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外的董卓:从“戍边良将”到“乱政祸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朝外戚涉政 《三国演义》之外的董卓:从“戍边良将”到“乱政祸国”

《三国演义》之外的董卓:从“戍边良将”到“乱政祸国”

2023-03-24 06: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你想试试我宝剑是否锋利吗”“我宝剑也未尝不利”,看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段台词是老三国里面的经典场面。剧中的董卓是一个又胖又色,既无才干也无道德,祸国殃民,专横跋扈的奸臣。

这样的描写的确是生动描绘了董卓晚年的形象。但在历史中,董卓曾经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翩翩少年,在乱世之中追寻着他那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导致他黑化成这个样子呢?

年少有为,初出茅庐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人,其父董君雅是颍川郡纶氏的县尉,可谓出生寒门。年少时,随其父回到西凉老家,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此时羌族部落临近凉州,且与东汉常年爆发军事冲突,双方积怨已久,可谓剑拔弩张。而董卓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或是勇敢非凡,竟常常前往羌族地界游玩,并深得羌族人民的赏识,颇有声望。

在《后汉书·董卓传》如是记载: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屡获军功,仕途不顺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说的是董卓力大无穷,骁勇善战,加之其在当地的声望,毫无疑问的被当地郡首看上,征召为吏,因其优秀的工作能力,被升为凉州刺史从事。此时羌族时常骚扰大汉边境,董卓奉命征讨,大破敌军,收获颇丰。

之后,鲜卑联合乌桓、南匈奴等异族入寇,名将张奂奉命入并州平乱,董卓任军司马,又屡立战功。

翌年,西羌寇略三辅,董卓又跟随张奂前往征讨,大破羌人。由《史记》载,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担任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后汉书·董卓传》。由此可见,董卓不单能战善战,且关爱士卒。

然而立功无数的董卓却未得到该有的重用,反而是下授各种低级的官职,最后甚至不知缘由的被罢免了。为重返仕途,董卓欲靠圆滑托人为张奂送礼,却被其质疑动机拒不接受,董卓备受打击。

重整旗鼓,再而衰

随着汉灵帝的继位,外戚窦氏掌控朝政,欲铲除宦官党羽,于是重新启用被禁锢的党人,不料宦官们却提前获知内情,抢先发动了政变,独揽了朝政。为巩固权力,宦官胁迫汉灵帝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影响甚危,政局进一步恶化。

此时宦强仕弱,为积累力量,笼络了许多天下有才之人,董卓也包括其中,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等职,小有成就。

一声“苍天已死,黄天当道”的口号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开启了。董卓奉命任东中郎将,负责冀州战局。本应率兵征战的他却考虑再三,而后调军北上,攻伐张宝部。围城两月却久攻不下,冀州黄巾也愈加猖獗。消息传到灵帝耳中,大怒,董卓被罢免流放,再一次远离了他的理想。

三未竭,威震西凉

皇甫嵩接管冀州战局后,不消数月,叛乱皆平,功成名就,威震四方。此时董卓仍在狱中,得知此事,愤懑至极。战事结束,天下大赦,董卓幸属其内,只是这次他又得重头再来了。

不久,西凉战事再度爆发,董卓凭借在西凉的优秀战绩被任命为皇甫嵩的副手一同前往西北,并在当地组建了一批骑兵队伍,这些部队乃是董卓后期亲信的雏形。

叛乱持续了数年,期间汉军统帅不停更换而董卓则屹立不倒,这让他在军中的影响力甚广,朝廷因此担心多次试图将其调离,可董卓每次都用计避免。最终在汉灵帝的严厉要求下,董卓为暂避锋芒,接招往并州赴任,可他的野心已经停不住了。

引狼入室,入主洛阳

多年官场的磨砺,董卓的野心早已膨胀,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他并未前往并州,而是止步于河东郡,伺机而动。不久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执掌政权,欲杀宦官雪恨,遭太后阻止,于是意引外军逼迫太后就范,此时身在河东的董卓自然成为了最佳选择。

董卓的机会终于等来了,他立即做出了选择,起军奔赴洛阳。但董卓的狼子野心众人皆知,他在来的路上已经让城内风起云涌。何进意欲阻止,召外兵进京,太后不得已罢免了十常侍,董卓此时已经进退两难,被迫退守离洛阳20里外。

就在何进大喜过望之时,却遭杀害,袁绍等人听闻立即进城诛杀宦官,一时洛阳城中大乱。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被张让、段珪等人挟持,逃入北邙山中。董卓于是随大军前往接驾,强入洛阳。

董卓入主洛阳让众人深感不安,他老谋深算用计先是收编了何进兄弟的部队,继而策反吕布除掉了丁原。袁绍因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此刻,洛阳城内势力已被董卓收入囊中,请客容易逐客难,董卓终于要露出他的利爪了。

本性暴露,独揽朝政

董卓入主洛阳后也不敢篡立为帝,却有废辩立协之心。一是刘协年幼,更好控制。二是刘协乃董太后所养,而董卓自认为是董家后代。

董卓此举引得朝廷上下不满却无一人敢言,《后汉书·董卓列传》中记载董卓在百官大会上的发言是:“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羸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各大臣的表现,《后汉书·董卓列传》的记载是“公卿以下莫敢对。”

面对董卓的威胁,还是有人敢公开对抗的,比如卢植就当面表达董卓的做法是无理无由的,而面对这样的人,董卓选择以残暴待之。

最终反对董卓的人,袁绍弃官而逃,卢植被罢官,其他人也是死的死,逃得逃,从此董卓在朝中只手遮天,再无忌惮。随后刘辩被废,刘协继位,董太后被毒酒杀害。董卓自拜相国,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诸侯伐董,迁都长安

董卓生性残暴,好用刑立威。在其统治期间,放任士兵在洛阳城内烧杀劫掠,奸淫妇女,而他自己则以各种理由残忍的杀害了众多有义之士,引得天下人痛恨。张扬曹操等人四处招兵买马,发散通文,呼吁四海英杰联合抗董,恢复刘辩帝位,而董卓却毒杀刘辩试图断绝反抗者的企图。

初平元年,各地反抗者联合起来,推举袁绍为盟主,伐董战争正式开始。然而此联盟并未想象中的团结一心抗董,反而时常相互猜忌,互占领地,导致错失良机。董卓乘机迁都长安,对董卓的讨伐战争失败了。

本性难改,命丧长安

董卓强行迁都,已经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他初到长安时,对当地百姓也是多有屠戮,百姓可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董卓自知不是民心所向,已经到了众人皆反的地步,却并没有对个人行为有所收敛,甚至更为放肆。

董卓篡逆之心达到顶峰,自比人王,入长安时令众臣跪拜迎接。他好大喜功,四处收刮财物,为自己修建堡垒,意为退可守,进可攻。宴会期间还当着众人之面虐杀投降将士,极度残忍,宾客无不胆寒,董卓却安然自若。若有人胆敢言语冒犯,必是死路一条。

在这样的恐怖统治下,人人皆危,包括董卓的心腹。以何颙、郑泰等人为首的幕僚选用董卓亲近的越骑校尉伍孚担任刺客,试图刺杀董卓。

刺杀当日,伍孚身怀匕首面见董卓,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伍孚抽出匕首向董刺其,岂料大腹便便的董卓身手敏捷,躲开了这一击,并令周围侍卫制服伍孚。伍孚在临死前大声吼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

此举极大的激励了其他对董不满之人。然而此次刺杀的失败让刺杀董卓变得更加困难了。

司徒王允素有刺董之心,见吕布和董卓貌合神离,于是说服了吕布。初平三年,吕布随董乘车前往皇宫,行至城区门口,埋伏已久的众人持长戟,刺向董卓,董卓惊呼道“尔等造反,吕布何在“,怎料吕布缓缓掏出诏书,喊道:“有诏讨贼臣!”随即领众人将董卓当场击杀,后放火烧之。

素闻董卓是个大胖子,也想不到烧他的这场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董贼已死,天下大吉?

董卓的死讯传告天下,四海百姓无不张灯结彩,载歌载舞,但百姓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并没有如期到来。

董卓死后造成了极大的权力真空,其部下相互火拼,皇帝与朝廷分崩离析,四海各地完全失去了控制,群雄逐鹿的乱世,三国时代来了。

利欲熏心,自食恶果

回顾董卓的一生,很难把他跟好字系上关联,有人认为,东汉末年,恰逢乱世,人人尚且难以自保,何况面对权力的诱惑。

然而这样说过于片面,所谓乱世出枭雄,那段时期也不乏很多有志之士,他们不卑不亢,以天下为己任。

对于董卓,只能说,他曾经也许坚守本心,有着为国为民的崇高志愿,可最后还是被个人的野心欲望所吞噬。他的生,是历史的悲剧,是百姓的悲剧,而他的死不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