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被俘,归来后遭软禁,下台八年重新夺回皇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朱祁镇为什么被放回来 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被俘,归来后遭软禁,下台八年重新夺回皇位

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被俘,归来后遭软禁,下台八年重新夺回皇位

2024-07-08 0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到了明宣宗(朱祁镇父亲)在位时,蒙古草原的瓦剌迅速崛起,可汗也先十分好战,很有野心,一直四处扩张打仗,并且时不时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已经对大明形成威胁。

然而明廷却坐视不理,没将瓦剌放进眼里,认为守好国门就行了。

此外,明宣宗设置内书堂,才是酿成土木堡之役的内因。

内书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宫廷里设立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从这时起,宦官的地位开始大大提高,才有了后来的宦官专权的现象。

本来宦官们不识字,对国家核心决策自然没什么参与权,最多不过担任出使、镇守的一些职务。然而从内书堂出来的宦官们,大多数被分配到司礼监,渐渐地有了批阅回复奏折及盖章的职权,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明宣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抬升宦官的地位?

大家知道内廷中,与皇帝关系最密切的要数宦官了,宦官就是皇帝的代言人,当内阁有了“票拟”大权后,明宣宗想通过抬高司礼监的职权来制衡内阁,只有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帝王才能高枕无忧。

可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按着剧本来,明宣宗英年早逝,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还没有能力操纵这个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

明宣宗在弥留之际留给朱祁镇一个强大的辅政团队:“三杨”阁臣杨荣、杨士奇、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滢、名将张辅。

但是这些重臣年龄太大了,虽有才能却大多有劣迹,而没什么毛病的杨溥和张辅,又没什么话语权。

宦官王振是朱祁镇身边的红人,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小皇帝的学业抓得很紧,但是很会来事,自朱祁镇登基后就成为宦官界的首席人物。

王振很有野心,一直想整垮内阁独揽大权。原先明宣宗的母亲张太皇太后,瞧出王振心怀不轨,想杀了王振,无奈禁不住朱祁镇再三恳求才放了王振一马。

后来内阁发生了内斗,王振火上浇油,背后使坏,致使几位元老重臣先后退休。

太皇太后去世后,再没人能压得住王振了,他更加肆无忌惮,从此大权独揽、权倾朝野,甚至连朱元璋生前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牌,都被他派人砸毁了。

从此王振开创了明朝宦官专权的模式,当时赫赫有名的锦衣卫和东厂掌权人,一个是他的侄子王山,一个是他的心腹马顺,可想而知专权的王振有多威风,文武大臣没人能管的了他。

教书先生出身的王振,虽然坏事做了不少,但还是有些功绩的。比如整掉了很多大贪官,全力支持了很多治国能臣。

此外,平定麓川之战是王振专权时期的最大政绩,他为了树政绩立威,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对麓川作战,任用了一位得力能将王骥。平定麓川之战消灭了一直作乱的思氏家族,稳定了西南局势,但也留下了很多隐患。

02 军政败坏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自然经济规律,吏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造成大量的无地流民增加,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逼迫明军多线作战。

同时,自从朱祁镇登基后,明王朝连年闹蝗灾,朱祁镇只好开仓赈灾,减免百姓赋税。

然而,朱祁镇和王振没有意识到最严重的问题是军政败坏,卫所制废弛,大批士兵逃亡。

明朝的军队号称在东亚规模最大,早在洪武时期,总兵力就达到180万,永乐时期更是扩大到280万。虽然士兵数量多,打仗却不行。

因为明朝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这是一种朱元璋创建的“寓兵于农“的体制。什么意思呢?即士兵平时种田,到打仗的时候出征。这就意味着士兵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很少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

明朝的军官大多为富家子弟,也不会打仗。这种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到了朱祁镇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军户负担加重,各地士兵纷纷逃亡,有些军事重地,一百人竟然逃得只剩一两个人。

另外军队供应严重不足,甚至军事重地大同的驻军生活极度贫困,武器装备质量也下降,战马严重缺乏。

03 土木堡被俘

再来说说蒙古的瓦剌,经常借着朝贡的名义,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是宗主国,对进贡的使者,赏赐的礼物价值远大于贡品的价值,并且赏赐按人头派发。

于是瓦剌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明朝也不傻啊,宦官王振下令减少赏赐。

也先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发动了对明朝的谋划已久的入侵,是自朱元璋时代后北方面临的一次巨大考验。

开战后,军事重地大同损失惨重,主将吴浩与宋瑛先后为国捐躯,明军打不过瓦剌大军。

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在王振的怂恿下脑袋一发热,决定御驾亲征,根本没考虑可操作性。

当时明军主力都在外地,仓促间朱祁镇在京城附近临时拼凑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自己带领一帮重臣随行前往战场。

然而皇帝和王振把打仗想得过于简单,两人没有作战经验,不懂战略战术、兵马粮草供应,就冒冒失失地一拍脑袋出征了。临时凑的二十万士兵质量不行,几乎没受过正规训练,武器装备也不齐全。

或许有人要问,这么大一个王朝,一帮大臣就任由两人胡来么?事实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独揽大权,完全压倒了文官集团,掌握了话语权。本来制衡体系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专制帝王的制约,往往可以纠错,可是制衡体系已经严重失衡。

这就意味着群臣管不住皇帝和王振了,虽然知道皇帝御驾亲征不靠谱,可是没人能劝的了。

之后,朱祁镇亲率大军出征一路不顺,先是大雨连绵不断,道路泥泞不好行军,接着遇到粮草供应不足,甚至断粮,士兵们怨声载道。

随军的很多文武大臣不想送死,陆续劝明英宗撤军,可是被王振拦住,一帮大臣竟然拿一个宦官没招,被摁得死死的。

到了大同附近后,皇帝和王振亲眼见到前锋大军横尸遍野,有些震惊了,急忙下令撤军。

本来按原路撤退万无一失,可是王振临时起意,非要建议绕道回老家蔚州,让皇帝跟着自己回乡不是比打胜仗还威风吗?

蔚州离大同很近,但是瓦剌大军正逼近大同,这不是给了敌人追击的时间么?况且改从紫荆关回京,那条线路早已成为蒙古骑兵的自由通道,卫所早就没了。

太危险了,群臣知道劝诫没用,还会招到王振打压,便索性由着皇帝和王振乱来了。

就在大军快要到达蔚州时,王振又犯傻,担心大军踩坏了老家的庄稼,竟然下令全军原路折返,改从居庸关入京,再次丧失了撤军的宝贵时间。

当明军终于抵达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时,王振又一次犯下了大错,本来大军再坚持走两个小时就可以安全进入怀来城,结束北征。可是王振见运载的物资还没有到,就下令大军停下来等,错失最后一次逃命的机会。

瓦剌大军追了上来,先掐断了水源,将明军围困住,接着发起总攻,数次被明军打退。狡猾的也先假意议和,明军上当,最终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王振和群臣被杀。

土木堡之役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和我的感觉一样,觉得很荒唐,王振完全能左右皇帝吗?朱祁镇没有思考能力?

我认为传统的这些说法,或许是为了替朱祁镇开脱,毕竟他后来又重新做了皇帝,而王振已死,这口锅就让他背吧。

04 重登帝位

继续往下说,消息传到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做了皇帝,这下明英宗朱祁镇成了太上皇,王振及其党羽被清算。

俘虏了大明皇帝朱祁镇,瓦剌可汗也先也没料到,其实他并没有灭掉明朝的想法,只希望明朝允许贸易而已。起初也先想利用俘虏的皇帝朱祁镇操控大明王朝,曾一度兵至北京,但听说明朝已由朱祁钰继承帝位以后,知道利用朱祁镇胁迫大明没用,就撤回蒙古高原。

一年后,也先放回了烫手山芋明英宗,可是明朝不能同时有两个皇帝,回来后的明英宗被朱祁钰严防死守地软禁了八年。

最终在朱祁钰病重时,拥护朱祁镇的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再次登基。

朱祁镇

为什么会发生这起事件呢?

原来朱祁钰废掉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皇太子,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时,就被人诟病,不久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缺,恰逢朱祁钰又病重,一时间弄的人心惶惶,几个大臣一合计就有了拥立朱祁镇的想法。

于是,时隔八年后,朱祁镇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对于朱祁镇来说,他命运虽坎坷,但非常幸运,被俘一年后竟然重获自由,据说也先的弟弟伯颜对他特别好。

朱祁镇九死一生,却总有萍水相逢的人帮他。他下台做了太上皇,回国后又被软禁起来,最后还能重新登基做了皇帝,是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人解释他有人格魅力,自带招贵人体质。恐怕我国历史上被俘又被放的皇帝,只有他一个吧。

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请点个赞。

文:十里桂花(微信公众号:十里桂花,关注我,给你讲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