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语特辑】从吴语分出来的别支:徽州方言究竟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为什么叫皖不叫徽 【徽语特辑】从吴语分出来的别支:徽州方言究竟是什么?

【徽语特辑】从吴语分出来的别支:徽州方言究竟是什么?

2023-07-16 1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整个安徽省内:

大约50%的人说的是与河南话类似的“中原官话”,这些人多数集中在淮河以北。

大约33%的人说的是和苏北话类似的“江淮官话”,这些人集中在淮河以南和长江两岸地区。

大约6%的人,说的是吴语(包括徽语在内),安徽省内有450万人的母语是吴语。这些人全部集中在安徽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大多数是和浙江、江苏相邻的地区。

所以,根本不存在一种话叫安徽话。

目录:

徽语的归属争议:

关于徽语的归属,一直是个争议性话题。在过去,徽州话长期被认为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属于南部吴语,列为吴语徽严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李荣在《汉语方言的分区》内主张把徽语设立为与吴语平行的大区,不再列为吴语的一部分。他的主张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得到体现。在主流学术界里, 徽语和吴语分家仅仅才过去了三十年。

中国方言分类在民间尚有七大方言和十大方言的分法。在七大方言分法里,徽语即作为吴语一部分存在。

文化溯源,徽州自古属吴越

徽州地区,自古属于江东。明洪武年间,徽州府、宣州府等长江以南各府,与长江以北文化迥异的地区,正式被组建了南直隶,清康熙年间,南直隶东西一分为二,分出了安徽。

从今天的行政区划上,古徽州已经被拆分到了三个市:宣城的绩溪、黄山市、上饶的婺源,分属安徽江西两省。然而在历史上,徽州在行政区划上其实长期属于江南。在唐代属于江南西道、在南北宋时期属于江南东路、在元朝属于江浙行省。

徽州在历史上的行政沿革:在宋代属于江南东路,在元代属于江浙行省。

徽州和浙江山水相连,文化相近,徽州和浙江的古严州更是共饮一江水。徽州处于钱塘江-新安江流域,沿着新安江向西,就直达徽州。应该说,徽州和吴越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徽州文化本身是吴越文化的源头之一,徽州的原住民——古山越人,更是吴越古代的原住民族迁入。江南常见的“马头墙”,就是徽派建筑。而诸多徽州商人,也顺着新安江一路东行,到江浙各地经商,如著名的徽州裔商人胡雪岩。徽州人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吴越。无论从血缘、文化还是历史上,徽州都可以视作吴越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亲眼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徽州的文化。

概念梳理:这几个徽不一样

下文需要厘清几个概念:

徽州区、徽州府、徽州文化、徽州话、徽语。

徽州区,仅是黄山市内的一个区。

徽州府,仅指旧徽州府的六县。

徽州文化,包括了浮梁、德兴、旌德等辐射区。

徽州话,除严州方言以外的徽语可以被称作徽州话,范围和徽州文化大体一致。

徽语,包含了旧徽州府、浮梁、德兴、旌德等徽文化辐射区,还有浙江省的旧严州府(今建德、淳安),也就是徽州话+严州话。

在地域范围概念上说,徽语是最大范围的表述。

由于浙江省内的严州方言长期受到太湖片吴语冲击,其很多徽语特征逐步被吴语同化。关于严州方言,我以后可以单独做一期。

在本文里,由于仅涉及徽州话,未过多涉及严州话, 下文所提及的徽语绝大多数情况仅指代徽州话。

徽语简介

徽州方言属于徽语。 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从地图上来看,徽州深处山区,与宣州大体以黄山山脉为界,北边和西边旧时为吴语宣州片(现大部分为江淮官话区),东北方向为吴语太湖片,西南方向为吴语金衢片和吴语上丽片,南边为赣语区。和地理上一样,徽州话在音系上也表现为过渡带,声母特点近似赣语,而其连续变调、韵母、句法和词汇上接近南部吴语,可以视为吴语和赣语互相接触混合而成的方言。

在过去,徽语在学术界被划分为吴语的一个片(吴语-徽严片),属于南部吴语。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吴语的特点之一是保留了古浊音声母,而徽州方言因为失去了全浊声母而被一些学界专家排除出吴语。和吴语一样,徽语也具有强迫式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与其他大部分南部吴语一样,徽州方言无法和北部吴语互相通话。

徽州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史料早有记录,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六邑之语,不能相通(两分钟,视频来自BILIBILI用户 坡上村的加仑)

【纪录片:徽州方言】(30分钟)

片头的话是“我是徽州人,欢迎你们到徽州来嬉”

值得注意的是,片子徽州人对于早中晚三顿饭的说法:吃天光、吃日昼、吃黄昏,普遍存在于衢州、上饶、温州等南部吴语地区,这也从另一侧看出了徽语和南部吴语的联系

徽语特点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六个县的话互相不通,而不像(传统江南的)吴越人那边的方言大都差不多。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尽管徽州方言表现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毕竟徽州方言是一个独成体系的方言整体,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许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可以探寻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语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温州话也有类似用法)

徽州方言保留了相当的古音古语。许慎就曾经说过的:“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黟县方言中有不少语言与《说文解字》就十分吻合。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的“溪”在徽州方言里就读“欺”,是符合《广韵》记录的,北京话则(普通话)受谐音偏旁“奚”的影响误读成了“希”(王力《汉语语音史》)。“爷、野、夜”,休宁话读“ya”。

徽州方言词汇举例

洗脸:洗面 (休宁、黟县)

提水:挈水 (黟县)

砍柴:斫柴 (黟县)

给与:畀

帮忙:帮衬

媳妇:新妇

童养媳:细新妇

收藏、放:囥

徘徊:踅踅

物体倚靠墙壁:隑 gāi (歙南)例:笤帚隑在门背后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滗(歙南)

容器比较满:拍拍满

徽州方言自身发展中,语词创造又是一大特色。如“头”、“佬”、“子”、“家”、”头“等,缀于词后,表达一种特定的含义。“老子”、“哑子”;“日本佬”、“和事佬”、“屯溪佬”、“闷呆佬”;“老人家”、“小官家(小伙子)”“女家”、“细人家(小孩子)”;“屁股头”、“后门头”、“灶下头”、“上屋头”。此外,还有“煞”、“添”、“鬼”、“里”等均有类似的作用。对一些动作性动词,也可以通过重叠加强效果。如“拍拍满”、“压压扁”、“剁剁吃”、“消消气”、“走走看”、“歇歇力”等。一些形容词也可以后缀,以增添语气或程度。如“酸溜溜”、“硬搅搅”、“火冒冒”、“绿影影”、“毛丛丛”、“白月月”等。

徽州屯溪方言朗诵《将进酒》

注音为吴语拼音-徽州方案

范围和分类

徽语 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全境、旧严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旧饶州府部分地区的语言,使用人口约436万。

徽语的分布地区

【按照清代行政区划】

△安徽:[徽州]婺源、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池州]石棣;[宁国]旌德、宁国;

△浙江:[严州]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分水;[衢州]开化;[杭州]昌化;

△江西:[饶州]德兴、浮梁;

【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

△安徽: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安凌话主要为安凌镇周边一带)、绩溪县、旌德县(西乡话)、石台县(占大话)、宁国市(胡乐话)、东至县(西南郎木塔一带) 人口约 197万

△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以西),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西部) (严州片)。人口约 106万

△江西:婺源县、德兴市、浮梁县。人口约 133万

所以,徽语总人口大概在436万人左右。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徽语分为绩歙、休黟、祁婺、旌占、严州5片。其中绩歙片、休黟片及祁婺在历史上皆属徽州府辖地,可视为徽语核心区或本土区;其余两片位于徽州核心边缘,可视为徽语的辐射区或延伸区,最新的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将婺源从休黟片划入祁德片,并将祁德片更名为祁婺片,这样,徽语的三个核心区域正好涵盖徽州府所辖六县。

早年赵元任就把徽州话看作是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表了《绩溪岭北音系》(1962)和《绩溪岭北方言》(1965),揭示徽州话的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言学者郑张尚芳、伍巍、平旧昌司(日)等先后对徽州方言进行了调查,发表了一批关于徽州方言的著述,进一步揭示了徽州方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方言被提出来作为一个方言区,颇有顺理成章之势。

相关研究文献

1,清代范尚文著书《黟音遍览》,收录2300多个黟县方言词,按读音分成764类;

2,民国23年8月,北平的《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上有罗常培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徽州地区7个方言点的音系等方面的特点;

3,民国24年,刘复、白涤洲、魏建功,编成《黟县方言调查录》,发表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4期上;

(全文完。欢迎在最下方评论或者点“喜欢作者”,支持吴语公众号)

感谢你对吴语公众号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