来犯之敌均会受到两面夹击。所以,临江门这种内凹型城门比一字型城门(太平门、千厮门等)防御力大为提高。但临江门瓮城面积显著超过一字型城门的瓮城,几乎达到2倍于一字型城门的瓮城面积。这有可能是因为城门外经济发展,居住人口增多,而被动扩大了防御。

 

图六 《重庆市区地形图》千厮门平面图

 

 

图七 《重庆市区地形图》南纪门平面图 

 

 

     图八 《重庆市区地形图》 储奇门平面图

 

 

图九 《重庆市区地形图》太平门平面图

 

图十 《重庆市区地形图》 临江门平面图

 

三、非对称性城门——城门不居中

城门是古代城池的主要出入门户,同时也是城池重要的标志。清代重庆城,沿袭明代城池建制,共有“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正德《四川志·重庆府》记载:“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洪武初指挥戴鼎重修。高一丈八尺,周围二千一百三十六丈。门一十七,曰朝天、翠微、东水、通远、金汤、定远、南纪、凤凰、金子、仁和、太平、出奇、大安、临江、洪崖、千斯、福兴,开九闭八。”这是现存关于重庆城“九开八闭”城门的最早记载。一般来说,城门都是中轴对称,门洞正中,左右两侧城台等宽对称。而重庆的部分城门却呈现非对称性的特征,城门不居中,即门洞两侧的城台不等宽。如东水门正门门洞两侧城台呈内窄外宽(靠江一侧为外),通远门瓮城门内窄外宽,太平门瓮城门洞两侧城门城台呈内窄外宽,南纪门瓮城门洞两侧内宽外窄,储奇门瓮城门洞两侧内宽外窄,千厮门瓮城门洞两侧内宽外窄,临江门城门洞两侧左宽右窄。不居中的城门,虽然缺少了对称的秩序感,却充满了灵动性、智慧性的美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种:一是崎岖狭窄地势原因造成,地形限制导致城门洞位置,只能不居中设置;二是瓮城门与主城门可能不是同期营建的。非对称的瓮城门可能是后期加建,面积不足因而在修建时只能因地制宜。无论何种原因,“城门不居中”无疑是一次改革,在讲究“中正”的封建礼制时代充满了政治风险,如不能为时人所接受,无疑会引来非议,甚至弹劾。但能保存至今,无疑说明了这次改革的成功,也显示出了重庆人对新事物的接纳与包容。城门具有重要的政治属性。  

 

图十一 通远门瓮城门老照片

 

 

图十二 东水门老照片

 

以上,即是明清重庆城的三个显著外形特征。从中能够获得以下启示:一是像法自然,学习自然。筑城时“取象比类”于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筑圆城不筑方城,从而提升军事防御力和洪水防御力。二是革新精神。在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城门不居中”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突显了古人不为旧制所束缚,勇于推陈出新的革新精神,体现了限制条件下创造性发展的重庆智慧和勇气。而强大的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则是“城门不居中”改革创新的勇气基础。“城门不居中”是明清重庆城的一个重要标识,更是研究封建制度下改革创新的重要实例。

注释:

[1]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七《名胜记第十七》。

[2] 向楚主编,巴县志办公室选注:《巴县志选注》,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039页。

[3] 杨宇振 :《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重庆出版社,2020年,第11章。

[4] 袁东山,孙立唯 ,蔡亚林:《古渝雄关——朝天门》(http://www.cqkaogu.com/ycbh/3812.jhtml)。

图文:柴兆杰

 

上一篇:关于合作开展大渡口C30-4(部分)地块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的公告 下一篇:关于合作开展南岸区鸡冠石镇廖家山片区J9-203等7个地块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公告 分享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