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琵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琵琶十面埋伏感受 音乐鉴赏琵琶

音乐鉴赏琵琶

2023-04-06 0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传统器乐赏│ 琵琶的前世今生 - 知乎

“振兴传统文化,我为国乐发声。”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琵琶作为我国的民乐之王,也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乐器一直承载着诉说时代兴盛衰亡的重任。

而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我们的国乐瑰宝,在千变万化的乐音背后又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今天就由我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国的民乐之王——“琵琶”的前世今生。

01

琵琶原名为“批把”,因古人将向前弹称为“批”,向后挑称为“把”,故而得名。

自古以来,琵琶都是文人雅士的重要抒情之物,因为她的音色不仅清脆明亮,并且丰富的曲调能演绎出各种情怀。

尤其是琵琶的泛音,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感染力。

而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出现在中国的秦朝,相传在秦朝修长城的时候,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做“弦鼗”的击打式乐器。

形状跟现在的“拨浪鼓”很像,后来人们为了解劳役之苦,便开始在鼗上加弦,改摇动击鼓发声为弹弦声。

这便是古代琵琶最初始的模样,长柄且带圆形共鸣箱,所以也被称为“直项琵琶”和“秦琵琶”。

而在鼗上加弦的这一做法其实也是效仿了东汉时期从两河流域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乌德琴,所以乌德琴也可以说是中国琵琶的前身。

大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开始进入了全面分裂的时候,同时也是各个民族之间出现大融合的时候……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从西域传入了一种带梨型共鸣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

古人把它称为“胡琵琶”,并将之与秦朝的直项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曲项琵琶的形象.

与此同时,与西域乐人一同带往中国的还有五弦琵琶。

相信大家对四弦琵琶一定不会陌生,而五弦琵琶却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听见她的声音……。

事实上,五弦琵琶在宋代的时候便已经失传……

而这其中的缘由还需要从唐朝开始说起。

02

唐朝可以说是琵琶发展的巅峰时期。

无论是四弦琵琶还是五弦琵琶都已经成了当时雅俗共赏的一种乐器。

上至宫廷奏乐,下至民间演唱,琵琶逐渐在乐队中处于领奏地位。

当时的琵琶不仅在外形上变得更加精美,在演奏手法上也将用拨子演奏改成了用手弹奏,横抱琵琶改成了竖抱琵琶。

甚至从敦煌壁画上我们还可以看见反弹琵琶的惊人招式。

其中,因多一根弦而拥有更多丰富表现力的五弦琵琶更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卷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对于傲慢自大的封建统治阶级而言,越是灿烂的文化便也越容易成为朝代没落的牺牲品。

这也使得琵琶的人生变得更加的跌宕起伏……。

在古时,人们都喜欢讲究一个九五之尊,阴阳五行,由此可见,五这个数字其实也是代表了中国贵气的一个东西。

也正因如此,五弦琵琶被视为了富贵的象征,成了宫廷乐队的专属乐器,不再允许老百姓弹奏……。

而随着唐朝的灭亡,五弦琵琶也只能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到了宋代教坊,五弦琵琶便基本上已经失传。

昔日的辉煌只能通过古人的文字或壁画才能见识到,没有固定的传承和传承者,也就没有了一切。

所幸,流入民间的四弦琵琶顺着历史洪流一步步来到了我们眼前,经过了不断改良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当之无愧的民乐之王。

中国的弹拨乐器首座。

03

古老传统乐器是先人智慧与创造力的凝聚,任何一种乐器的消失无疑会成为每一个国人心中的遗憾。

1985年,我国著名国乐大师方锦龙赴日本参加丝绸之路音乐会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这款琵琶在日本被奉为十大国宝之首,是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国礼,同时这也是当今世上唯一一把保存完好的古代五弦琵琶。

此时的方锦龙才意识到,原来中国古代的琵琶是有第五根弦的……

在翻阅一些资料后,方锦龙萌生出一个想法……

“能不能将五弦琵琶复原出来呢?”

抱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方锦龙开始和一群优秀的制琴师傅踏上了复原五弦琵琶的道路。

“不就是加一根弦吗,有什么难的”当年听到要复原五弦琵琶的制琴师傅这样说道……

但事实上复原的过程比想象中还要困难,为了容纳多一根弦,琴体的大小与五根弦的弦距都必须非常精准。

在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以后,终于,在1989年方锦龙带着失传千年的五弦琵琶,让铮铮琴声又重新降临到了人间。

重新复原后的五弦琵琶,不仅在音色上比四弦更沉重深沉,歌曲表现力也因一个低音的加入而变得更丰富立体。

并且经过改良后的五弦琵琶还可以模仿来自各个国家的乐器,可以说,五弦琵琶的再现让我们又重新见识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

04

今天,我们又活在了一个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共存的世界,消失的乐音靠着前人的引导最终得以被找回。

而琵琶经历这漫长的发展,弹奏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段旋律而已,同时也是在向我们诉说过去的那些兴盛与衰败。

中国灿烂的文化有太多,而当这些凝聚灿烂文化的传统乐器发出她们的声音时,事实上也是我们与古人们的一场跨世对话。

或许这些古老乐器的生命只有在我们不断的挖掘与传承下,才能真正的带领我们迎来民族艺术的延续与复兴。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面埋伏》乐曲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1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死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但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

  一、列营;

  二、吹打;

  三、点将;

  四、排阵;

  五、走队;

  六、埋伏;

  七、鸡鸣山小战;

  八、九里山大战;

  九、项王败阵;

  十、乌江自刎;

  十一、众军奏凯;

  十二、诸将争功;

  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2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所以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有利于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弘扬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及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正文  《十面埋伏》作为古曲的典型代表。身为当代中师学生对于这一类音乐的鉴赏力十分缺乏。对于古曲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首先,不了解琵琶这类乐器。其次,不了解它的音乐背景。再次,不懂得怎样欣赏。一曲完结,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赏析呢?

  琵琶古曲主要从它的曲式结构、演奏乐器、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全曲分13段:

  1、列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

  2、吹持;

  3、点将;

  4、排阵、走队;

  5、埋伏

  ;6、小战;

  7、呐喊;

  8、大战;

  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

  10、乌江自刎;

  11、争功;

  12、凯旋;

  13、回营。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到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隐隐约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本曲是以琵琶为演奏乐器。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另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驽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其技艺之高超。整首曲子全凭手中一把琵琶完成了多种高难度声音的演译,将战争的人仰马翻、鼓声震天、兵戎厮杀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是模拟战鼓声的浑厚雄壮;时而是厮杀时的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还有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此时的琵琶是凄凉悲壮的,仿佛楚汉这争就在眼前。可以说琵琶仅用一种乐器却演奏出了一个交响乐团所能达到的高水准。琵琶对喧嚣的音响模拟得十分出色,很有感染力。音色复杂多变,高亢低沉不定,神秘诡异,犹如一个高深莫测的奇女子,令人捉摸不透。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而此曲则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气势雄伟激昂,形象鲜明突出。全曲跌宕起伏。以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运用铿锵有力的节奏着重表现了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节奏紧凑快捷,表现出紧张的气氛。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楚王战败和自刎的场景。节奏由前面的激昂一下子转化为低沉缓慢,着重刻画出悲壮的场面。其中“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驰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乌江自刎”乐曲凄切悲壮。最后,四弦猛“划”后断然急煞、声如裂帛、音乐嘎然而止。全曲采用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描绘了从战争前的准备到战争时的激烈,再到战后的凄凉,是琵琶武曲中的经典之作。

  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它都是古典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相关文章: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

11-06

中国古代乐曲阮乐曲

11-03

东北秧歌有哪些传统乐曲-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分类

11-08

古筝十面埋伏曲谱

10-01

十面埋伏古筝简谱

09-30

古筝十面埋伏谱子

09-29

古筝十面埋伏简谱

09-28

器乐曲的常识介绍

09-16

十面埋伏古筝曲谱

10-01

十面埋伏的古筝简谱

10-01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 演奏技巧

  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

  [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汪派把这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主,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风凛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的技法,右手要放松,力量要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要稍快一些,主要表现副将们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的演奏技巧,力度更强,速度又比上一层次快一些,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面。

  [点将] 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和而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使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

  [排阵] 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分”及“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在演奏时应注意:前一层次的重拍在前一拍,后一层次的重拍在后半拍,这也是汪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演奏效果十分逼真。

  [走队] 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速度由慢渐快,重拍也是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纪律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中、名、小四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

  [埋伏] 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轮”的奏法,节奏比较自由,但要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要轻但不能散,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进而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小战] 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兵器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带入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律动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全面的大战。

  [大战] 汪派充分运用“夹扫”“滚奏”“扫轮”等技巧,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局面。其中的“萧声”源于[吹打],运用了“长轮”“吟弦”以及“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这是汪派富有特色的另一方面。

  [呐喊] 本段是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的“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声,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项王败阵] 运用“扫轮”的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逃跑的场景。全曲在追捕声中戛然而止,演奏效果非常好。

  三、推陈出新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19世纪后电声乐队的风靡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演出形式。在2002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年华》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就是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出固定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继而转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烘托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独奏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乐队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更有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乐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中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内容拓展: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

  流传概况

  在现有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华秋苹琵琶谱》(1819年初版,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以及《鞠士林琵琶谱》(鞠氏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简称鞠士林谱);其次是《檀槽集》(1842年抄本)、《陈子敬琵琶谱》、《李芳园琵琶谱》(1895年初版,全称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再次是《瀛洲古调》(1916年)、《养正轩琵琶谱》(1926年初版,简称养正轩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上述各家琵琶谱中,对该曲曲名称作《十面埋伏》的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瀛洲古调》等;简称作《十面》的有《华秋苹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也有改称作《淮阴平楚》的,如《李芳园琵琶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改称作《淮阴平楚》后,在曲名下注有“即《十面埋伏》”的文字)。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上体现着不同的记谱和演奏。清朝末期,《十面埋伏》便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和汪派的不同演奏以及传谱。其中,无锡派以华氏谱为基础,平湖派以李氏谱为基础,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为基础,浦东派以鞠士林谱、养正轩谱为基础,汪派则与浦东派同宗但又多方吸收其他风格。而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曲多使用琵琶演奏者刘德海的演奏谱。刘德海的演奏谱有两种版本:1976年的演奏谱较短;1982年进行了整理,在某些段落方面加以调整。

  作者辨析

  赵氏考证

  学者赵后起经考证后认为,作者是明末有“汤琵琶”之称的汤应曾。汤应曾自幼酷爱音乐,曾拜陈州(今河南淮阳)蒋山人为师,能弹百余首古曲。赵后起认为,由汤应曾完成的《楚汉》,即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此外,汤应曾的朋友、明末清初的作家王猷定在他所著《汤琵琶传》中,描述了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文中写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像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林氏推测

  琵琶演奏者林石城在进行相关研究后认为,该曲的创作年代、作者姓名虽未有确切材料,但可以推测:创作的年代,早于唐朝的可能性较小。原因包括两点。第一,最初传入的曲项琵琶只有四个音柱;唐代的壁画、雕塑、图画中的琵琶大都也是四个音柱;日本正仓院藏唐嵌螺钿琵琶也只有四个音柱。故音柱少、音域窄,不可能演奏该曲。第二,琵琶独奏约至唐朝时才较盛行。所以,他认为作者并不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人,而是后人把数百年或一千余年以前楚汉相争的故事作为题材,创作了该曲。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相关文章:

孔雀舞舞蹈艺术赏析

11-05

古筝十面埋伏曲谱

10-01

十面埋伏古筝简谱

09-30

古筝十面埋伏谱子

09-29

古筝十面埋伏简谱

09-28

琵琶语琵琶古筝合奏谱

10-04

十面埋伏古筝曲谱

10-01

十面埋伏的古筝简谱

10-01

十面埋伏的古筝谱

09-30

琵琶名曲欣赏,十大经典琵琶古曲,好听的现代琵琶曲,琵琶曲纯音乐

最新最好听的

琵琶曲

推荐试听。

更新日期:2023/03/17

九酷音乐不仅收集了琵琶曲,还包括互联网上的流行中文歌曲,日韩歌曲,还有英文歌曲共20W首供网友免费在线试听和下载.

对于《琵琶行》音乐描写的鉴赏 - 知乎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抒情上的感人以及叙事艺术的高超,更在于其中对于琵琶女所演奏音乐的描写。白居易将音乐的“无形”写出了“有形”,令人感到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如身临其境一般,值得我们鉴赏和学习——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描写音乐之前,作者用一个“忽”字作转折,点明了琵琶声传来时的突然,这也更令人容易注意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则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声的美妙,改变了白居易和客人原本想在这萧瑟月夜喝完酒就回家的想法。为后面的描写作了情感上的蓄势。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白居易在听到这样美妙的琴声之后,当然是想问是谁在弹,但是却用了“暗”字,此处更显得急切和期待。后半句,通过对琵琶声音停下来的描写,以及诗人欲言又止的行动,将读者真正带入了那秋夜之中。而后,他终于邀请到了琵琶女,真正开始了对音乐的描写: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虽然没有对音乐进行具体的描写,但却通过对琵琶女一开始不那么想继续演奏的叙述,暗示了她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想通过弹琴来抒发情感,但却只能弹出那悲伤凄凉的曲子,实在不堪入目。这为音乐的情感做足了酝酿。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句话通过对琵琶女准备弹琴时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她弹琴的熟练,反映了她技艺之高,这也与后文她后来悲惨的身世做了一个较暗的对比。后半句,既是琵琶女情感的流露,也更是作者感情的抒发。还未弹琴,便已经打动了作者,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白居易当时的境遇是多么的不顺。如此,后面的抒情与描写,更显得自如了: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掩抑”是声音低沉的意思,这里是音乐的开始,而“弦弦”用以描述“掩抑”则表现了开头情感是十分悲伤的。“似诉平生不得志”看上去,是琵琶女在音乐中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叹息,更是作者内心的“不得志”。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似乎和琵琶女发生了共鸣,真情实感开始流露。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很明显,这里的音乐已经开始诉说了。诉说的,是作者和琵琶女的情感。全文的暗线和明线开始交织(此处,我认为暗线是白居易,明线则是琵琶女)。另外,“低眉”和“信手”也体现了琵琶女对待演奏时的认真,投入,情感自然也就流露出来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这里,再次对琵琶女的动作进行描写,以及将曲目的名字都列举出来,使人感觉有点平淡了,但接下来便是转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重头戏开始了。这几句,第一大句用了两个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前半句着重描绘粗重急促的感觉,后半句则是轻柔尖细,委婉缠绵。第二大句则在前一句对称的基础上加以变化,配合音乐的变化感,表现了其错落有致,清脆圆润的旋律。而后面两句,则对前两句进行了效仿,在听觉上,展现了音乐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却又时而低沉的旋律。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之味。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婉转之后,迎来了低沉和凝涩。这凝涩,就像冰泉一般,似乎无法破除,凝到了极点,乐声便休止了。这是自然的变化。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与想象的空间,所以,“无声”胜过“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突然,音乐又响起,这次,是激昂的,是高亢的,是雄壮的,宛如跌倒了谷底的人生,重新生长出了希望,在这里,暗示了诗人不向苦难低头的决心!这次,曲终末了。

最后,“唯见江心秋月白”,利用侧面烘托,写众多的听者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这个境界 的特点就是宁静,除了这种宁静,什么感觉都没有。就连惟一可见茫茫江月,也是宁静的。音乐,收尾了。

琵琶艺术_百度百科

琵琶艺术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之一

中国近代传统

民族音乐

史上有“海派”(

浦东派

)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

平湖派

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琵琶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之一。

书    名

琵琶艺术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遗产级别

国家级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Ⅱ-119

申报地区

上海崇明县、浙江平湖市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如

东汉

年(公元前25 --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但琵琶形状与今天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 弦数为四 五 六条不等. 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 "秦琵琶" 或 "秦汉子"。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

竹林七贤

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

曲项琵琶

[1]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 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今天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这种琵琶当时人称“胡琵琶”,而且还出现过一批高超的演奏家,使得这种琵琶在当时很流行,连皇室都开始热衷于听“胡乐”。后来人们结合胡琵琶,对原来的"秦琵琶"进行改造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此后又进一步改造,使其从音色到造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唐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1]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俩个系统: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俩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1]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

十面埋伏

》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1]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

十二平均律

增加琴码,

[1]

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

平湖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平湖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时间里,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民族民间资源普查工作,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非遗普查中,共收集7000多条信息,立项600多项,平湖派琵琶、

平湖钹子书

、、已列入国家级名录。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平湖人民特有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平湖人民勤劳、聪明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创造力。

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演奏特色主要体现在右手轮指技法上。轮指,是琵琶演奏技法中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一种技法,五个手指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似车轮一样圆满无痕并按一定轨迹作连绵不断地规律运动(全轮)。轮指主要有上、下出轮两种。上出轮是食、中、无名指依次弹下,然后大指跳上。而平湖派琵琶基本采用下出轮,兼用上出轮,如《满将军令》中的轮指就要求用上出轮。两种轮指方法其艺术效果大致相仿,但细微差异客观存在,前者声缓且长易圆,后者清健圆活易密。

除此之外,平湖派琵琶还有“蝴蝶双飞”

[2]

、“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等特色技法。平湖派琵琶艺术风格以丰漫华丽、坚实淡远著称,它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故弄虚玄,要求准确地营造意境和抒发人物的情感,使听众受感染而共鸣。

[2]

平湖派琵琶闻名遐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四大琵琶流派之一。1895年,四代家传琵琶技艺的浙江平湖人李芳园整理和汇编的《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出版,被认为是平湖派琵琶形成的重要标志,开辟了琵琶园地的重要艺术流派——平湖派。经历此后数十年的洗练,平湖派琵琶终于成为我国民族音乐领域的夺目奇葩。

平湖派的演奏既有文曲又有武曲,文曲以技艺细腻见长,常配以虚幻舒缓的动作,加强余音效果;武曲则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20世纪中叶,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湖人朱英被公认为平湖派琵琶的代表人物。朱英9岁时,师承李芳园的徒弟吴柏君学习琵琶演奏技艺,并首创了左手大指按托以弹奏琵琶的方法,突破了琵琶弹奏中不用小指的禁区,开创了琵琶弹奏中倒抡的指法技艺。

[2]

2008年6月14日,平湖派琵琶被收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瀛洲古调派 明末清初,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区,贾公达是北派琵琶名家通州人士白在湄之高徒。贾公达之后有“指音坚劲”的范正奎,“熟习转关护索之法”的李连城,还有“通晓音律”的宋楚玉。正是那个时期,几代名家柔和了南北琵琶演奏风格,并受崇明风土人情的熏陶,由承袭向“自出新意”发展,逐渐形成了“瀛洲古调”。

琵琶艺术

瀛洲古调派

代道光、咸丰年间,崇明岛上出现了王东阳、卢明章、蒋泰、黄秀亭等艺高盖众的琵琶高手,通过他们承上启下,不断发展出新,使“瀛洲古调”的曲调和技法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奠定了自成一派的基础。

清末民初时期,又出现了沈肇州、樊紫云、刘天华、徐立荪、施颂伯、樊少云等名扬神州的大师。“瀛洲古调派琵琶”从此闻名于世。

上世纪四十年代,该县“瀛洲古调”传人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被并称为“琵琶三杰”。

“瀛洲古调”琵琶曲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而名震中外。

琵琶艺术

浦东派

浦东派琵琶之主要艺术特征为:演奏武曲气势雄伟、演奏文曲沉静细腻。尤其是弹奏武曲,往往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固而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演奏方法;指法特点为“轮滚四条弦(同时配以弦数变化),并弦(四条,或三条、或二条),大摭分(四弦并发),扫撇、拖奏,各种夹弹和夹扫,多样的吟法,音乐变化奏法及锣鼓奏法“等;根据林石城先生生前曾说,演奏浦东派琵琶首先要有“以海一样的胸怀”追求大气,对各派的艺技,要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追求,努力使之成为“中国派”的琵琶艺术。

1918年秋,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教师、“瀛洲古调”琵琶大师沈肇州应邀在沪为孙中山先生演奏“瀛洲古调”,中山先生称其为“绝技”。上海英商百代公司特请沈肇州灌制了《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三首“瀛洲古调琵琶曲”。

国乐大师刘天华师从沈肇州学习了“瀛洲古调”,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还于1928年到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主要乐曲《飞花点翠》,对推广“瀛洲古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3年,家住崇明小竖河的琵琶高手施颂伯应日本音乐界邀请,到东京、大阪、名古屋、长崎等地演奏“瀛洲古调”,极受欢迎。上海《时报》誉施颂伯为“琵琶博士”。

早期的“瀛洲古调”琵琶曲谱为工尺谱,通过手抄传承。1916年,沈肇州首次编纂出版了《瀛洲古调》,收入乐曲四十五首,由慢板二十二首,快板十七首,文板五首,武板一首组成。是“瀛洲古调”具有代表性的精华曲目。

1936年,沈肇州的弟子徐立荪再版“瀛洲古调”时加入“通论”,“入门练习曲”和“音乐初津”称为《梅庵琵琶谱》。

1941年,曹安和、杨荫浏根据刘天华传授的“瀛洲古调”中的十二首乐曲,用工尺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编印出版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

1946年,《雅韵集琵琶谱》中收入简谱版的“瀛洲古调”“文板十二曲”。

1984年,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出版了由樊少云、赵志山等传谱的《瀛洲古调曲选》,收入曲目二十首。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色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入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每首小曲都描写了一个场景或事物,与崇明的民风、民俗、民情息息相关,是典型的标题音乐,并通过琵琶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每个小曲可以独立演奏,也可以将不同的小曲组合连贯演奏,是我国琵琶流派中绝无仅有的。

崇明地区的“瀛洲古调派琵琶”传人在解放初时约有二十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不正常,能演奏者不到十人。为了不使这堪称一绝的流派不失传,2005年开始,有“瀛洲古调”琵琶传人在少儿民乐班中进行传授,但步履维艰

浦东派自明清以降,琵琶南北两大流派中的南派琵琶有了大发展,尤以上海地区为最。旧时,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认为弹琵琶,是一种清雅艺术,因此,好些家长喜欢让子女学琴。在琵琶演奏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浦东派琵琶始祖为清乾隆南汇人鞠士林,为闻名沪上的“鞠琵琶”,其徒王东田被知音誉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传人陈子敬(1837—1891横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为醇亲王教授琵琶,赐三品官带,受封“天下第一琵琶”。陈子敬的代表传人沈浩初(1889—1953黄路人)汇先人琵琶之精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编著《养正轩琵琶谱》。民国年间,沈浩初师弟胡簋铭(新场人)应日本大阪琵琶会之邀挂牌演奏浦东派琵琶。沈浩初高足林石城先生(横沔人)于1956年应聘为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再传刘德海叶绪然等一大批学生,并在各大专业院校教授琵琶。林石城和他的学生们还赴20多个国家演奏。以林石城先生为代表的浦东派琵琶作为当代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技法,并且他在琵琶制作、改良以及整理、编著浦东派琵琶的曲作和著作方面,其专业影响力已遍及五洲四海。浦东派琵琶传人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在上海南汇;其活动区域却延伸至上海、江南,甚至到京城。

南汇是中国浦东派琵琶的摇篮。滨临大海的南汇,自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惠南镇人鞠士林独创海洋南汇民族风以来,这里便成了中国浦东派琵琶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引军人物,构架了浦东派琵琶的金字塔。继鞠士林之后的六代传人,分别被知音誉为“鞠琵琶”、“江南第一手”、“天下第一琵琶”、“琵琶圣手”、“琵琶泰斗”(考清《光绪南汇县志》、《续志》、《南汇竹枝词》);大批琵迷,夯实了浦东派琵琶的根基;清音国乐的普及,涌现了大批琵琶传人;地方戏曲的繁荣,出现了大批琵琶新人;道教音乐的活跃,衍生了一代琵琶高手;群众文艺的崛起,造就了一批琵琶追星族;艺术教育的掀起,培养了一批琵琶新苗。

浦东派琵琶传统曲目为:文套,有《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大曲:《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武套为:《将军令》、《十里》、《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新创作曲目有《青春之舞》、《学生操》等30多首。

琵琶是中国国乐艺术的国粹,而浦东派琵琶是中华民族之花中的精髓,走向大中国琵琶的主流之一。它所演奏的曲目,已成为传统民间音乐之经典,激荡亿万中国人之心扉。作为南汇人,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打出南汇海洋文化的品牌,对于发展海派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自清乾嘉诞生至今的浦东派琵琶群体,其代表人物、代表曲目、演奏风格、技艺流派,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扎根于南汇的浦东派琵琶,做好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让它世代相传,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独特价值。

目南汇作为浦东派琵琶发源地的传人已屈指难数,在南汇要营造浦东派琵琶演奏新人,仅靠民间的力量,势单力薄

参考资料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 百度文库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

(

公元

772

-846

)

的《琵琶行》是一首炙人口

的传世佳作

,

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

,

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

虚构的手法

,

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

,

以及诗人对音律、对琵琶的演奏技巧

的谙熟

,

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不幸

,

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

,

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句。“……轻拢

慢抹复挑

,

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

,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

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

涩弦凝绝

,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

破水浆迸

,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

四弦一声如裂帛……”。

由此道出琵琶做为弹拨乐器中的一种

,

不仅音色优美

,

而且极具人物情感

的抒发。

《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抹复挑”7

个字

,

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

法与技巧。句中所说的拢与

,

指的是左手的两种指法。拢

,

今称为“推”,

即左手手指按弦向里

(

琵琶的中部

)

;,

现在称为“吟”和“揉”,即在左

手手指把弦按在柱

(

就是今天说的“相”和“品”)上

,

左右动

,

使弦上发

出摇曳不定的余音。“拢”和“”这两种左手指法

,

非常适于表现婉转

细腻的情调。诗中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流泉冰下难”,一定少不

了这种左手指法的演奏。在现代戏曲音乐伴奏中

,

特别是河南豫剧曲牌

《哭剑》的音乐伴奏中

,

琵琶的这种“吟”、“揉”指法

,

经常被运用

,

现一种缓慢、悲痛、伤感的情绪。

至于句中的“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两种指法。“抹”就是

今天所说的弹

,

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挑”和今天的说法一致

,

用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弹和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指法

,

是基础。因为琵琶的右手演奏指法约有

50

多种

,

其中包括基本指

法、派生指法与组合指法。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指法

,

所以才有琵琶丰

富的表现形式。那么

,

为什么称弹挑是右手最基础的指法呢

?

因为右手的

50

多种指法中有

90%

的指法是由弹或挑派生的

,

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

中华传统民族音乐赏析---共享琵琶妙音

联系方式

地址:

津南区同砚路38号 专家公寓5楼

南开区卫津路94号 爱大会馆2楼

电话:

+ 86 (22) 2350 822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