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唐再看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歌曲重回大唐 重回大唐再看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重回大唐再看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2024-07-14 0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彩绘釉陶女袖手立俑 摄影/王建南 石刻胡旋舞墓门 供图/国家典籍博物馆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复制品) 摄影/王建南 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摄影/王建南 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 供图/国家典籍博物馆 尉迟敬德墓志 供图/国家典籍博物馆

◎王建南

展览: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展期:2024年5月1日-8月25日

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汇聚了来自15家文博单位共计140组249件展品,以唐朝第二位君主李世民的成长与治国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大唐王朝在创立之初的艰辛与荣耀。

少年英雄马上天下

前有一道长长的河堤阻路,后有王世充手下的追兵,秦王李世民所骑战马飒露紫喘着粗气,焦急地踏着沙地。它已身中数箭,特别是胸口的那一箭几乎致命,如果是换作普通战马,早已扑倒在地。随同李世民冲入敌营的数十骑人马已走散,只剩下丘行恭一人紧跟在秦王左右。

这一幕发生在唐高宗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与敌方大军对峙洛阳北面的邙山。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闯过王世充在此的布阵,便可直捣他的老巢洛阳。对于已经建国两年的唐高祖李渊来说,统一天下还有两大阻碍——盘踞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扫除这两大势力的重任又放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

在初唐的将帅之中,李世民最善于利用骑兵的优势。他本人骑射高明,又勇猛异常,常常率领一小队人马突击敌营,以探虚实;或领一队兵马,在敌方大军前方晃悠,以作诱饵。这次被长堤所阻,并没有让李世民慌了手脚,但是心爱的坐骑已受重伤,危在旦夕。只见丘行恭将坐骑让与主公,转身面向追兵,手执长刀,高声呼喊,一路挥砍,从包围中杀出。

李世民与丘行恭回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飒露紫拔去胸口这支箭。

这一幕被铭刻在“六骏”石雕组像之中,放置于唐太宗日后营造的昭陵北坡阙门外神道两侧。浮雕上的丘行恭目光柔和,与飒露紫头对着头。由于箭入前胸太深,丘行恭向外拔时,战马前腿紧绷,后腿微屈,四蹄立起,以承受拔出时的剧痛。飒露紫圆睁双目,嘴微微咧开,露出了整齐的牙齿。箭终于拔出来了,但飒露紫还是合上了眼睛。《旧唐书》记载:“贞观中,有诏刻石为人马以象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为战马竖立纪念碑,唐太宗是首创。

李世民从615年16岁时在雁门关救驾隋炀帝,到623年24岁时扫平河北刘黑闼势力,历经了五次大战役:西边铲除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陇西的军事割据,东边消除宋金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势力。以白蹄乌、青骓、特勒骠、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组成的“昭陵六骏”成了李世民沙场征战最为形象的缩影。

对李世民而言,战马是他实现远大抱负不可或缺的伙伴。“昭陵六骏”石雕体现了李世民不仅是一位英明勇武的将领,更是一位情感丰富、重情重义的君主,同时也在告诫后世子孙,创业维艰。

登上帝位之后,唐太宗十分重视战马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马政”,以实施有效的马匹饲养和监管,建立了一整套马籍管理制度。《新唐书》记载:“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初唐时期的官方养马数量大大超越了强盛的汉武帝时期,被后世公认为“中国马政的高峰”。

兄弟相残逼父退位

李世民五十年的人生可以一分为二:前面十几年上马打天下,后面23年下马治天下。

李世民贵族出身,父亲李渊是西魏“八柱国”李虎之后,世袭爵位。唐取代隋,相当于表哥灭了表弟。因为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是表亲关系。源头要追溯上一代,李渊之父陇西郡公李昞、杨广之父随国公杨坚先后作了西魏及北周时期名将独孤信的女婿。也就是说,李世民的祖母与杨广的母亲是同胞姐妹;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叔,李世民是他的表侄。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此时的隋朝政权已处于土崩瓦解之中,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地方武装势力趁机割据。李渊在密友刘文静、裴寂和儿子李世民、李建成的辅佐下自太原起兵,先向南后向西,于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李唐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李世民虽出身于贵胄之家,却没有半点骄奢之气。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精于骑射,这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李渊也是武将出身。据《旧唐书》记载,当年李渊能娶到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凭借其出色的箭术在众多求婚者中脱颖而出。李世民少年英豪,18岁那年曾在乱军中解救过父亲。《旧唐书》记载他“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

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儿子,可惜不是家中长子。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也是才华出众,忠心耿耿,早早就被立为太子。然而有了这样一个二弟,任何一个大哥都不会安心。一批朝臣围拢在太子周围,处心积虑想除掉李世民;另一批能臣聚集在秦王府,谋划着夺位的时机。这一切其实都被李渊看在眼中。他深知二儿子战功卓著,大儿子虽稍逊一筹,却也堪为守成之君。让不让李世民上位,他始终犹豫不决,一直在两个儿子的明争暗斗中搞平衡,最终导致了兄弟之间的那一场决战。

“玄武门之变”的经过,无须赘述。这场发生在清晨的政变,历来是史家研究的重点。如果想在如今的西安城中寻找玄武门的踪迹,不妨到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停车场旁默默凭吊一番,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唐初太极宫北墙的夯土。

那一段兄弟残杀的暗黑记忆永远封存在唐太宗的内心深处,六月初四庚申日那个凌晨所发生的一切不断在他眼前浮现。李世民亲手射杀兄长、皇太子李建成时,看到他一脸错愕。那一刹那,哥哥显然无法相信亲弟弟会下如此狠手。

唐高祖李渊当日惊愕地见到全副武装、浑身带血的尉迟敬德闯入宫来,自然心知肚明,后悔自己的犹豫不决最终酿成儿子们的自相残杀。他于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初九正式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

日后,李世民将这段记忆以不同的方式表露出来。他专门请阎立本绘制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表面上是表彰为唐朝建立而立下战功的能臣武将,其实是藏了他的私心。因为唐高祖在开国之初便有明确的封赏与记功画像,何须唐太宗再制作一份?这二十四位功臣里既有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也有“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奇功的人,尉迟敬德就是最突出的一位。他不但在现场果断干掉了太宗的弟弟李元吉,救驾有功,还完成了主公李世民最想做却不方便做的事情——逼父亲李渊退位。

尉迟敬德此后享受荣华富贵,去世时得到了厚葬。据说,唐太宗此后常做噩梦,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甘愿护卫寝殿门外。这一对形象最后在老百姓的喜闻乐见中,化作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张贴的门神。

唐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避暑别宫大明宫,以彰显孝道。第二年五月,李渊驾崩于大安宫寝殿内,大明宫建设随即中止——待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修建,开启了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

四方安定民族团结

李世民于继位第二年正式启用“贞观”年号,从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贞观之治”。“贞观”一语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常;观:示。贞观,意即以正道示人。

李世民内部压力刚刚解除,还未安稳之际,外患就来了。

在广袤的北方游牧地区,随着气温迅速降低,草原由东向西陆续进入枯黄期。对于草原上的突厥人来说,南下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种惯性思维,千百年来屡试不爽。当时北方草原的游牧势力分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突厥实力更强。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似乎嗅到了长安城里某种动荡的气味,亲率十万骑兵袭击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北武功镇),长安城闻讯立即全城戒严。突厥随即进兵至高陵(今高陵县),前锋直抵渭河北岸。此时正值长安的秋天,渭河两岸树叶开始变黄,川原秋色静寂。

唐太宗身边虽有强将,却缺少兵马。他只得安排了一个迷魂阵,以勇退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便桥会盟”。据传唐太宗与房玄龄等五人策马急驰,直奔渭河之上的便桥。在桥的北侧,东突厥大军正在等待他的到来。

尚书左仆射萧瑀见李世民仅带六骑出城,立即上前制止。唐太宗平静地说道:“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突厥所以扫其境内,直入渭滨,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他告诉萧瑀,突厥已经窥探到了国家内部出现了矛盾,如果自己闭门不出,将大大助长敌人的来势,长安附近的百姓也将遭到劫掠。因此,李世民意识到必须迎敌于河畔,毫不示弱,大唐的安危在此一举。闻听此言,再直视唐太宗的神色,萧瑀只好作罢。

唐太宗与颉利可汗隔河喊话,责备其背弃盟约。果然,如唐太宗所料,颉利可汗迫于威势,向大唐天子请和。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下白马之盟,颉利引兵退回草原。

在平定边疆部族的侵扰后,唐朝以强大的国力使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归附,唐太宗成为诸王共主——天可汗。

唐王朝自唐太宗开始设立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以都护府和都督府为核心。针对众多归降的边疆部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与此同时,让边疆部族的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管理具体事务,并可世袭接续。

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在贞观年间派使者两度向唐太宗请婚,遂有文成公主远嫁雪域高原,携带了大批生产工具、菜种、医疗器械及大量的书籍,加强了内地与吐蕃在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

唐太宗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令国家长治久安。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唐太宗还在都城长安设立鸿胪寺,负责接待大批少数民族与外国使团,将长安打造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

贞观年间,丝路畅通,商旅不绝。朝廷在注重对外贸易的同时,也为远道而来的各国商人提供各种便利的经商与定居的条件。不少胡人在大唐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此时的朝廷中,就有100多名五品以上的官员由胡人担任。

为君之道知人善任

唐太宗在东征西讨的岁月中,早已延揽了一批能臣良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等人。自李世民登基后,他们又作为股肱之臣辅佐其平定边疆、安定天下。李世民即位后知人善任,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留下君仁臣忠的佳话。

其中,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君臣相处最为经典。魏征在一心一意地辅佐太宗之前,其实更换了好几个门庭:先是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后随主归降瓦岗军李密,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征随李密投奔李渊,遂为唐臣;后被窦建德所俘,署为夏政权的中书舍人。四年间,窦建德、王世充相继为唐朝所灭,魏征遂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赏识魏征才能,遂化敌为友,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

到了这个阶段,魏征才成为历史上那位人人称道敢于直言进谏的能臣,他的专长才有了用武之地。这跟唐太宗的知人善任极为有关。

自古以来,“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征深深明白这一点。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这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由此,魏征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在唐太宗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成为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悲痛异常,并总结出一段传为千古的感悟:“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朝时,中国以高度繁荣的经济、多样的文化和富足安定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开明、近悦远来、威名远播的强国。而这一切的起点,源自隋代打下的政治基础及积累的制度经验,更离不开唐初两位皇帝的接续之功与创新之力,其中尤以唐太宗为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