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深入剖析N1与N2以及PMN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内存条n1和n2的区别 揭秘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深入剖析N1与N2以及PMN

揭秘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深入剖析N1与N2以及PMN

2024-06-27 04: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过去二十年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已成为癌症研究的核心焦点。研究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肿瘤中,通常预示着多种癌症的预后不佳,这表明这些细胞可能在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然而,中性粒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也显示出抗肿瘤的能力。这一复杂的双面性引发了对于促进肿瘤的“N2”型和抗肿瘤的“N1”型中性粒细胞的简化理论框架的形成,以及中性粒细胞和PMN-MDSC之间的概念交叉。但是,这样的二分法真的能完全揭示TAN在生物学上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吗?

在2023年一篇研究综述中,Antuamwine团队深入剖析了N1与N2亚群及MDSC方案的渊源、优势与局限。他们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透彻分析,揭示了这些理论之间的矛盾与未填补的知识空白,并提出创新思路,旨在打破中性粒细胞研究转化应用的壁垒。

关键要点

•N1 vs N2概念起源于2009年,一个小鼠模型显示TGF-β阻断可将TAN从促肿瘤转为抗肿瘤。 该领域很快采纳了这种二分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AN表现出多种表型和功能,而不仅限于这两种状态。•目前已经在不同的模型中定义了促肿瘤和抗肿瘤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多种不同机制,其中许多并不完全符合N1 vs N2表型。 二元分类法可能过于简单化。•新的高维分析揭示了N1和N2以外的中性粒细胞状态的连续性,并突出了环境依赖性可塑性。 严格的二分法可能无法捕捉到真正的谱系过渡情况。•MDSC概念在明确区分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与“正常”成熟细胞方面也有局限性,因为存在许多重叠的性质。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界限仍不清楚。•这两个概念都主要基于小鼠肿瘤模型,但将其转化为人类癌症具有挑战性。 患者间变异性很高,人TAN在许多方面与小鼠不同。•尽管存在缺陷,但这些概念有力地刺激了对中性粒细胞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这些概念提供了一个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前进。•未来的进展需要从二元观点转向中性粒细胞多样性。 需要新的合作、定量和比较,来确定哪些TAN机制主要驱动人类癌症,哪些TAN应成为治疗靶点。

关于表型

细胞类型 标记物 N1 Increased ICAM1, CD95, TNFR, IL-1R

Increased CXCL10, TNFα, IL-6, IL-22

N2 Increased Arg1, CXCR4, VEGF, MMP-9, S100A8/A9

Increased IL-8, CCL2, CCL4, CCL5

M-MDSC (Mouse) CD11b+ Ly6Chigh Ly6G- M-MDSC (Human) CD14+ HLA-DRlow/- CD15- CD33+ CD66b- PMN-MDSC (Mouse) CD11b+ Ly6Cint Ly6G+ PMN-MDSC (Human) CD11b+ CD14- CD15+ CD33+ CD66b+

注意点:

•N2和PMN-MDSC在标记物和抑制功能等方面存在重叠,表明表型和功能关系密切。•没有标志物是唯一定义的,环境依赖性和可塑性使得这些亚群的明确免疫表型具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Antuamwine BB, Bosnjakovic R, Hofmann‐Vega F, et al. N1 versus N2 and PMN‐MDSC: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urrent concepts on 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human oncology. Immunological Reviews. 2023;314(1):250–279

本文来自流式中文网(flowcyto.cn)欢迎转发到朋友圈,但谢绝复制粘贴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Promotions belo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