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硕: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举例说明诗经中的赋比兴 岑文硕: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

岑文硕: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应用

2024-06-01 0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赋作为诗歌的一种表达手法,也常常应用到写文章里,在汉代还成为极尽铺陈夸张的一种文体,即“汉赋”。再举一例陶渊明《闲情赋》的句子,看一看赋的表现手法在辞赋中的应用: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陶渊明的诗,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风格上“省净冲淡”,而这篇《闲情赋》却写得浓艳绮靡,汪洋恣意,别是一种风味。文中虚构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人,她娴静淑雅,仪态端庄,令人爱慕。接着一连写了十种“愿”,愿自己化为美人衣之领,腰之带,发之膏泽,眉之黛墨,身下之席,脚上之鞋,随身之影,照颜之烛,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十愿连翩,一气呵成,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大胆泼辣、生动细腻。十个心愿,十番转折,只为了亲近、陪伴着理想中的美人。可谓“曲尽丽情,深入冶态。”

这种洋洋洒洒的“敷陈其事”,就是“赋”的表现方法。它适合于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感情的宣泄,也适宜对事物进行细腻而周详的描摹,它往往出现在篇幅较长的抒情与叙事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等。

所谓“直言”,就是直接叙述与抒写,一般用白描手法,不拐弯抹角,如前面所举《孔雀东南飞》、《诗经・硕人》中例句,再看一例词的例子,敦煌曲子《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词首句先写“枕前发尽千般愿”,发的什么“愿”呢?接着写了六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整篇都是口语,直来直去,不加修饰,可谓直抒胸臆了。这种直接叙述与抒写的表达手法,也是赋的手法。

赋法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其后的诗歌辞赋影响深远。杜甫的许多名篇也是采用赋的方法,如他的叙事诗《新安吏》、《石壕吏》《无家别》等都是通过直接叙述再现情景。这种手法以长篇叙事诗为多,在乐府、民歌中常见,如《孔雀东南飞》、《西洲曲》、《木兰辞》等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赋法。赋并不仅仅用于长篇叙事。一些篇幅简短的小诗也可用赋法来摹景状物、抒发情感。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是用的赋法。

二、兴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所谓兴,也叫兴起。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种方法在《诗经》中大量运用,如《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诗人看到一对鸟儿在河之洲上,相互鸣叫求偶的情形,触景生情,于是联想到河边采摘荇菜的淑女应是自己的“好逑”。将鸟儿鸣叫求偶作为诗的开头,引起下文所要吟咏的下文“君子好逑”。这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触发诗人联想的起点。这种方法,在民歌、乐府中常见,一般在诗的开头几句出现。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几句:“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咏诗书……”现代黄梅戏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唱词,开头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用“鸟儿成双对”引出“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们再看看文人诗歌是如何用兴的:杜甫《新婚别》“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戴叔伦《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行,谁家二女种新谷。自言家贫母年老,持刀斫地翻作泥。”前一首用“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比喻,引出“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样的婚姻不会长久。后一首诗用“乳燕入巢笋成行”引出“谁家二女种新谷”这里的“二女”是指两个幼小的女孩子,所以用“乳燕”作比。它既是写眼前的景,又是以乳燕入巢幼竹成行反衬下文的孤女无依,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兴”的作用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起兴,往往是由可观景物触发诗人的联想,从而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它一般出现在诗的开头,有的与下文有意义上的关联,有的则无,只是起到发端与定韵的作用。比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几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的前四句就是起兴,首二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慨流年似水,一去不复返。三四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慨人生的短暂,由此引发了一种愁绪。“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代指酒,以酒消愁是这首所要抒发的内容。接下来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沿袭这一思维而展开。所以,诗的开头是诗人联想的触发点,虽然与整体关系不大,但起到了发端起情和定基调的作用。

兴的手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现在的诗人大都不会运用这种手法了,所以有些诗显得呆板、乏味。其实,这种手法对我们阅读、欣赏与创作是大有裨益的。一首诗的发端起情,往往关系到整首诗的基调,或欢快,或忧伤,在其起兴句就基本确定了全诗的情调与韵脚。

三、比在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所谓“比”,就是以此物喻彼物,将两种不同事物某一相似点来

比喻,或是将一些抽象的事理、情感,进行形象化的打比方,使人易于理解;或是将人或事物更加鲜活而形象的展现出来,所进行的艺术加工,使之更具有美感的比喻。比如“梨花一枝春带水”、“娇滴滴带水的梨花,颤巍巍擎露的山茶”,都是花来比喻人的娇美。比是诗词文章中常见的、运用最多一种形象思维与艺术方法。

在古典诗词中,除了某些诗句用比,有的纯粹是比体诗。比如唐张籍的《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题目下原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几字。李师道是唐时割据在今河北、山东一带的藩镇。当时各地军阀网罗人才,以削弱朝廷,增加其威望与实力。此诗以男女爱情作比,对李师道的网罗,婉言谢绝,表明了诗人的政治态度。

诗的意思是说,我已在朝廷任职了,这种情况你(李师道)明明知道的(“君知妾有夫”),却依然招募我,许以高官厚禄(赠妾双明珠)。我感谢你的情意,并记在心里(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可我侍奉的是朝廷,主人是堂堂正正的君主(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你的用心我非常清楚,可我愿与国家同生死共存亡。(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你许诺的高官厚禄令我感激零涕,我还是将你那如同明珠一样珍贵的情意还给你吧,虽然可惜了你的一片情意,可我已是名媛有主了。(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全诗所描绘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种比喻。不是诗人真正想歌咏的形象而是用来比喻,表意说理。张籍还有首诗《猛虎行》也是这种手法: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 雌雄上下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 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如何凶残,实际是在比喻无恶不作的官府酷吏,所以,上面的两首诗可看作一种比体。这种诗体在喻事方面,更容易让人联想,于委婉中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种诗体在古诗词中常见,象屈原的《橘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等等。

赋比兴在诗歌中往往是兴而含比、赋而含比,并非单独使用。赋常常以排比的形式出现,如《诗经・硕人》中对美女庄姜的描写,陶渊明《闲情赋》中对美人愿望的描写,等等。兴也常常含有比喻的意思。所以,前人在品评诗词中,常常用“比赋”“比兴”来表述。

对于赋比兴的运用,南齐钟嵘《诗品》有一段论述,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还说,“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礩,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满之累矣”。

了解和掌握赋比兴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对于学习与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诗词写作的艺术水平,都会有帮助的。

配图选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