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新课标 把握新方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学教师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再学新课标 把握新方向

再学新课标 把握新方向

2023-09-13 2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在关注核心素养的当下,课程内容、评价方式都在不断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需要及时地更新。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标”,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施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助航。

吉晓明:今天听了史宁忠教授解读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受益颇多。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以我们数学为例,在备课时首先想到怎样育人,而不是仅仅教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新理念中的这些新目标实际上是指明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的内涵,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这些目标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秦淑利:之前,新的课标纸质版的已经进行了阅读,对其中的内容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今天听了史教授的对课标的解读,对课标的理解更深入了。他结合着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课标中涉及的概念,分析新旧课标的区别,以及提出的建议,指导我们将课标思想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董丽梅:通过再学习,更加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2022数学新课标关键词是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三会”。对“三会”通过教授的解读我是这样理解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看到数学的本质;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会想问题,会思考问题,会深度思考问题,会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有很强的推理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表达是理解的更高层次,会做不一定会说,会说一定会做,能用简洁、明确、直观的数学语言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比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或性质,这一表达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建模思想。

可见,“三会”素养目标可以使学生表达更清晰,思考更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是教育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吴楠楠:今天线上学习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修订版的解读,收获很多。通过学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结构与调整等方面有了整体的了解。特别是要史宁中教授讲到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跟我们学校融慧教育的理念是相符的。学科融合对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新课标提倡把跨学科内容、历史文化内容融入数学。特别是综合实践课以主题式、项目式方式推进,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内容,以保证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综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创造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胡晨曦:聆听了史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使我们更坚定了大单元备课的思路。在教学实施与教学研究的建议中提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教学设计要集体备课,老师们要做:学年数学教师、学段数学教师、学校数学教师。也就是说备课时首先统揽教材,不仅仅是统揽一个单元的教材,还要把一个年级、一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个学段对于知识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做到熟悉教材的编排顺序,打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从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出发,做到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不越位,不超标。备课要求变了、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变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变化,接受变化,适应变化,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李慕华:新课标提出,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任何学科都要重视核心素养的落实,还有要重视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也就是提倡把跨学科内容,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数学课程。这和我们学校提出的融慧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学校给予的时机,让数学课堂多元化。

顾英:《新课标》解读,史宁中教授从制定者的角度阐述的透彻清楚。如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的目的使学生最终达到三点: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如何培养学生达到这三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从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本质,并上升为一种能力。

刘艳敏:通过今天上午的学习,我认识到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引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苏娟:听了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使我们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更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学习数学的最终于目的是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陈媛: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新课标解读,收获特别多。之前只要求学生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现在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一点也恰恰是我目前教学所欠缺的,通过今天的讲座又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而应是数学的思维和思想,还有数学的眼光。除此之外,史教授还强调本次课标修订的两个要点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而目前我们学校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融慧教育和第二个要点相吻合,就像史教授说的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一定发现更多的融合点,让数学更有趣味、更加丰富。

李雪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通过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张伟玲:2022版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要求核心素养保持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三个用”描述的数学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不要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了。从内容的变化与教学建议很实用。四大领域不变,主题进行整合,建议我们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这就要求我们集体备课,学年数学教师、学段数学教师、学校数学教师知道自己教学的位置,知道前后的联系。培养学生会解答问题,还要会有道理、有逻辑的想问题,培养学生说理的能力。

王敏:新课标是一种新的学习,重视学生们自主学习。以前的教学里面,教学与学习全部以老师为主,而新课标则不同,属于一种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尊重,学什么自主选择,鼓励他们学会自主选择,积极讨论,共同参与,综合发展,老师在这个过程里面主要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沙瑞宁:这次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的十大核心素养,并了解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表象形态搭建数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比如:概念与抽象更接近、性质与推理更接近、关系与模型更接近、运算与运算更接近。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站位高,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数学知识。

孙言果:史宁中教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蕴含了较多的智慧,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清楚认知到了:时代对于数学教师教学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作为老师的我,更要紧跟思想的潮流,向着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出发;教学不单单只是教会学生这个知识,而是要使他们明白知识的本质,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等等。

关双玲:通过史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感触最大的地方是新课标新增了数学“核心素养”。这个核心素养给我们释放了一个信号,数学课程将会从“以知识为本”,转为“以学生为本”。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这些核心素养能力:懂得抽象的数,具备数感、空间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能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学习数学。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绝对不是让孩子背背公式,刷刷计算题就能拿高分了。而现实情境的应用题的比重也很有可能会增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注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适应大形势的发展变化。

通过聆听专家解读,再次学习新课标活动,使老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是一场浪漫的旅行,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融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文字:刘君宏

组稿:韩振峰 马培玉 周珂 纪威 王学康 郭松达 胡长川 张怀伟 王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