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与蛆虫》:微观历史,或走向一种历史人类学(奶酪与蛆虫)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奶酪与蛆虫》读后感 《奶酪与蛆虫》:微观历史,或走向一种历史人类学(奶酪与蛆虫)书评

《奶酪与蛆虫》:微观历史,或走向一种历史人类学(奶酪与蛆虫)书评

2024-06-18 2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很多人来说,谈到历史,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各式各样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形象,以及扩张战争、军事征服。当然,也有可能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不难理解,因为这些“巨人”似乎是历史的推动者或塑造者。相形之下,历史似乎没有芸芸众生的位置,毕竟他们自始至终被时代潮流裹挟,是历史的承载者,身不由己。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此持肯定态度的,通常较为认同宏大叙事。持怀疑态度的,更可能与微观历史亲和。所谓微观历史,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而是对历史学领域种种趋势和倾向的简单化概括,其中,历史学家们逐渐将焦点转向了普通人,即所谓的芸芸众生,以往历史研究被忽视者,运用的方法则更接近人类学,甚至文学。除了著名的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乔治·杜比,还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卡洛·金茨堡和他的《奶酪与蛆虫》。

在这本书中,金茨堡聚焦的不是统治阶层的精英,而是梅诺基奥,弗留利地区一位磨坊主,真名多梅尼科·斯坎代拉。此人曾经因为持有并(被举报)散播异端思想——一切“都是从这一片混沌之质中形成的——就像奶酪是用奶制成的——而蛆虫会在其中出现,这些就相当于众天使”等等;这些思想颇有一定的原创性,但往往自相矛盾——两次接受审判,第一次被判处有期徒刑,法庭后来开恩,第二次则被判处死刑。

这样一位普通人——“普通”是相对整个国家的历史而言,就该地区的历史而言,梅诺基奥还是用一定社会地位的——的生平,似乎没有太多可书之处,但在金茨堡那里不然。他根据宗教法庭留下的相关审判案卷,以及其他资料,如侦探解谜一般揭开了围绕梅诺基奥的诸多疑点与困惑:这样一位不识字的磨坊主,如何拥有如此多的神学知识?为何他的神学知识会呈现出内在的自相矛盾,在自我瓦解?

据此,金茨堡开始了自己的文本细读和文献爬梳,其抽丝剥茧的过程繁杂却有条不紊,读者仿佛观看了梅诺基奥的多幕人生戏剧:他如何生活,如何接触到此类宗教文本,又如何接受审判并为自己辩护。在金茨堡笔下,梅诺基奥不再仅仅是反宗教改革时代区区一个牺牲品,而是有其自主意志和智力骄傲的人,特别是在法庭审判上。他一方面是不幸的,因为遭受了如今看来过重的刑罚,另一方面他又是了不起的,敢于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

金茨堡认为,梅诺基奥现象的会出现,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和宗教改革”两大事件。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制作变得更为廉价,让先前为宗教界垄断的神学文本得以拥有更广阔的受众,甚至是梅诺基奥这种乡村地区的磨坊主。而宗教改革时代的来临,让原本充斥着矛盾的神学联合体四分五裂,促进了各种思想和宗派的传播。在此背景下,神权与政权相统一的局面也在逐步瓦解,宗教和世俗慢慢分途。

宗教法庭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甚至成为“黑暗的中世纪”的基本象征,不过《奶酪与蛆虫》描绘出宗教法庭的另一副面貌:注重程序和文本证据。相较于20世纪的法西斯分子、纳粹分子释放出的破坏性暴力,中世纪的宗教法庭法官至少还尊重他们的主,尊重生命。他们会为无法雇用律师的人安排律师,甚至允许被告最大程度地为自己辩护,尽管被告所言在他们看来经常是狡辩。

即便与关乎英雄人物的宏大历史相去甚远,但微观历史终究还是历史研究。其关注的个人,往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是大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彰显了大历史的深层次影响。不过,这种视角下的历史,显然已经不是大历史的所谓注脚,因为微观历史本身有其逻辑,何况还与大历史之间存在不小的裂隙。

在《奶酪与蛆虫》一书末尾,金茨堡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结束全书:波尔代诺镇,有个叫马尔卡托或马尔科的男子,此人“相信当身体死亡时,灵魂也随之一道死亡”。梅诺基奥的故事,幸得金茨堡的发现得以部分重见天日,但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恐怕还有无数个富有思辨和探索精神的头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