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的种类 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7-02 21: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规范视角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aste Sorting Behavi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orms DOI: 10.12677/AP.2023.133156,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423  浏览: 884  作者: 徐逸云: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垃圾分类行为;社会规范;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Waste Sorting Behavior; Social Norm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焦点理论,从社会规范的视角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全国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规范等变量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态度及意愿水平较高,但行为还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出“知行不合一”的情况;2) 大学生的个人道德规范对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描述性规范对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最大,而禁令性规范无显著影响。3) 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个人道德规范和描述性规范能够通过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据此,文章从社会规范视角为高校亲环境教育提出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theory of normative focus, we construct a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garbage sorting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orm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variables such as social norms on college students’ garbage sorting behavior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 sort garbage are high, bu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in their behaviors, showing a “lack of unity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2)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moral norm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both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o sort garbage, and the garbage sorting behavior was most affected by descriptive norms, while the prohibitive norms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3) The mediating effect study showed that personal moral norms and descriptive norms can influence th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through attitude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makes suggestions for pro-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orms. 文章引用:徐逸云 (2023). 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规范视角. 心理学进展, 13(3), 1303-131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56

1. 引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几年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在优先试点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垃圾围城的困境尚未解决,垃圾分类还存在地区工作差异大、居民习惯推动难、分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其中居民的源头垃圾分类不实会严重影响垃圾分类效果。根据2022年教育部官网发布的统计结果,2021年全国高校在学规模达到4430万人以上,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垃圾分类行为不仅影响高校生态环境,还事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然而,对比社会面的垃圾分类推行力度,高校的生态教育显得远远不够,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在全国的垃圾分类中理应不能缺席。因此,深入发掘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促进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对于垃圾分类的长效推行至关重要。

计划行为理论是研究亲环境行为的经典理论,常常被用于解释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过程。众多学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开展了对个体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往往集中于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徐林等,2017)、情感体验(修新田等,2021)、分类认知(Wang et al., 2020)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奖惩措施、政策因素(王晓楠,曾宪扬,2021)、环境设施(魏永成,郭汉丁,2020)等。然而,计划行为理论中主观规范仅是从社会压力层面去解释个体的行为意向,忽视了周围群体的实际行为对于个体的影响,尽管有研究在主观规范变量中加入了他人行为的测量项(李苏婉等,2022),但并未对不同的社会规范的影响进行检验,Cialdini等人认为只有将不同类型的社会规范,即描述性和禁令性规范区分开来,才能适当评估社会规范的影响(Cialdini et al, 1990)。另外有研究表明相比于态度,道德规范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意愿有更强烈的影响(Botetzagias et al., 2015),同时,很多研究者认为计划行为理论应纳入其他变量以提高对行为的预测作用(Domina & Koch, 2002),因此本研究引入了规范焦点理论划分的概念,将规范分为描述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个人道德规范,并对社会规范与垃圾分类行为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规范变量,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中影响行为意图的三个变量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态度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的一种基本看法,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大学生的行为态度指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行为的评价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行为态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态度对垃圾分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王德勇,2021)。在本研究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指大学生对于自身是否具备垃圾分类能力及其难易程度的判断。感知行为控制既可以通过行为意向对行为产生间接作用,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当个体感知到垃圾分类的难度越小,便捷性越高时,越可能参与垃圾分类行为(Meng et al., 2019)。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反映了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主观可能性,是行为最可靠的预测因子(Gollwitzer et al., 1998)。因此,提出假设H1、H2、H3和H4。

H1: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态度对垃圾分类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3: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4: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规范焦点理论将社会规范分为描述性规范与禁令性规范,禁令规范反映了多数群体成员对某一事物赞成或反对的看法,描述性规范是指个人对特定行为普遍性的感知(Cialdini et al., 1990)。当规范错觉较小时,个体不易错估某种行为的普遍程度,所以可以由实际规范来估测感知规范(时慧颖等,2022)。因此,本研究中描述性规范是指大学生周围群体的实际垃圾分类行为,禁令性规范是指大学生对学校垃圾分类的号召力度及周围群体的赞成程度的感知。社会规范被运用于各种亲环境行为领域(Horne & Kennedy, 2017),在回收方面,Geiger等人发现,个人认为其他人采取环保行为越多或其他人期望他们采取环保行为越高,他们回收垃圾的可能性就越高(Geiger et al., 2019)。此外,Schultz 等人对于节能行为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会不由自主受到描述性规范的影响(Schultz et al., 2007),陈欣如对农户节水行为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描述性规范对于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陈欣如,2019)。

张福德等人扩充了社会规范的内涵,将描述性规范、禁令性规范、个人规范统称为广义的社会规范(张福德, 2016)。个人道德规范是将外在价值内化后形成的自我信念(Sunita et al., 2017)。在本研究中,个人道德规范是指大学生对于执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情感倾向和义务感知。个人道德规范是亲环境行为的重要推动力,当个人道德规范被激活时,个体会感受到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内在压力,并采取亲环境行为,国内的一些研究证实了个人道德规范对于垃圾分类意愿的正向预测作用(王进鹏, 2021)。因此,提出假设H5、H6、H7和H8。

H5:描述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

H6:禁令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

H7:个人道德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

H8:描述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提出,个体态度会因受到外部信息影响从而发生改变。Wan等人的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可通过提升环保态度从而增强个体的回收意愿(Wan et al., 2017)。同时,Conner等人发现个人规范可以预测行为态度(Conner & Armitage, 2010)。另外一些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对感知行为控制的显著影响,例如Fornara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描述性规范会对感知行为控制产生影响从而有效预测个体的亲环境行为(Fornara et al., 2011),樊博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他人分类行为的感知对于居民的感知社会效用具有显著影响(樊博等,2018)。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感知便利在社会规范与回收行为中的中介作用(Sorkun, 2018)。由此,提出假设H9、H10、H11、H12、H13和H14。

H9:描述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态度。

H10:描述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

H11:个人道德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态度。

H12:个人道德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

H13:禁令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态度。

H14:禁令性规范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

基于以上研究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Research hypothesis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waste sorting behavior

图1. 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假设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大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三个题项。第二部分是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的五个变量:其中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命令性规范参考了李苏婉(李苏婉等,2022)、修新田(修新田等,2021)、金子邗(金子邗,2021)的研究量表;描述性规范和个人道德规范参考了张郁(张郁,万心雨,2021)、Issock (Issock et al., 2020)、White (White et al., 2009)的研究量表;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的调查。问卷各变量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分量表,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分别记为1~5分。在编制问卷前,对校内10名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情境,根据访谈结果,将部分题项表述修改为“校园环境”、“老师”、“同学”等更加贴合大学生情境的表述。同时,在正式调研之前,对初始问卷进行预调研,根据84份预调研的结果对问卷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包含七个变量,21个题项的正式量表。具体题项如表2所示。

3.2. 数据来源

正式调研通过Credamo平台向全国大学生发放问卷,为控制被试质量,将被试信用分 ≥ 80%,历史采纳率 ≥ 80%作为基本条件,并进行智能行为式验证。施测中穿插两道甄别题,最终得到总问卷439份,有效问卷371份,累积回收率84.5%,无效问卷主要是未通过甄别题以及答题时间不足1分钟的问卷。

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在性别上,男155名,女216名;在学历上,本科生307名,研究生47名,专科生17名;在专业上理工科176名,文科类158名,其他类37名;在学校所在地上,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63名,非试点城市108名;从答题IP来看,样本涉及广东、浙江、河南、安徽等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及自治区,较好得代表了大学生总体(见表1)。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naire sample

表1. 问卷样本特征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七个结构变量的维度均值进行比较,大学生的行为态度(4.312)、垃圾分类意愿(4.023),感知行为控制(3.905)排在前三位,禁令性规范(3.806)、个人道德规范(3.727)、描述性规范(3.314)排在其次,垃圾分类行为(3.242)排在最后,总体表明社会规范变量得分较低,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相较意愿还存在一定差距。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4. 差异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检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各潜变量上是否均在差异,结果表明在性别上,各潜变量的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同样地,在学历上各潜变量的值也不存在差异(p > 0.05)。然而,在不同学校所在地上,非试点城市在各潜变量的均值均显著低于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见表3)。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3.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for different school locations in each latent variable

表3. 不同学校所在地在各潜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

4. 模型结果分析

4.1. 信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 26.0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39,除了行为态度的α系数(0.693)接近0.7,其余潜变量的α系数均介于0.72~0.90之间,表明观测变量能够较好得反应潜变量,问卷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程度较高。另外,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947,Bartlett球形检验c2(210) = 4585.424,p = 0.001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