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型说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儿说谎的现象怎么处理 想象型说谎

想象型说谎

2024-07-07 2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什么是想象型说谎?

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易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因此学龄前阶段幼儿常常出现“无意说谎”的行为。想象型说谎便是无意说谎的一种。想象型说谎指幼儿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或把事实夸大而表现出的说谎行为。这类说谎在幼儿3岁左右最为常见。3岁左右孩子的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有时难以把现实和想象中的事物清晰地区分开来,因此他们可能常常会将想象的情节与现实混淆。例如,一位幼儿告诉其他小朋友,他昨天见到了好多石头那么大的冰雹,但其实昨天是个大晴天。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在电视上看到了其他城市下冰雹的新闻,从而将想象与现实混淆,认为自己亲眼见到了。再例如,教师为了组织幼儿玩攀爬墙的游戏,创设了上树“摘果子”的情境,结果一位小朋友回家说在幼儿园吃了好多红色的浆果。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幼儿进行了想象型说谎。他们并不是有意要欺骗他人,而是通过夸大和虚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所见事物的兴奋和想象力。这种说谎通常是无害的,但需要成人合理理解与辨别,并引导幼儿逐渐区分现实和想象,培养他们认知思维的能力与准确表达的习惯。

幼儿为什么容易出现想象型说谎?

第一,想象型说谎的出现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密不可分。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初步用心理表象进行思维,但难以进行逻辑心理运算。首先,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想象活动十分活跃,但自我中心主义导致幼儿较少关注现实性,缺乏对想象和现实之间界限的理解,因此他们有时会将想象和现实混淆,难以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太阳可以是绿色的,小鱼可以在天空中遨游。其次,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理解能力较弱,思维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常因理解错误出现想象型说谎。例如教师对幼儿说:“犯了错没关系,知错就改你就还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但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并未听懂老师的话,而是将其错误理解为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于是到家后发生想象型说谎,对家长说今天老师夸自己是好孩子。与成人的演绎归纳不同,他们的推理缺乏逻辑性。例如鱼会游泳,爸爸会游泳,所以爸爸是鱼。正因如此,3岁左右是想象型说谎的频发阶段。最后,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则需要成人的引导与教育。幼儿记忆的精准性较差,具体表现为记忆内容完整性不足、回忆的错误率高。因此,幼儿有时对于事件的描述是“断章取义”的,记忆的内容也会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因此,幼儿的记忆特点导致幼儿的表述会常常引起误会,使成人给幼儿贴上“说谎”的标签。

第二,想象型说谎行为受想象力的发展特点影响。

受想象力发展特点的影响,幼儿想象型说谎的主题、内容与外界刺激相关度高,且具有奇特夸张的特征。首先,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而产生的想象。对学龄前阶段幼儿而言,他们的想象主题较为不确定且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注重想象过程而不关注结果,容易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下引出形象的联想,并将其与现实混淆,表现出想象型说谎的行为。其次,幼儿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形象的想象,其想象过程是在已有的信息和指导下进行的。一项针对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实验表明,幼儿的想象中大部分是再造想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再造想象是幼儿学习世界、获取经验的重要间接途径;另一方面,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相比具有较弱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对幼儿的认知挑战较低。幼儿进行再造想象时需要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与引导,例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幼儿在脑海中构建事物的形象与场景。因此成人不当的语言引导也会导致幼儿的想象型说谎。

除此之外,幼儿的想象受其思维、情绪等的影响,呈现出奇特夸张的特征。一方面,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常因认识不足而产生心理错觉,缺乏对事物合理性的判断,因此也常常出现带有夸张色彩的表征与映射。例如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着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四肢,这是由于幼儿观察他人时倾向于注意人物面部,注重主观体验和经验,而忽视了客观的人物比例。类似的情况同样也会折射到幼儿的语言表达上,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会导致幼儿出现脱离现实的表述。另一方面,幼儿的情绪也会影响想象的夸张程度,导致想象型说谎的发生。幼儿倾向于将喜爱和厌恶的事物夸张化,他们在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下也会进行夸张的想象活动。例如当幼儿被老师批评后,产生了焦虑和害怕的情绪,他们可能通过编造故事等方式摆脱现实困扰,表达情感需求,寻求关注和认可。

家长和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想象型说谎?

关注情境和动机。幼儿的想象型说谎并不出于完全凭空的想象,一般都与特定的情境(如经验、记忆、梦境等)和某些心理动机(如寻求关注、避免责罚等)相关。例如因为不想上幼儿园,幼儿可能会想象自己肚子疼;因为不想吃不喜欢的蔬菜,幼儿会想象自己看到了一群飞来飞去的小虫子;因为打碎了瓶子害怕被责罚,幼儿会想象是洋娃娃打碎了瓶子……针对这种情况,成人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幼儿语言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安抚和沟通,了解幼儿说谎的真实动机与意图,体会幼儿通过想象型说谎想要表达出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幼儿的谎言有时具有一定规律性,家长可通过观察幼儿说谎的规律性,例如是否集中在特定时间和情境(如每次去幼儿园之前就会肚子疼),从而掌握规律,辨别幼儿的想象型说谎。但发现幼儿的想象型说谎行为后,切勿随意质疑与指责,为幼儿贴上“爱撒谎”的标签。如果幼儿说的话与现实并不相符,成人可以用“说出事实”“说出真实的情况”等善意引导,去代替“别说谎”“你能不能说实话”等质疑。

提问或引导幼儿重述。在进行想象型说谎时,幼儿的言行大概率与事实不符。可以通过追问幼儿更多的信息与细节,以判断幼儿的表述是否符合现实。也可以要求幼儿重述故事情节,看幼儿是否能保持一致,或是否会改变自己的说法。例如幼儿画了一幅非常大的鱼,并指着画告诉教师:“这是我在海里钓到的大鱼!”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可通过追问“鱼的颜色是什么”“它有多大”“你是怎么钓到它的”等问题以获取更多相关细节,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成人了解幼儿的故事是否真实合理,也能帮助幼儿厘清现实中的事物特征,增进他们对事实的认知。当幼儿讲述真实情况之后,成人要及时给予认同和表扬,帮助幼儿提升认知能力,建立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避免引导性的语言。幼儿的想象活动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因此成人不当的语言引导也容易造成幼儿的想象型说谎。例如幼儿在动画片中看到了小主人公打针吃药的情节,这些外界刺激可能会影响到幼儿的想象和表达。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当幼儿晚上睡觉前表达“害怕吃药”时,倘若此时家长进行了有引导性的追问,例如“你今天在幼儿园吃药了?”“是不是老师给你喂的药片?”“老师是在中午午休前喂给你药片的吗?”这种给出特定答案和细节的引导性语言可能会给幼儿呈现出一幅具体的画面,使幼儿根据成人的引导来编造故事,并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因此成人在与幼儿交流时,虽然可以使用简单、开放性的问句来获取更多细节,但应避免使用为幼儿想象提供过多细节的引导性语言。

巧用创造性游戏。成人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造性游戏机会,满足幼儿想象力的表达需求。例如当幼儿将树叶假装是美味可口的佳肴时,成人不需“拆穿”幼儿为自己构建的想象世界,反而可以加入幼儿的假装游戏,通过游戏过程将现实世界中的知识经验表演给幼儿看,使其获得更多有关现实生活的行为、流程等一般性知识。幼儿在丰富的真实经验刺激下,更容易走出想象,走进现实。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绘本、图片、道具等想象素材,鼓励幼儿自编续编故事。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满足了幼儿的想象需求,同时发展了其问题解决、创造性想象等能力,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使幼儿能够更好处理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减少想象型说谎的发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

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一书已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聚焦家庭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多个热点话题,有理念、有方法、有案例,为家长提供具体而微的家教理念与方法的启迪与帮助。

目前该书已上架天猫、抖音、当当、京东等平台。

责编:贺春兰 朱英杰

制作:苏 颖

审核:贺春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