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组织机构 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3-09-05 2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系列解读,第八期主题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有序推动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的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2021年中医药标准化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一部分:舌象》《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二部分:脉象》2项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参考规范。

一、2项中医诊断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研究背景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望、闻、问、切四诊获取临床信息,依赖于医生的目测耳闻、触摸按压,主观性强,一致性较差。尤其是中医四诊中最具特色的舌诊和脉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辨析,其诊断结果既受医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又受到诊室光线、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严重制约了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带来了契机。王忆勤研究团队是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医四诊检测系统研发、中医四诊信息融合辨证模型研究的团队之一,在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及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的推进,对于中医药信息的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医药学术界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该研究团队在上海市国际标准培育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专项等资助下,开展了中医诊断名词术语、中医诊断仪器的国际标准研究。此次发布的2 项标准是继团队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中医药-计算机舌象分析系统-第五部分:舌质颜色和舌苔颜色获取与表示方法》(ISO/TR 20498-5)之后主导发布的2个新的ISO 中医诊断类国际标准。

研究方法及结论

ISO正式发布了国际标准《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一部分:舌象》《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二部分:脉象》。为了服务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王忆勤带领团队研究人员,于2016年1月向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递交了标准提案,2019年3月正式立项,有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加拿大、捷克、匈牙利、加纳等国家的提名专家与项目团队共同制定标准。在多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2个月,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协调统一了大量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共识。标准文本中有英文、拼音、繁简汉字、日文、韩文等,极大地扩展了标准的适用性。这2项标准的制定遵循ISO国际标准编制规范,采用古文献溯源和现代文献统计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执简驭繁,对舌脉象名词术语进行去重、同义词整合及词条诠释,并确定术语分类框架;通过与已发布的相关国际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求同存异,确定符合ISO要求的词条及其翻译。术语翻译过程中深究术语本身的概念,并结合术语所处语境进行解构、重组,力求达到“信”与“达”。这2项标准涵盖了中医舌诊、脉诊名词术语分类框架、常用术语定义、文献溯源等内容。此外,依托团队20余年在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及大样本舌图像数据库,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标准文本中增加了典型舌图像作为附件材料,对舌诊术语的定义进行辅助说明,为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制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研究价值

语言既是承载信息内涵的工具和外衣,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在所有技术领域的标准化环节中,首先需要标准化的就是名词术语。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既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快速、高效、健康发展,以及推广应用的保障措施。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对于中医学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多学科与多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及学科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此次发布的2项标准是ISO/TC 249首次出版中医诊断学术语标准,为国际范围内规范和统一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价值

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工作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不仅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对中医药在世界上掌握话语权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医诊断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直接关系到中医诊断仪器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和国际贸易,将会在促进中医药产品的贸易流通、扩大市场准入、提升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2项标准的制定可为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进程起到引领作用,对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医药诊断仪器的国际贸易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王忆勤教授团队

进展跟踪

2022年3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制定的《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上正式发布,王忆勤教授率团队参与了该国际标准中《中医诊断相关术语》的编撰工作。

二、网络药理学国际组织标准

研究背景

网络药理学是AI和大数据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交叉、前沿学科,强调从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阐释疾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早在国际上英国Dundee大学药理学家Hopkins提出网络药理学名称之前的1999年,李梢教授提出中医证候与生物分子网络相关的假说;2011年又提出了“网络靶标”的概念,该概念突破单靶标还原分析的局限,在生物分子网络层次上建立药物与病证的机制关联,并进一步阐释药物对病证的系统性调节作用。2008年以来,我国研究者将网络药理学用于中医药研究日渐兴起。网络药理学是信息科学与医学、生命科学交叉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中西医药研究从还原论迈向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研究理念与中医药学传承千年的整体论思想不谋而合,也为中药复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中药活性化合物发现、整体作用机制阐释、药物组合和方剂配伍规律解析等方面,也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等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随着网络药理学的影响力和应用日益广泛,网络药理学在理论分析、算法发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整合临床、实验的海量数据,结合科学验证,揭示药物对疾病的调控机制,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网络药理学相关研究存在质量良莠不齐、数据缺乏规范、科学检验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更加需要规范新兴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亟需建立严谨、规范、科学地评价策略和路径,以严谨科学态度规范网络药理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守正创新。

研究方法及结论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由李梢教授领衔的专家组,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支持下,发布了国际上第1个专门用于网络药理学评价的标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该指南通过对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调研与总结,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理论“网络靶标”,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并围绕这一核心理论,从如何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的评价策略入手,针对数据库开发、作用机制研究、诊疗发现及新药研发等不同应用领域需求差异,结合数据获取、网络分析与结果验证等不同研究阶段的特点,形成了以可靠性、规范性、合理性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技术规范,建立了评价的实施路径。该指南是中医药领域第1 个正式制定的关于新兴学科的国际标准,是走出中医药原创研究引领交叉学科国际发展的关键一步,指南的发布也推动了基于“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的研发模式成为更严谨、更科学、更普适的新一代药物研究范式,推动网络药理学更规范地开展计算、实验、临床应用,促进该新兴学科快速、健康与有序发展。

研究价值

该标准于2021年4月发布,是国际上首个专门用于网络药理学评价的标准规范,标志着网络药理学学科规范化、系统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奠定了中医药在国际网络药理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该标准被收录于国际首部网络药理学专著Network Pharmacology(清华大学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该标准作为支撑网络药理学研究开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领域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也为从源头上规范网络药理学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网络药理学学科的构建与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价值

该标准为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规范。自发布以来,已被国内外引用合计96次,支撑了90余项网络药理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推动了网络药理学计算、实验、临床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依托于该标准,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立项制定中药研发和审评指南,并在国际期刊上组织了网络药理学专刊,在学术和应用2个方面均体现出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研究团队

清华大学李梢教授领衔,清华大学、世界中联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联合制订。

进展跟踪

李梢教授在入选“2021年度十大学术进展”的基础上,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研究课题”立项,委托制定中药新药研发与技术指导原则。依据本指南,正与3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帮助新药研发、产品升级。

编辑:李华山

2022年10月04日 10:20:5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