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随州著名人物 人物

人物

2024-07-04 2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父亲仅读过几年私塾,母亲更是目不识丁。

为了尽早减轻家庭负担,樊友刚选择了中专学业。

从初中到中专整整6年,樊友刚包揽了学校里所有的大黑板,设计、编辑、画画、排版,由黑板报组成的文化走廊,成了学校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樊友刚绘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毕业后,樊友刚参加的第一份工作便用上了自己在学校打下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时期,樊友刚在陕西省镇安县这个贫穷落后的秦岭深山小县里负责宣传任务,用油漆加白粉为颜料,他将毛主席像画得栩栩如生。

久而久之,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他的名字众人皆知。

潜心笃志

在宣传部,一干就是8年,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位导师。

当时在宣传部里有位从省委党校下派下来的宣传部长,特别爱看书,他将单位买书的任务交到樊友刚手上,鼓励樊友刚要多看书。

于是,重新出版的整套二十四史、到马恩全集、鲁迅全集等大批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樊友刚通通买了回来,闲暇时,整日与书为伴。

1989年的樊友刚

这段时期,樊友刚可以说博览丛书,还自修了大学中文专业函授教材,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摄影

除了阅读、写作之外,樊友刚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

那时候,省里每两年要办一次农业学大寨展览,有一次县里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宣传部领导见樊友刚会摄影,便给他配了台珠江牌120相机。

这台相机从此就成了樊友刚的宝贝,工作之余,只要一有时间,他便带着相机组织摄影小队,跋山涉水,四处取景。

樊友刚1979年拍摄的镇安县城

有一天,同县文化局下乡观摩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时,晚上下暴雨,河水猛涨,农村年轻人背县文化局干部过河时,樊友刚拍下了一幅画面,取名“危难见精神”。

作品一经投稿,便获得了1977—1980年全国优秀摄影作品铜奖。

樊友刚摄影作品“危难见精神”

之后,樊友刚便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信心,常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摄影作品,最终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

名利是把“双刃剑”

因为优秀,他被迫留下,错过了一次次学习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文革”后那段时期,全国大量招工农兵大学生,樊友刚不想错过这个学习的机会,向县里提出了申请,县里人才稀缺无奈将他留下,后来省委党校想将他调走,县里也不舍得。

直到县文化局老局长要退休,便把樊友刚调往县文化局当了副局长主持工作。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樊友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1984年,为了照顾岳父这个新四军第五师战士的晚年生活,樊友刚选择了回到随州。

从此开启了他与随州的不解之缘。

樊友刚1979年拍摄的镇安县城

定居随州 挖掘随州“文化富矿”

刚被调回随州时,市里正在创办《随州报》,樊友刚被安排到报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

怎样使一份地方报纸能更受读者关注和喜欢呢?

除了新闻要贴近读者外,办好报纸副刊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之乡。在这块土地上,人杰地灵,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出生在这块土地上,或在这里任职、客居。

网络图片

另外,随州风光秀美,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办副刊的丰富资源。

除了组织文化学者撰稿以外,自己也注重地方文化的研究。

让樊友刚兴奋的是,随州真的是一处“文化富矿”,可挖、可写的题材源源不断。

通过实践,针对有的报纸副刊品味不高的问题,樊友刚撰写了《挖掘地方“富矿”,提高副刊品味》的论文,此文在新闻理论刊物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全国报纸副刊研究论文三等奖。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樊友刚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为自己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财富。

1990年底,樊友刚被派往乡镇驻队,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1991年樊友刚在随县草店镇宋湾驻队嫁接板栗树

白天从事社会活动,晚上看书学习,尤其注重研究与随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驻队一年,足足整理出20余万字的资料。

1992年樊友刚采访著名作家粱斌

在随州海内外联谊会的邀请下,樊友刚的第一本著作《炎帝·编钟·随州》出版面世。

直到2005年退休,樊友刚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化的研究。

大笔一挥 书写随州“前世今生”

随州千年文化始于炎帝,音乐文史源于编钟。

樊友刚追溯根源,先后出版了

《炎帝·编钟·随州》《炎帝神农典籍与传说》

《名家话炎帝神农》《国宝编钟》

《神奇的擂鼓墩》《炎帝神农探源》

将炎帝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细致剖析,将古代青铜乐器编钟的历史变革与发源一一陈列,为世人展示了随州古城的文化魅力。

樊友刚编著的部分书籍

每本书的撰写,都需要作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撰写《炎帝神农探源》时,樊友刚印象深刻。

炎帝神农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典籍中记载得很简单,怎样把炎帝神农写得鲜活起来,让人们可信、可敬?

查阅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解读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樊友刚成功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最终,顺利出版。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为此书作序时曾这样评价过樊友刚:

“樊友刚先生研究炎帝神农氏有其独特的视角,即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开始切入。在空间上,他首先将视线投向北纬30度这个人类文明竞相产生的神奇纬度,旨在通过对这一纬度中长江文明早期成就的揭示,为炎帝神农氏的诞生之地找到合乎逻辑的空间位置;在时间上,他首先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意在通过对这一时代主要文化特征的解析,为炎帝神农氏的生存时代找到合乎情理的时空坐标……全书史料翔实,论证精详,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堪称炎帝神农文化研究的一部佳构。”

——刘玉堂

随后《炎帝神农探源》《国宝编钟》先后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

研究了随州的历史文化后,樊友刚又将注意力转移到随州近代历史。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随县、应山,到1945年9月13日日军投降的7年间,随州人民直接死于战争的有19451人,随州灾民多达50多万人,7万多人逃离随州。

这段沉痛的历史影像,被樊友刚留心地购买或翻拍下来。

《历史的记忆——随州市革命遗址图典》

樊友刚在随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工作期间,邀请随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开启了长达一年的革命遗址拍摄工作,整理出版了《历史的记忆——随州市革命遗址图典》纪念图册。

此外,相继主编了《名人名家题咏随州》《构筑新通途—西安南京铁路湖北段建设纪实》《灿烂的曾都历史文化》《红色老区 生态洛阳》《历史的记忆——随州市革命遗址图典》《随州旅游一点通》《名城探秘》《随县神农本草》等作品。

其中《名人名家题咏随州》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并发给《收藏证》。

-

鉴别植物

坐落于湖北省中北部海拔1055米的大洪山,横卧江汉,气势磅礴,风光秀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这里一直以来都是随州的地域瑰宝,也是摄影爱好者们的亲睐之地,樊友刚身为随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更是对此地珍爱有加。

他先是与人合作出版了《楚天名胜大洪山》后又相继主编《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绿色大洪山》《佛教名山 养生天堂》《三十而立大洪山》等画册,从一年四季的自然风貌变幻、独特的地理奇观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部精彩的图文阐述,都让人流连忘返。

樊友刚和摄影人一起登山

-

对话樊友刚

时光君:写作给您带来了什么?

樊友刚:写作给我带来的是快乐,是促进我读书的动力,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良方,作品也是为后人留下最好的纪念品,留给子女的最好遗产。

当一个人退休以后,采用什么方式度过晚年呢?读书、写作是最有益的活动,比打麻将有意义得多。写作是不断提高自己文化水平、文学修养的最好途径。写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只读书,不写作,就像灌满一池的死水,有输入,没输出。写作不是抄文章,而是像奶牛一样,把装入脑中的东西变成对社会有益的“营养品”。照片记录的是社会的影像,虽也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但没有文字更能表达思想。

时光君:您如何看待随州市的文化传承?

樊友刚:人类社会靠什么传承文化,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把对社会问题的研究真实地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奉献出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认真读书人的成果,随州的文化传承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发掘,尤其更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随州文化,深入地研究随州文化。

2011年在随州老年大学为摄影班学员讲摄影

分别时,樊老师还不忘嘱咐我们,年轻时一定要多读书,如比农作物施底肥一样,土壤越好才能有更好的收获。古人在读书方面的经验之谈太多了,关键在实践。

年轻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文学修养,做一个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永远记住那句老话:“少壮不努力,老来徒悲伤。”人生苦短,莫虚度年华。各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同,但只要你努力了,就不会有愧疚感。

樊老师家门后贴着一张特别有意思的纸条“身手钥钱镜”,你知道什么意思吗?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注:本文图片由樊友刚老师提供,版权为樊友刚老师所有,未经樊友刚老师许可,请勿随意使用。

文图 = 贝加尔湖

设计 = 豌 豆

审稿 =炊 烟

© 本文版权归湖北画报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