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接近图22M3,最大载弹量达15吨,轰6K到底是不是战略轰炸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轰炸机图16 航程接近图22M3,最大载弹量达15吨,轰6K到底是不是战略轰炸机?

航程接近图22M3,最大载弹量达15吨,轰6K到底是不是战略轰炸机?

2023-10-06 1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本次的俄乌冲突中,俄军使用了图-22M3,图-95和图-160战略轰炸机参战了,其中最活跃的就是图-22M3轰炸机,在轰炸钢铁厂的战斗中,图-22M3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使用反舰导弹打击了乌克兰的重要军事目标。在现代作战中,美军也经常使用战略轰炸机打击一些目标,平时也是部署战略轰炸机进行威慑。

轰-6K轰炸机

说起我国的轰炸机,一直是轰-6系列以及改进型,轰-6轰炸机在苏联的图-16中型轰炸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服役了几十年。目前我国最大的轰炸机是经过改进而来的轰-6K、轰-6N和轰-6J轰炸机,目前也承担着我国三位一体核威慑的发射平台,但是从体型和性能上来看,比美俄的战略轰炸机小很多,那么轰-6K属于战略轰炸机么?

在上世纪70年代,我成功仿制了图-16轰炸机,诞生了轰-6轰炸机。该机装备了吗两台国产的WP-8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是79吨,最大载重9吨,最大航程7000公里。从载弹量上来说,与美俄战略轰炸机相差甚远,甚至二战时期的重型轰炸机都能达到9吨的载弹量,那个时期的战斗轰炸机载弹量也有超过10吨的。轰-6轰炸机自然达不到战略轰炸机的层面上。只是航程占有优势,7000公里的航程,可以有28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主要用于战术轰炸、侦察、反舰,以及巡逻监视等任务。特别是在南海地区,也只有轰-6轰炸机勉强在航程上覆盖南海。这个时期的轰-6轰炸机并不属于战略轰炸机的范畴。

进入新时代,随着武器更新换代比较快,我国海空军服役了一大批先进战机,轰-6轰炸机经过了改装,也衍生一些后续的机型,比如轰-6D、轰-6G等机型,依然是有着航程短、飞行速度慢、载弹量有限,航程和载弹量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轰-6也迎来看了新的改进型,为原型进行大改进升级,对应型号就是空军及海航轰-6K、轰-6N、轰-6J三个型号。

轰-6K轰炸机,机翼下方设置了6个挂架,也增加了油箱的大小。同时换装俄罗斯的D-30KP-2涡扇发动机,机载设备和雷达航电等系统,最明显特征就是机头黑色的雷达罩,看上去特别明显。改进之后的轰-6K,在飞行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改进后基本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以及防区外打击能力,亮相之后多次进行远海巡逻演练,还参加与俄罗斯战略轰炸机进行联合巡航。

轰-6K最大起飞重量由原来的79吨提高到95吨,最大载弹量提高到了15吨,最大航程可达9000公里,提升了近2000公里,轰-6K最大作战半径超过3500公里。从航程上来说已经和俄罗斯图-22M3轰炸机的航程接近了,从纸面数据上来说,轰-6K轰炸机刚刚达到战略轰炸机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战略轰炸机的入门水平。

当然,轰-6K的武器也发生了变化,轰-6K轰炸机拥有6个武器挂架,可以携带巡航导弹。比如长剑20巡航导弹的最大打击距离可达2500公里,加上自身3000-3500公里的作战半径,轰-6K轰炸机的打击范围提升到了5500-6000公里的范围,这个标准已经到了战略轰炸机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从目前与美俄的B-1、B-2、B-52、图-160、图-95、图-22M3轰炸机相比,轰-6K是排在最后的小兄弟,也是刚刚达标战略轰炸机俱乐部的成员。

轰-6N轰炸机

轰-6N轰炸机是在轰-6K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经过空中加油之后,轰-6N的最大航程可达12000公里以上,最大作战半径可达5500公里,加上续航导弹的射程,可以攻击7000-8000公里之外的目标,而挂载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这个攻击能力已经达到了战略轰炸机的标准了。所以说,轰-6K、轰-6N、轰-6J三款轰炸机都已经步入了战略轰炸机的门槛了。

轰-6J轰炸机

目前来看,这三款战略轰炸机已经完全能满足我国海空军的任务需求,尤其是反舰能力,目前这些轰炸机还可以携带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可达600公里,加上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支撑,轰-6K系列轰炸机目前的打击能力是不可小看的。这款入门级的战略轰炸机发挥的作用也比较大,部署美俄主流战略轰炸机。

也有网友调侃,轰-6轰炸机的字母不够用了,毕竟轰-6轰炸机怎么改,机体在那摆着,也无法再加大加粗了,目前已经改到头了。目前来看,随着隐身战略轰炸机比较时髦,美国的B-2和B-21是新时代的威慑力量,真正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才是未来轰炸机的发展方向,这个过渡时期,轰-6K系列轰炸机依然可以发光发热,让我们静静等待未来的隐身战略轰炸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