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文化研究:界说、类型与范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声音构成怎么分析 声音文化研究:界说、类型与范式

声音文化研究:界说、类型与范式

2024-07-01 08: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范式

对声音现象所做的上述分类决定了声音研究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如社会学、人类学、医学和生理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众媒介等。在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对声音的研究着重在于探索声音的不同意义。前文说到,声音文化研究是针对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声音所做的文化政治阐释,这意味着有关种族、阶级、性别等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均能体现在声音研究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感、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的探索。 

第一,情感之维。情感是文学最为根本的要素,也是人类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通过声音传递人物和作家的情感,作家对自然环境中声音景观的描写也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因此,声音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情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对象“情感”不只是一组概念,它几乎相当于‘文学性’本身,弥漫于构成文学形式的所有元素”(金雯),其中,由各种声音组成的声音景观正是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对于梭罗而言,湖水的脉动、鸟雀的鸣叫以及安静的垂钓人, 构成了瓦尔登湖的独特风景:“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 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梭罗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体现了他想简单生活的愿望:“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因此,他能够在宁静的心态中看到瓦尔登湖美丽的“表情”。此外,声音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无论是有关家庭的个人记忆,还是有关民族的集体记忆,抑或是对于故乡和亲 人的牵挂,这种“听觉怀旧”(auditory nostalgia)时而会通过声音将过去的记忆穿越 时空重温于现在的人物心中,时而也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而修复内心的创伤。音乐的作用与此相仿,代际群体往往有不同的音乐记忆,欣赏同一类型的音乐是身份认同的标志之一,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年轻时曾经常听的流行音乐是对青春的祭奠。在文学作品中,声音是通过语言传达的,作者常常借助叙述者的视角描述讲话者的神态和语气,这些手段有助于读者在想象中还原说话者的声音样貌,体会其声音背后的情感表达。但是,在通过阅读文字来想象和还原声音的过程中,经验差异和认知差异会导致读者对声音的理解有可能与作家的初衷发生错位,因此,研究声音对情感的唤起,必须结合声音的生发语境以及听者的文化背景而展开。

第二,文化之维。此处的“文化”并非泛指文化现象,而是遵循文化批评家威廉斯 (Raymond Williams)对“文化”所做的三重定义:理想型的(ideal),即人类完善自我的状态或过程;文献式的(documentary),即以文献形式记载的人类思想和经验;社会的(social),即人类的一整套生活方式。由于声音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携带着一系列文化印记,使听者通过声音的特质了解其来源和属性。“一个人的声音可以很好地彰显其在美国早期生活在何处:大声嚷嚷的人生活在边缘地带,小声说话 的人和爱发牢骚的人是人群中的危险,那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声音充满野性和野蛮的味道,除非这些声音在向上帝低声祈祷”(Rath)。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不同地域的人所说的方言和乡音同样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会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甚至成为身份认同的重要指标。就一个社会而言,声音还可以彰显社会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即斯特恩所言的“现代生活的‘旋涡’”:“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以及工业的兴起;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变化的宇宙形态、大规模人口迁徙(尤其是移民和城市化)、新的集体和集团权力、社会运动、阶级斗争以及中产阶级崛起、大众媒介、民族国家、官僚机制;对进步的信念、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主义议题、 世界市场;以及针对变化的永恒性做出反思”(Sterne, Audible Past)。在这个意义上讲,声音就意味着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人类社会结构直接相联系。但是,由于听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可能与声音出现的环境有所区别,所以,“如今若听到达达的马蹄声,我们也许会想到那种身着优雅丝质长裙,外套精美罩衫,乘坐四轮马车的那样一种已经消失的绅士淑女。然而在马随处可见的彼时,那种声音并不能像魔法般唤起饱含乡愁的图景”(加里奥)。对声音的阐释因此可以反映听者所处的 文化语境以及听者本人的文化背景,受制于听者的文化体验和审美认知。

第三,政治之维。声音的历史痕迹及声音的生产和控制都折射出文化政治的作用及影响,一方面是文化政治的规范和立场影响声音的传达,因为“一旦‘声音’脱离了它所依存的政治文化语境,就变成了空无一物的东西”(周志强,《“听觉文化”与文化研究的陷阱》),这意味着声音承载的历史印记中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另一方面,声音技术和声音编辑等科技手段对声音的操控也有可能构成某种形式的监控,在空间意义上拓展福柯所说的“全景视狱”而成为“全景声狱”(panaudicon;阿特金森),这意味着声音变成具有规训性质的权力运作,对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对身体和人的行为实施约束。在公共场合和消费场所,经过复制和编辑的声音反复而持续的出现,往往会对消费者起到引导和暗示作用,这一点可以综合运用媒介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资源进行深入研究。1999 年,伦敦市长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曾发起成立“周围环境噪音战略计划”(Ambient Noise Strategy,简称 ANS),研究如何应对现 代都市的声音(噪音)空间问题,其中包括如何减少道路建设和交通噪音以及改善房 屋设计以降低噪音等(LaBelle)。由政府发起并推进的声音控制计划在应对现代城市噪音方面起到的规范作用不容小觑,这将有计划地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使之尽量少地受到城市声音的侵扰。此外,声音研究的政治之维还表现在人类的发声能 够表明政治立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边缘人群身上。文学文化作品对人物声音的呈现 是其境遇的外在化表征,因此,仔细辨析人物的声音特征,可以了解说话者的阶级、性

别和族裔身份,了解其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有助于理解人物的历史命运。汤婷婷 (Maxine Hong Kingston)作品中那个“无名的女人”自始至终保持沉默,她以这样的方 式表达对旧体制的抗争;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设定有效强化了作品的孤独主题。 “从文学到歌剧再到好莱坞经典电影,女性声音不断被塑造为过剩且无力的声音,受到权威男性声音的控制”(Novak and Sakakeeny),这一发现印证了父权文化中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同样,读者或听者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对声音文本做出差异化的解读,从而对作品表达的政治立场产生认同或质疑。长度超过800页的《剑桥非裔美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汇集了 28 篇研究非裔美国文学的专论,排在首篇的文章题为“一个传统的声音:黑人居民的灵魂之 歌”,作者强调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口语性(orality)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与奴隶贩运史时 期黑人未受教育的经历有关,更是“黑人在新世界进行文学想象的基础”(Irele),蕴含着“非洲迁移者的文化身份”。可以想象,非裔美国人正是在带有“黑人性” (blackness)特征的灵歌、祈祷文、民俗传说和黑人口语等文学形式中,在布鲁斯、爵士和说唱等音乐形式中,持续表达着自己的独特境遇和政治诉求。非裔美国文学的这些口语性特征,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内容上,都因此传达出强烈的族裔身份立场。 

上述情感之维、文化之维和政治之维,在声音文化研究中相互交织,并非截然分割和对立,而构成相互支撑的声音阐释范式。声音文化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征引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资源,并集中关注以下学术议题:

第一,声音的气质类型。声音文化研究可以分辨不同的声音类型及其发生机制,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有与声音(sound)有关的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其气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所处的声音环境(sonic/acoustic/aural environment)。

第二,声音的文化意义。声音文化研究可以考察不同声音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和文化语境,探寻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了声音的生 产和传播,从而通过声音了解人类社会的形态和进程,理解声音的多维度意义。

第三,声音的控制技术。声音文化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声音控制技术考察声音在录制、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声音的模拟和生成,研究声音在智能时代的文学文化产品中的表征形式及意义。

第四,“听”的行为及其结果。声音文化研究也可以将关注点聚焦于听者身上,分析“倾听”(listen)、“听见”(hear)、“偷听”( eavesdrop; overhear)、“幻听”(auditory illusion/hallucination)等不同的“听”的行为对所听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第五,声音的理解和阐释。声音文化研究分析听者的文化背景(国家、性别和族裔身份以及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等)以及听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从而导致对同一声音做出不同的阐释,重新思考文化研究中的情感、记忆和创伤等议题。

第六,人类语言的意义。声 音文化研究还可以聚焦人类制造的声音或发出的声音(voice),后者的本意是用语言 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沉默(silence)和停顿(pause)的意味以及言说的话语策略都会影响听者对言语的接受和理解。

第七,文学的声音形态。声音文化研究考察人类文明早期文学的口头形态以及随后发展出的多元文学表达形式,包括口述史、诗歌的韵律 及朗诵、戏剧文本在舞台上演出时声音的传递以及不同叙事声音(narrative voice)对文本形态及其意义产生的影响。声音文化研究还可以解释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将文字转化为对声音的想象,从而调动所有感觉器官进行审美体验。

第八,音乐的审美价值。声音文化研究可以将音乐纳入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所构成的旋律和和声如何传递感情和情绪,研究音乐对于人的教育、启蒙和审美作用,同时也可以研究文学文化作品中音乐在推进情节、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等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见,声音文化研究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各种声音实践和听的行为都可被纳入其范畴,它更可以审视种族、阶级、性别等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从文化政治的视角理解声音背后的人类经验、文化特质和文学表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