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十种鱼类寄生虫的基本性状以及辨别诊治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养育之道日历 常见十种鱼类寄生虫的基本性状以及辨别诊治方法

常见十种鱼类寄生虫的基本性状以及辨别诊治方法

2023-03-16 08: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以常见常遇常有的十种鱼类寄生虫为主要内容,有: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斜管虫、小瓜虫、孢子虫、复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鱼鲺等虫种,按养鱼者能够浅显易懂的方式,简要介绍其基本性状以及辨别诊治的一些方法,仅供参考。

1、车轮虫 

车轮虫种类较多,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纤毛门、寡膜纲,缘毛目,车轮虫科,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车轮虫侧面观似毡帽状, 反口面观可见几丁质的齿环和辐线规则排列成环状,因形似车轮而得名"车轮虫"。车轮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水温较高时多发,流行水温为20-28 ℃。对鱼苗危害较大,常造成3厘米以下苗种大量死亡。车轮虫少量寄生时并不造成很大危害,一般低倍镜下一个视野达30个以上虫体时,即可诊断为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多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因虫刺激鳃丝,引起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分泌大量黏液,在鳃丝外形成一层黏液层。寄生数量少时宿主鱼不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而死。淡水鱼类还发现车轮虫可寄生在皮肤、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寄生部位黏液增多。寄生车轮虫的鱼苗因虫寄生而搔痒难忍,出现成群绕池边环游呈“跑马”现状。当孵化设备中的水花鱼苗感染车轮虫时,水花鱼浮在水面张嘴呼吸,头部和嘴部有大量白色黏液,呈“白头白嘴”症状,大鱼无此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白头白嘴症状也可以由细菌感染引起,还可以因饵料缺乏导致鱼苗饥饿引起"跑马"。其实,小鱼苗的“白头白嘴”说是车轮虫引起可能是个误区,小苗因天然饵料或者人工饵料投喂不足,不堪饥饿而环游不止觅食、导致口嘴啃伤由细菌感染而出现白头白嘴,只不过正好每年此时正是车轮虫暴发而巧合

车轮虫病为常见病种,需用显微镜确诊,使用专杀车轮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比如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7-1.0克。

2、指环虫

指环虫的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蠖,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身体前端有4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盘的中央有两个大锚,盘的边缘有14个小钩,在两大钩之间有1-2条横棒相连。口通常呈管状可以伸缩,位于身体前端腹面靠近眼点附近,口下接一圆形的咽,咽下为食管,接着是分两支的,两条肠的末端通常在后固着盘的前面相连,使整个肠呈环状,但也有不相连而呈直管状的。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鱼鳃上的指环虫)

(鱼鳃上的指环虫)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攻击寄生于鱼的鳃部,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用显微镜确诊后,用专杀指环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3、三代虫

三代虫和指环虫相似,是雌雄同体,有卵巢2个及精巢1个,位于身体后部。三代虫为卵胎生,在卵巢的前方有未分裂的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在大胚胎内又有小胚胎,类似"三代同堂"因此称为三代虫。三代虫没有眼点,指环虫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这是三代虫和指环虫的区别之处。

三代虫虫体扁平纵长,前端有两个突起的头器,能够主动伸缩,又有单细胞腺的头腺一对,开口于头器的前端。口位于头器下方中央,下通咽、食道和两条盲管状的肠在体两侧。体后端的固着器为一大形的固着盘。盘中央有两个大锚,大锚之间由两条横捧相连,盘的边缘有16个小钩,有秩序地排列着。三代虫用后固着器上的大锚和小钩固着在寄主的身上,同时前端的头腺也分泌粘液,用以粘着在寄主体上或像尺蠖一样的慢慢爬行。

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

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分布很广。每年春夏季节危害鱼苗鱼种。用显微镜确诊后,用专杀三代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

4、斜管虫

斜管虫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腹面观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左面有9条纤毛线,右面有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腹面中部有一条喇叭状口管。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此病流行广泛,对鱼苗、苗种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

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浮在池边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刮下病灶黏液或剪下鳃丝置载玻片上,加少量水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虫体借腹部的纤毛运动,沿着鳃和皮肤缓慢地移动。

斜管虫寄生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观赏鱼亦被寄生。该寄生虫繁殖最适温度为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在每年3~5月(春季)和水温低至8~11℃时(冬季)仍可大量出现。

用显微镜确诊后,用专杀斜管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

5、小瓜虫(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多子小瓜虫分别寄生在海水鱼、淡水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 二者病原不同但症状和防治方法相似。小瓜虫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内核呈马蹄形、月牙形,并且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多子小瓜虫在15-20℃时侵袭能力最强,自然发病流行于初冬、春末,在28℃以上时少见自然发病。刺激隐核虫的繁殖适温为10-30℃,虫体在15-20℃时侵袭能力最强,流行于夏季和秋初。

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感染小瓜虫的病鱼,其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

(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

海水小瓜虫名为刺激隐核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刺激隐核虫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刺激隐核虫与寄生淡水鱼类的多子小瓜虫很相似,但刺激隐核虫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刺激隐核虫的大核呈卵圆形团状,有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治疗此病很难,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观赏鱼可以使用前述禁用药物,还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现在已有专杀小瓜虫药物,但效果不一。

6、孢子虫

鱼寄生的孢子虫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寄生在鱼体内或者体表粘(黏)孢子虫,分类学上属于黏体门,黏孢子虫纲,已经报道的能够致病的有近千余种,常见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异形碘孢虫病,圆形碘孢子虫,饼形碘孢子虫,野鲤碘孢子虫,鲫碘孢子虫、鲢碘泡虫等等。粘孢子虫能广泛感染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鱼苗和苗种。几乎对鱼的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粘孢子虫有几丁质壳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每个孢子内1-7个(典型种类为两个)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极囊,极囊内有一根呈螺丝状盘曲的极丝。孢子内除极囊外充满胞质,胞质中有两个胚核,有的种类还有一个嗜碘泡

(碘孢子虫)

致病的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孢子从患病鱼体的胞囊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为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胞囊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胞囊。

(粘孢子虫)

孢子虫主要寄生的部位在鱼的咽部、鳃部、鳞囊、肝脏、鳍条、吻部、肠道、肌肉等部位,通常称为“喉孢”、“肤孢”、“鳃孢”、"脑孢"、“内孢”、“外孢”等。其中以“喉孢”、“肤孢”、“鳃孢”三种最为常见,但“脑孢”的危害最为严重,几乎是无法治愈的,严重的能造成全塘覆灭。

在鱼的体表、体内和鳃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白色胞囊即可初步诊断。也可将胞囊压成薄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在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孢子,孢子壳面观为卵圆形、卵形或椭圆形或者瓜子形即可确诊。孢子虫的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每年的4-10月多发。在实际生产中以鲤鱼,鲫鱼最为易感,鲫鱼苗种初期多表现在体表有一个个的结节状突起。

疯狂病(鲢碘孢虫)

患有孢子虫的病鱼,食欲不振,鱼体皮肤或鳃部组织受到破坏,被细菌感染而腐烂,导致鳃组织呼吸机能受到阻碍。外表病症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严重的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经常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最终死亡,所以这种病又称之为疯狂病(鲢碘孢虫)。

孢子虫的繁殖时间在夜晚,据说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杀灭难度大,体外和鳃部有虫体的可以外用相关杀虫药泼洒,体内孢子虫寄生的则内服驱杀孢子虫的药物。比如:盐酸氯苯胍650克+左旋咪唑720克(按98%含量计算)拌料1吨连续服用3-5天;还有地克珠利、百部贯众散以及杀虫药等。外用时加用蛋氨酸碘混合兑水全池泼洒,以增加药物的渗透。孢子虫从卵到成虫有5~7天的发育时间,预防用药必须大于3天,治疗时间必须大于7天以防止复发。

7、复口吸虫 

复口吸虫病又称“白内障”、“瞎眼病”、“掉眼病”。能造成鱼苗、苗种大批死亡,尤以中上层鱼类比如鲢鱼、鳙鱼为甚,草鱼、团头鲂的复口吸虫也有流行趋势。病原为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常见的有湖北复口吸虫,还有倪氏复口吸虫等。

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在水鸟的肠道中,排出卵随粪便落入水中后,孵化出毛蚴。尾蚴遇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在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通过无性繁殖又产生无数的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鱼类,从皮肤钻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鱼眼水晶体,逐渐以育成囊蚴。当水鸟吞食病鱼后,囊蚴在鸟肠道中又发育成成虫。

(白内障)

寄生复口吸虫的病鱼,多见脑部充血,嘴圈发白,眼球突出甚至脱落。当鱼急性感染时,在水中挣扎游动,病鱼头部脑区和眼眶周围呈现充血现象(由湖北复口吸虫寄生所致)。若病鱼失去平衡能力,卧于水面头部向下、尾部朝上,鱼体颤抖并逐渐弯曲(此症状是由倪氏复口吸虫寄生所致) ,短期即可出现大批死亡。慢性感染时,病鱼眼球混浊呈乳白色严重时眼球脱落成为瞎眼镜检时挖出病鱼眼球,剪开眼球取出水晶体,剥下晶体外围的透明胶质,置于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无复口吸虫囊蚴或者其它寄生虫即可确诊。

螺类是复口吸虫的中间寄主,鱼池混养专吃螺蛳的青鱼是最好的防范措施。另外,可以用相关杀灭驱除复口吸虫的药物,比如:硫双二氯酚每公斤鱼体重给药20~30克,连用2~5天;二丁基氧化锡每100公斤鱼体重内服用量25克,连用5天;硫酸铜0.7克/立方米全池遍洒,24小时内连续泼洒2次,还可杀死椎实螺。

8、中华鳋(蚤)

中华鳋雌雄异体雌虫营寄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大中华鳋的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雌虫用大钩钩在鱼的鳃丝上,肉眼可见挂着许多白色像蝇蛆一样的小虫即中华鳋,所以中华鳋病又叫"鳃蛆病"。

中华鳋主要攻击寄生于鱼的鳃部,以其第二触角插入鳃丝,造成机械性损伤,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躁不安;同时伤口又为微生物的侵入打开了门户,可导致鳃丝的局部发炎,甚至化脓。鳋虫在吸食时分泌溶解组织,使口器部位的鳃丝表皮破坏,细胞松散,附近微血管亦被破坏,有时使鳃丝末端弯曲变形、贫血

大中华鳋往往寄生在2龄以上的草鱼、青鱼,鲢中华鳋寄生在 1 龄以上的鲢鱼、鳙鱼的鳃上。病鱼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食,体发黑;呼吸困难,离群独游,或停留近岸水体中,不久死亡。揭开鳃盖,可见许多带有卵囊的雌鳋,雌鳋挂在肿胀发白的鳃丝末端上,形似白色小蛆

严重时鱼头朝下尾朝上,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病鱼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鲢、鳙鱼感染后往往在水中尾鳍露出水面,故又有"翘尾巴病"之称;病鱼常因呼吸困难而死。

此病可肉眼确诊,用专杀中华鳋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9、锚头鳋(蚤)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与中华鳋一样同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有红肿发炎看似红斑,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鳋)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表现不安,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此虫可侵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主要是影响生长,降低商品价值。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季、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

锚头鳋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锚头鳋一端刺进鱼体一端露出体外,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

只有锚头鳋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幼虫在鱼体上寄生时呈现红斑肉眼可见并明显,用专杀锚头鳋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相隔5-10天复杀一次。

10、鱼鲺(虱)

鱼鲺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外形似臭虫,俗称水臭虫,又称鱼虱子。虫体呈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一般寄生在苗种2厘米以上的鱼体各部位,腹下和鳍、尾上尤多。鱼虱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

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它物体上。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尾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它水体中。

鱼虱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常在春季发生,为鱼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鱼体有鱼虱寄生时,因为鱼虱破坏鱼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不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一旦出现此病,用专杀鱼鲺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