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大事记:1975年中国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什么时候发射人造卫星 中国航天大事记:1975年中国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

中国航天大事记:1975年中国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

2023-07-01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5年11月29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大厅里鸦雀无声。几秒钟前,一位中年人一拳砸破机房和指挥室之间的玻璃,猛地撞进指挥大厅,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主控台前,他嘴里不住大喊:“发指令!”当主控台前的调度参谋对着麦克风喊出“指令发出”口令时,整个控制大厅里面的人都屏息凝神,盯住中心轨道显示屏上每秒更新一次的记录.....突然,一个光点出现在显示屏中国地图的西南部。整个大厅的人员不约而同起立鼓掌,欢呼声如山呼海啸般响起!

这一幕,发生在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回归地球之时。众所周知,返回式卫星是人类空间技术领域争夺最为激烈的制高点,美苏两国一度将其作为争夺太空霸权、进行战略侦查的主要手段。1966年,中国航天人为了打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在研制“东方红”号卫星的同时,也开始对返回式卫星项目进行技术攻关。1970年,返回式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整个中国航天工业体系投入了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大会战。

我们必须承认,把卫星送上太空已经是一个难题,而让卫星成功返回地球则是难上加难。中国航天界曾流传一个笑话:从天上收回迎风飞舞的风筝还要费一番功夫,何况从距地面几百千米的太空回收重型卫星?返回式卫星要求整套系统在轨飞行和返回式必须以分秒不差的精度按预定程度工作,差之毫厘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返回式卫星执行的空间对地遥感任务又要求卫星在轨道上不断进行姿态调整,保证在预定目标上空开机拍照,再将使用后的胶片存入回收舱暗盒,等待进入返回段。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返回式卫星失败率仍接近1/3。

为了保证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战必胜,中国科研人员在研制中提出了苛刻的可靠性指标,要求元器件失效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水平上,并一举突破了包括卫星总体设计、遥感相机设计、微型结构设计、热设计、姿态控制、再入启动防热设计、回收软着陆等一系列美苏垄断的空间关键技术。例如在防热技术方面,返回式卫星在进入大气层时的动能相当于拖挂40节60吨车厢疾驰的火车,卫星外壳与空气摩擦时温度可能突破8000摄氏度。为了突破高温火焰关,航天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层高分子烧蚀材料,使其燃烧吸热,反而起到保护卫星的作用。

1975年11月26日16时29分23秒,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基地发射升空。而此时,几路大军已经分赴各地保障卫星在轨运行和成功返回:在内蒙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一支负责发出卫星仪器舱个回收舱分离指令的特殊设备分队已经枕戈待旦4个月,他们深入沙漠就是为了替卫星抢出几个分钟的时间。在四川盆地卫星预定回收区,卫星回收测量部队已经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将相关区域一草一木完全摸清。为了保障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甚至连邮电部都参与进来,调动103条线路作为专用通讯线路,27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了通讯保障工作。

而在指挥这次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回收轨道专家祁思禹亲自带领精明强干的地面指控团队准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但让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第一天仅运行数圈后就出现了气压波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 钱学森和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的马捷乘专机从北京飞赴西安。据亲历者回忆,钱学森竟然在隆冬的西安急的满头是汗,他必须向坐镇北京的张爱萍总指挥报告真实情况。好在祁思禹胸有成竹,判断卫星在姿态调整中启动制动火箭造成气压下降,卫星一定可以完成近50圈的预定在轨飞行任务。

不过,当卫星将要启动返回阶段时,还是出现了真正的险情:当地面测控中心将要发出控制卫星开伞的指令时,两台控制计算机竟然开始“打架”,一个要发出指令,一个判断必须切断指令。此时卫星的速度接近每秒7千米,如果控制指令失效,卫星返回舱可能落入其他国家造成外交灾难。1959年4月13日,美国回收返回式卫星时由于弹射指令过早下达,机密胶卷落入挪威境内,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关键时刻,祁思禹当机立断。由于来不及绕门冲进指挥大厅,干脆破窗而入,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篇那一幕。

不过,由于返回式卫星裙部被高温损坏,再入段没有打开减速伞,650千克的返回舱没有落在四川预定区域,而是在400千米以外的贵州六枝硬着陆,当地四名守煤窑的工人紧急报告了这一情况。当卫星回收测量部队赶到时,惊喜地发现由于返回舱没有摔坏,所有胶片完好无损!在取得奇迹般的开门后之后,中国返回式卫星在80年代创造了100%的成功记录,并在国际商用卫星市场上异军突起,为西德、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提供卫星租借服务。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