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理论》背后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詹克斯后现代主义 《现代建筑理论》背后的故事

《现代建筑理论》背后的故事

2023-09-25 01: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代建筑理论》简介  由我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这本书是建筑学科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是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通用教材,是我们建筑学科研究生的第一本全国通用教材,也是我们东大的第一本研究生通用教材,所以说这本书有很多“第一”在里头。这本书总共有130万字,800余幅图,一共有20章,658页,应该说在建筑学科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建筑专著。1999年上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看了这本书的样稿,大家一致推荐作为研究生教科书,后来送到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批准并且推荐作为全国建筑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封面都有标注。另外这本书还是全国第一批教育部推荐的十本全国研究生教材中间的一本,有特殊的价值,这本书在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书契机  这本书是怎么形成的?说来话长,应该从1981年说起,1981年当时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比较初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是被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中的一个,当时我还是副教授,被送到美国耶鲁大学,跟一位比较知名的教授学习,我们知道,美国耶鲁大学是美国前三位的学校,哈佛、耶鲁、MIT,有点像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所以去了以后跟当时在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学习,他叫做文森特·斯卡利(Vincent Scully),此人是当时耶鲁大学艺术史系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教授,那时他大概60多岁,我正好是50岁,他比我大十岁,这个人是美国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界的泰斗级人物,有很多美国建筑史家或建筑理论家写的书都是他写的序,这在建筑界大家都知道,比如文丘里,他的书都是斯卡利写的序,所以当时我作为访问学者能够有幸跟他学习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虽然我在国内也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是对很多建筑理论的有关问题还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当时能去美国向权威的建筑理论学者学习我感觉机会很难得,我当时去最初很想弄清楚国内的后现代风,在社会上有后现代,在建筑界也有后现代建筑思潮,但只知道后现代有点仿古,但是对其实质和如何评价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有些人认为这是新的时代潮流,是返璞归真,是再走传统文化的潮流;也有人说这有点复古,这是倒退的,到底这个应该如何评价,这方面我当时是不清楚的。另外一个是应该如何来看待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实质,虽然过去有建筑理论学家,比如文丘里,他写过两部书,一本叫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还有一本叫做《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这两本书都是强调后现代的观点,但是很有趣的是这个文丘里在人家访问他的时候,他并不承认他是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这种事情往往在建筑史界和理论界还是常有的事。  我们说得更早一点,比如在建筑历史上谈到现代建筑时,国际上有四位现代建筑大师,其中有一位就是赖特,是个美国人,我们大家将其称之为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但是人家访问他,他说我不是现代建筑大师,可是所有书上都将其列为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感到奇怪,很多书上都说他是后现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是他自己不承认,这个我们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解释就是,我们说某国侵略其他国家,我们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但某国自己就说他不是帝国主义,我是帮助人家建立和平。从理论家的角度上讲,我不看你宣言,我看你的行动,你即使不认,我也算上你,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讲文丘里应该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不认账,我们还是算他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两本专著都是斯卡利写的序,可以看出斯卡利在美国建筑界的地位和水平,当然他的著作非常多,对我以后的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鼓励作用。  我在和斯卡利谈到后现代的时候,他就说了这样一些问题:后现代只是对现代建筑的极端化的一种反抗,他并不是反现代,因为叫做post modernism么,实际上是在modern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说现代化了以后和传统都不一样了,后现代是要说明在后现代过程中,传统文化还是要有所借鉴的,是这样一种概念,后现代并不是在接受传统观文化的精粹中,抹杀现代化的所有特点,所以它和复古是完全不同的,它是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表现传统文化特色,这个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当然到后来另外一位美国建筑理论家叫做“查尔斯·詹克斯”(Chales Jencks),这个理论家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论的现代表现具体化,从中我了解了后现代主义不是一味要复古,而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不要丢弃了传统文化的特色。  另外就是这个斯卡利教授为研究生开了一门课,他的这门课的名字就叫做现代建筑理论(Theori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这门课是他在耶鲁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这门课不完全是对建筑学院的,是对全校开的,全校的研究生都可以选这门课,美国将建筑理论课当做大众的、普及的课程,这是值得我们中国学习的,就是说学科不要分得太死。在美国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求大学生至少在总学分中,工科的学生不得少于四分之一的文科选课,文科的学生不得少于四分之一的理工科选课,就是说不同背景的学生要有兼容性,这点在我们国家不是很理想,对文理交融还考虑得不够,还没有硬性的要求,过分强调了本专业。这点国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斯卡利教授,他上课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大礼堂。研究生在大礼堂上课,我那次去听课的时候,乖乖,将近上千人,我导师就开了这一门课我能不去听么,因为人多,就用麦克风和幻灯片上课。我觉得建筑理论的普及在我们国家也应该要提倡,文理渗透也应该要提倡。  听这门课之前,我就有一种想法,我想我们在国内也编写过也讲授过很多所谓的建筑原理课,比如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医院、电影院、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筑设计原理,我们都讲了很多,而且有专书,所以当时没听之前,我想是不是还是讲这样一些内容的,这个理论和原理课又有多少区别呢,是不是在国内叫做的原理课(principle)在那里叫做理论课(theory),带着这个疑问我听了他的课。听完了第一堂课后我才恍然大悟,我觉得在国内有人也发表过对建筑理论的看法,但实际上完全是片面的,根本没有讲到点子上。第一堂课,他就首先向研究生讲清楚了原理和理论的区别,他用了很形象的话来解释,对我影响很大,对我以后的治学影响也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已经30年了,但是我仍记忆犹新,他说原理是回答问题的what,事物“是什么”,比如一个中小学的设计原理就是说中小学的设计中间你要考虑的主要是教室,要考虑一些特殊的工作室,像做手工的、实验的、运动的场地,还有教师的办公室等等,另外要考虑这些建筑的空间如何组合成立体的建筑,形象怎么反应这一功能的特色,如何使得使用功能和建筑形式取得一致,这就是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原理,如果你能很好地吸收这些原理,你在做设计的时候就能灵活自如,不会犯错误。那什么叫做建筑理论呢,他说理论回答的问题是“why”和“how”,就是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做,所以说理论的问题是解决哲学思想的问题,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就是说通过什么手段来解决。也就是说,理论研究主要是思想、思潮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出现,如何评价,如何对待,还有就是如何去实现。  我们讲很多设计有了一个方案要如何去实现,最通常用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这就是方法问题,方法还有科学的方法,我们过去讲方法都是传统的、习惯的、根据前人的方法进行不断改进。比如说我们过去用丁字尺画图,慢慢就发现丁字尺画图比较麻烦,后来就变成一字尺画图,两边用图钉,用一个绳子可以拉上拉下,这就是方法。还有我们过去画图是一种形象思维,比如设计一个房子,一开始就是平面、立面图,逐步逐步地才是图解思维。设计一个小住宅、小学校、小房子等等,用形象思维就能设计好。如果是比较复杂的建筑,比如电影院、剧院,特别是国家大剧院,里面可能有三个厅,或者有许多个房间,可能有十几万平方米,这一下子就没办法布置,或者一个大型医院,300床、500床的,这些无从下手,所以就用图解的方法,先要分析开来,然后一步步地,最后拼成平面布置,才能将其做成外形,像现有的建筑,里面不是一下子就能画得出来,比如我这个工作室墙上的图,右上角最上面的那个图,就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博物馆,形状变化很复杂,一下子画不出来。所以有人惊叹,越是现代化的建筑,就越来越不像建筑,不像传统的形象了,画也画不出来,这就要用CAD或者图解的方法才能画出来,要不别人就没法施工建造,对不对?所以越来越强调制作手段和程序及其实现的科学性,这些都是牵涉到how的问题,如何将其做出来。  现代建筑理论就是解决建筑的哲学思想和建筑设计方法论,实际上是解决why和how的问题。在上过他的第一次课后,使我对这个问题开始有了认识,不是将理论和原理等同起来,换个新词而已,它的确是在本质和内容上是不同的。我们国内在过去对这方面了解不够,将其混为一谈了。后来在上了他的课之后,我慢慢地了解到他所谓的建筑的思想和建筑哲学包括哪些内容。比如说建筑美学、现象学、建筑思潮都是思想和哲学的范畴,还有各种主义,如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形态学等等都是牵涉到哲学范畴的研究,都是属于建筑的这种哲学理论范畴,另外就是我们讲科学的设计方法论,包括模式语言理论、现代建筑的图式思维理论,还有就是行为建筑学的理论、生态建筑学的理论,很多都是既属于哲学思想范畴,也属于方法论范畴。他还列出很多参考书目让大家去看,从中我悟出很多问题,我开始慢慢想到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建立这个学科,也没有这门课程,我在耶鲁大学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从1981秋天去的,到1982年冬天回来),我就决心回来以后一定要在国内创立现代建筑理论这门学科。根据他讲的这个概念我就开始深入研究逐步建立这本书的系统。    撰书历程  回来后我就建立了这门课程框架,将建筑哲学思想和设计方法论这两部分理了一下,大约有20个专题,我自己研究一些课题,也让我的博士生、硕士生研究这方面的课题,开始做一些系统的资料积累。我1982年底回来,从1983年开始,我就在我们系里开设了现代建筑理论这门研究生课,一方面开课,一方面积累这方面资料,后来在1990年左右,我就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了现代建筑理论课题并被批准,做了3年的这方面研究和工作的积累,后来因为时间很快,做的工作很有限,接着申请了博士学科点基金,是设计方法论的课题,也被批准,在这两个项目基础上,大部分的资料已经积累,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全面,同时经费有限。所以我后来又申请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也是现代建筑理论研究,也被批准了。到1997年左右,这本书总算基本成形,就是20个专题,当然这20章不完全是我和我的学生写的,有少数专题我知道已经有人研究,我就请他们根据我的要求每个人将相关专题写5万-7万字左右,包括图,送过来。比如说,中间有一章是模式语言的建筑理论,这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一个教授的设计方法论,清华他们有人专门做了这个研究,所以我就请清华有关人员组织了相关研究,我就不要再组织了。另外,比如说我知道东大过去一个法国的博士,他研究的是建筑形态学,那这部分就请他写,他将博士论文浓缩成5万-6万字,就成了书中建筑形态学这一章。  我们日常理解的建筑思潮和主要的哲学理论以及一般的设计方法论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基本上都涵盖了,这是1999年完成的第一本蓝皮书。但是过了将近十年,1999-2008年,我觉得很多内容已经老化了,就重新改版,这就是第二版。第二版最明显的就是牵涉到电脑的问题,因为电脑CAD发展很快,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改动比较大,原来第一版讲的是CAD设计,第二版就改为数字化设计方法理论,实际上在第二版中,我们换了三章新的内容。总的来讲,作为一本研究生教材或者一本专著,现在已经发行了13000册,从专著的角度上说算多的,当然不能和小说比,能发行这么多已经很可以了。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希望能将这本教科书不断发挥它在社会中的影响,现在它已经是全国所有高校建筑学科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实际上做一本这样的书不是说一年两年能完成的,如果说从1981年开始了解到下决心做,再到1999年出书也差不多经过了18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你要出一本有影响的好书,出别人没出过的专著,十年磨一剑,的确不为过。你不能急功近利,想三四年出版一本有影响的书是不可能的。这本书10年、18年才磨了这么一把剑。到2008年,才重新更新了这本书。    成书后的感慨  对年轻人来讲,经常有许多新的事情,不要认为我们自己都知道,实际上我们很多不知道,也只有在这种模模糊糊的基础上把它弄清楚的过程中间,才有可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创新或者对某一个学科的突破。现代建筑理论学科,我们在国内最先创立,所以希望后继者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更新。当然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进行现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清华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也就是说在1985年到1986年左右当时清华有一位教授叫汪坦,他也是东大的老校友,他对建筑理论很感兴趣,也曾经到我们东大来讲过学,在当时他也看过很多有关西方建筑理论的专著,在清华也开这门课,叫做“现代建筑引论”,把“理”改成了“引”,当时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觉得还是简单的介绍,又不成系统,而且不是由一个人讲,是将这门课变成一个专题讲座,由7到8个人共同完成,而我们后来则以《现代建筑理论》定为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内容系统,主要是为了增加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汪坦先生是值得尊敬的老先生,他主持翻译了一批书,取名叫做《国外建筑理论译丛》。当时有个编委会,主任委员是汪先生,由建工出版社牵头,把一批比较经典的著作介绍到中国。第一批原来是12本,其中有一本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没有出,最后只出了11本书,我翻译的那(下转七版)  -----------------转版-----------------  (上接六版)本是《建筑美学》,这个蓝皮的是第二版,第一版是红本的。第一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就出来了,一直到1998年才全部出完。到后来又重新选了一些出了第二批,就是这些蓝皮的书。为什么出第二批呢?在1998年以前,中国还没有参加世界著作权协会,就是说我们可以随便翻译人家的书,人家也可以随便翻译我们的书,没有参加版权公约,到1998年以后参加了,如果书没有得到原作者的同意是不能出版的,所以1998年后第一批就不卖了,然后重新签约重新出版。但是第一批中有5-6本还是重新修订了。  与此同时,同济也做过一些现代建筑理论研究,他们主要是做一些讲座。我们除了编写现代建筑理论专著以外,我们还出版了一批翻译的专著,除了翻译《建筑美学》外,还翻译了《现代建筑》,《世界室内设计史》、《城市建筑学》、《城市与人》、《世界新建筑撷英》等。然后接着我们还继续在现代建筑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做了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实际上,现代建筑理论做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向纵深发展,也就是说,要从中间一个专题继续延伸出来。现代建筑理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然后从面到很大的一个分支,一步步拓展,学科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讲生态建筑学是现代建筑理论的拓展。  《生态建筑学》专著是2009年刚刚出版的,这本书150万字,800页,由东南大学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也是经过了十年的集体研究才得出的科研成果。我们是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耐得住寂寞,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才能出成果,不是一蹴而就,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是不可能的。做一个建筑理论研究它既要脚踏实地,有计划一步一步地做,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现在讲建筑理论和生态建筑学,有很多设计就要尽量应用这些方法,比如说我们的周琦教授在做北京人民日报新楼的设计中,就是应用了生态建筑学理论和方法。我们现在不是要考虑节能和绿色的效果么,这些都是在设计过程中能尽量体现的,就是说我们既要有理论指导,又要和实践相结合,并逐步进行推广。我想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规律。 整理:徐东波 丁月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