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过程 氧气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氧气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氧气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推荐第1篇: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 2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答对者记分,答错的另点同学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下,从中可以反应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物质“氧气”(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刚才我展示的那瓶无色气体,是不是氧气?

2.如何证明它是氧气呢?(学生小组交流,答对者计分。)

四、自学教材

组内成员互相交流难点,仍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

五、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一: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讨论交流:(1) 实验现象有何不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 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展示,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观察仔细,表达准确。)

探究实验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讨论交流:(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细沙或水?

(3)通过上面木条、硫磺、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的哪些性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后小组展示。)

六、归纳总结:

1、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磷、硫、铁丝和氧气反应,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几个反应反应物有几种?生成物有几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什么反应?

3、这几个反应的反应物都有谁?所以它们还叫做什么反应? (小组抢答并上台板演,答对一个加两分。)

4、书上标记的难点都解决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谁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加一分。

5、谁能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加两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当堂检测过关

教材36页习题,先做完的学生举手并对比答案,互相纠错。看哪个小组最先做完且全对加10分,做错的学生通过小组内纠错也能全做对的加9分。

八、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试列举之。

2.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抢答加分,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评出课堂优胜小组。奖励一张卡片作为月优胜小组评选依据。)

推荐第2篇:《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

漳湖中学

阮冰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 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 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

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

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

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

1、生成物只有一种

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 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七、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1)无色、无味的气体

(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检验方法:药品,现象

(2)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

八、作业布置:

思考题1: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

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 ② ; ③ __________ ④ (只答四点即可)。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

⑶若丙实验中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

(4)甲、丙两实验都需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但水的作用不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思考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糖和水混合制成糖水是化合反应

D.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与是否有氧气参加无关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落实、课堂气氛活跃、不足:语速过快 ,课堂时间分配没有预期的好,课堂练习偏少。

推荐第3篇:《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实验环节,丰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木炭、硫、细铁丝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猜猜看: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打一物质)

[提问]: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你对氧气了解多少?它有哪些性质?

答案。

解到的氧气的性质,有的同学还举例说明。

生,进入新课情境。

学生兴趣高涨猜谜语,七嘴八舌地喊着联系什么生活,积极踊跃地抢答自己了 以谜语引课,激发他们的兴趣,抓住学 新课讲授26分钟

[提问]:你面前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瓶氧气,你能猜测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环节一:氧气物理性质

学生回顾物理性质的概念,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提问]: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讨论]: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追问]:其他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演示]: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提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演示]: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在下段系一根火柴?

[讨论]:回顾前面几个实验,思考幻灯片上的几个问题。

[提问]: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环节二:氧气化学性质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不难说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木条是否复燃。

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液化气、天然气、塑料等等

学生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对展示的图片依旧抱怀疑态度。

学生认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认真观察后得知:为了防止燃烧时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所以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

分析讨论几个问题后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

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分析实验2-

1、2-

3、2-4,填写课本35页表格。

同特征?

什么关系?

烈的发光放热吗?

[思考]:上述三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提问]: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提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之间有[提问]:氧化反应都是像燃烧那样剧

环节三:寻找共同点

学生认真分析,完成表格,分析三个反应得出:都有氧气参加,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概括:“多变一”

讨论分析后得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食物腐烂、动植物呼吸都是氧化反应,但现象不明显,进而总结出缓慢氧化定义。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探究化学变化,用对比的方法建立概念,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

调查你家及邻居家在用什么燃料做饭?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各种燃料的优缺点,给家长或邻居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员”的待遇,很有成就感。

与社会的整合。

环节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走进社会走入家庭进行调查,享受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化学

课堂小结2分钟

推荐第4篇:氧气一节教学设计

氧气一节教学设计

秦皇岛市青龙县祖山兰亭中学

崔艳红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注意观察的能力,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学习的步骤。

4、学生会写几个实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学生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重点是化合反应,学生能根据反映判断反应类型。

6、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1、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异。

2、氧气性质的归纳

3、化合反应 难点:

1、物质燃烧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操作原因。器材:氧气(6瓶)、燃烧匙、火柴、木炭、木条、硫磺、细铁丝、坩埚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化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生:物质

师“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

生: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师:我们今天就研究一下空气中的一种重要物质——氧气的性质,(师板书)

二、新知识学习

物质的性质包括几种是什么?

生:两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生回答

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几瓶老师收集到的氧气,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它的物理性质。

生回答。

看书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一学生读一遍) 板书

化学性质

师:我们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知识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就要通过实验,发生化学变化,下面我们就做几个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变化。 回顾:做化学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生回答:按实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想象,得出结论。

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要求:

1、注意观察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不同

2、记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实验

1、带火星的木条实验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2、木炭燃烧实验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强调:白光而不是火焰。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3、硫燃烧实验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4、铁丝燃烧实验

问题:

1、平时我们看见过铁丝燃烧吗?我们看一下铁丝是否能在氧气中燃烧?

2、观察老师操作思考(1)铁丝为什么围成螺旋状(2)铁丝为什么要系上火柴头?(3)为什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问题解决:学生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师: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上述实验总结氧气性质:助燃性,化学性质活泼。

师生分析文字表达式,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得出化合反应;根据都与氧气反应得出氧化反应;根据反应的快慢得出缓慢氧化。

三、练习巩固(

1、教材习题处理

2、课外与中考、生活有关的习题处理)

四、回顾与补救

五、作业:教师准备作业题集锦。反思:本节课作为县级优质课尽管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

1、物理性质时间时间偏长,

2、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记下实验现象、结论。

3、应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推荐第5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李爽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了解工业制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重 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难 点】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火柴、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给学生自主看视频和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按视频内容做好实验的相关现象、实验步骤、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 为什么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 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引导发现】

设问: 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深入探究】

设问: 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

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2.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推荐第6篇:氧气教学设计三

氧气教学设计三

【课题】 氧气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大多化学生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但是班级整体情况不均衡,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氧气是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首次接触到的、重要的物质之一。学生在前期对空气的学习,初步地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充满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本节课乃至今后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着周围的空气课题二----氧气。本课题介绍氧气的性质和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分析了氧气反应的一些特点。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及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课题一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的了解。加之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不够规范。而在本课题中通过多个实验的观察分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掌握之;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4)初步学会集气瓶的使用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5)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反映共同特点的归纳学习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钥匙、石棉网等。

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镁带、澄清石灰水等。

其他: 火柴、蜡烛、木条等。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展示课件)一副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植物及氧气应用图片 问题:你了解人类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氧气吗?

复习回归,课前热身;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空气的组成中含有氮气(78%)氧气(21%),你能从上节课中得到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吗?

学生:氧气的主要用途和性质是人工呼吸、炼钢以及支持燃烧。

〔进行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老师: 我们每时每刻都无不和空气接触,而空气中有氧气21%,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到空气的颜色,闻到空气的味道吗?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氧气的性质,首先我们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先从氧气的色、味、态来研究;

学生: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老师: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都知道空气的密度味1.293g/L,而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所以说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近70%的海洋,而空气中有21%的氧气,那么氧气溶不溶于水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氧气溶于水,但是氧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在1L水中只能溶解30ml的氧气,所以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老师:我们知道研究物理性质,包括色、味、态、密度、溶解性以及溶、沸点。那么,现在我们来了解氧气的三态变化,在压强为101kpa时,在-180℃时,氧气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时变为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储存在钢瓶中。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问题情景:

大家都知道,很多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老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

老师:首先我们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我们会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呢?

学生:氧气支持燃烧。

实验二:

老师:大家都知道木炭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在燃烧时,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观察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老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

碳+氧气二氧化碳

推荐第7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教材从空气课时,介绍了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之前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三、设计思路:

1、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原理及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有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此时学生会产生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二氧化锰也是一种反应物的想法。这时再做实验,并加以解释,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2、由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需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因此在这里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理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当然催化剂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生物活体中的酶也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学习这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 2 本课题的习题中安排了一道习题,延续这个实验,让学生探索有没有其他物质能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并用一些新的方法制取氧气,试验性质。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分解反应的概念可以在分析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后引出,并注意跟化合反应的要领相对照,找出二者的区别。

4、氧气的工业制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液态空气的分馏应属物理方法,全过程很少涉及化学变化。在本课题中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资料供学生阅读。

5、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际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要注意交待清楚以下问题:(1)实验装置和操作原理,要引导学生对照观察。学会观察图示是一种基本的观察能力。按照讨论的顺序,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认真观察。(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仪器怎样装置?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等等。(3)用带有火星的木条去试验氧气,是鉴定氧气的一种常用方法。

推荐第8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倪妙珊、余婷婷、吴佩璇、戴媛、陈雁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思路

本教学资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4)掌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的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五、设计理念

1、“学习者经验转换”的哲学思想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想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的刺激、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

用。经验是学习的基本。在本课题中,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环境,进行模拟实验探究,从而形成经验,建构知识体系。

2、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现学习”理念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在本课题中,我们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实验探究的工具和提示,引导学习者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获得相应的知识,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情境学习”理论

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真实的任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是个体建构知识的源泉。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习者能够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在完成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思考讨论等)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而且将在学完本课题之后,把知识扩展于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境中。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师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从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出发,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本课题的资源设计充分分析了学习者的特征,在内容编排上也较有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学所需内容。在教学活动方面,合理嵌入了讨论思考、探究等环节,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起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起点水平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学习风格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

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在本课题中,采用模拟实验来教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并借助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因此,教材内容的这种设置方式,恰好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模式

(1)“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阅读、分析、讨论、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发现”化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模式图

2、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评价(说明评价的方法与内容)

1、过程性评价:本课题在学习过程中设置有思考题、讨论题以及反思等小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评价自身是否掌握了阶段性的知识点。

2、总结性评价:本课题的学习资源设置有“巩固练习”这一部分,并提供答案解析的反馈,学习者通过测试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并总结自己在本课题中的学习情况。

3、学习者自主评价:本课题注重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反思、总结,以及通过学习者巩固测试等方式,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更加了解,及时对学习方式等作出调整。

4、多元性评价:本课题资源的设置和媒体的选用以及教学方式,能够检验学习者对氧气性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评价的内容多元、全面。

十、设计特色

1、“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采用探究性实验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符合化学的学科特征,同时能使学生形成实验探究的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学科。

2、教学资源的“交互性”

本课题所设计的教学资源在充分具备应有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设置了思考、猜想、讨论等能够实现思想交流的环节,并且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供能够使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工具,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与媒体、环境之间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推荐第9篇:初三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氧气教学设计 [1000字]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1、化学反应的两种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模式是老师引导之一。其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 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明白学是为了用,而不是为考,这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3000字) 荐初三化学教案

推荐第10篇:认识氧气(教学设计)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的制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关系;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

化学与社会发展: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灭火、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和措施。

科 学 探 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简单方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探究。

3.1 认识氧气(1课时)

一、主要内容

①氧气的物理性质;②氧气的化学性质;③化合反应概念;④氧气的用途。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理解)。知道氧气的主要用途,并能说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

2.能正确书写碳、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说出这些反应的实验现象,能说出这些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

3.能用氧气的性质解释和说明某些现象(应用)。

4.知道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能根据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说出常见反应是否氧化反应(了解)。认识什么是化合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化合反应(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懂得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气性质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氧气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不同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原理的比较;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氧气的性质实验

本节内容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因此要突出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加深印象。

教学的基本思路:观察氧气,阅读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归纳、概括氧气的物理性质 → 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 讨论比较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异同点,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概括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定义 → 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学生已有经验,总结氧气的用途。

章课题可以由复习空气的组成导入,复习空气的组成后,向学生提出:空气中那种气体与我们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呼吸、燃烧等都需要氧气,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气等,教师稍加引领就可给出章课题。给出章课题后,要点地交待一下本章要学习的内容,然后给出节课题。

给出节课题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氧气,引导学生观察(包括集气瓶口向上放置),但教师不要给出结论。观察后,学生阅读教材62页下半部分内容。这时教师提出,通过刚才的观察和阅读,结合我们以前对氧气的了解,谁能说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学生暂短思考后回答(可能需要多个学生才能回答完整),在学生会答过程中,教师适时做必要的板书(条目化)(学生回答时,可能会说出化学性质——帮助燃烧,板书时,要将化学性质写在另外板块)。回答结束后,让学生说出板书中的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教师适时地在前面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板书内容前分别写出: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可采取探究式、讨论式,教师做好引领(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亲手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教师只做引领和规范,文字表达式最好让学生板演。要提示学生注意每个实验前、后现象的对比。

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大家已经说了,氧气具有能帮助燃烧的化学性质,过去我们看到的燃烧大都是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今天,我们看一看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是一种什么情况?看一看有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否燃烧?(告诉学生,今天实验用的氧气是在实验制取的,这为下节课制取氧气打下伏笔)。

可在每个具体实验前,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做出猜想,这样更有利于对实验的观察,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3-1】 在空气中加热一小块木炭至红热,提示学生观察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红热,无火焰),让学生猜想,若把红热的木炭放入纯净的氧气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将木炭插入集气瓶时,一定要至上而下缓慢插入。木炭燃烧结束后,注入石灰水,振荡,验证生成物二氧化碳。实验后,一定要让学生描述现象,一定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学生说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教师适时板书文字表达式。(或由学生板演)

【实验3-2】 让学生说说铁丝在空气中能否燃烧?猜想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否燃烧? 实验前要提示学生,对比做木炭燃烧实验的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的物质有什么不同?(留有少量水),但暂不要说出为什么,该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

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教师适时板书文字表达式。(或由学生板演)

讨论:集气瓶里事先为什么要放少量水?最后告诉学生,也可铺少量细沙代替水。 【实验3-3】点燃一段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然后伸入氧气中燃烧。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和实验现象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教师适时板书文字表达式。(或由学生板演)

上述三个实验,有条件的,可将实验现象制成投影,学生描述后,适时投在屏幕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和认识。

教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讨论与交流:从反应物、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生成物种类、反应现象等,比较上述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燃烧、都发光、都放出热量、燃烧都很剧烈、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等。不同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都是一种,蜡烛是两种;碳、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碳、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还有水生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黑色固体等)。(最好做成投影,在讨论交流后适时投出)。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讨论与交流后,教师引导,从讨论结果中提取与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有关的素材,概括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定义。并板书。

由上述反应都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概括氧化反应的定义。(这些反应的共同点都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所以把它们都称为氧化反应,由学生给出氧化反应定义,教师规范为“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由反应物种类和生成物种类,概括化合反应的定义。(与蜡烛跟氧气的反应不同,碳、铁跟氧气的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学上把这类反应称为化合反应,由学生给出化合反应定义,教师规范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练习判断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强化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氧气的用途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65页图3-3,让学生自己说出氧气具体的每一种用途,总结这些用途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①用途可分为两类: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②都是利用了氧气容易跟其它物质反应放出热量的性质。教师做必要的板书。

阅读知识视窗。 小结、练习、布置作业。

第11篇:氧气教学设计二

氧气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认识氧气跟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3、学会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学法点拔呈现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

通过学习,带着自主学习问题,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明确与氧气相关的物理性质

自学学习

导入: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你知道原因吗?

大气中产生氧气的途径大气中消耗氧气的途径

【活动一】

教师出示一瓶氧气

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p33完成下列问题 :

1、学生观察氧气,看书,思考得出氧气物理性质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2、设问

(1)、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它呼吸的氧气来自那里?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

得出氧气的溶解性: (①不溶于水②易溶于水③不易溶于水)

(2)、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得出氧气的三态变化。

【活动二】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2-2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成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演示实验一]: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课件展示):

硫燃烧现象描述(空气、氧气中)

指出二氧化硫有毒后提问:在瓶底装水原因?

第12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鸡街九年制学校 左志荣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

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板书:课题

3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师: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

2 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5]

1、在试管中加入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加热时,过氧化溶液一般不放出氧气;在稍微加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能迅速放出氧气。

[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想问大家的,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化无疑为新疑,不断激发兴趣]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

3 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生: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

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

[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板书: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

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 板书:

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猛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猛+氧气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4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板书: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 [加深理解]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强化、巩固]

第13篇: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描述氧气与木炭、铁、蜡烛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氧化物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获得研究物质的一般认识和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反应现象和性质,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物概念。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酒精灯、镊子、集气瓶、氧气、木条、火柴、澄清石灰水、铁丝、蜡烛、细沙。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我们前面的学习了空气,你知道空气中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氧气。

过渡导入:氧气支持燃烧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详细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们认为氧气可以与哪些物质反应,反应现象是什么? 学生根据经验能回答出:蜡烛、木柴、镁条、氢气、铜等物质的反应和现象。

教师:这些物质与氧气反应有的安静燃烧、有的不燃烧、有的发光等等,这些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我们选择三种典型物质木炭、铁丝、蜡烛,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4-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

针对实验,提出问题,学生思考:①氧气与木炭反应实验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什么?②氧气与铁丝反应中铁丝为什么要绕城螺旋状?为什么预先在瓶中加少量水或铺细沙? 讲解: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与铁丝反应中绕城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的面积,提高铁丝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瓶中加少量水或铺细沙是为了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下来,与瓶底接触而炸裂集气瓶。 小组学生代表表述实验现象,教师点评、补充。

教师讲解反应过程:实验表明,木炭、铁丝、蜡烛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如果氧气不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只能加热至红热状态,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蜡烛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石蜡,所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多媒体展示课件】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出问题: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反应的条件可以认识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归纳总结:碳、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剧烈,铁在空气中不燃烧但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多媒体展示图片】从分子的微观角度认识木炭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的反应。

教师讲解:分子要发生化学反应,首先要接触碰撞。在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多,氧分子与碳原子碰撞的机会越多,反应也就越剧烈。归纳小结:从微观角度看,微粒发生的碰撞机会越大,反应越剧烈;从宏观角度看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材“交流共享”问题。学生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可得出:氧气与很多物质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点燃下才能反应,所以通常状况下,可以和平共处。如果空气组成以氧气为主,因为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有点明火或温度物质就会燃烧,世界将会充满危险等等。教师适当点评、鼓励。

提出问题:观察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上面三个反应都是与氧气的反应。我们把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这几种物质“水(H2O)、二氧化碳(CO2)、四氧化三铁(Fe3O4)”,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观察、回答。

讲解:像水、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这样,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第三环节:巩固小结,课后作业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解答下列各题,并说明原因,教师点评。 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氧气可以做燃料

B.氧气可以使带木星的木条复燃

C.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D.氧气极易溶于水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D】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丝,由红色变黑色

3.判断下列哪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C】 A.KClO3 B.NaCl C.MgO D.H2S 作业: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课下查阅资料探究氧气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分别利用了哪种性质?下次课交流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14篇:空气与氧气教学设计

篇1:空气与氧气教案

第三单元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谢塘镇中学黎松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

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

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篇2:3.1空气与氧气教案 3.1空气与氧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主导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学会用科学的现象和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3、理解氧气含量测定的方法、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会用科学的现象和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2、理解氧气含量测定的方法、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以地球和月球上两幅不同的景象对比引出空气

2、深入学习:

(1)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空气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空气的成分,颜色、气味等)

(2)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

实例:物体受潮、雨雪等天气现象、冰棍表面的白雾、冬天窗户上的水等 ?空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验证 ?空气中是否有氧气?

实例: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木条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先分析实验原理,再进行

演示实验,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出现误差的原

3、当堂训练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作业本《空气与氧气》一 篇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设计思路】

1.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学情分析:

(1) 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

(2) 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

第15篇: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

篇1:空气与氧气教案

第三单元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谢塘镇中学黎松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

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

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篇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设计思路】

1.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1) 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

(2) 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

第16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 题

制取氧气

授课人

邓 崧

学 校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 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 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药 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观看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导向。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

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过氧化氢 水+氧气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入 探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发现新问题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 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硫+氧气 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氧气+汞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和评价。

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

第17篇: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及反思

福清临江初级中学 高义凯

一、实验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重点、难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三、实验准备: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集气瓶、水槽、棉花、镊子、木炭、澄清的石灰水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学习探究活动①

在探究之前,我们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 课件展示:《各种仪器的用途、注意事项》 (提出问题) 仪器的选择:(根据反应条件和仪器的性质来考虑)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氧气,应选用以上仪器中的___________做反应容器,用___________来收集气体,选用___________来固定反应容器,热源选用___________。

生:回答问题

设 计意图: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装置做好知识准备。

(二)、自主探究

学习探究活动②

教师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协作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设 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设计。 学习探究活动③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课件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根据装置巧设疑问:

1、制取气体的装置在使用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套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

2、给试管加热时应注意什么?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4、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

5、要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可用什么方法?

6、实验结束后,先把酒精灯移走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为什么?

教师做适当点拨。

生:每个小组成员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认真探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对该装置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设 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解决下一步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错误操作。 学习探究活动④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纠正,对学生创新性设计给予激励性评价。

生:动手操作,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 计意图:通过小组回答,完整有关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三)、讨论交流,

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体会。

设 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四):能力拓展 课件展示反馈练习: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 课件展示谜语(猜一种化学变化)

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设 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识,去解答一些问题,拓展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在复习有关仪器用途的基础上,自己选择所用实验器材,自己组装实验装置,然后教师再用课件展示正确的实验装置,并简单加以点评,表优鼓差,使学生能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自主实验环节。在学生亲手操作之后,再用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实验中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加以点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实践真正掌握本次实验。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过程,尝试试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习分析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第18篇: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营山县力帆光彩小学校 华成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

(2)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认识氧气跟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学会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观察归纳的方法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 (2)用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会用分类的观点研究物质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能力。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教学用具:

仪器:酒精灯(1)、集气瓶(4)、盖玻片(4)、坩埚钳(1)、燃烧匙(1)。 药品:木炭、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谜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学生回答]氧气

[教师活动]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并板书:氧气的性质

[过渡] 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要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板书]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氧气,得出氧气物理性质中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教师活动] 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问] 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它呼吸的氧气来自那里?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

[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讨论、探究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提问]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板书]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现在我们选取木炭、铁丝、石蜡,看看他们会与氧气发生怎样的反应。 [演示实验一]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观察与思考]

1、用坩埚钳.取一小块木炭,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观察木炭是否燃烧。

2.再把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燃烧,先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将木炭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3.待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荡,再观察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问题讨论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物质产生?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C +

O

2 →

CO2

[问题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88页,思考回答)

[师生讨论归纳] 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含量相对较少,物质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较少,而在纯氧中则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机会。

[演示实验二]铁与氧气的反应 [设问]

铁丝也能燃烧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铁丝燃烧是什么样的? [观察与思考]

1、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把红热的铁丝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湿的细砂)。[问题讨论]

1.细铁丝在氧气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态物质(四氧化三铁)熔化而溅落瓶底,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铺一薄层湿的细砂?

3.推测镁条在氧气里燃烧将会有什么现象(回忆过去镁条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 结论: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Fe +

O

2 →

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演示实验三] 石蜡与氧气的反应

氧气除了和碳、铁等单质反应外,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把燃烧匙里点燃着的一小段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仔细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 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问题探究]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多种发生反应。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液态氧是无色的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可以做燃料 B、氧气可以使木条复燃 C、铁丝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D、氧气极易溶于水

[再试身手]欲除去密闭容器里空气中的氧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应选用的物质是 ( ) A、红磷 B、蜡烛 C、铁丝 D、木炭 [请求援助] 我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气体,只知道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谁能帮助我把它区分开? 现在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我将三瓶气体弄混了,只知道是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谁能再帮助我把他们区分开? [ 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起来谈收获,总结本节课重难点

第19篇:氧气的性质 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 唐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的性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节、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六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2)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2、学法:教学过程中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条、硫磺、木炭、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镊子。

五、

教学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导入课题:

昨日清晨5时30分许,一辆7路公交车由北往南行驶至韶山南路东塘北路段时,车厢中部突然燃起半米高、2米多长的明火。好在驾驶员常建伟紧急停车疏散乘客,并迅速拿起车载灭火器扑火,火势很快得到控制。事件中没有乘客烧伤,车辆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也未对交通造成影响。

提出问题:车载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与氧气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再用多媒体播放几张氧气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二:探索新知、学习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当中,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一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出发? 思考二 向同学展示一瓶氧气。提问:

(1)请大家观察这瓶氧气的颜色、状态。

(2)闻一闻它有没有气味?

思考三 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水中通一会空气?

思考四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氧气三态图,并提出问题: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本环节以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刚开始学习物质的性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的写法。

实验一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如图1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老师提出问题:(1)请描述带火星的木条在进入氧气瓶之前和之后的现象。

(2)木条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同学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熟悉探究程序。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实验二 硫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如图2 请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同配合做实验。 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1)请描述硫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 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请思考:为什么我国有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向学生介绍:硫与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2)气体。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同时引发火灾,带来噪声污染等危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高文明道德素质。)

(3)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实验三 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如图3 木炭、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木炭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

(1)实验前设问(多媒体展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否相同?而在氧气中燃烧出现怎样的现象? (2)组织学生相互配合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相互讨论,连续完成以上二个实验。

经过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后,我采用师生互动方式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我是这样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实验四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如图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进行这个实验时,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也就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汇报现象。

(1)实验前设问(多媒体展示):

a 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充分的氧气,能燃烧吗?

b 在点燃铁丝时,为什么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沙起什么作用?

(2) 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观察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再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四个演示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进行有机的总结。

3、氧气的用途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应用,让同学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归纳与总结

教师通过幻灯片,复习整节课的知识,加深印象,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及时巩固可以使对知识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反馈提升

(1)思考开头的新闻,回答:车载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与氧气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2)请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3)完成36页课后习题。

主要考察对氧气性质及应用的理解,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1)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⑴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可检验氧气)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碳 + 氧气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

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3、小结:

⑴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⑵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第20篇: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五、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 火柴、木条等。

六、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 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

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

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

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

1、生成物只有一种

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 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

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实验比较成功,现象明显

2、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落实

3、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语速过快

《氧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