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总序”中修女院长的形象内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修女和牧师的故事寓意 浅议《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总序”中修女院长的形象内涵

浅议《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总序”中修女院长的形象内涵

2024-03-25 0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由杰弗里·乔叟的在1387-1400年用中古英语写成。它介绍了在坎特伯雷的托马斯·贝克特的朝圣之旅。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总序”中,叙述者对大多数朝圣者进行了介绍。其中修女院长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本文对乔叟在“总序”中塑造的修女院长形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中世纪修女的真实面目,以及中世纪教会的腐败与道德衰落。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集》;修女院长;形象分析;中世纪文学

引言

《坎特伯雷故事集》以一首总序诗开头,讲述了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客栈里一众教徒决定一起去往坎特伯雷的圣托马斯圣地进行朝圣。在这篇“总序”里,乔叟对修女院长的外貌以及行为举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成功塑造了一个举止优雅,实则具有世俗特证、虚伪的修女形象,这与中世纪虔诚的修女典型形象完全相反。而在这幅修女院长的画像背后,乔叟也向读者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腐败堕落。

一.修女院长举止优雅

修女院长一直使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优雅,不是为了遵守修女院的规定,而是为了成为一个中世纪受贵族社会崇拜的女人。首先,她的优雅举止可以从她的餐桌礼仪中反映出来。正如文本所写,“她餐桌上的礼仪学得很到家;/ 没一点食物会从她唇间掉下,/ 她手指不会蘸到调味汁里面。/ 她小心翼翼把食物送到嘴边,/ 决不让一点一滴往她胸前掉——/ 讲究礼节与礼仪是她的爱好。/ 她的上嘴唇总是擦得很干净,/ 所以杯沿没一点油腻的唇印,尽管已就着杯子喝了好几次。”乔叟对修女院长的描述带有着讽刺的色彩,强调了她挑剔的神态和虚假的举止。起初,读者们会误以为她的一丝不苟与一个虔诚的修女的行为完全一致。然而,修女院长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宗教规范,而是因为她渴望在中世纪成为一个优雅且受人尊重的女人。院长仅仅“利用她的宗教生活方式作为提升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1]。这一点可以从总序诗的这几行中得到证实,“可以看出,她性格开朗兴致高,/ 既让人舒服,对人又亲切友好;/ 她尽力让举动显示高贵气度,/ 表明她是懂宫廷礼仪的人物——/ 这一切表现使得她颇受尊敬。” 由此也表明,在中世纪,很多神职人员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上帝的意旨去工作。

二.修女院长的世俗形象

乔叟在“总序”中所刻画的修女院长具有世俗的特点。她违背了中世纪对于理想修女的要求,即她们应该避免被世俗的事物分心。修女院长穿着精致,文本中对她的服装描写如下,“她修女的头巾折得恰到好处;/...说真的,她还有个白皙的额头—— / 我看这几乎就有一拃那么宽。”在中世纪,长束腰外衣通常搭配面纱来遮住修女除了面部的其他所有部位。这象征她们是“基督的新娘”[1]的角色。虽然在“总序”中,修女院长戴着头巾,但她却不用它来遮住前额。由于乔叟提到了她前额的宽度,因此读者可以理解为修女院长是故意让前额被人们看到,渴望展示她的美丽。 同时,乔叟对她宽阔额头的评论可以看成一种含蓄的羞辱。乔叟实际上暗示了修女院长体态很胖。这一身材也表明,她“爱世俗的乐趣胜过爱上帝”[2]。此外,修女院长配带的珊瑚念珠对于分析其形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戴的珊瑚念珠与其说是一种宗教象征,不如说仅仅是一件珠宝而已。如文本所写,“我还注意到她的斗篷做得好。/ 她臂上有一串珊瑚念珠环绕,/ 中间隔着绿色的饰珠一颗颗,/ 這串念珠上有个金胸针闪烁——/ 上有加王冠标记的A字大写,/ 下面是句拉丁语:爱战胜一切”。珊瑚念珠上面所刻的“爱战胜一切”的胸针不禁让读者质疑:这里的“爱”象征的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情爱,还是对上帝的爱?事实上,胸针在这里应该被看作非基督教徒性格的象征,它象征着修女院长对世俗的爱,揭示了她与世俗阶级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世纪对修女的要求,因为她背叛了“与上帝之间的婚姻”[2]。从修女院长的饰物可以看出,相比修女无聊的生活和简单朴实的着装,她更关心物质的占有和享乐。修女院长“更愿意献身于世俗的财产,并非献身于基督”[1]。她并没有秉持着忠诚的姿态对待宗教信仰。修女院长世俗的形象特征也反映了中世纪教会已经变得越来越腐败,其神职人员的特征往往是“热爱世俗的快乐”[2],而不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三.修女院长的虚伪形象

乔叟对修女院长的虚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也暗示了中世纪修女的真实面貌。首先,修女院长的虚伪体现在她对法语的炫耀上。正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她讲的法语流利但不够标准—— / 是从斯特拉特福学来的腔调,/ 因为巴黎的法语她从未听到”。由此看出,修女院长的法语并不地道。修女院长将法语说的很优雅,但带有英国口音。这实际表明,她渴望接近贵族社会,因为“法语是宫廷的语言”[1]。其次,修女院长对动物的虚假同情也反映了她的虚伪。“总序”中写道,“看到一只老鼠夹住在捕机上 / 死去或流血,她就会满面泪流。/ 她养几条小狗,给它们喂烤肉,/ 或者也给喂牛奶和精白面包;/ 只要这中间有一只竟然死掉 / 或挨了棍子抽打,她准会哭泣——/ 她有满腔的柔肠、仁爱的心地”。乔叟讽刺了修女院长的同情心。这是如此荒谬,因为她“没有对人心生悲悯”[3],而是对动物“满腔慈悲,一肚子好心肠”。这些例子表明,她过分重视不起眼的小事却从未做过真正重要的事情。与老鼠和狗相比,饥饿的穷人更需要这些食物。因此,她其实是在假装善良。然而,在中世纪,由于“虚假的宗教教义”[2],修女的虚伪普遍存在着。修女们有天生的欲望,但她们必须遵守规则。于是在“规则和欲望之间的冲突中,便产生了口是心非的虚伪”[3]。而这种“道德堕落对修道院的影响与主教和教区的影响一样”[2]。事实上,在那时,修道院中修女们的生活被广泛认为不再严格,变得十分松弛。

四.结语

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作为“英国文学之父”乔叟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中世纪晚期英国社会图景的刻画。通过在《总引》中塑造修女院长形象,乔叟揭露了中世纪修女和教会的真实面貌。举止优雅、却世俗虚伪的修女院长与中世纪理想修女的典型形象完全相反,这直接反映出中世纪教会的腐败和道德衰落。

参考文献:

[1]瑞秋·摩根 “女修道院院长的形象分析”

[2]约书亚·马克 “中世纪欧洲教会的作用以及其重要性” 2022年

[3]理查德·肖克 “分析乔叟笔下的女修道院院长的仁慈之心”

作者简介:刘思言(2001.10--),女,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本科在读,英语专业,目前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留学,主修英语,辅修教育学专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