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足常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知足常乐的心态例子 论“知足常乐”

论“知足常乐”

2024-04-07 1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倡导知足常乐并不是在给老百姓灌输精神鸦片,任其沉沦,鼓吹安贫乐道,而是给社会建设奠定一个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倡导知足常乐,是希望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确立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在感恩、知足的乐观平和中获得人生的价值,体验幸福的意义。

    ●广东已经进入科学发展深化的周期,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心态是广东在社会建设领域中再次成为排头兵的精神保障。

    当前,建设幸福广东正在向纵深推进。

    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未能深刻理解幸福文化,仍然在传统意义上理解幸福文化,或者说依然自说自话,按老一套办事,按固定利益模式办事。我们应当从推动社会建设的高度来理解幸福文化,不进行社会建设,不巩固社会基础,不引导一个好的社会心态,幸福既是无源之水,亦无我们所期望呈现的表象。

    一

    建设幸福广东,从物质层面来看,应当大力改善民生,做好经济蛋糕分配工作,为群众的幸福创造物质基础,能够让群众生活得体面而有尊严;从社会心态层面来看,则应当提倡知足常乐的幸福观,营造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心态是奋发进取型,是开拓拼搏型。时代需要锐意进取,需要去突破一个又一个障碍,需要去建设一个接一个的事业。“文革”时期,金钱被视为肮脏物,“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群众对搞经济发展是忌讳的,有的在经历过阶级斗争的惨痛教训后,更是担心的、恐慌的,因而对改革开放是将信将疑的。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必然要提倡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促使人们突破旧有的束缚改革的意识形态。

    今日之中国,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物质财富大为丰富,人们的生活相对于以前要好得多。可为什么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反而不绝于耳?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非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为什么会出现仇官、仇富、仇城管等现象?应当承认,这与社会心理失衡存在一定关联。在社会心理失衡的情况下,一旦遭遇个别突发事件,便有可能导致出现社会泄愤现象,从而对社会秩序产生恶劣影响。虽然在遭遇社会泄愤现象时,可以通过国家暴力机器等手段及时恢复稳定,但这种稳定是刚性稳定,是强制性稳定,要想真正让社会得到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环境,必须通过引导社会心理达致韧性稳定。

    所谓韧性稳定,实际上是要使得社会上的冲突事件能够形成一个自我解决的良性循环系统,让矛盾主要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解决,而不是动辄诉诸于社会层面。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并通过树立国家的法治权威,引导公民在法律框架内处理问题。

    二

    提倡知足常乐的幸福文化,不是说不再需要拼搏精神,而是伴随着社会压力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成熟,在工作上奋发进取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的内化选择。

    市场经济体系下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这正是30余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然而,一味讲钱,一味追求财富,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论述宗教问题时,经常有学者讽刺当前中国不是没有宗教,而是全民信教―――拜物教。这种讽刺略存极端,但也不无道理,至少告诫我们,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正在无孔不入,为了财富甚至可能铤而走险。

    对于财富的尊崇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形态,但为了财富可以不择手段的丛林原则绝对不是正当的选项。但是,丛林原则又明明白白地在社会上一再呈现:有的企业依托血汗工厂生存,有的企业热衷于做广告却不热衷于保护环境,有的企业使用有毒原料生产食品;有的人拐卖儿童,强迫妇女从事性交易,有的人组织黑社会性质团伙,欺行霸市……钞票上没有印道德,没有印罪过,社会地位的评判标准日渐窄化:要么拥有权力,要么拥有金钱。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掌握权力或金钱的主人,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权力或金钱驱策下工作,其结果就是人们对掌权者和富人不满,尤其是对具有原罪可能的富人不满。当不满积累至一定阶段,便会喷发而出,乃至于逾越法律底线,影响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引导社会以财富多寡、以权位高低来评判社会价值高低,岂不是火上浇油,使社会整体性价值观继续朝着权钱进军?以金钱论英雄,这只会扼杀商业领域之外其他领域的创造力。

    提倡知足常乐,实际上是要给予每个行业以尊严,让社会价值的评判多元化。一个人是否得到荣光,是否值得骄傲,不是因为挣了多少钱,而是在工作岗位上是否创造了成绩。做企业家有企业家的骄傲,如纳税、解决就业等;而对于保安来说,其骄傲就在于保护社区的平安。应当做到,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的光荣价值。在知足常乐的社会精神方面,中国不妨多向印度学习。在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已经鲜明地向世界展示了这一点,但是在富人区和贫民窟可以比邻而居,富人和穷人安之若素,富人不耻穷,穷人不仇富,人人安于自己的现状并为之付出努力。为什么?这主要是在于很多印度人从印度教教义出发,将自己从事的工作认为是从往生而来的现世报。而其尊严就在于干好自己的工作,获得本行业、本阶层的认同。实际上,这就是社会价值评判的多元化、分层化。在这种评判体系下,人们很容易安居乐业,从而知足常乐。如果仅仅剩下金钱这样的单一评判标准,那么人们自然为了金钱逾越各种界限,乃至于不择手段。

    中国当下的社会心态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拜物教”的存在,是金钱作为单一社会价值观的靡烂。要想破解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就必须在社会层面上倡导知足常乐,倡导职业尊严。

    三

    倡导知足常乐并不是在给老百姓灌输精神鸦片,任其沉沦,鼓吹安贫乐道,而是给社会建设奠定一个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作为广东来讲,倡导知足常乐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引擎,广东从来都是以锐意创新、勇于探索而闻名于世,但广东既有敢为天下先的氛围,也是一个包容心较强的省份,从上世纪80年代的“孔雀东南飞,发财到广东”开始,广东就成为了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无论在广东政界还是商界、文化界,均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身影。广东的开放发达离不开外来人口的杰出贡献,尤其在广东默默打拼的数千万外来工群体,他们背井离乡来此,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和汗水。作为广东来讲,一方面应当通过外来工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外来工子弟教育扶持体系等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应当引导并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能够在广东过得充实、温暖,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广东也是他们的家,从而不焦虑、不浮躁,在广东的土地上培育并光大公民精神。

    《老子・俭欲第四十六》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知足常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倡导这一文化,是希望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确立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在感恩、知足的乐观平和中获得人生的价值,体验幸福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社会,不能由暴民组成,任由睚眦必报的戾气横行,倘若此,社会必将陷入失序状态中,纵然暂时获得平静,也必然千疮百孔,其弦越绷越紧,终会迎来崩溃之日。社会的崩溃说到底就是道德的解体,当精神王国呈社会性堕落的时候,并不会因为你是贵人或者穷人而得以豁免,“文革”的教训历历在目,何以忘之?

    没有一个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我们的政策亦会变形,跑调。民众的不满有时候是短期的、突发的。在维稳的压力下,不少地方为了平息民众的即时性不满而出台了一些应急性政策,虽然使不稳定现象得以暂时消弭,但却埋下了祸根。如在处理拆迁问题上,“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政策一度行之有效。但在利益纠葛之下,当事人的胃口被逐渐调高,通过拆迁一夜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在一些大城市频繁上演,给予部分民众暴富之遐想,从而心态失衡。而部分政府机构也欲在利益中分羹,尤其是财政状况较差之地区,更是指望土地财政行事,为此不惜采用暴力拆迁模式。在政府与当事人皆不知足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常常走向对抗。而在政府与当事人的博弈中,当事人难免处于劣势,社会不满情绪因此便会被点燃,施政由此陷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恶性陷阱。

    倘若社会心态不好,我们干工作、干事业都会事倍功半,乃至于前功尽弃。

    四

    培养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就是要充分发挥广东在公共财政上的优势,做到长期性、科学性,而不是寅吃卯粮,饮鸩止渴。

    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有些官员不顾实际情况,以追求任期内政绩为目的,乱许诺,许大诺,吊高群众的心理预期,急躁搞民生,甚至于举债搞民生献礼工程,结果是背离因地制宜的方针,基础没打牢,民生工程变成了半吊子工程,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留下财政亏空的乱摊子,给后任带来无尽麻烦。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民生也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群众给予配合,给予监督,做好一个是一个。

    说到底,需要在广东构建一种社会信任的体系。百姓信任政府,政府信任百姓,互相信任,这才是和谐。社会信任如何打造?不能离开知足常乐,也不能离开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是在社会肌体中纾解矛盾、促进沟通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压力的排压阀。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催发一些社会组织,可以构建更多的对话和协商的平台,一是使部分政府机构尽量避免出现在冲突第一线,激化矛盾,二是通过社会组织培育民众的公民精神,促使他们既在客观上维护公民权利,也在主观上履行公民义务。

    广东在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首先是拥有较为发达的媒体集群,广东媒体向来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在民众心理中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引导知足常乐具备媒体优势;其次是广东拥有相对成熟的公民群体,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中,广东的公民已经向世界展现了他们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可贵一面;第三是广东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较为领先,尤其是深圳民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不少社会组织在此得到成长,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推广。综合各种社会力量,推动广东形成知足常乐的社会氛围,可以为广东的各项事业赢得时间,赢得支持,赢得长远。

    广东已经进入科学发展深化的周期,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心态是广东在社会建设领域中再次成为排头兵的精神保障。知足常乐,大道其光。

(责任编辑:李志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