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政策、问题与前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参加北约的国家有哪些人 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政策、问题与前景

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政策、问题与前景

2024-07-08 07: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波罗的海三国虽然是小国,但却是地扼俄通往西欧的出海口,率先从原苏联取得独立、并且是苏联解体后拒不参加独联体的国家。俄罗斯对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究竟奉行何种政策,波罗的海三国对俄又采取怎样的政策,双方关系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发展前景又将如何,令人瞩目。  下面就以上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政策     (一)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基本分析和看法     在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和苏联解体后,虽然波罗的海三国拒不参加独联体,虽然俄与它们之间过去那种地缘政治上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已发生转折性的重大变化,但鉴于历史上从沙俄彼得大帝于1721年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以来长期沿袭下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俄从维护本国传统的根本利益出发,俄仍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看作俄“有特殊利益”的地区。概括地说,在苏联解体的新形势下,俄对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主要有以下四点基本分析和看法。    1.认为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虽已独立,但仍是对俄有“切身利益”和“至关重要”的地  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4年1月5日立陶宛正式申请加入北约时明确指出:波罗的海地区  “关系俄罗斯民族的切身利益”。①俄外长科济列夫1994年1月18日也强调说;波罗的海沿岸  地区“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俄罗斯的利益范围”,是“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地区,俄不  能容忍在这一地区出现“对俄罗斯利益构成重大威胁”的现象。②这就清楚地表明,俄在战  略上仍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为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传统势力范围。    2.认为波罗的海三国虽然独立,但经济上“资源缺乏”,在能源、原料供应和外贸方面,主要依赖于俄(如独立时爱沙尼亚与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95%,波罗的梅三国靠俄供应的能源和原料生产的工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难以从棍本上摆脱这种局面。这是对俄确立与波罗的海三国新关系时可加以利用的一个有利条件。    3.认为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军事上基本无军力可言,政治上和防务上均十分弱小,它们  虽想通过加入欧共体和北约来寻求西方的帮助,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而且俄在此地区政  治和军事等方面历来存在的强大影响,也决非在短时期内所能轻易消除,更何况在这一地区  尚有177万之多的俄罗斯族人(约占波罗的海三国总人口的22.1%)。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当  局都不愿冒然搞坏对俄关系。俄可对此加以利用,施加各种影响。    4.认为波罗的海三国虽把俄看作是对其独立和安全的主要威胁,但它们主要是执行“依  靠西方时付俄罗斯”的政策,所以它们对俄态度的软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形势,特别①俄通社-路透社莫斯科1994年1月5日电。②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4年1月18日电。是俄美关系、俄与西方关系的变化。因此,总起来看,俄认为波罗的海三国在对俄关系上有  极大的软弱性和摇摆性。    (二)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政策和做法    正是基于以上这种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基本分析和看法,俄罗斯针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特  点,制定了一套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基本政策和目标。这就是:抓住波罗的海三国能源,原料  和外贸上对俄的依赖等弱点,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兼以军事上保持适当的压力,政治上以  “睦邻友好”、“保护三国境内俄族人的权益”和“维护俄罗斯切身利益”为旗号,对波罗的海三国软硬兼施,恩威并济,并对它们进行区别对待和分化,力图达到保持对该地区的强大  影响和某种程度上的控制,以确保自己切身利益不受严重损害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政策目标,俄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和做法。    (1)首先,在经济上利用波罗的海三国资源不足有求于饿的致命弱点,通过保持经贸关系极力将其紧紧拉住,使之在经济上仍依赖和受制于俄。为此,俄分别与立、爱、拉三国签订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通过供应能源和原料、贸易和信贷投资等多种途径继续保持与三国的经济关系。在能源方面,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至今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几乎仍完全靠俄供应(如截至1994年底,立陶宛的90%以上的原油和重油,100%的天然气和液化煤气完全依赖从俄进口①)。在贸易方面,三国独立时其外贸的绝大部分依靠饿,迄今俄依然是它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如1994年立陶宛对俄进,出口分别占其外贸进、出口的39.3%和28.2%,俄仍是立的头号贸易伙伴②)。在信贷方面,三国独立以来俄一直是其最主要的投资者。如爱沙尼亚1994年新建合资企业1451个,其中俄占28%,俄投资额达2.8亿克朗,占首位,比居第二、第三位的芬兰和瑞典两国对爱投资的总和还多③。可以说,俄握有在经济关系中制约波罗的海三国的王牌。如1993年6月,爱沙尼亚当局在颁布旨在排斥俄族人的新公民法后,因遭俄强烈反对并切断了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后不得不有所回缩。    (2)拖延撤军,力阻和延缓三国加入北钓,谋求以欧安会为核心构筑新的欧洲安全结构,极力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严重损害。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俄外交上面对如何对付和处置三国要求俄撤军和加入北约的两件大事。对前者因叶利钦总统在三国独立后不久就承诺耍撤军,不能改口反悔,只得采取尽量拖延的战术。从1992年1月31日至2月2日俄与三国就撤军问题举行首轮谈判开始,双方谈判颇多反复和曲折。俄不甘心轻易从战略要害地区撤军(截至1991年,苏军在三国共约有14万多人,这一地区是原苏波罗的海军区和波罗的海舰队所在地,苏解体后,均由俄接管),为此,它提出一系列条件,主要有;要三国帮助建造撤离部队所需的住宅:为俄军搬出的土地及留下的财产提供赔偿,保证在波罗的海三国的退役级军官兵及其亲属的社会保障及人权;保证运往加里宁格勒的军事物资过境权,改变侵犯讲俄语居民的政治,经济权益的法律,等等。而三国则对俄方提出的大部分条件持有异议,拒绝接受。因双方分歧很大,谈判与撤军时断时续,经过反反复复数轮艰难谈判,后因立陶宛首先作了些让步,同意保证俄运往加里宁格勒的军事物资过境权,采取实际措施改善当地俄罗斯人的处境,俄首先于1993年8月底完全从立撤军。此后,它同对其态度较强硬的拉脱维亚和态度最强硬的爱沙尼亚,又经过多次反复谈判,拖到翌年,由于西方大国插手施压以及①立陶宛《回声报》1994年12月20日。②立陶宛《回声报》1995年2月25日。③《爱沙尼亚报》1995年1月28日。拉、爱也先后作一定的妥协(如爱同意签署关于居住在爱的俄退伍军人与爱公民享有同等权利的协定),俄才在1994年8月底从拉、爱完全撤军。而对三国要求加入北约之事,当1994年1月初立陶宛率先向北约正式提出要求加入的申请后,俄当即极力反对和阻挠,告诫北约不要接纳,因为“这既涉及世界命运,又关系到俄罗斯民族切身利益”①。鉴于此,西方只得寻求既向东扩展,又能安抚俄的变通办法,即让三国与波、匈等东欧国家一样先加入“北约伙伴关系计划”。俄对此未置异议。它主要考虑有三:一是已达到先打消北约直接接纳波罗的海三国为其成员国的企图。二是该计划的实施是大势所趋,非俄所能阻挡。三是北约已考虑和部分满足了俄体现其“特殊地位”及签署《俄罗斯一北约合作议定书》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波罗的海三国与东欧、独联体16国一样,在1994年上半年先后加入“北约伙伴关系计划”。可以说,俄与波罗的海三国在围绕“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这场斗争中,各方均有得失:俄虽然打消了三国要求直接加入北约的企图,但从长远看,却为北约东扩开了绿灯。波罗的海三国则通过此计划与北约建立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取得北约提供安全保障的愿望,但其加入北约的要求却因受俄阻挠被无限期推迟了。由于俄与北约双方战略目标和利益迥异,北约提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肯在使中东欧国家逐步脱离俄的势力范围,把北约的影响东扩至俄边界,而俄则想将计就计,自己也加入该计划,以求从北约内部遏制其东进战略,力争使之变为符合俄安全利益的机制。概括地说,俄最终要谋求以欧安会为核心的新的欧洲安全结构,这与美国要以扩大的北约为核心,西欧要以欧盟为核心建立未来欧洲安全机制有本质上的不同。鉴于此,俄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要在千方百计力阻和延缓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激烈角逐中,努力维护自己利益,使之不至于严重受损。    (5)对三国软硬兼施,区别对待,极力分化,破坏三国联合抗俄。俄针对波罗的海三国既恐俄怕压、经济上又依赖有求于俄等特点,对三国施行软硬两手和离间的手法,极力用经济和军事等各种手段对三国施加影响,以谋求既削弱和破坏三国联合抗俄,又使之仍受制于俄的双重目的。事实上它的这套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相当作用的。比如,俄在撤军问题上,就明显对三国加以区别对待,在对三国软硬兼施中对立陶宛在1993年2月布拉藻斯卡斯当选总统后,主要侧重拉的一手,为此,它首先同立达成撤军协议并按协议如期于1993年8月底完成撤军。迄今俄立关系可说是俄与三国关系中最好的。而对态度最强硬的爱沙尼亚则主要采取硬的一手,不但军事上迟迟不从爱撤军,而且在政治外交上对其一再进行猛烈抨击,经济上甚至用断绝能源供应进行高压。对同属波罗的海要求俄撤军的同种类型国家,俄却用两种方法对待,对立主要用拉,对爱主要用压,在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中打进楔子,这就不能不使三国联合抗俄联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和破坏。由于撤军分先后(首先从立撤军,然后是拉,最后是爱),爱感到势单力孤,终于不得不在关于居住在爱的俄退伍军人与爱公民享有同等权利的协定上签字。又如,拉脱维亚在1993年7月议会大选乌尔马尼斯当选总统后开始调整对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着手缓和与俄关系,使双方紧张关系逐步得到明显改善,这里也不无俄施加影响的因素。当然,俄很难完全破坏三国共同抗俄的联盟,因为尽管三国“有不同之处”,但在根本上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和目的”。②对这种“切身利益所系”的联盟绝非俄所能轻易破坏。①俄总统新闻秘书科斯季托夫1994年1月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②《爱沙尼亚报》1995年2月27日:爱沙尼亚议长尤诺.努吉斯1995年2月24日在爱独立77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波罗的海三国的对俄政策     (一)波罗的海三国倒向西方的对外方针     独立后波罗的海三国共同的建国方针是要建设成“民主、自由、人道主义和法治的、与欧洲一体化的国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互利合作’的总方针。三国领导均宣称,其“外交重点在欧洲”,它们对外政策的二大目标是维护独立,繁荣经济和回归欧洲。并且还强调,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回到欧洲”。把“走向欧洲”,“成为欧洲所有共同组织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完全成员国”作为最终目标。拉脱维亚声称,其外交的立足点是“面向西方”,立陶宛总统布拉藻斯卡斯明确说,“立陶宛的未来在于欧洲”。①爱沙尼亚总统梅里也强调,保证将使爱沙尼亚“与欧洲联为一体”②。概括地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基本奉行面向西方,回归欧洲,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根本目标是争取尽快地最终加入欧共体和北约,以彻底完成“回归欧洲”之宿愿。     独立后波罗的海三国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政治上寻求西方维护其独立,经济上谋求援助求取繁荣,军事上希望依靠西方确保其安全。为此,独立以来三国大力开展西方外交,与美欧国家频频往来。迄今不但同美,德、北欧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条约,而且还参加了欧安会、欧洲委员会,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波罗的海10国理事会等多种欧洲政治和经济组织,并在军事上于1994年2月参加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经济上于1995年6月12日同欧盟签署了“欧洲协议”,率先成为欧盟的联系国。根据协议,三国可在1999年底以前正式加入欧盟③。可以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至今在外交上已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就。    (二)波罗的海三田的对俄政策和做法    独立后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有以下几点基本分析和看法。一是认为俄历来把波罗的海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今尽管波罗的海国家已恢复独立,但俄仍不甘心放弃其“传统的利益”,“对彼得一世当年夺取的战略基地和海港不想放弃”④,“历史上俄军已不止一次从波罗的海沿岸撤出,而且也不止一次地返回,”“尽管俄军撤离,也远非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⑤,因而俄是对波罗的海国家独立和安全的“主要威胁”。二是认为苏解体后俄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实力和影响大为衰退,其外交政策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很大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努力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及确保安全的组织接近”,否则,独立和安全“不可能得到保卫”⑥,“从国家安全着想,必须与欧洲一体化”⑦。三是认识到自身虽已恢复独立,但很弱小,而且有“所需能源和原料基本要靠俄供给”等弱点⑧,因而一方面三国之间必须“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和“加强联合”⑨,才能对付“外来的威胁”,以维护独立与安全。另一方面,为确保独立“在向欧洲前进时,也应关心后方”,也须重视改善与俄的相互关系”,力争同俄“保持关系正常化”。认为这是一个“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①立陶宛布拉藻斯卡斯1993年2月25日在宣誓就职会上的讲话。②爱沙尼亚总统梅里1992年10月6日在宣誓就职会上的讲话。③法新社卢森堡1995年6月12日。④⑧拉脱维亚新闻社第一副社长盖特里斯1992年8月27日答记者问。⑤⑦《爱沙尼亚报》1995年1月3日:爱沙尼亚总理安.塔朗德1995年新年贺词。⑥《爱沙尼亚报》1995年2月27日:爱沙尼亚议长尤.努吉斯1995年2月24日在爱独立77周年大会上的讲话。⑨立陶宛布拉藻斯卡斯1993年12月22日在立议会对外政策讨论会上的讲话。     基于以上对俄的分析和认识,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制定了对俄的基本政策方针。这就是:  加强团结,联合抗俄,依靠西方,对付俄罗斯,对俄既严加防范,又谋求缓和,力图通过在国  内逐步消除俄的政治影响,逐步摆脱对俄中经济依赖,消除俄的军事存在,以达到使自己得  以能最终彻底脱离俄的势力范围,加入西方,确保自己独立、安全和发展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政策目标,三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首先从联合自强的目标  出发,致力于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密切合作,积极推进三国一体化进程。独立  以来它们相互之间已签订了一系列三边和双边合作条约,既有政治上的友好合作条约,经济  上的经贸合作条约、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及经济联盟,也有军事上的协调三国防务协议和三  国边防合作协定。此外,在组织方面还建立了波罗的海国家委员会、三国总统委员会,三国  部长理事会,波罗的海投资银行等多种地区性政治和经济机构。三国元首、政府和议会领导  人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和决定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一些重大事项。二  是军事上谋求俄迅速撤军,以消除俄的军事存在,减轻军事压力。这是三国独立后对俄政策  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数年的努力和争斗,俄虽未能按三国所要求的那么快撤军,但俄军毕竟  于1993年8月底至1994年8月底全部撤离了。当然,三国也很清醒地懂得,尽管俄军已撤离,  但“远非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远非彻底消除了俄的军事影响和威胁。为此,今后还需作  长期的努力。三是经济上通过扩大经贸渠道努力逐步摆脱对俄的依赖。应该说,三国独立4  年多来在这方面已取得较明显的进展和成效。如以爱沙尼亚为例,独立前爱与俄的贸易占爱  外贸的绝大部分,到1994年,爱对俄的进、出口占爱外贸进、出口的比重分别降至13.9%    (31.11亿克朗)和23.2%(40.18亿克朗)。②当然,迄今俄仍是爱的主要贸易伙伴,但依  赖程度已大为下降。四是竭力谋求尽快加人欧盟和北的,以加入北约寻求安全庇护,以加入  欧盟谋求跻身于西欧经济和彻底摆脱对俄的经济依赖。鉴于这是一个十分艰难非短期所能轻  易达到的目标,为此三国独立后采取分几步走的办法。第一步是先加入欧洲委员会,第二步  是参加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第三步是成为欧盟联系国。迄今它们这三步都已做到了,  而且根据三国于1995年6月12日与欧盟签订的“欧洲协议”,三国于1999年底前加入欧盟也有  望了。至于究竟到何时才有可能加入北约,还有待于今后形势的变化发展。     概括三国独立四年多来与俄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2年,头  两年它们的关系“十分紧张”,双方在经济、财产分割、领土等问题上争执不断,特别是在俄  撤军问题以及在三国境内俄族人地位问题上矛盾十分尖锐。第二阶段,从1993年开始,在三  国议会和总统大选后,随着诸如兰茨贝吉斯等主张对俄一味持强硬立场的领导人为注重务实  对俄持谨慎较温和态度的布拉藻斯卡斯和乌尔马沦斯等人所代替,三国新领导先后程度不同  地开始调整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着手缓和与俄关系,双方关系有所改善。如立总统布拉藻斯  卡斯1993年当政后,明确提出把“不与任何国家为敌,在东西方利益之间保持平衡;作为其  外交四项原则之一,并把“改善与俄的关系”作为其外交三个优先考虑方面之一③。总之,  独立后波的海三国与俄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对抗性质,但在对抗中也有缓和与妥协。   三、 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①《爱沙尼亚报》1995年1月3日:爱沙尼亚总理安.塔朗德1995年新年贺词。②《爱沙尼亚报》1995年2月8日。③立总统布拉藻斯卡斯1993年12月22日在议会对外政策讨论会上的讲话。   (一)民族问题。这是三国独立后与俄关系中矛盾很尖锐的一个问题。如果说独立前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歧视和排挤三国本地民族,那么独立后形势发生逆转,其民族问题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本地民族利用法律,舆论等多种手段,在国籍、公民权、选举权,干部使用,语言等诸多方面,开始排斥外来民族,主要是排挤俄罗斯族。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国籍和公民权问题上,三国独立后新制定的国籍法和公民权的规定,都把旨在限制俄族人的须懂所在国语言和放弃原国籍等列为其主要条款,这就使该地区外来的数量很大、不懂三国语言的俄族人,难于取得所在国的国籍和公民权(如在爱沙尼亚的50万说俄语的居民中只有5万人获得爱沙尼亚国籍和公民权)。第二,在选举权问题上,无法取得三国国籍和公民权的大量俄族人在大选时无资格参加选举。如拉全国人口为270万,但在1993年6月大选时,只有120万人拥有选举权。①立人口为373万,在1993年2月总统大选时,拥有选举权的选民只有260万②。爱人口为160万,在1993年议会和总统选举时,法国有42%讲俄语的居民也因无公民权而被排斥在选举之外③。第三,在干部政策上,三国独立后也相继作出排外的有关规定。如根据立,拉两国于1991年10月17日和11月17日分别通过的关于干部政策的决议,均规定原苏军政工人员,共产党原机关工作人员和原苏联国家安委会工作人员在5年内不得担任各部,局和国家其他机构的领导职务。第四,在语言和教育政策上,也有各种排外的规定。如拉独立当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法律只保证公民有用国语(即拉语)受教育的权利。1992年6月31日通过的“关于语言法律的补充修改法”又规定,“取消使用俄语的一切依据”,把俄语降为排列在英语、德语之后的外语。对此,俄外交部即发表声明,抗议拉当局降低和歧视俄语,告诫拉此举孕育着“严重的政治后果”。因为俄族人在三国共有177万之多,约占三国总人口的1/4(在立、拉、爱分别有35万、94万和48万,各占所在国人口的9.5%,35%和30.3%),所以上述这些“践踏俄罗斯人政治、文化和经济利益”的种种做法不但遭到居住在三国的俄族人的坚决反对和抗议,而且还严重影响着三国与俄的关系。俄声称“决不能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歧视性政策无动于衷”,俄总统叶利钦和外长科济列夫一再强调,“维护和确保境外俄罗斯人的权利和利益”是俄罗斯政策和外交“优先考虑的”重要任务和目标④,表示要坚决维护三国境内俄族居民的利益,并多次力促三国当局“保证其境内俄罗斯人的权益”⑤,甚至发出警告说,“歧视性政策将会迫使俄族居民争取自决”⑥。此外,俄还用经济上减少或断绝能源供应和军事上暂停撤军等手段相压。三国1993年人选后,新领导开始着手缓和与俄关系,在此问题上各自作出不同程度的让步,才使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比过去有所缓解。但是这一问题远未根本解决,今后还会有起伏。     (二)领土边界问题。三国独立前同俄罗斯就存在着领土问题。在爱俄之间,有列宁格勒州纳尔瓦区和普斯科夫州伯鲜拉区的部分领土归属之争。这部分领土面积共为2300平方公里。爱方认为,根据1920年爱俄和约所制定的边界,这部分领土应属爱所有。而俄则根据二战后苏联各共和国的行政区划,认为爱“觊觎俄罗斯领土”,因而断然拒绝爱“企图随意改①俄通社-塔斯社里加1993年6月7日俄文电。②美联社-维尔纽斯1992年2月15日英文电③俄通社-塔斯社塔林1993年9月25日俄文电。④叶利钦总统1993年6月28日讲话。⑤俄通社-塔斯社1993年6月28日电。⑥俄通社-塔斯社1993年6月29日电。变已定边界的要求”,俄总统于1993年6月2l日下令单方面标定同爱的边界①。为此爱俄双方争执不下。1995年4月1日爱新政府表示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领土问题”,但仍坚持以1920年爱俄塔尔图和约为依据②。在拉俄之间,则有普斯科夫州阿布列涅市的阿布列涅县6个乡以及佩达洛区之争。拉方说这些领土在1920至1940年间属于拉,为此拉议会于1992年1月22日作出  “关于不承认俄对阿布列涅市和阿布列涅县6个乡被兼并的决定”。俄议会则于3月11日对此发表声明说,“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法律来看,拉对俄的领土要求都是毫无根据的”,认为拉议会的决议“违背俄拉国家关系厢则的条约”,是“企图恶化两国关系和损坏欧洲现有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③。其后,1992年4月17日拉国家出版的地图把俄普斯科夫州佩达洛区标为拉领土的一部分。俄外交部就此声明说,拉方“修改地图的做法是绝对没有根据的,是破坏俄领土的完整”,俄予以坚决抵制。在立俄之间,也有领土边界问题。 1992年3月2日立驻美大使拉扎赖季声称,“加里宁格勒州会成为立陶宛的一部分”,俄外交部新闻局局长丘尔金即对此驳斥说,“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的一部分,并且这一地位受到国际法的可靠保障”。同年11月5日,俄政府说,由于立对维什季季斯湖地区,库尔什沙嘴和索韦茨克“提出领土要求”,俄政府根据议会决定,在同立接壤的边界上确定了国境制度。迄今为止,俄与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土边界问题仍争执不休,今后双方究竟如何解决,确是复杂而棘手的难题。    (三)经济关系问题。三国独立后,与俄罗斯就财产分割,外债、外汇储备和外国欠苏债务的分摊以及能源供应和价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争执不断。其中特别是能源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十分尖锐和突出。1992年初,爱沙尼亚因俄大减能源供应,燃料奇缺,全国竟有1/3城市的企业和机关陷入瘫痪,议会于1月16日不得不宣布实行为时3个月的全国紧急状况,1月23日以萨维萨尔为总理的政府因“没能缓和食品和能源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而辞职。同年第一季度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工厂企业也由于俄大幅度减少能源供应而普遍地被迫停产或大减工时(如立当时l/3企业只有30—60%的设备在运转),立陶宛总理抱怨说,这皆因俄大减能源供应致使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和“严重的破坏”。此外,三国对俄提供的能源价格上百倍的猛涨也深为不满,认为这对它们的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据立官方说,从1992年起,向俄购买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价格比上年贵100倍)过去购一吨石油只需1.7美元,而今涨到上百美元,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拉官方也抱怨说,1993年向俄购买的天然气价格涨了130倍,煤价涨了80倍,这是造成拉国内“燃料价格猛涨”和“剧烈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④。爱官方也同样埋怨说,1994年爱需工业用石油70万吨,俄以每吨72美元向其出售,加上运输费和灌油费各另加15美元,总价格达102美元,要比原先从俄进口石油每吨贵50美元,仅石油一项爱就需多花9900万美元。而同时俄国内石油价为每吨30美元,向国外市场出口的石油价为每吨100美元⑤。对此俄方则认为,现今走向市场经济,根本不可能象过去原苏联时期那样,如此廉价地向三国提供能源,并且俄政府于1994年12月2日还宣称,因石油减产,今后除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少数几个国家外,基本上不再向爱沙尼亚等国提供石油。由此可见,双方在经济关系方面的矛盾和争斗还将继续进行。    (四)加入北约问题。这是双方在1994年8月解决了撤军问题后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①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994年6月22日电。②俄通社-塔斯社塔林994年4月1日电。③人民日报1992年3月13日。④拉脱维亚新闻社第一副社长盖特里斯1992年8月27日答记者问。⑤《爱沙尼亚报》1995年1月10日。对于波罗的海三国来说,谋求加入北约是它们的既定方针和目标,特别是1993年底俄议会的选举结果和俄局势的动荡不定,使三国更为紧张不安和担忧,并更加竭力谋求尽快加入北约,以寻求安全庇护,俄对此竭力反对和阻挠。一方要坚持加入,另一方则坚决反对,双方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尖锐。第三方——北约的原则方针是要东扩,把担心俄卷土重来的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北约轨道(为此在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作出了扩大北约的决议),但由子“俄罗斯的恼怒”,北约在策略上推迟直接东扩,迈出的第一步是先接纳波罗的海三国

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东进的序曲和过渡。由于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事关双方的切身利益,因而不可能在短期内轻易解决。据一般估计,北约不可能按原计划在1995年12月就接纳波罗的海为其新成员国一事作出决定,而“要等到1996年俄举行总统选举之后才能作决定”①。预计,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双方围绕此问题今后还会不断进行新的斗争。     此外,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中还有俄设在爱沙尼亚港口帕尔迪基的按潜艇基地的拆除问题,拉脱维亚租给俄的斯克伦达雷达站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尚有待解决②。     四、双方关系的发展前景     展望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的前景,有以下几种可能性:—是今后双方关系日趋紧张,摩擦和问题日益增多,矛盾和冲突趋于激化,甚至最终导致发生武装冲突和战争。这是悲观的估计。二是双方关系日趋缓和,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通过谈判较快地逐步得到解决,使关系完全正常化,日趋和谐。这是乐观的估计。第三种估计介乎前两者之间,即双方的关系和问题,在短时期里既不会急剧恶化和激化,也不易迅速得到彻底解决和完全平息,而是时起时伏,时紧时松。     据国际舆论界一般分析,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今后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俄罗斯今后在处理与三国关系时究竟采取何种政策。这是决定双方关系未来走向的首要因素。二是三国对俄持何立场。这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三是西方的态度。这也是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因素。其中,第一和第三种因素是关键性的。因为波罗的海三国是以西方为后盾的。在目前和今后一、二年内,由于波罗的海三国恢复独立时间不长,羽毛尚未丰满,政治、经济等力量还很薄弱,军事力量更谈不上,加之经济上在能源、原料和外贸等诸多方面一时尚摆脱不了对俄的依赖,况且内有数量极大的俄族人,外有俄巨大的军事压力,三国在诸多方面仍受制于俄,不可能不顾现实,不顾一切后果地对俄一味采取强硬政策。更何况,当今俄罗斯国内政局变幻莫测,是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1996年总统大选究竟谁将当政,大选后对外究竟采取怎样的政策,均是未知数。因此,目前一段时间,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领导,在处理双方关系时,都不想也不会走得太远,都不会冒然走极端,而西方也不会在俄总统大选前轻率行事。鉴于此,可初步估计,在今后一个矩时期里,俄与三国关系中的问,题和矛盾既不至于急剧恶化到象纳卡冲突那种难以收拾的地步,也不可能很快地得以解决和平息,使关系正常化。当然,由于存在一些不能确定的因素,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今后究竟如何发展演变,尚有待于观察。    (责任编辑  高  歌)①[英]《卫报》1995年5月16日:《俄罗斯的恼怒使北约推迟向东扩展》。②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994年7月27日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