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期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芳军西安外国语大学 第291期2

第291期2

#第291期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版综合

学术报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张新科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5月6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新科教授应邀来校,为我校600余名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史记》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学术报告,带领大家重温文学经典、追寻中国文学传统。

报告会上,张新科教授就《史记》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他认为《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更是文学作品,其不仅开创了叙事文学的传统,而且对抒情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张新科教授具体从“叙事文学内涵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叙事文学艺术的典型性、多样性”以及“叙事作者‘在场’而形成的立体化、抒情化”三方面综合论述,旁征博引,视野开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史记》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让在场的师生对《史记》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学生了解、研究国学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刚教授主持报告会并作总结点评。

本次报告会由文学与传播学院、科技处共同举办,是文学与传播学院年度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之一,也是“《史记》与汉代文学文化”学术年会的专题活动。

(文学与传播学院 供稿)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双怀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5月11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双怀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学术报告。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全体教师、文学与传播学院和体育学院部分教师,地理、历史专业学生200余人听取了报告。学术报告会由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王永飞老师主持。

王双怀教授的报告从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演变、中国经济因子的西传、西域经济因子的东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生动有趣,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受到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学生踊跃提问、发言,王教授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供稿)

苏州大学方汉文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5月20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方汉文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世界文学史的中国话语阐释”的学术报告。我校外国语学院师生及文学与传播学院的部分师生400多人听取了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史元辉副教授主持。

报告中,方教授首先从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谈起,指出西方世界文学学术界对于马克思这一重要学术概念存在误解。他指出,世界文学并不是民族文学的对立面,两者之间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问题。随后,方教授介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达姆若什等人编选的《朗曼世界文学选集》是一部较为成功的世界文学选本。该书收入了大量非西方的文本,体现出西方一些学者非常广阔的世界眼光和胸怀。但是,该书还是没有完全突破以往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比如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收录太少。另外,方教授还认为,美籍华裔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英美新批评色彩较浓。

最后,方教授呼吁,中国学者应当从中国视角出发,结合世界大视角,在新时代里努力开创和构建世界文学史和世界文学作品选的中国话语体系,在促进世界文学中国化的同时,推进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外国语学院供稿)

著名红学家胡文彬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5月25日,应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邀请,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胡文彬研究员来校,作了题为“红楼梦:从经典到永恒的丰碑”的学术报告。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77岁的胡老激情演讲,阐释经典之美,并与师生们真情互动,掀起了“红迷”们共襄精神盛宴的高潮。

报告中,胡文彬先生结合自己30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学术历程,从艺术发生学、接受美学、文化传播学的多维视域与历史经纬,纵论《红楼梦》是如何从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发展成为当今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并永远“活在当下”的国学经典。他还对《红楼梦》诞生的历史背景、主人公的感情心态、当代价值意义等进行了独特深刻的分析。结合当前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价值取向,他特别提示师生们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文本,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他的报告主旨深刻、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和欢笑。

陪同胡文彬先生一同前来的特邀嘉宾、红学家,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原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贺信民教授特别介绍了胡文彬先生对“红学”的四大贡献,即考证严谨、回归文本、国际传播、奖掖后进;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文学与传播学院《咸阳学苑》主编李祝喜副教授在学术评点时,以深情、诗化的语言盛赞胡文彬先生的报告启迪同学们,一定要多读经典、热爱青春,让自己的生命不断美丽绽放。

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许军娥教授主持报告会。

(文学与传播学院供稿)

图片新闻

5月9日,新东方“梦想之旅”励志公益讲座在我校成功举办。全校万余名师生汇聚田径场,聆听了朱伟、周问鼎、李旭等三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名师励志讲座。校党委副书记李宗领亲切会见了巡讲团讲师并出席讲座。励志讲座由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刘伟主持。校团委书记宁海军,学生处副处长董顺杰、王倩,各学院主管学生领导,学生处全体人员及全体辅导员参加了讲座。

(学生处供稿)

校园短波

▲5月11日,我校召开了国有资产清查与产权登记工作动员暨培训会。

▲5月1日,我校于右任书法学院和长征地产协作交流基地签约暨“阳光书院”揭牌仪式在西安大兴新区阳光台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宗领教授与长征集团理事长李轶先生为“阳光书院”揭牌。此次活动标志着我校于右任书法学院校企合作全面启动。

▲5月17日,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召开了2016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5月20日,新加坡华侨与我校受助学生座谈会举行。

▲近日,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王浪主持的横向科研项目《礼泉中华好玩城入口区板块规划设计方案》正式签订。项目经费为14万元。

▲5月11日,我校2007届校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服务解决方案开发部副部长谢飞,应邀作报告并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4月27日,西京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齐新艳副教授,应邀为师生作了题为“心理学与生活——当代大学生心理热点问题”的报告。

▲近日,应咸阳市秦都区吴家堡街道办事处的邀请,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王渭清教授前往街道社区,为百余名群众作了一场题为“心灵的抒写,生活的牧歌”的诗歌鉴赏专题讲座,获得良好反响。

▲近日,我校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樊琪应邀担任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五季贵阳赛区的评委导师。

▲5月15日,我校音乐学院“八音萨克斯乐团”与《咸阳日报·教育周刊》联合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近日,我校运动员在“陕西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网球赛暨第八届高校校长杯网球赛”中取得乙组团体第五的优异成绩,单项取得男子双打第八,女子双打第七的好成绩,并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

▲5月20日,咸阳师范学院52期党校组织44名学员代表前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开展了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5月11日—15日,我校与咸阳市中心血站在学馨苑西北角开展了无偿献血周活动,我校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共有530余人爱心献血。

▲日前,根据统计,我校教育科学学院2016届赴新加坡就职的毕业生达28人,创历年新高。

▲近日,附属中学荣获“2015年度渭城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孙李芳同志荣获“2015年度渭城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点赞师院

品中华经典树诵读新风

——记我校2016年“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5月10日晚,由教务处、校团委和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文学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决赛在维修一新的艺术楼演播厅举行,让记者带您一起去感受这场高水平、高规格的视听盛宴,接受中华经典的洗礼和朗诵艺术的熏陶。

气势恢宏诵经典形式多样展风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阔豪迈的《将进酒》拉开了比赛的帷幕。紧接着,《八百里秦川》为观众勾画了一幅老陕人吼着秦腔唱大戏,剪着窗花吹唢呐的画面,风味十足;《我的中国梦》《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等参赛作品则以其丰富的情感诠释了当代青年的爱国之情;充满气势的《秦腔魂》将人们带向壮美的秦川大地;“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一首《致橡树》优美深沉;“我死,是为了天下的孩子。我希望若干年后,他们能够看到自己年迈的母亲像我现在一样,恬静地,微笑……”一首《秋瑾》将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专业组的《正气中国》可谓将现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灯光打在舞台上,七个身姿挺拔的大男孩正在用铿锵的气势诠释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奋起反抗到战争胜利赢得和平的历史岁月。当“致远”舰和日军的“吉野”号在海上激战时,他们大声呼喊着:“撞沉吉野!撞沉吉野!”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这组七人朗诵的精彩表演不仅征服了评委,同时也震撼了现场的观众,掌声与欢呼声不绝于耳。他们凭借生动的情节、磅礴的气势,新颖的形式等特色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以97.44的高分获得本次比赛专业组冠军。高要求之下必然是高强度的准备工作,每个人的动作,次序的连接,都需要事无巨细地打磨,在团队协作与配合上,他们比其他选手付出得更多。“连续一个月,他们七个人每天都会特别用心地去排练,即使在比赛的前一晚,还是忙到了凌晨四点。”与这七名选手是同学的播音1402班的徐沛东如是告诉记者。成功的花儿,我们惊羡于它的艳丽的同时也应该明白这华丽的背后有多少汗水和努力的灌溉。

舞台上,选手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不仅诠释了中华经典之美妙,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们领略到诗歌之意境,体会到中华诗词之经典,感受到文学之美的熏陶。伴随着琅琅诵读声,现场响起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担任本次比赛评委的咸阳市播音主持学会会长、咸阳市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吕骥老师,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主任、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王彪老师在点评时谈道:每位选手都很有特色,充满激情与活力。专业组的选手能很好地展现出他们的专业素养,而非专业组则能提供更多走心的表演。

不拘形式显特质原创典文跃新高

不拘泥于形式,用创新向经典致敬也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来自音乐学院音乐1501班郭书君的作品《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本场大赛最具创新的作品之一。他们将背景伴奏换成队员自己演奏,二胡、钢琴、萨克斯都派上了用场。该作品将诵读、歌唱、演奏、伴舞结合起来,提升了决赛现场的艺术效果,为比赛大大加分。二胡演奏者音乐1203班的孙武颇有感触地说:“这种演讲方式是我们大家一起构思的,因为以前的朗诵比赛总是千篇一律的CD伴奏模式,而我们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理应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展现出来,将整个朗诵做一个升华,让它与众不同”。谈到创意源泉,郭书君说:“因为我们是学音乐的,所以要体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在排练中我们做了许多准备,首先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合作训练,然后是乐器与人声之间的合作,最后是朗诵、声乐、器乐的共同合作,我们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最后将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

除此之外,来自政治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1401班的伦超同学凭借其原创稿件《中国红,红高粱》以95.64分的好成绩荣获非专业组冠军。这在中华诵大赛上是首次出现的原创作品,别人拿形式创新,他却不走寻常路,拿内容来创新,这个新,新出一个高度。然而任何成功绝非偶然,为了这次比赛,伦超足足准备了一个月,不断地完善稿件,多次向播音专业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学习发音技巧。谈到原创,他告诉记者:“比专业水准,比台风技巧,我跟专业选手肯定没法比,只能在感情上取胜。但是朗诵别人的作品很难把作者的情感理解透彻,在情感处理上多少会有偏差,所以我就选择朗诵自己的作品!”

比赛过程中,还穿插有音乐学院师生助演的精彩文艺节目。古筝演奏《浏阳河》、舞蹈《中华诵》、彭雅洁老师演唱的《望月》和八音萨克斯乐团演奏的《红旗颂》都为本次活动增添不少雅致。把诵读和歌唱、演奏结合起来,提升了决赛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新修葺的演播厅电子屏幕也为比赛增色不少。

精益求精推佳作立志成才促梦圆

相对于第一届的经典诵读大赛而言,这次决赛显得更专业更全面了,观众们也给予这次比赛很高的评价。在筹备本次大赛的过程中,教务处、团委、党委宣传部等主办单位领导十分重视,文学与传播学院全员动员,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本次大赛活动组织,并成立了由副院长许军娥教授牵头负责、杨勇副教授具体负责,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大赛筹备工作小组。组建了强大的辅导团队,精心辅导和提升各学院的节目水平。许军娥、杨勇、赵敏晶、邓昱凡、雷雅等多位老师从思想内容、音色音准、台风形象、配乐创意到情感技巧,对选手高标准严要求。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师和选手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杨勇老师作为此次大赛的指导老师,他坦言颇感压力。为了能够圆满完成此次比赛的指导任务,他从初赛到决赛一直陪在选手们的身边,给选手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他在赛前指导时曾通过“形”与“质”的结合,为选手总结出了朗诵的“三个境界”,指导选手们对于音质、音色的把握以及诵读技巧与文章内涵的融合,使选手们的朗诵境界真正得到了从“有形无质”到“形化于质”的提升。

获得本次活动非专业组二等奖的选手,来自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1402班的任梦姣和梁欢能取得好成绩,她们最想感谢的人是指导老师雷雅。“我们最初的作品是《我的祖国》,后来雷雅老师发现大气磅礴、情感充沛的诗文更适合我们,所以就为我们推荐了这首《喊黄河》,能取得这次的好成绩我们很感谢她的悉心指导”,任梦姣说到。诵读《我的中国梦》的来自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1502班的刘洋也感慨道:“几乎所有的指导老师都很细致,每天都陪着我们一起练习,一字一句地打磨,一遍又一遍地指导,那种耐心很让人感动。”

这场精神盛宴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选手们深情地诵读经典里的每一个词句,观众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每一份深情;选手们用爱去传递诗篇里的每一份情,观众也怀着炽热的心去体会每一份意。一字一句里饱含的是对经典文化的感悟,一腔一调里是对爱国情怀的抒发。中国梦,是我们的梦;中华情,是我们的情;成才志,更是我们的志。让我们一起把实现中国梦的热情转化为立志成才的精神动力,为我们共同的梦而努力奋斗。

(朱玲郑慧尹婵婵廖绍敏王妍菊代会茹刘彦庭张涛)

我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高校教学名师引领计划培训活动

本报讯近日,我校组织了2015年入职的10名青年教师参加“陕西高校教学名师引领计划”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为期1个半月,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培训授课教师核心队伍由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期间围绕“对教育教学的认知能力、教学策略与技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课堂互动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新技术及教学新方法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教学能力”等六个方面十三讲展开培训。

此次培训作为我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系列活动之一,将进一步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人事处 供稿)

图片新闻

5月23日,意大利萨莱诺音乐学院与我校音乐学院学术交流及大师课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副校长马智勇出席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我校音乐学院主办,旨在了解和探究西方音乐在中国音乐高等院校的发展,商讨中意两所院校今后合作方向及音乐艺术人才交流和培训事项,同时提高我校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教研水平、拓宽音乐专业学生视野。本次活动得到了党委(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技处、国际交流处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与协助。

(音乐学院 供稿)

图片新闻

5月19日,“百事校园最强音·陕西大学生音乐节”第七场复赛在我校田径场举行,来自西安音乐学院、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学校的50多名选手参与了本次复赛。最终,来自我校36号金晓艳凭借精致的细节处理和挥洒自如的声音赢得评委的认可,与其他三名选手顺利晋级半决赛。西部网、《咸阳日报》、咸阳新闻网、网易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此次比赛进行了报道。  (校团委供稿)

三版理论·视野

《史记》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成果综述

李世忠

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主办,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协办的“《史记》与汉代文学文化——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于5月初在咸阳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所涉论题广泛,视角新颖,讨论深入,精义迭出。以下就会议主要成果予以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一、关于《史记》接受史的研究

作为文学和史学史上的经典,《史记》自问世以来,不断被人们接受和阐释。本次会议一大议题是对《史记》在历史上之接受状况的研究。

张新科教授在《经典著作生命力的延伸与扩展》专题报告中,首先对20世纪以来《史记》研究的历史进程作了全面回顾。认为《史记》研究内涵的不断提升,研究内容的多样化发展,研究群体的集体性攻关,学术研究与现实的结合,及《史记》研究的世界化,是上个世纪人们研究这部经典的几个基本特点,而“《史记》学”在此过程中的形成,正反映了《史记》生命力的延伸与扩展。同时他也指出,在过去的《史记》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过分拔高与美化,受政治环境影响,机械地给司马迁及《史记》人物贴标签,甚至以今律古、过分苛求司马迁,一些研究课题重复老化,理论深度欠缺等。同时,他也认为今天的《史记》研究需要对两千多年的研究史进行系统总结梳理,以便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咸阳师范学院王长顺教授则从宋人对《史记》文章学接受角度,阐释《史记》的后代接受问题。认为宋代是文章学长足发展并确立的时期,《史记》作为重要文史典籍,在宋代文章学方面被人们所接受,并对宋代文章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史记》成为宋代文风之尚,读《史记》被宋人看做是作文之基础,而司马迁更被认为是养气之楷模。宋人以《史记》为学文典范、行文之法,其时关于《史记》的文章学接受,有评点论说具体、为文借鉴全面、接受形式多样等特征;陕西师范大学王晓鹃教授从南宋人倪思所撰、元代刘辰翁评点的《班马异同评》一书切入,深入考校该书明嘉靖本和万历本的版本体系、评语异同,对宋元时期学者接受《史记》的情况进行分析。

安康学院郑继猛副教授、咸阳师范学院李世忠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彦青博士等学者,也从各自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阐述。李世忠教授通过分析历代文人学者所创作的吟咏司马迁祠墓诗,认为百篇祠墓诗,就是一部司马迁评传,也是历代关于司马迁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除具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价值外,也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使后人了解历史上不同阶层人群对司马迁的态度,也为人们了解祠墓文物在历史上的存在状况,历代整修信息及拜谒祭祀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郑继猛副教授就清代安康学者王玉树所著《经史杂记》中的九则史、汉研究文献进行了深入考述,展示了清代陕西地方学者对《史记》的接受情况;刘彦青博士,就金圣叹评点《史记》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西厢记》中多处联系到《史记》,使得《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在小说领域得到拓展,金氏关于《史记》文学价值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文法”方面,他的《史记》评点,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阅读方法,且他对字法、句法的认识,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学者们细腻独到的学术思维,令人耳目一新。

二、对《史记》思想与价值的深入探讨

《史记》内容丰富,思想含蕴博大精深,其不朽的文学、史学价值举世公认。本次会议上,学者们也就此见仁见智,发表了不少令人信服的新观点。

首先,是对司马迁及《史记》精神的论述。渭南师范学院校长丁德科教授在为大会所作主题报告中,认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性加辩证,尚古更崇今”是司马迁精神之所在。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池万兴教授也在其报告中,就《史记》所弘扬的民族精神作了深入阐述。认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创新进取、爱国主义、崇尚正义等,是《史记》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之主要方面。韩城市文体广电局程永庄先生在小组发言中,就《史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入论述。认为司马迁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系统整合,提出了治国问题的新思想,为当政者开出了治世良方。如主张民族平等,以德治国,为政爱民,治国以仁等,这些思想精髓对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有裨益。陕西著名作家、学者杨焕亭先生认为,司马迁的生命意识对当代人有重要启示,即:生命价值在于对时代的担当,担当意识取决于生命主体有无明确价值目标。司马迁于今人最深刻的意义之一,是揭示了哲学对于生命的指导价值。咸阳师范学院段永升博士从汉代君命天授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及《史记》“参天两地”的散文构思等方面,分析了《史记》“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目的,认为《史记》的君命天授思想反映了作者为汉王朝大一统政权服务的现实功利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有“天人之际”对于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强化和生命价值的凸显,又有“以人事合天道”的天人合一散文创作思想的体现。“参天两地”的散文构思,不仅体现了天人思想对司马迁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而且体现了对其散文创作思维的规定性特点。

其次,是就《史记》与民俗、生态等关系的论述。来自渭南师范学院的王晓红教授,就《史记》中的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作了分析,认为《史记》作为中国古老生态哲学的重要范本,形成了涵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成果,它的“取用有度,限度生存”的生态资源节用观,“仁爱礼让,重德尚和”的社会生态观,“自然人性,自我和谐”的精神生态观,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王麦巧教授则就《史记》民俗学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史记》中记载的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众多民俗事象,一方面,为后人研究古代民俗提供了翔实资料,另一方面,采俗入史,弥补了史料不足,而且民俗的引用,也有利于提高《史记》文学审美价值。

此外,民革韩城市委的董群艺先生就《史记》与文学、史学、经济学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史记》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会计学、证券交易等原理。陕西师范大学靳希博士以易经《乾卦》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形象之契合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五帝本纪》中黄帝形象契合了《乾卦》对于君子之德的要求,二者的契合体现出古人在推天道及人道时对于“君子之德”追求的共性。这些观点都新颖独到,论述深入,令人信服。

三、《史记》传记人物研究

作为文学名著,《史记》的巨大成就之一是塑造了形象鲜活、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本次会议,关于《史记》传记人物的研究分析,也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之一。

首先,是对《史记》专传人物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刘生良教授提交的会议论文就留侯张良形象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张良一生经历了由侠士到谋士再到隐士的身份转换和精神转型,其前后角色的变化是传奇性的,总体上是一个智者形象。其一生行事反映了他的高超智慧,是历史上智者的典型。渭南师范学院韦爱萍教授对萧何波澜起伏的一生作了探讨总结,认为萧何一生经历了秦汉时期四个重要阶段,其政治智慧亦发挥至极致,其作为奠定了后人心目中“百世师”的地位,是后代从政者之范例。

其次,是对《史记》合传或类传人物之研究。如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刘宏伟副会长的论文就秦宣太后芈八子一生行迹所作的分析,认为秦宣太后有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介入宫廷政治的女性,秦国国力在其统治时期有大发展,故此人堪称“千古太后第一人”。刘晓论文则选取《史记》关于春秋人物伍子胥的记述,追溯其人其事从《春秋》到《史记》记载之异同,不仅得出“荣复仇”原则的存在,且通过分析故事不同之处,得出春秋时代君子重视“荣复仇”的合理性,进而得出司马迁对于伍子胥故事的改编是“文化复仇的一柄利剑”的结论。渭南师范学院马雅琴教授就《史记》传记人物中英雄传奇事象之具体表现,传奇人物塑造方法,及《史记》英雄传奇审美价值对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影响等问题作了阐述。这些分析、议论,发前人所未发,对帮助人们深入认识《史记》不朽价值,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四、司马迁生平、思想及《史记》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历来是《史记》研究之重镇,前代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正如张新科教授指出的,传统的《史记》研究,重在搜集史料,考证史料和文字,从“三家注”开始大都如此,这种细致的考证研究,是最基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次会议研讨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研究的成果。

首先,是《史记》文本字词之解读。渭南师范学院梁建邦教授对《吕不韦列传》中的难解字、词作了研究、辨析。他关于吕不韦籍贯、秦始皇之身世、吕不韦封侯地,及文本中“奇货可居”之“奇”,“且自大君之门”之“且”,“相国”“仲父”等词语,所作的细致分析与词义推求,在解决《史记》文本字义方面作了可贵探索。

其次,是就司马迁撰写《史记》过程中,某些具体方面的思想渊源进行分析。陕西理工学院梁中效教授在其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司马迁体验、书写秦蜀栈道问题作了探究。认为司马迁从秦之崛起,发现了秦、蜀“雍州积高”的战略地位,从秦、汉更替,发现了秦、蜀“天府之国”地位的重要。通过实地考察秦、蜀栈道,认为秦、蜀千里栈道是战国秦汉“天府之国”经济文化大动脉,故而在其秦汉帝王《本纪》和多个人物传记中,描写了秦、蜀千里栈道与秦汉帝国创建发展的关系,也记载了汉武盛世开凿褒斜道,促进南北交通的盛况。这样的研究,立足地域优势,对启发人们认识司马迁组织、运用史料,有很大助益。

第三,对海外流传《史记》版本的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凌朝栋教授对日本学者编撰《史记钞》之类的选本进行了追溯。他认为,日本流传的《史记》选本,类型较多,深受中国早期学者编撰《史记钞》影响,当代日本学者编撰的《史记钞》作为高中汉语教材,多从历史和语言文学角度选文。这种研究视角,对引导大陆学者关注海外《史记》研究,有启发意义。

第四,其他相关研究。如,咸阳师范学院唐会霞教授就《史记》《汉书》对汉乐府的接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两部著作对汉乐府相关情况的记载、收录,是汉乐府接受史的最早成果,也是研究汉乐府历代接受史的重要依据,这种接受意义深远。学者张韩荣就司马迁生卒年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他征引司马迁所写书信,及《史记》《汉书》文本,力证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0或前70年。渭南师范学院曹强副教授则就民国十三年杭州学者王有宗评点姚苎田《史记菁华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王有宗对姚氏《史记菁华录》分段、详注、评点而成的《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是研读《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咸阳师范学院张力提交的会议论文《司马迁的自然科学观研究》,通过对司马迁“自然”观和“科学思想”的解读,认为《史记》涉及不少自然科学的思想与史实,并从自然科学思想的角度深入探讨、分析了司马迁展现于《史记》中的“天道自然观”,评述了司马迁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韩艳秋的《论司马迁对韩非思想渊源的判断》一文认为,司马迁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与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并列于一传,反映出司马迁认为韩非的思想“归本于黄老”。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当前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向纵深发展,意义匪浅。

除以上围绕《史记》展开的论题之外,与会学者们还就汉代文化各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咸阳师范学院梁安和教授在为大会所作的主题报告中,对五陵原在汉代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此地为汉代经学之策源地、纪传体史学的发源地,更是文人艺术家荟萃、活跃之地,及汉代石刻雕塑等艺术珍品的天然宝库;宝鸡文理学院姚军副教授就《古文苑》所收刘邦《手勅太子》予以考论,认为该文存在错简现象,且五则文字并非作于一时;咸阳师范学院亓娟莉博士就汉代古琴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自先秦至汉代,作为乐器本身的娱乐性在增强,汉代以后,则为名流士子乐道忘忧之器,甚或成志行高迈、隐逸遁世之象征;陕西师范大学曹胜高教授的《西汉道义观学理形成》一文认为,西汉一代的政治、历史、国家道义观之形成,与其时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文人学者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阐释汉代文化特征,极大丰富了本次会议议题,对推动汉文化研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张新科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对《史记》历史文化经典要坚持习总书记指出的“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的方向,做好发掘和利用工作,这样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同时,要用新理念、新方法、新资料推动人文研究。

另外,本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们对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立足地域、开展汉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方向予以充分肯定。

(作者为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工作)

小楷家书像小船划到父母的门前

——记于右任书法学院“小楷、家信、亲情、感恩”活动

古有锦书万里托鸿雁,今有我校于右任书法学院200余名学子给母亲的“小楷家书”,在五月母亲节来临之际,他们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镌刻于宣纸之上,传递真情,表达真爱。这是于右任书法学院继小楷考试和小楷笔记以来,再次给我们带来的惊艳。

家书寄母表衷肠笔走游龙报春晖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德,为了使书法教育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于右任书法学院举行了一个特别的感恩教育活动。院长张永亮教授以母亲节为教育契机,组织书法学院各个年级开展“小楷、家信、亲情、感恩”活动,给学生布置用小楷写家书的作业,还置办了古色古香的信封信纸。200余名学生纷纷响应这一号召,庄严而郑重地握着平时练字的笔,用极其正式的古代书信格式、称谓、用词和其他准则要求,用小楷一笔一划写下母亲节家书,表达对母亲节日的祝福和拳拳赤子之心。

走进于右任书法学院,楼道里安静得有些严肃,一股墨香味迎面袭来。书法1401班的肖渊是一个温婉静美的女孩,她感激地说:“特别感谢我们院长布置的这个作业,让我给了母亲一个别致的节日问候,也让我的家庭在这种浓厚的书法文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她还说,他们学了几年书法,临摹过无数名家的旷世之作,也写过不少作品,但这是第一次专门为母亲写的作品,它既是书法创作,也是对母亲的一种孝敬。

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记者看到了书法1301班的许改平和任柏州写给母亲的家书: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寄此信于母亲大人,先祝母亲大人母亲节快乐。二十多年来未曾书信抒发对母亲爱戴之情意,今日适逢学校布置作业,予母亲家书一封,感谢这样的机会让女儿有勇气得以表达心中万千言语。

……

小女叩上

五月六日柏州修书,祝母亲节日快乐!光阴荏苒,二十余年匆匆过,万分感念母亲养育之恩,愿健康长寿福体康宁,顿首顿首!孩儿恭书。

丙申年夏

这字字句句的感情和工工整整的小楷再次使记者感动,感恩是一种爱的能力,而书法则是长期练习的积累。他们的家书字迹工整而隽永,用词考究而真挚,内容凝炼而深情,其专注态度可见一斑。

溯典兴孝言行先亲容喜乐叙深恩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在背诵“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描写父母与子女的诗句。在古代,学子离乡万里求学,修书一封也要跋涉千山万水,所以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

于右任书法学院院长张永亮教授说:“这次活动,旨在开展孝文化感恩教育,还原古代文人部分日常生活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高雅的学习氛围。小楷家书这一活动,让学生把平时对父母止于口齿的感情写在家书上,也让传统的孝文化在学习行为中得到继承和传递。”张院长还表示,用小楷给父母写家书将会作为于右任书法学院的教育传统流传下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书法和孝道两种传统文化。

书法1301班的郭鹏云笃定地向记者说道:“以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或是有时间都要给家里写家书,下一步也会尝试给亲朋写小楷书信。”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小的一件事在父母看来都是值得高兴的。书法1401班宋展飞的父母收到家书后,拆开信反复观看,从字里行间看到儿子长大了,懂得关心人了。许改平的父母则一直以她的书法为傲,一有亲友来家里就拿着她的作品说:“你看,这是我女儿写的,为她花多少钱我们都愿意。”书法1501班的罗尧东的父母收到家书后也特别开心,很激动,他们还把家信拿给周围的邻居看,和邻居分享自己的喜悦。罗尧东有些羞涩地说:“只要父母开心我们就开心。父亲节也快到了,想给父亲写一些平时没有对他说过的话,他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希望父亲不要太辛苦,我会更努力学习让他骄傲的。”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父母应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父母快乐和感到荣耀,我们也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健康喜乐。

新风吹开花千树传承文化美德扬

教育需要创新,优秀文化更需要传承。于右任书法学院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因其新颖性,在我校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梁鹏教授作为我校的教学督导,对学校的教育发展十分关心。就于右任书法学院小楷家书这个活动,他感慨地说:“现在写家书已经很少见了,能用小楷写家书,更是难得。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二是家人见书如见人,也便于珍藏和存留;三是在表达孝行的同时,也突出了专业特色,既是对父母支持自己书法上的一种反馈,也可以说是对专业教学的实践。”梁老师还表示,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右任书法学院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孝亲美德,更好地回馈父母、回馈学校、回馈社会。

文学与传播学院播音1501班的王慧敏听说于右任书法学院这个活动后显得有些惊讶,她说:“现在亲朋之间的联系大多通过手机等电子工具,写家书的方式会让感情融于纸上,更直观,也更便于保存,父母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反复回味。”王慧敏还说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更加感受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来自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思政1301班的边巴普尺说:“这个活动不仅让他们沟通了亲情,也发扬了我国特有的书法文化。我虽然不是书法专业的,但是写家书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也想给家里写一封家书。”记者了解到,200多封家书寄出之前,于右任书法学院的同学们用一封封信摆出“心”形以及“母亲节快乐”等字样。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小楷家书,在五月里像小船划到父母的门前,在枕下陪伴他们每个思念的夜晚。感恩也是人类最大的福源,当我们的行为感恩诗意,当我们的教育融入中国孝义,当我们的青年志存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未来将是光芒万丈。从小事做起,用感恩创新生活,在学习中发扬民族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唐建春李朝辉鲍少飞)

中国红,红高粱

社工1401班 伦超

有人问我,中国红什么样?

我说,那红,就像红高粱,

扎根陕西,扎根全中华的土地上,

红色墨迹的史诗随你妙笔生花,

新时代的画卷任你挥洒勾画。

红高粱挺立在这片黄土地上,

猛烈的风雨和炎热的阳光,

使它们总是攥着拳头生长,

它修长的大叶子,肆意地飞舞,

借着古今雄风直上九天;

它钢筋般的根,紧掘住泥土,

抓紧这一方土地,绿了人间。

当摇曳的红穗穗涌向了天边,

如同火红的画笔正在勾勒着中国河山的画卷。

你看呐,高粱红了,红了华北东北,红了黄土高原,红了每一寸中华大地的河流、山川!

抚一杆高粱将曾经还原,

看着那火红的高粱穗,我又记起了那恢恢兵马,萧萧长鞭。

你闻到过汗的气息吗?

你闻到过火的气息吗?

你闻到过血的气息吗?

红高粱,红了延河,红了枣园,红了杨家岭,红了南泥湾!

高粱的叶,是旗帜!

高粱的根,是宣言!

那红,就是红高粱,就是中华的形象!

而如今,在这片种满红高粱的土地上,

翘首大秦咸阳,你能听到金戈铁马;

回眸盛唐长安,你会看到威仪天下。

可强汉盛唐,也只是先辈的潇洒。

青春中国,才是真正的风流年华。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历史洪流,浩浩汤汤,唯不能忘,红色中华,红色的红高粱!

 

犹记昨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

红高粱突出重重硝烟,中国红依然慷慨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风又绿神州,红高粱再沐朝阳!?  

看!乾坤旋转,

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

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

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

95周年建我党,80载长征红路长。

中华红,定将舒天昭晖,红满东方!

(此文在2016年“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中获得非专业组一等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