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挑棍,大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儿童传统体育项目名称 小挑棍,大文化

小挑棍,大文化

2024-07-08 1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重温老游戏,体验出智慧

作为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节儿童组体育游戏项目之一的挑棍,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是60后儿时常玩的一种游戏。在传统老游戏远离孩子们的生活、淡出教育者视野多年之后,专家们以教育者的身份,重温儿童时代老游戏,再次体验传统挑棍游戏所具有的培养儿童专注力、自控力、协调性、平衡感,以及遵守规则、团队意识、责任感等能力品质的独特教育价值。在现实体验的基础上,专家们展开头脑风暴,从游戏内容的扩展、游戏规则的完善、游戏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游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价值的普及与推广等方面进行智慧分享。

挑棍游戏简介

挑棍游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民俗老游戏,源于中国,古称“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又称为筹、策、算子等。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东西,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算筹是圆形竹棍,长二十三点八六厘米、横切面直径零点二三厘米。到了隋朝,算筹长度缩短,圆棍改成方的或扁的。随着民间的使用,逐渐演变成了互相竞技的小游戏,小棍儿是信手即可拈来,树枝、长火柴、冰棍儿棒、筷子等等,都可以拿来游戏。因为玩具简单,也就普及了挑棍儿游戏,成了人人会玩、人人爱玩的传统游戏了。

该游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如果你看到一群小孩子围成一圈,寂静无声,聚精会神,间歇突然发出一阵欢呼或者叹息,那多半就是在挑棍比赛!挑棍游戏,也称游戏棒、撒棒,规则简浅,易上手,孩子们非常喜欢,老少皆宜。是我们60后儿时常玩的一种游戏,无需成本,无需场地,简单易学。那时候的小伙伴,吃完冰棒后,冰棒棍舍不得扔,把这些细长的竹子或者扁平的棒棒一根根收集起来,走在大街上见到别人扔掉的冰棒棍也捡起来。为了这个游戏,伙伴们放学后没少到大街上去捡冰棒棍。这就是玩挑棍最重要的道具。现在的人或许有些不理解,这么脏的东西有什么用啊?那时孩子们不但四处找,还向陌生人讨要呢!

挑棍的玩法其实很简单。三两个人凑在一块,“石头剪刀布”决出先后,只见胜者把所有棍棒抓在手中,垂直与桌上,或一块空地上,撒开手。一把小棒撒开后,杂乱叠放,然后选手将小棍一根根地挑起来收回,但不能触碰到别的小棍,一旦动了就算失手,换另一方挑取,直到这一场的小棍全部被分光。谁挑回的小棍越多,得的分数越高,谁就是赢家。然后再重新开局,继续玩。一场接一场,不到父母喊吃饭决不收场。相较之其它游戏来说,挑棍比较安静,耗费脑力,需要专心,而且是十足的技术活儿。玩的时候,屏住呼吸,小脑瓜子快速转动,先挑哪根,后动哪根,这些都要全盘考虑,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加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灵活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前后,将专注力问题列为造成全球儿童学习障碍的首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也发现,60%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到青春期(13-15岁)时,会出现发育型改善。但剩下的40%,则会将他们的专注力问题带到成年,比如出现成年注意力障碍、脾气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犯罪倾向(因为这些人群行为比较冲动,容易有反社会的行为)。

“挑棍”游戏蕴含着丰富的培养青少年坚韧、刚毅、温润、内敛、进取、善良、诚信等良好品格元素,是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活动过程中对青少年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运筹力和分析能力给予充分实践锻炼,提高了青少年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特别是营造了良好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社会氛围,为培育意志坚强、品格高尚、体魄强健的一代新人奠定扎实基础。

2010年11月3日,挑棍被列入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节儿童组体育游戏项目之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青少年活动中心于2018年第二学期、2019年第一学期,开展了以海淀区为中心,辐射昌平、石景山、丰台、西城、朝阳等区的青少年挑棍大赛和送挑棍游戏进校园服务活动,两年来共有30多所学校,近3000名学生参与。从第一届的个人赛,到第二届增加了亲子赛和团体赛。为促进包括挑棍游戏在内的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创新,挖掘与提升游戏育人的核心价值,进一步促进游戏教育的发展,需要共研游戏规则,挖掘育人价值,创新推广实践,传承优秀文化。

专家观点

深入挖掘传统游戏教育内涵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颍惠院长致欢迎辞并作主旨发言。吴院长首先从小时常玩的挑棍、转羊拐、滚铁环、跳格子,掷沙包、弹球等很多的传统游戏谈起,除了大家熟知的竞技类体育、普及性体育,还要加强游戏类体育活动的探索。不能仅仅从儿童游戏的角度理解,更应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在探讨体育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推出系列化传统体育游戏,加强价值引导,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挑棍游戏是体教结合的新典范

国家体育总局原训练局高希生副局长提到了体育的深刻意义,以体为手段,以育为根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提到青少年体育方面的想法,高局长认为民间民俗传承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针对挑棍游戏提出三个建议:一,散棍器很重要,起步要做到公平公正;二,每场比赛最少两个裁判,因为有主观判断失误,可借助高科技手段把可能的误判降到最小;三,挑棍游戏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可以让孩子放下手机,提高注意力、判断力、分析力。体育更重要的功能在于育人,高局长以体育竞赛为例,谈到,育人就是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三要素:目标、过程、团队。

培养学生气定神闲全神贯注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国家一级美术工艺大师杨玉栋副教授提出,很多民俗已经几乎失传,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传承下去,海淀教科院开了一个好头,期待2020年挑棍展示活动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培养青少年诚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凝神静气专注做一件事的精神很重要。同时,杨教授还提出挑棍可以做多种用途的教育开发,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科研实践中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项目

专家组组长武迎选主任认为本次研讨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体育专家、校外专家、课程专家参加,体现了活动组织的严谨性。教育学会主办挑棍游戏展示活动很有远见,学会作为教育研究的领头人,在推动教育实践上,可以多出实践经验。武主任提到,体育、教育的育字,强调育人功能,通过体来育人,除体的技能角度,还有心理等等方面。关于游戏,要从教育的角度谈这件事,首先,从规则的起草、公布,把体育、文化、育人、课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规则的规范性要严谨。其次,传统体育游戏要体现中国文化。开发一系列活动,把学校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到一校一体。第三,从教育角度谈赛风,诚实、守信等赛风进入规则。从观赏性的角度,可以设计多种棍,提高趣味性和影响力。关于活动组织方式,针对当前的二胎融合问题,武主任建议可以增加亲伴组合游戏方式。另外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要在规则里有所表述。挑棍的教育性非常重要,要把其内在的生命力挖掘出来。

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健康游戏

原东城区少年宫石宝泉主任认为教育学会主办挑棍游戏展示活动站位高,教科院可以对育人价值研究更深入。在挑棍游戏的推广、宣传、普及上做一些工作,反过来推动展示活动的推进,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孩子玩起来、参与进来。石主任还建议挑棍器材要注意安全卫生,用材要保证质量、不变形,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多种规格种类。从活动展示的角度,可以组建团体、个人、亲子、亲伴等多种形式,发挥全面育人价值。

期待挑棍游戏真正成为教育的载体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发展中心课程室程舟主任提出,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价值,发挥育人作用。用挑棍游戏这个载体完善手脑并用这一教育活动本身,目的在于锻炼大脑,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参与游戏活动对象不同年龄段特点,根据差异性,从教育角度加强设计,按儿童组、少年组分组进行,体现课程的梯度性,年龄增大难度随之增大;增加层次性,分初级、中级、高级等层次;设计阶段可以提高要求,不仅仅当作游戏娱乐,而是想和做的协调,不同思维水平,做法不同,梯度难度也有所不同。程主任特别强调要给学生思考时间,突出:想-做-想-做,强调思考的过程,培养会动脑、会动手的孩子,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和设计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规则意识。

挑棍游戏国内发展,走向世界

中关村三小副校长,体育特级教师郭金贵校长认为,挑棍游戏需要稳定性、关注度。孩子们对游戏有兴趣,一定愿意参加此类游戏展示活动,要确保游戏的规则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展示活动可以针对孩子年龄,规范器材的安全性,分别设计不同数量的挑棍,区分不同年龄层级,明确不同规则。可以将挑棍游戏与校内课题资源进行整合,进入不同学科,综合考虑,利于推广。期待挑棍游戏未来走向国际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为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重塑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地位,重拾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不仅要传承其游戏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其文化、规则和民族精神,每一位与会者都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自愿担当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推广人、见证人、宣传者,为挑棍传统游戏的顺利推进送出祝福。

研讨会以闫顺林主任的祝福语:“让教育回归内心,让每个孩子更有力量”圆满结束。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撰稿:王凤英,许颖峰

审核:闫顺林,方建红

文编:李梦漪

美编:张昱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