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夜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个印象派大师 上证夜读

上证夜读

2023-03-27 2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个夜场当天,我正在上海博物馆。在感受“经典的力量”的同时,视觉盛宴带来的震撼,也触发我了在上博工作期间的种种回忆。在展览现场的“梵高和印象派绘画”板块前,我联想到了同样在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当年在上海美术馆老馆举办的这场法国印象派画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担任管理工作,不仅为此在美术馆举办了讲座,还在《文汇报》专版发文。在新华•知本读书会第二十二期,我还专题讲了《印象派的世界》。近年来,我还多次为上海公务员讲授欧洲艺术史和印象派绘画。

行文之始,激情已起,先吟诗小引:

“视觉盛宴甲天下,相约大师五十家。

文明互鉴润无声,艺术经典会说话。

波提切利尚诗意,莫奈梵高守年华。

海洛诀别利安德,幽月吟咏雪浪花。”

欧洲美术史的视觉盛宴

这次展览,确实是欧洲美术史的视觉盛宴,展出的全部珍品来自英国国家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尔迪自豪地介绍,本次展出的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到欧洲巴洛克艺术、英国绘画艺术的精华,以及20世纪早期以莫奈《鸢尾花》为代表的后印象派杰作。甄选的52件作品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缩影”。

漫步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内,就如同打开一部从13世纪跨越到20世纪初的欧洲绘画史。馆藏重点为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绘画,观赏者可在展览中欣赏到贝里尼、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卡拉瓦乔、普桑、凡•代克、伦勃朗、委拉斯贵兹和卡纳莱托的杰作,英国画家透纳和康斯特布尔的绘作也不容忽视,还有塞尚、雷诺阿和梵高的传世佳作。

一部欧洲美术史,精彩绵延,此起彼伏,流派纷呈,大家辈出。欧洲美术史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群星璀璨。

一般认为,在15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以富足著称,罗马以权威为荣,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关联密切:这里聚集大胆的进取精神,许多政治观念和艺术理论在此酝酿、破土,一批文艺复兴巨匠在这里诞生、亮相,留驻于艺术史的美术作品在此结集、名世,以至于数百年过去了,后人还津津乐道,把佛罗伦萨画派作为欧洲艺术史上的一座精神家园。在这座艺术家园中,波提切利无疑是被人仰望、富有诗意、充满曲线妙趣的大艺术家。

16世纪初期,意大利战争连绵、社会动荡,助推了文艺复兴盛期的和谐、精准把握、与古典相平衡的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以高度的统一性和严整性为特色,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星座。拉斐尔的艺术有别于达•芬奇艺术的深邃、充满内涵和富于理智,也有别于米开朗基罗的激情洋溢、雄健有力,他的艺术优雅、和谐、秀美,是“一种理想的典范”。艺术的神圣力量还来自于提香,他更善于发掘颜料在画布上的表现力。同时期的穿越历史的艺术家还有丁托列托、乔瓦尼•巴蒂斯塔•莫罗尼、科勒乔和达米雅诺•马扎,他们的作品都在这个展览的艺术方阵中入列。

直到15世纪初,北方低地国家的艺术家们才开始用轻薄的半透明油画颜料进行绘画,新材料使他们更精准地描绘对象,刻划细节,演绎神采,表达“明亮”。以阿尔布雷希特•丟勒和汉斯•荷尔拜因为代表的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对早期尼德兰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尤感兴趣,擅长描绘人物及其逼真的内饰、织物,不忘细部,善于表达。他们越来越关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及古典传统的艺术和主题。扬•戈塞特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有造诣的画家之一,他游历佛罗伦萨和罗马等文艺复兴圣地,做了大量的素描记录,临摹了不少优秀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融汇了“丰富的元素”。

说到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与罗马巴洛克美术和学院主义美术相对立的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美术。卡拉瓦乔在创作中引入了激进的新风格,描绘了有张力的自然主义人物形象,擅长于表现戏剧化的光线,使人物具有强烈的存在感和视觉冲击。他的作品风格继承和发展了盛期文艺复兴美术中的现实主义因素,成为欧洲17世纪许多大师们的楷模。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贵兹得益于意大利之旅,引发了一种松散而自信的绘画技巧。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巴洛克风格以卡拉瓦乔为代表,并由委拉斯贵兹在西班牙发展起来。

17世纪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对绘画艺术进行了“一次革命”,他们感兴趣于所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和美丽的大自然,出现了一批专门的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风景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以至牧场和海洋画家。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等一代大师尽显风采。

伦勃朗是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大师,擅长于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其油画、版画和素描作品尤有视觉震撼力、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法国的保罗•菲欧伦评论过伦勃朗绘画中的光:“他的光出自他本人,他的头脑和他的心。它是代表心灵、爱情、智慧与感觉,也更胜过于太阳的光芒。”他对光和色有独特的追求,对明与暗有神奇的表现,他把“光和色”的探索成果融汇于作品之中,富于创意地表达着画面的构图、主次、节奏、纵深。他喜爱用“一种火一般的暖光”,增强作品的“蓬勃生气”和“光明的感觉”,强化“人物的生命力”。在他的技法中,既有平涂法,又有堆彩法,有时人物的笔触厚实重叠、背景平滑细腻,有时人物的暗部采用平涂,而亮部却悉心厚堆。

到了18世纪,欧州的“壮游时代”来临。富裕的年轻人游历整个欧洲,主要前往意大利完成学业。他们研究艺术史,并委托艺术家创作新作品,其中包括庞贝奧•吉罗拉莫•巴托尼的肖像画,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和卡纳莱托的风景画。

卡纳莱托擅于画大场景,把明朗的天空和阳光下的建筑和谐地置于作品之中,并关注人文,刻画人物,使画面生机勃勃。他的画注重细部,却不显琐碎;有时也用“冷调子”,却依然明亮。他还被称为“威尼斯的肖像画家”,圣可马广场、利亚尔多大桥、圣玛利亚•透拉•撒尔特教堂或沿大运河两岸的宫殿、宅邸等都曾出现在他的画面上,当然,这是建筑和场景的“文化肖像”。

展览中塞尚、高更、柯罗、萨金特、马奈、雷诺阿、莫奈、梵高的作品把观赏者带入了“印象派世界”,由于本文第二部分要专作“印象派绘画的比较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18世纪时,英国的绘画艺术恢复活力,显示了曾在中世纪欧洲艺术占有一席之地的领先地位,教育培训予以改善,英国国家美术馆等一批公共博物馆相继问世,一批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闻名于世。展览中的庚斯博罗的《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和劳伦斯的《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延续了凡•代克和17世纪其他伟大肖像画家的传统,又发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康斯特布尔旨在工业化永远改变萨福克乡村之前,把家乡的美丽传递给世界,透纳则着迷于现代化进程,在风景画和海景画中纳入蒸汽火车和拖船等新技术元素。透纳熟悉荷兰黄金时代海洋绘画,对“光”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和诗意表达。意大利古赛普•卡特是这样评价透纳绘画的:“他的艺术,使当时的英国绘画从浪漫主义、布莱克与福赛里对新哥特式的仿效、雷诺兹的古典主义,所有狭隘的羁绊中解脱出来……透纳对光效果的研究,使他追溯到威尼斯绘画的渊源,他的绘画变成感触不到的空气和透光的烟霭的景象,闪烁着各式各样的宝石般的光彩。风景本身不再作为主题存在,只不过借以表现透明与反射的光的纯粹韵律而已。白热的光辉和灰色的尘粒,‘自然的崇高’达到的顶点,因而透纳对光的调查研究不可能走得更远了。”

展览的天地支撑起欧洲美术史的时空。本次展览设置了八个板块: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卡拉瓦乔和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伦勃朗和17世纪欧洲北方绘画、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梵高和印象派绘画、透纳和英国绘画。一个“对话世界”的优秀展览的策划,必须出入艺术史,厘清绵延脉络,聚焦名人名作。

“相约大师五十家”“艺术经典会说话”。因展名从波提切利起述,他的作品《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尤为引人注目。

波提切利_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The-National-Gallery

这幅画绘制在“斯帕利拉”画板上,为木板蛋彩画。“斯帕利拉”从意大利语衍生而来,意为“肩膀”,这种镶板往往作为卧室装饰,悬挂于齐肩高度,波提切利可能为了装饰住房而创作此画。圣泽诺比乌斯是5世纪佛罗伦萨主教,此画描绘了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故事。作品有叙事情节和细部刻画,构成动势,曲线流畅,诗意盎然。左侧故事讲述主教专注治疗两个年轻人。他们殴打自己的母亲后受到诅咒,当两个小恶魔从嘴中冒出,一旁的母亲惊恐万状。中央故事是一位妇女席地而坐,将死去的儿子抱在膝上,她悲恸欲绝,主教正在祷念,努力使男孩死而复生。右侧故事描绘一个盲人乞丐坐于台阶,主教将手指按于盲人眼睛,等待复明奇迹的发生。

波提切利共创作4幅描绘圣泽诺比乌斯的系列作品,这是第二幅,第一幅也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为木板油画,又名《加瓦圣母》,得名于作品曾经的持有者——第一代加瓦男爵乔治•坎宁。画面中圣母身着粉色长裙和蓝色斗篷,双腿交叉而坐,小耶稣坐于膝上,低头注视着他的表兄施洗者圣约翰。圣约翰手拿一根芦苇十字架,向耶稣递去一支康乃馨,圣母状如沉思,一手用蓝色斗篷拢抱基督,另一手轻抚着身穿皮毛的圣约翰。两个婴儿双手之间为画面正中心,作品底图中有精确的几何平面图,圣母的背后有石柱,形成的两个拱门可眺望远方风景。圣母颈部曲线微妙,画中人物呈布于稳定而宽阔的三角形结构,宁静和谐,视觉完美。

拉斐尔_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The-National-Gallery

提香的《女子肖像(达尔马提亚女人)》为布面油画,画中女子豁达开朗,服饰朴实,连衣裙呈紫色,领口处有簇簇丝绒,披纱透明,目光可亲。大理石护栏上有女子侧面肖像,古朴而安然。提香为女性形象和肖像画树立了自信自强和纪念性的新标准。

提香_女子肖像(达尔马提亚女人)©The-National-Gallery

雅各布•丁托列托的《文森佐•莫罗西尼的肖像》系布面油画,画中的文森佐•莫罗西尼双颊凹陷,鼻子清瘦,双目有神,神态淡定。脸部刻画精心,颜料多层叠加,服饰下笔简练,画面调子统一,体现了丁托列托“擅于捕捉动态,使用戏剧化的光线和夸张的画面构图”的艺术特征。

丁托列托_文森佐·莫罗西尼的肖像©The-National-Gallery

扬•戈塞特的《年轻公主》系橡木板油画,画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流亡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多萝西娅。画中女孩大约十岁,身穿的连衣裙由数百颗珍珠缝制而成,紫色的衣袖圆形图案已褪色,色彩与皇室相关,其袖子、帽子与背景中虚构画框相叠,似女孩从画中走出,十分生动,如临其境。女孩手拿浑天仪,上下颠倒,指向外圈上赤道以北大约55度位置,似乎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作品栩栩如生,融汇了许多隐晦信息,耐人寻味。

戈塞特_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The-National-Gallery

卡拉瓦乔的《被蜥蜴咬伤的男孩》为布面油画,描绘一个年轻人刚被蜥蜴咬伤时的痛苦神情。此画介于风俗画和静物画之间,隐喻感官享受的稍纵即逝和意外痛苦的随时可能。卡拉瓦乔常常将画面故事置于某个时刻,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加以呈现,并从现实生活中来,连接着自然。

卡拉瓦乔_被蜥蜴咬伤的男孩©The-National-Gallery

迭戈•委拉斯贵兹的《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为布面油画,画面色调统一,轻松自信,从卡拉瓦乔等革新派艺术家的技巧中获得灵感,从宫廷画家的实践中夯实画坛地位。这幅画似乎从一幅全身画像上裁剪下来,另一部分描绘了总主教的手部,现存于马德里的东方宫。在巴塞罗那发现了这幅作品17世纪的复制品。

委拉斯贵兹_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The-National-Gallery

伦勃朗的《63岁的自画像》为布面油画,这幅自画像作于1669年,是伦勃朗去世前几个月所画的三幅自画像之一。他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约80幅自画像。伦勃朗用画笔记录了人生的春秋、岁月的屐痕、生命的感悟、情感的变化。

“就肖像画艺术的深刻性而言,伦勃朗超过了包括哈尔斯在内的所有荷兰人。哈尔斯的作品像快照那样抓拍了人生命中的某一时刻,而伦勃朗则能从某一画面见诸人的整个生命。荷兰人素以描绘自己亲眼所见之事物见长,但并不是每一个荷兰艺术家都能像伦勃朗那样,能够对亲身经历的一切在艺术、人生和哲学相统一的高度上达成理解。当别的荷兰画家在为能准确地描绘物象而自得之时,伦勃朗的艺术已拥有着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邵亮编著《巴罗克艺术》第1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伦勃朗_63岁的自画像©The-National-Gallery

卡纳莱托的《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为布面油画,画面天空中有迷人的晚霞和粉红色云彩,作品描绘的主要对象卡纳雷吉欧运河的入口,是威尼斯继大运河后最大的水道。画中有建于1580年的方尖塔桥,桥右侧是犹太人聚居区,桥左侧的圣格雷米亚教堂环以群楼,钟楼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钟楼之一,始建于13世纪。画家把威尼斯的“水系肖像”留驻于作品之中。

卡纳莱托_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The-National-Gallery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的《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为布面油画,一直被认为是戈雅最耀眼的人肖像画之一。画中的多娜•伊莎贝尔目光自信,神态安然,身披黑色蕾丝披肩和头饰。作品笔触生动,服饰勾勒精到,真实反映了戈雅极高的艺术修养。

戈雅_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The-National-Gallery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来自希腊诗人穆塞俄斯)》为布面油画。画面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海洛是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居于欧亚之交的赫勒斯滂海峡上的一座塔中。她爱上了位于亚洲一边的利安德。每晚海洛都会点灯引导利安德越过水城来到她身旁。一天晚上,灯不小心灭了,利安德淹死于大海中,海洛悲痛至极,跳塔而亡,所谓“海洛诀别利安德,幽月吟咏雪浪花”。透纳的灵感来自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古典主义平衡构图、情感盎然的色彩调遣和气氛营造,他被公认为是“光之画家”。

透纳_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来自希腊诗人穆塞俄斯)©The-National-Gallery

印象派绘画的比较研究

在展出的52幅作品中,以“梵高和印象派绘画”为构架的作品有8幅,可见印象派绘画在策展中的重要地位。

展览中的印象派世界十分璀璨。保罗•塞尚的《画室中的火炉》为布面油画,大烹饪锅居于作品中下部位,下有简易的铸铁炉,炉子的金属烟道垂直而上,对画面形成切割。室内环境昏暗,炉子后面的画布挑亮,形成反差。桌上花瓶中白色小花有视觉冲击,左下方有棕色花瓶,左墙上挂着鲜艳小画和调色板。画面调子深沉、简练。他善于用生动的色彩来处理虚实关系,有时他担忧轮廓线会导致形象孤立,他认为“画像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塞尚以普桑的绘画方式把对自然的观察与古典主义构图结合起来,通过强烈的构图秩序感、简化的形式和色彩平面化形成艺术个性,被认为是在19世纪后印象派和20世纪早期立体主义之间架起桥梁的关键人物。

塞尚·画室中的火炉©The-National-Gallery

保罗•高更的《窗前果盆和啤酒杯》为布面油画。高更视塞尚绘画为“一颗非凡的珍珠,我的掌上明珠”,这幅作品是“对塞尚画作的一次致敬”。它描绘了塞尚静物中的许多元素,如水果、陶器和褶皱的桌布,那刀几乎是直接临摹。那短对角线笔触和平坦的视角使前景和背景十分统一,户外的屋顶让人联想塞尚生活和工作的普鲁旺斯阳光下的瓦片屋顶。高更被公认为是“后印象派艺术家之一”,他的追求结构化的绘画创作还对巴勃罗•毕加索和亨利•马蒂斯等艺术家产生了影响。

高更_窗前果盆和啤酒杯©The-National-Gallery

让-巴蒂斯塔-卡米耶•柯罗的《倾斜的树杆》为布面油画,画中湖色泛光,安谧宁静,银绿色桦树林蓬勃成片。近处桦树昂扬升腾,棕色树皮,白色斑驳。左侧一棵桦树枝干斜伸,动态向上,静动结合。湖边船上的男子身穿白衬衫,弯腰作业;岸上女子头戴橙色帽子,将手伸向树杆;另一名女子席地而坐,把掉入的树枝收于篮中。笔触极简,手臂用棕灰色一笔划过,画作表面有颜料微粒的奇特表现,留驻了迷人的光感。柯罗的作品真实感人,注重人文演绎,对19世纪后期风景画家影响巨大,尤受重视光色变化的印象派画家的关注。

柯罗·倾斜的树干©The-National-Gallery

约翰•辛格•萨金特的《酒杯》为布面油画,画中场景或是咖啡馆,或是私人花园,银色托盘中的两个酒杯盛满红酒,托盘和酒杯杯口有蓝色天光,与红酒杯底座的红色反光相映成趣,兼有静动,融入人文,细节精到,与远处树叶的模糊处理形成对比。休闲露台上的阳光明媚,桌布上的透光异常璀璨,户外的光色穿透力极强,栅栏的画法在率直中见精心。这幅作品构图悉心、光感十足、笔触轻松、创意很浓,令人过目不忘。

爱德华•马奈的《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为布面油画,描绘了雷什奧芬酒馆场景。酒馆的女服务员置于画面中心,画中有舞台、舞者和管弦乐队,是味觉、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可谓光影藏秘,巧动声色,展示社交,留驻瞬间。马奈把酒店女服务员请来画室进行创作,女服务员带来了男伴,成为画中穿蓝色衬衫、抽着烟斗的男子。马奈在创作中改变了原计划,把原作一分为二,分别完成。此画为右半部分。左半部分名为《在咖啡店内》,现藏于瑞士温特图尔的莱茵哈特艺术馆。

马奈_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The-National-Gallery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浴者》为布面油画。在小溪边,浴女端坐整理头发。雷诺阿十分欣赏拉斐尔、委拉斯贵兹和鲁本斯,也关注18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的精致优雅风格,他常常在画中“通过断裂的笔触和纯正美丽的色彩组合,捕捉到绘画对象的光影动态效果”。

雷诺阿_浴者©The-National-Gallery

克劳德•莫奈的《鸢尾花》为布面油画,画于巴黎西北部吉维尼花园。莫奈十分喜欢鸢尾花,他从池塘上方的日本桥上眺望,俯瞰花园,目送蜿蜒小径。他用浓重的紫色、蓝色和绿色,在边缘处有明显的留白。莫奈于1914年至1917年间画了约20幅鸢尾花,被纳入莫奈名为“大装饰画”的睡莲池塘系列。莫奈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风景画家,总是能在绘画中找到自然的诗意和光色的妙趣。

莫奈_鸢尾花©The-National-Gallery

文森特•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为布面油画,画中描绘了草地、杂草、蝴蝶、小径,画中有自由奔放的笔触、亮丽的各色、炽热的生活激情。从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梵高住在法国南部圣雷米附近的圣保罗•德•莫索莱精神病院,他常常在被梵高称为“废弃花园”中作画,那里“草长得又高又乱,夹杂着各种杂草”。1890年5月4日前后,梵高在一封写给弟弟提奧的信中写道:“工作进展顺利,我已经完成了两幅新剪草地的油画。”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其中之一。另一幅可能也是1890年所作的《圣保罗医院花园中的松树和蒲公英》,现藏于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梵高_长草地与蝴蝶©The-National-Gallery

在本次展览的“梵高和印象派绘画”作品面前,我自然联想到2013年9月19日至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为时70多天的“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所有73件展品均来自克拉克夫妇的毕生收藏,由1955年克拉克亲自筹划建立的美国克拉克艺术馆保管至今。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大展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印象主义绘画”。

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美学哲理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从而使绘画艺术与新兴的照相技术得以各取所长。他们对光学进行了解、探索并应用于艺术实践。正是这种对新科学积极探索的历程,使印象派绘画开始反对一切传统的绘画理论,从而告别了西方漫长的古典美学。

展示世界美术馆珍藏的奇特文化影响

艺术经典是有文化力量的。展示美术经典,借鉴世界文明,感受艺术经典的文化力量,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文明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进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个展与“一个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十分重视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即关注借助于高新技术的收藏征集保管功能、形成学科发展优势的研究功能、面向现代社会的社会教育和展示功能。上海博物馆把每一个展览的筹划和推出,与博物馆研究优势的积累与发挥、博物馆办展能力的磨砺和提升、社会教育资源的积聚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个展”与“一个馆”的成功的演绎,可以在博物馆的文化平台上,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文化和文博视野与资源,连接社会大美育的艺术通道,让观赏者在一个文化窗口直面多个人类文明的坐标,欣赏稀罕的文化艺术的瑰宝与文化艺术发展的“石破天惊”。

上海博物馆高度重视此展,精心筹划,悉心编制图录;优化现场导读,组织“延伸听读”;增设观众夜场,完善文化服务。观众可进行沉浸式光影体验,畅游西方美术史。为给观众带来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艺术解读,上博在展览期间定期举行主题艺术影像导赏活动,放映《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拉菲尔:年轻的画圣》《神秘的印象派》《梵高:画笔下的乌云和麦田》《莫奈的睡莲:水波与光影的魔力》等近十部4K超高清主题艺术影像作品。

上海博物馆认真总结“一个展”与“一个馆”的宝贵经验,在长期的办展实践中,形成了五条重要的办展思路:一为“世界古文明系列”,二是“对话世界文明系列”,三是“中国边缘省份及文物大省文物珍品系列”,四是“中外文物艺术名品系列”,五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系列”。

在“世界古文明系列”中,已成功举办“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展”“古罗马文明展:罗马帝国的人与神”“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珍品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珍藏文物展”等。

在“对话世界文明系列”中,有“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十五——二十世纪”“卡地亚艺术珍宝展”“‘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北方之星: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宝光璀璨:法贝热珠宝艺术展”“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英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等。

在“中国边远省份及文物大省文物珍品系列”中,已隆重推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展”“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雪域珍藏:西藏文物精品展”“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展”“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品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等。

在“中外文物艺术名品系列”中,影响深远的有“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中日书法珍品展”“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丹青宝笺: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等。

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系列”中,有“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特展”“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等。这些展览的筹划和推出,不仅为上博赢得了盛誉,而且反哺了上博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展之所以如此打动观赏者,除了展品是“名人名作”“精品力作”之外,还在于“一个展”串起了“一部史”。在展览现场,展现给观众的是一部欧洲美术史。

一个展与“一部史”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串起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一部浓缩版近代欧洲绘画史展现在观众眼前。在这里,可以细品波提切利、拉菲尔、提香、戈赛特、卡拉瓦乔、普桑、克劳德、凡•代克、伦勃朗、卡纳莱托、康斯特布尔、透纳、塞尚、高更、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大师杰作;徜徉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样式主义、巴洛克、荷兰画派、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艺术流派;还能感受四百年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再现世界的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

其中,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诞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波提切利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重视线条和结构;另一个是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崇尚自然主义,擅长色彩表达。在本次展览中,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并置陈列,观众可以通过比对,直观体会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次素描和色彩之争。要从多个角度欣赏。比如技术角度,第一板块“波提切利和十五世纪意大利绘画”中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和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的《女孩肖像》是展上唯二蛋彩画,这一时期正是油画兴起并逐步代替蛋彩的时期,相比之下这两幅作品虽然时间更久远,但色泽鲜亮。

本次展览最古老的作品是大约创作于1475年的《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该作品小巧精致,是早期运用线性透视法、制造“欺眼”效果的代表作。展览中最年轻的作品是莫奈创作于1914年至1917年之间的《鸢尾花》,该作品迟幅宏阔,满溢着艺术家晚期的风格。而在两者之间,波提切利的工细,拉菲尔的甜美,戈赛特与北方文艺复兴的“细节控”,卡拉瓦乔与巴洛克风的“戏剧感”,伦勃朗与荷兰画派的沉郁,卡纳莱托与18世纪的华丽,梵高和印象派绘画的灿烂,透纳与英国绘画的辉煌各擅胜场。观众漫步于展览现场八个展室,一路遇见的是一部跨越400多年的欧洲绘画史。

英国国家美术馆,“就是一部打开的欧洲绘画史”。它成立于1824年,代表了英国收藏的一个新时代。它是世界上唯一一所观众可通过其体量较小、易于管理的艺术收藏,体验一部完整的欧洲绘画通史的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立不同于欧洲大多数国家,并非建立在过往皇家收藏的基础上,而是肇始于政府自一位私人收藏家安格斯坦的继承者手中购入的38幅重要画作,之后的收购可以反映历任馆长和理事会的雄心抱负,以及众多慷慨私人捐赠者的品味。此外,美术馆核心的责任是保留长期以来属于英国家族拥有的艺术品,并作为国家遗产的一部分来保存。

从安格斯坦小而美的收藏中精选出38幅作品,就质量和所代表的艺术流派而言,都是极度令人满意的。安格斯坦是一位白手起家的金融家,他既未继承过艺术品收藏,也没有游历过欧洲。然而在过往的二十年里,他在多位专家的建议下,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收藏,尤其是皇家艺术学院三位院长——乔舒亚•雷诺兹爵士(1723-1792)、本杰明•韦斯特(1738-1820),特别是托马斯•劳伦斯爵士(1769-1830)。许多收藏品都是从革命中的欧洲大陆输入的。除了英国画派创始人威廉•霍加斯(1697-1764)、皇家艺术学院创始人雷诺兹以及当代受人尊敬的画家大卫•威尔基(1785-1841)创作的几幅英国绘画之外,这批收藏由欧洲的古典大师作品主宰,主要是16、17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画派作品。塞巴斯蒂亚诺•德•皮翁博(约1485-1547)创作的《拉撒路的复活》(1517-1519),出自巴黎著名的奥尔良收藏,该作品居首要位,而其他重要的意大利画作是柯勒乔(1489?-1534)的两幅《群头像》,提香的两幅画,包括重要作品《加尼米德被强掳》(约1575年创作,后归于他的学生达米亚诺•马扎所作),以及拉菲尔(1483-1520)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像》。其中也有克劳德创作的几幅意大利风景画,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以及荷兰黄金时代画家阿尔伯特•寇普(1620-1691)的作品。在安格斯坦收藏的欧洲北方作品中,有鲁本斯的《强掳萨宾妇女》(约1635-1640年创作)和伦勃朗(1606-1669)的《被抓住通奸的女子》。

一个展与“一座城”

一个展能与“一座城”相联系,市民会为一个展而排起长队、形成热议,并进而“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走进展览现场,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研究和倡导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城市文化精神,展示了博物馆的“文化力量”。艺术给城市以睿智,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养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鼓励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反映了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历史应该敬畏,不能随意剪辑;文化贵在成长,不能轻视积累;“动静”伴随节奏,不能刻意“制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自己应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尊严、文化权益、文化力量、文化情怀与文化智慧。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弘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肩负起中外交流、文明互鉴的历史重任。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汇东西的文化使命。

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题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浦东上博东馆即将建成,多系列大展和多次国际研讨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上海博物馆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显示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进一步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化、创新化与和谐化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塑造城市文化魂魄做出了积极努力。

博物馆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物馆文化以其历史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

博物馆文化以其文化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

博物馆文化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

博物馆文化以其全球影响力,促进着世界文明的文化对话、智慧养育。

责编:邵子怡 校对:冯雯君 图编:周 洋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