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过立夏?皇帝把冰块赏赐给大臣,老百姓要吃三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冰块是多少度 古代怎么过立夏?皇帝把冰块赏赐给大臣,老百姓要吃三鲜

古代怎么过立夏?皇帝把冰块赏赐给大臣,老百姓要吃三鲜

2023-07-18 0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古代怎么过立夏?皇帝把冰块赏赐给大臣,老百姓要吃三鲜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今天是2021年5月5日,正是立夏时节。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告别了我们,炎炎夏日正式开始。

在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都很重要,立夏也不例外。那么,在古代,人们会怎么庆祝立夏呢?

如果是在皇宫里,将会有一种很特别的庆祝仪式:皇帝要将冰块赐给大臣。

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电冰箱,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避暑消夏的方式比较简单。有一句诗歌怎么说的?“公子王孙把扇摇”,就连公子、王孙一类的贵族,也只能靠一把扇子来度过酷暑。这时候,如果有一箱冰块摆在你面前,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

明朝晚期文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这是说,到了立夏,皇帝要按照惯例,将冰块赏赐给文武大臣,这也是文武大臣在夏季获得的第一份福利。

赐冰的制度,并非明朝皇帝的发明。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类似的制度。

《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在周朝时,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冰块的机构“冰政”,“冰政”的负责人叫“凌人”。每年12月,“凌人”会采取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储存起来,用于各种场合。到了立夏,皇帝会将储存的冰块取出一部分,赏赐给文武大臣。

清朝时期,由工部负责管理冰块。冰块主要来自于紫禁城外面的护城河。为了保证冰块的洁净,每年护城河封冻之前,工部就会组织人手,将护城河里的杂物全部打捞起来,让水质更加清洁。到了腊八节,京城的各家冰窟就忙碌起来,派人在护城河里切割冰块,用马车运走,储存在冰窟里。

展开全文

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皇宫储存冰块的地方,位于紫禁城西路,共有5座冰窟。官至云贵总督的清朝大臣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记载:“紫禁城内旧时冰窖五所,其四所各藏冰五千块,其一所藏九千二百二十六块。”按照吴振棫的记载,皇宫冰窟每年能够储存近3万块冰块。

毫无疑问,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导致冰块价格十分昂贵,成为一种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就消费不起。《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则价等金璧。”因此,皇帝会将冰块作为一种福利,赏赐给文武大臣。

而且,不是所有的文武大臣都能获得皇帝赏赐的冰块。《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看吧,只有那些有资格吃肉的朝廷重臣,才能得到冰块。其余品级较低的大臣,对于冰块只能是想想而已。

冰块是一种奢侈品。许多大臣在诗歌中留下了对皇帝赐冰的美好愿望。

明朝文学家李开先是进士出身,官至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他犯言直谏,得罪了内阁首辅夏言,被罢官免职,回到老家种田。到了炎炎夏日,李开先想起皇帝赐冰的盛况,不禁挥毫写了一首《苦热》诗:“官微罢复久,赐冰胡可得?”他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官职低微,又被贬斥很久,皇帝的赐冰还能得到吗?

民间就更不消说了,在清朝以前很少能够在夏天用上冰块。当然,老百姓也有庆祝立夏的习俗:尝三鲜。

立夏时节,阳气渐长,万物复苏,一切都那么美好。此时,老百姓要尝一尝几种时令食物,樱桃、青梅、新麦,它们被称为“三鲜”。这是大部分地区的“三鲜”,而无锡地区的“三鲜”有9种,分别是“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指苋菜、蚕豆、黄瓜,“水三鲜”指海蛳、河豚、鲥鱼,“树三鲜”指枇杷、樱桃、梅子。

这些“三鲜”食物清新爽口,不同于冬季里的大鱼大肉,正是消暑的绝佳食品。所以,今天你吃了哪一种“三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