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深度研究: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 前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 生物医药 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企业文化怎么写 生物医药产业深度研究: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 前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 生物医药 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极... 

生物医药产业深度研究: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 前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 生物医药 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极... 

2023-11-07 0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未来智库,(https://xueqiu.com/9508834377/180646685)

前言

“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乃至企业的管理创新。从运用科技赋能创新到新治疗靶点和新治疗选择的开发,甚至到生物医药的配送和信息交互都在不断地发生创新。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政府出台多项改革政策全方位支持创新,加上数字化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令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前景看好,许多跨国医药企业也在持续开展和扩大在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部署与投资。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商业战略和策略出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与转型。

全球的生物医药市场正面临转型,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爆发后转型更为迫切,推动力来自两个层面:创新科技的应用与赋能,以及创新研究开发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尤其数字科技在新冠疫情之后对生物医药公司的整体创新发展有了极大的加速支持,以满足疫情后带来的民众对于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为了抓住这个势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从政府机构、投资机构和科技公司不断获得利好因素,如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投资资金的持续注入、数字科技的运用等。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研究薄弱和创新人才缺乏等。德勤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对未来创新发展的建议:增强基础研究、加强商业转化、政企合作进行高效资金导入和全方位人才发展。同时,德勤也针对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研究,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领先区域,在专科院校的数量、人才聚集程度、生物医药产业链完备等方面皆有明显优势,却也面临着与全国相似的挑战——基础研究和人才的不足。因此德勤对于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需要再加强,同时利用多方资源推动人才培育和吸引的发展建议。

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突破进行时

生物医药主要的产品为生物药,生物药可再细分为生物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两者的开发比较如下:

• 生物创新药:目的在于证明产品疗效以及安全性。

• 生物类似药:目的在于证明产品与对照物在药代动力学、药代效力学、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是否有可比性。

(一)数字化转型下的生物医药创新加速

“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在许多国家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覆盖线上咨询、远程医疗、线上药房、互联网医院、临床信息采集数字化的应用影响广大。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数字科技的应用被大幅加速,许多跨国药企和医疗机构都加大数字科技的投资,以求能够迅速投入实际使用。在德勤与杨胜利院士的访谈中,杨胜利院士特别强调了数字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德勤全球对欧洲的1800名医生和护士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及对超过40位来自欧洲七个国家的医疗健康的利益相关者(丹麦、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数字科技在生物医药的诊疗应用的看法和观点,以及数字科技赋能应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发现医生对于数字科技赋能的关注点主要在速度和便利性的提升方面。

此外,德勤对数字化医疗在欧洲各国的应用领域做出了统计(表1.2),受访者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最普遍的应用是电子病历(81%),其次是电子处方(62%);反观如机器人、基因组学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则相比之下只占了小份额。

(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全产业链应用,加速全方位技术突破

德勤全球曾对人工智能赋能新药发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归纳出生物医药企业采用人工智能的五大考虑因素:

另外,德勤全球在2020年也进行了关于生物医药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布局和花费的问卷调研17,统计出了以下三个发展趋势。

在2020年,人工智能的运用早已投入到生命科学行业中,且利用率仍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间,我们将有机会看到更多人工智能的运用投入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和发展,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来进一步扩张生物医药公司从分子开发到市场投入的产业链。

(三)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研发重心向创新靶点和新一代疗法的开发转移

创新生物药靶点的新发现持续进行中

新靶点的发现和开发一直都是生物创新药开发的核心,一旦能够开发出新的有效靶点并成功上市,便能给药企带来庞大的利润和发展前景。据Pharma Projects统截至2021年1月,全球最热门的创新靶点开发是erb-b2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 (Her-2),2020年共有158个产品,2021年新增了5个,连续两年蝉联第一,主要原因在于乳腺癌的患者数量增长快速,需求增大。同时德勤也观察到几个新上升的热门靶点,例如CD3e和GLP-1,分别前计,2020年全球一共新增了139个新靶点,是近10年来仅次于2011年的新增数量(2011年的新增数量暴增主要是因为自2011年起计入了细菌靶点的数量),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是个非常好的结果。同时,创新靶点数量的持续增长也将带来更丰富的创新生物药产品管线。

整体来说,目前全球的创新靶点研发速度仍在持续增长,跨国大型药企在创新生物药的投入也持续增多,且基本都有半数以上的在研产品是创新药8,在以人工智能主导的科技应用投入加大的助推下,新靶点的发现以及研发上市将会有更为乐观的前景。

新一代生物疗法的黑马:细胞和基因治疗(CGT)

从化合物到单抗类生物制品,再到新一代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治疗选择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以往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选择。现在已经有多个CGT治疗产品,包含CAR-T疗法、干细胞疗法和腺病毒的基因疗法等,在全球各国获批24,为许多难治的疾病,如肿瘤和遗传性基因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治疗办法。

CGT疗法的开发、生产、订购和交付在全球都还处在初期阶段,企业也还在持续设计和建构新的运营模式来支持CGT疗法的发展。德勤在2020年对CGT治疗的开发进行了一项调研,采访了19位来自CGT价值链的跨职能领导者并总结了受访者们对于CGT开发的运营模式的五个观点:运营模式的建立;优化业务流程;构建数字化能力;提高风险承受韧性;新支付模式试验。

德勤预计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CGT治疗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物药治疗创新。德勤的全球CGT调研项目的受访者们对于CGT治疗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抓住CGT治疗的竞争优势和预见行业标准化将为企业带来新机会,强调疗效的同时保持高安全性,为CGT治疗设计特别的价值链将会是关键。

二、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创新趋势

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度政策和技术导向的特点,相比其他大多数行业,其创新发展路上往往会遭遇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壁垒。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趋势的影响及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除了响应全球趋势进行创新变革外,同时也在精进自我创新能力,向世界证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在主流的两大趋势之下进一步细分成四个趋势变化,在四个趋势中皆有自我创新突破和产业升级。

(一)创新生物药逐渐受到政府机构的重视,研发上市获得加速

在一系列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实施下,中国的创新药上市周期缩短。2015年之前,中国的创新药的批准时间落后于海外医疗先进国家5-7年,主要是受到来自临床试验阶段的审批和试验推进困难的两大因素影响28。以下德勤整理了近几年的一系列医疗改革对于生物创新药的上市加速的影响:

中国CRO和CDMO行业的发展促进创新药上市加速

中国的CRO行业自2015年起持续增长,预期在2021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以往中国医药产业的CRO和CDMO服务的使用者主要是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开发企业为主。但随着政府机构对于创新药的推动力度加大,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市场不断紧缩,创新药企业陆续出现,越来越多的初创创新药企业选择使用CRO和CDMO服 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利用CRO和CDMO服务来弥补自身的人力和资源不足的短板,预期未来CRO的需求和渗透率会持续增长30。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选择将CRO和CDMO服务的需求转移到中国的CRO和CDMO企业,考虑到成本方面中国的CRO和CDMO企业要比欧洲或美国更有优势。

(二)中国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地

德勤在2021年初做过一份问卷调研,针对来自在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的共150位受访者了解对于生命科学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其中包含数字化发展的看法和预期。75%的受访企业正在或愿意提高对线上渠道发展的投资,其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对线上渠道的投资增加意愿度相对较低。在愿意增加数字新渠道投资的企业中,所有企业都更偏好同时采用自身能力建设和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尤其是大型企业。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更愿意依靠自身能力建立线上渠道,而外资企业则更愿意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除了私营企业以外的其他类型企业中,有近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公司在2020年分配给IT和数据合规性框架的资源超出了原先的预期,同时大多数的大型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都预计2021年,会在数据和IT安全与合规领域分配更多资源,以应对中国数字化医疗的快速增长。临床数据合规性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医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患者健康和诊疗数据的搜集、管理和运用具备了信息安全和医疗安全的双重风险,企业、医疗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方案,确保在合法合理使用的同时保障患者的隐私,在大数据互通互联的情况下,寻找信息安全保障和开放利用的平衡点32。在德勤的问卷调查中,有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公司将在2021年在数据和IT安全方面分配比2020年更多的资源以支持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业务,其中有超过50%的来自大型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受访者支持此意见。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还是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对于中国的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布局都在逐渐加重,数字创新的使用意愿越来越高,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不论是跨国药企或是本土药企皆在加强和扩大在中国的数字科技的投资和应用场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的宋瑞霖博士和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女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的数字科技赋能有望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中国达到常态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升级。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投资银行部医疗行业组董事总经理孙锶铭先生认为中国的数字科技能够有机会带动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加速追赶欧美国家,跻身全球制药强国之列。

(三)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创新突破

政策变化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政策支持最早出现在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到智能制造。2016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人工智能概念被纳入重大工程之一。同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倡导从资金、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发展、国际合作等六个方面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是首次明确了对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中国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发展是由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型来推动的,其中重点推动之一便是将人工智能运用在药物研发的加速、医药监管智能化以及用药监控资料信息化上面。

人工智能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在生物创新药的研发路上能够满足全方位的应用,从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研究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到审批上市各环节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如靶点发现、药理评估、制剂研发、临床试验招募、试验优化、生产等全产业链。然而,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应用仍是少数,主要还是集中在医学影像方面,在药物研发上的应用反而是欧美地区比较盛行。但在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和资金注入到“人工智能+新药研发”的领域中,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的回归,携带着技术知识的人才的加入势必又将给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注入一股新力量。兰馨亚洲董事总经理毛晨先生在与德勤的访谈中,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开发上为生物医药企业带来了更快速和有效率的开发过程,有效缩短以往生物医药研发的漫长时间。根据36Kr和中国通信院的共同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跟人工智能公司形成合作关系,来发展创新药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

(四)新一代疗法:中国是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快速发展的沃土之一

复星凯特从Kite Pharma引进的CAR-T产 品Yescarta的上市申请在2021年2月24日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或将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CAR-T产品37。中国作为拥有大量适合CGT的患者的国家,对于CGT企业来说是商业化的巨大潜力。在中国开展的CGT临床试验数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多,仅次于美国。

德勤在2020年对CGT治疗在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归纳出目前推动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

• 清晰的监管规定以及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中国的CGT监管制度在2016年后有了爆发性的增长,一直持续到2019年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CGT在临床研究和应用的监管政策,明确不同机构的相应责任;2020年则是进一步分别针对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给出指导原则,如《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基因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等,针对中国境内的CGT产品研发开发出台更加标准化的规范。

• 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数量增多,中国的临床研究基础设施日益成熟:根据德勤统计,截至2021年4月为止,中国共开展了1325个CGT相关的临床试验(包含干细胞、CAR-T、TCR-T、NKT、TAA/TSA、基因编辑以及其他CGT),逐渐成为全球CGT临床试验的热门注册地点之一,同时中国也藉此接触到世界顶级的CGT治疗发展数据,积累大量的CGT发展知识和实战经验。

• 各界合作推动中国的CGT治疗向高度创新化的CGT知识产权发展,促进国内CGT生态圈快速成长:在上述两个背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本土生物医疗企业在CGT的发展热潮风起,已经有超过3,100件细胞与基因治疗相关的专利在中国注册。此外,也有许多本土生物医药企业选择与海外的CGT公司合作以获取大中华区域的开发权,例如复星凯特/Kite Pharma,药明康德/Juno等。结合以上两种模式,中国的CGT治疗发展迅速,预计会有更多的合作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中国CGT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五)创新和落地能力从跨国企业到本土企业

在中国政府和药检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有了大幅的进步,并且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后有了很好的表现,新冠疫苗的开发和投入市场使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进步。世界首个获得上市许可的新冠疫苗为中国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疫苗的迅速上市不仅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也让世界见识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除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截至2021年3月,中国还有多款获批的国产新冠疫苗以及有潜力上市的临床阶段新冠疫苗。目前中国国产的新冠疫苗已经有4款获批上市和1款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目前国际上共有12款新冠疫苗在投入使用,在国际上中国是拥有最多的新冠疫苗种类的国家。

中国的创新生物药研发地位随着一系列的医药相关政策改革和完善,以及在政府机构大力支持的推动下逐渐上升。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研发上投入许多资源并在近几年也陆续开花结果,带动了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重心的地位,推动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实力升级。

在2020年,国内的主要开发热门靶点有9个: PD1/L1、GLP-1R、BTK、JAK、CDK4/6、IL-17A、PARP、PCSK9和CGRP/CGRPR 47:

• 截至2021年3月22日,9大热门靶点一共有30个产品已在中国上市,相比国际共53个上市产品来说仍旧不多;

• 中国上市的30个产品中仅有10个产品为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

• 10个本土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仅覆盖了其中4个热门靶点,突显出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产品研发上的选择的同质化问题。

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德勤从三个层面,政府监管政策改革、企业研发模式演变和上市产品类型转变,来探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

(一)政府机关的监管政策改革:生物医药产业的改革主要领域及核心政策

在今年两会上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含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未来不论是医药企业或是医药监管机构都将更加趋向于创新产品的开发和支持。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对创新药的医疗审批审评制度改革,覆盖范围广泛,从临床、审评,到上市价格和费用皆有涉及,随着改革措施逐渐落地,对于创新药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健新原力创始人余国良博士提到,在全球很少有国家政府像中国政府机构一样,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给出如此大力的支持,同时中国药检机构的积极作为也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改革的一大助力。

(二)企业研发模式的创新转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国际合作

• License-in的合作为主流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拥有最多license-in项目的疾病领域为癌症领域(47%),占据将近一半的比例;紧随其后的是感染领域(23%)。癌症和感染疾病占了总体超过三分之二的交易数。

• License-out的本土创新药走出国际随着实力的积累以及海外人才的回归,中国本土的以自主研发创新产品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逐渐增多,并积极开发能优化其自身产品管线的创新产品。然 而,许多创新生物药企业尚未建立成熟的销售和营销团队,以及对海外市场不熟悉,因此选择通过license-out的形式与外国企业合作,达到进入海外市场的目的。

(三)上市产品类型的突破转变:普遍创新到领先创新

自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颁布后,中国创新药的获批数量持续增长,以跨国创新化学药为主。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获批创新药的数量出现了下降,但也是首次本土和跨国创新药的批准数量接近。截至2021年3月19日,本土创新药获批的数量已经超过跨国创新药获批的数量。

然而在生物创新药方面仍是以跨国生物创新药为主,本土创新生物药的研发投入仍需加强。在获批的创新药中,创新生物药的数量在2018年之前仍是少数,中国创新药仍旧以化学药为主;自2018年起生物创新药的获批数量快速增长,并且持续稳定数量至2020年,但仍然是跨国生物创新药为主,本土生物创新药仅有13个产品。

(四)投资并购趋势之下的创新组合

为了搭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列车,许多尚未具备足够的创新生物医药产品研发能力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优先选择通过投资并购,来达到自身产品管线的组合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在2020年中,中国境内共有42起生物制药和细胞与基因疗法并购案件,交易额355.8亿元,相比2019年来说,无论在数量或是交易额上都有所增长,突显出在疫情爆发的状况下,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趋势不减反增,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整体医疗行业在疫情爆发后受到的重视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在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地位在这几年快速提升。

在中国生物医药板块的热度不减反增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部署生物医药板块的业务发展,无论是同行投资并购或是跨行业投资并购,在2020年皆有多笔投资并购交易发生。在2020年中的前十大生物医药企业相关的投资并购交易事件中,有2笔跨行业的生物医药领域新部署的交易;4笔医药行业同行的投资并购交易,目的在于拓展生物医药板块业务;4笔投资机构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注入,助推其创新生物医药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同时,在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也出现许多国内资本雄厚的生物医药企业选择通过与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以达到产品组合创新和全球板块业务发展的目的。这显露出中国少数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具备原创能力,且产品成功吸引跨国企业的注意力,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世界创新生物药产业第一梯队。

(五)从“输入中国”转变为“中国输出”

随着中国自主研发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中国药企带着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走出中国,带领从前以仿制为主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为优质原创产品为主的新发展模式,带动从me-too/me-better转型为First-in-class为导向的新市场趋势。根据《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报告统计,目前中国已上市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平均每年的研发成本投入超过10亿 元。在这次的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也向世界证明了其创新能力,成功研发出多款新冠疫苗且供应至世界多个国家,有效缓解了全球疫情的紧张,获得了国际高度的认可。此外,许多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生物药产品也在美国获得了各种创新资格认证,成功从中国走向全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其中,百济神州的自主研发创新药泽布替尼在2019年成功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上市,打响中国创新药在世界制药强国上市的第一炮,相信在未来五年会陆续看到更多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生物药产品在世界各国获批上市。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女士提到,随着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越来越大,许多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总部也逐渐认知到中国市场的独特性,未来会有更多的跨国药企将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需求放在优先考量,进一步满足中国患者和疾病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四、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一)政策倾斜:国家级政策为主导,省级政策为助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德勤对近5年的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相关政策进行了整理,根据演变过程归纳出四个时期:分省独自发展期 > 跨省合作摸索期 > 跨省合作增速期 > 长三角一体化起飞期,并分别进行了分析。

• 分省独自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长三角各省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皆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向上发展,同时不断提高对于当地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求,但这些推动仅限于在各省市内部,还未能向外扩张发展;

• 跨省合作摸索期:大约从2019年起,四个省市开始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上不再局限于本地区,开始探索将产业发展政策扩展到附近省份城市,进入了跨省合作摸索期;与此同时,重视推动“高质量”和“细化”发展,对地区级别的生物医药发展类别再细分;

• 跨省合作增速期: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各省政府也开始积极开展跨省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合作,出台了许多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 长三角一体化起飞期:2020年12月,科技部发布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再次提升了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突破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推动以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首,带动和强化苏浙皖的创新优势,打造长三角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先驱者。在2021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创新变革是政策重点。这些政策突显了政府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行业创新的持续重视。

(二)人才聚集:引进高端产业人才,加速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改革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多元,各个地区有各自领先优势,产业多元化有力地吸引到更多人才进驻;同时,各地也重视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2020年12月1日的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源融合发展论坛中,针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引进提出了两个建议:

•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达成务实合作。

• 支持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创造利好人才发展的企业环境与制度。

(三)资金优势:提供实质资金的支持,创造利好企业创新发展的长三角环境

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政府对于在其辖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也涵盖资金方面,包括在研发阶段给予补助,或是通过与第三方基金合作来提供资金援助,以及利好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的落户和人才进驻的赞助。德勤根据各地政府出台的资金支持政策以及资金支持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各地政府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中,对于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和上市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省级政府皆有资金支持,其次为创新研发中心落户的资金补助,未来预期会有更多的资金补助来补充目前的空白。

除了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也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投资,如PE和VC机构,甚至是上市。自2017年起,陆续有中国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陆续在美国纳斯达克、科创板和港交所成功上市,德勤统计自2017年起共有42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上市,其中在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医药企业有27家,超过50%,突显出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雄厚实力。

图片上传中......

此外,在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共有171起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高达639亿元,投融资地区域分布与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呼应——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

五、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创新的挑战和建议

(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利好因素

• 政策和制度改革加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和加速商业化上市:政府的政策出台和药检监管制度改革对于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有根本的推动,引导产业整体往创新研发转型并且同时开通多个绿色通道以支持创新产品的商业化上市。

• 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资金的持续注入:资本继续向生物医药行业聚集,来自政企的投资持续加大。同时,港 股18A、科创板和美国纳斯达克的制度也为更多中国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 数字科技赋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周期缩短:数字科技的灵活应用打破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周期漫长的困境,从人工智能对于新型蛋白模型的预测到精准采集临床大数据的技术,中国得天独厚的数字科技能力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带来了正面加速器的效用。

• 高端人才的回流加速中国生物产业的创新技术壁垒突破:在新冠疫情和中美经贸争端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际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回归到中国并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中坚力量,尤其聚集在长三角区域,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中心。 (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挑战

• 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仍薄弱:中国在过去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主要以fast-follow为主,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足,因此中国的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的数量都相对较少,虽然中国的论文量现在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但真正在如Lancent、Nature、Cell等的生物医药产业顶级期刊上发表的顶级论文的数量与国际制药强国相比来说还很少。

• 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仍有待加强: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转化困境最主要在于缺乏转化研究评价标准和专家,对于原创性创新产品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从而导致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同质化创新的困境。

• 创新人才不足问题日益放大:生物医药产业具备高技术壁垒的特性,创新研发的关键之一便是技术人才的聚集,然而中国的生物医药技术高端人才数量尚未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包括人才成本在内的研发成本也越来越高。

• 对生物医药创新项目的投资预期和风险收益心态需调整:中国的投资机构对于投资项目的快速变现的心态,与生物医药的创新研发周期长和一定失败风险的情况有所冲突,导致许多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创性创新项目拿不到投资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资金不到位的不确定性。

(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建议

(四)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未来突破和发展建议

详见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