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舌尖,美上心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 食在舌尖,美上心头

食在舌尖,美上心头

2024-06-11 1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热播各方条件  

(一) 选题背景标新立异

燧人氏五万年前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开始烹饪,随着时代的进步,饮食文化慢慢丰富。人们已经从果腹的基本需求,到饕餮的物质享受,再到养生的健康追求,对美食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样美食电视节目也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迅速丰富起来,它既迎合了人们的饮食需求,又弘扬中华美食文化。

从以往的影像素材看,中国美食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美食制作的精湛厨艺和繁杂的工序。《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精巧细腻的画面,一道道用心制作的食材,在中国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国人赋予食物不再仅仅是温饱的含义,更多是传递爱的味道、家的味道、情的味道。让受众体会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的意蕴,通过美食来多角度反应所想传达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优秀美食类栏目现状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资与优良的制作水准,而最重要的原因它并不单纯讲述食材及美食的制作,而是通过美食,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像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像。摄像机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了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使天然的图案表现得非常唯美。《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摄像画面,还是讲述故事,都是与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散发着浓郁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因此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三)制作深度含义

“吃”作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本能,现阶段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已不简单将基本功能作为延续的本质,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深层次的含义,不再是“食肉”便是幸福的时代,“情”在美食中便赋予了更多的深层含义。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介绍的是物产丰富的祖国从南至北的舌尖上的诱惑。第二部分为《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七集。其中将涵盖四川、广州、新疆、西北等各个地区的特色菜品。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走访拍摄近100个地点,足迹遍访祖国各地美食,积累了大量素材。

(四)精准定位解读  

    《舌尖上的中国》旨在将食物传递给人的意义进行一个新的解读,吃在口中爱在心中的深层意义。不再单一局限在一个年龄阶层,老少皆宜。通过以百姓化的角度传递食物的意义,养蜂人老谭一家,用养蜜蜂来维持生计,却依旧在路上还不忘家乡美食的味道,用食物拴住牵绊和思念,《舌尖上的中国》填补这种心理缺失是借助于将乡村生活“他者”化的塑造,将美食背后的乡村形象(如人、环境、人的活动等)按照城市人的心理需求进行剪裁,从而遮掩了乡村生活中艰辛苦楚的一面。照顾到绝大多数国人的心里,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五)品牌栏目价值分析

    电视美食节目是一个投资小、影响大、收益高的项目。节目以美食为载体,以服务为表现形式,将饮食文化、实用信息、生活情趣、健康安全等元素有机融合,可以满足观众的各种收视需求。《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契合电视美食类节目的基本要求。

它的节目宗旨是使受众了解一些当地的美食,同时感受到家的亲切与温暖,通过本纪录片,使全国人民更深入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特色美食,使外来人口敢于尝试并爱上当地美食,从而对这个地方产生美好的心理情愫。

吃是最可以激发人性本能,所有食物的取材选料,美食给人心里带来的静谧,家乡的味道有种迷人的魅力,快速发展的中国,总有人因为生计匆匆与美食擦肩而过,放弃美食。

(六)选题出发与落脚

饮食发展到今日,各种价位、各种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美食比比皆是。商家绞尽脑汁渴望从美食行业脱颖而出。食客也寻寻觅觅,力图享受到有特色、有内涵的绝妙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节目,就是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的商家可以尽展所长,以此为基础展示自身特色。而美食爱好者则可以通过节目的推介,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了解到平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却难辨优劣,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美食,然后凭借节目的推广慕名寻找并尽兴而归。

片子强调美食的意义不仅在于食物,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将情感寄托在食物中。因为电视节目的两大特点就是传递信息、娱乐大众,这两点都较好的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体现。

二、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视听语言作为电视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档节目的制作流程是繁琐的,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中,我们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推拉摇移,慢慢的进入角色,跟随镜头的频率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舌尖上的中国”。

(一)拍摄手法艺术分析

画面是影片构图的基础,影片中的影像都被圈在银幕的画框之内,画家与影片摄像师以画面适应构图。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镜头构造,采用的是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同一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用纪录片的方式营造出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美食节目要求画面简洁明了,这样用以突出拍摄的主体,但是也不能低估了观众的水平,在保证突出主体的前提下,还要尽量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美食节目画面的美感和表现力要为主体内容服务,主要突出主体的美味,在创作过程中对美食着重采用了特写,通过特写带给观众在视觉上强烈的冲击,让她们对美食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利用特写镜头调动观众味蕾,使他们更好的与节目融合。                

(二)声音艺术分析

声音可以创造出节奏感,《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加入了不少音效,为节目增加一定的活泼感,音效的加入使原本冗长的镜头增加一些快乐的旋律,增加节目趣味。

本片中的声音多是同期声自然音响,因为外景的拍摄环境原因,音效可以传达环境信息,有着丰富的听觉感,在片子前半部分户外搜索美食的情形中烘托出片子的意境。

(三)解说词艺术分析

解说词纪录片作为使用影像记录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影视作品,单纯的运用镜头画面难以达到记录世界的目的,电视又是声画并茂的媒介载体,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继续而无法使人更深层次的理解,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配合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不在其中仿佛置身其中之感,把需要理解表达的通过文字传递,《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也成为观赏性极佳的艺术手段。

纪录片具有叙事功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所涉及的事件有时用画面不好表达,就用声音和文字进行补偿说明,叙事是解说词的基本功能。《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故事化的情节,又将情节细分化,将每一个有关联的细碎的镜头进行串联组接,引发观众兴趣,提高可视性。

(四)音乐艺术分析    

本片虽说属于纪录片题材,却不能单一的只是人物之间的采访对白,这样会造成节目的过度冗长和疲乏的感觉,这时音乐的加入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片头的音乐,要能够一下吸引住观众。 

音乐的选择也要符合纪录片的主题,用声音烘托意境,声音连接画面,突出电视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

(五)画面造型艺术分析

画面的造型风格涉及到片子的各个方面,景别,焦点,角度,试点,构图,用光,色调每一个镜头之间的组接,春夏秋冬季节转换的自然过渡、光线的选择,明暗的运用,能够折射出整个片子索要传达的意境以及表现手法,多采用自然光线,营造出真实,贴近生活的画面内容。

结语

这部纪录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食、就食品人、就人化文。《舌尖上的中国》正是试图通过视觉、味觉、感觉的针对性来吸引受众。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表示边看边流泪的原因。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观众的食欲,也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这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的各方面原因。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8.

2.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0.

3.陈小娟.国内电视美食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汉大学人文学院,2012.

4.王丽.简谈电视美食节目的平民化之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5.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