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里的居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螃蟹叫什么英语 红树林里的居民

红树林里的居民

2024-06-07 0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动图作者:Mnolf

雄蟹的大螯在打斗中很容易掉落,但下次蜕皮时还会再长出来,不过再长出来的是一只小螯,之前的小螯则会长为大螯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雄蟹大螯有左有右的奇怪现象。雌性招潮蟹虽然体型和雄蟹相似,但是一对螯肢均为小螯,花纹颜色也不如雄蟹鲜艳明显,整体看起来普通很多。

家是它的全部

在招潮蟹的世界里,泥穴就是它的全部!招潮蟹是社会性集群动物,且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会保卫自己的泥穴。有研究表明每一只招潮蟹都有自己的泥穴,并会经常修护或者更换。招潮蟹对自己的家可谓是精心呵护,除泥穴本身,还会做一个半伞状的泥盖子,每逢涨潮时,招潮蟹就会躲进自己的泥穴,盖上盖子,避免海水浸入自己的泥穴。退潮以后,招潮蟹会爬出泥穴,在附近觅食,有危险来临便立即躲进泥穴。在繁殖季节,泥穴会成为招潮蟹的婚房,吸引雌性来自己的泥穴交配。泥穴对招潮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会被周期性的潮水反复淹没,所以招潮蟹平时会花很多时间修缮泥穴,有时甚至会抢夺邻居的泥穴。

记步黑科技

招潮蟹的活动始终以它的泥穴为中心,当它爬出泥穴外出活动时,常常将它的泥穴作为参照物。但是,泥穴周围的地形常会因为潮水的冲刷而改变,也会有很多障碍物阻挡招潮蟹的视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招潮蟹如何记得回家的路呢?有关研究表明,招潮蟹的认路本领依赖于它神经系统中与天俱来的数学计算能力。招潮蟹每走一步,都会重新计算泥穴的位置、所走的步数和这些步子的方位。所以,招潮蟹虽小,但也有自己的黑科技。

独特的求偶方式

到了繁殖季节,雄蟹为了寻找配偶,纷纷出穴挥舞自己的大螯来吸引雌蟹,场面颇为壮观。挑剔傲娇的雌性招潮蟹会根据雄性大螯的大小和挥舞的频率等来挑选意中人。雄蟹的大螯越大,舞动的越有力,说明雄蟹的身体越健康,修建的泥穴会越大越坚固,基因越优秀。而且有研究表明,泥穴的宽度会影响蟹宝宝的孵化温度。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每只雌蟹都会进入很多雄蟹的泥穴,考察一番后,如不满意就会很快又出来,继续寻找如意郎君。雌蟹一旦选定配偶后就会到泥穴中与其交配抱卵。雌蟹抱卵两周左右后,蟹宝宝破卵而出,会被雌蟹在退潮时释放到海水中,任它们漂向大海。小螃蟹们长大后会再随着涨潮,回到自己出生的红树林潮滩。

变色达人

变色是招潮蟹的又一大神秘之处。它的体色会随着太阳的出没和潮涨潮落而发生节律性变化。夜间,招潮蟹的身体体色较浅,太阳出来后,会逐渐变深。白天落潮时,是它一天中最活跃的时候,体色达到最深。在甲壳动物中很少有可以改变体色的物种,招潮蟹甲壳里的色素细胞会根据节律变化颜色,非常神奇。但变色的具体作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红树林的守护者

招潮蟹不只好看神奇,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红树林里,数量众多的招潮蟹的筑穴挖掘行为大大地促进了红树林淤泥质潮滩的气体和水分交换。那些密密麻麻的泥穴,有些深达30厘米,能帮助增加泥土表面积,促进土壤氧化,有利于红树林根部的呼吸。同时,招潮蟹作为红树林食物网的初级消费者,对于泥土表面有机质碎屑的大量摄食,可以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循环,为鸟类等其他红树林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图片拍摄于保护国际基金会湛江红树林保护项目点,拍摄时这只招潮蟹似乎感受到威胁,非常警惕地保持不动。

招潮蟹,这种小小的、色彩斑斓的小螃蟹,它们复杂神奇的生活和求偶行为是不是已让你惊讶不已。其实红树林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有其独特的必杀技,这样才能适应红树林艰苦苛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识数的动物,科学之友网

2. Pope, D. S., 2000, Testing function of fiddler crab claw waving by manipulating social context: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v. 47, p. 432-437.

3. Reaney, L. T., and Backwell, P. R. Y., 2007, Temporal constraints and female preference for burrow width in the fiddler crab, Uca mjoebergi: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v. 61, p. 1515-1521.

4. Fiddler crab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5. Smith, Thomas; Smith, Robert (2012). Elements of Ecology (8 ed.). San Francisco: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p. 144. ISBN 978-0-321-73607-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