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丨中医基础理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肾的生理作用 中药综合丨中医基础理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药综合丨中医基础理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024-07-01 1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气的五种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们相互协调配合,相互为用,维持着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3.气的运行 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不断地运动,流行于全身内外上下各个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气的运动,称作“气机”。虽然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各脏腑器官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等。所以,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只有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才能正常,并维持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

4.气的分类

人体的气,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和功能的不同,以及主要来源的不尽相同,又可以分为:

(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并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育。可见元气的盛衰,不仅决定于先天之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着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水谷失养,或因久病损耗,以致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伤太过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2)宗气 宗气,是指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盛衰有关。临床上亦常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3)营气 营气,又称“荣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运行于全身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营气与血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以“营血”并称。另外,古人又常将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气属阴,卫气属阳,故又有“营阴”、“卫阳”之称。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主要营养物质。营气注入血脉,则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之所以能营养脏腑经络,也主要取决于营气的作用。

(4)卫气 卫气,又称“卫阳”。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卫气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可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

卫气的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所以,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以及能否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卫气的功能活动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之精气为主要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气守于内而属阴,卫气卫于外而属阳。二者运行有一定规律,且彼此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及正常的体温,并保持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营卫不和,则可发生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而夜不寐”,抗御外邪能力低下等病变。

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所谓“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它属于元气的一部分,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中医学里,气的名称还有很多。例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的物质,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也有作为“气候”等。这些与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1.血的概念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由于血液仅存在于脉管之中,所以称“脉为血之府”。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由于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以饮食物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藏血充足,则肾有所藏,精有所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3.血的运行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于全身,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需要。

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且是各个内脏生理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合成宗气,贯心脉而推动血液循行才能布散全身。除心肺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肝之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总之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器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此外,脉道是否通利以及寒热变化,均能影响到血的运行。血的特性是“喜温而恶寒”,所以寒凉能使血行缓慢,过热能使血行加速。若痰、瘀阻滞压迫脉道等,都能造成血运不畅或局部阻塞不通。

4.血的功能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而协调,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和血液运行的调和与流利。所以,如果血虚、血热或血液运行失常,则可发生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病变。

5.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都需要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经肺、脾、肾等脏器的功能活动而化生。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概括它们的性质,则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化生过程,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另外,精可以转化为血,亦需气的作用,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故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物以提高疗效,就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由此可见,血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的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而流布于全身。故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或补气等药物。

(3)气能摄血摄血,即统血。就是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血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出脉外。如果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以达止血的目的。

(4)血为气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也概括为血能载气和血能生气。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气不能离开血液而自行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所以,血虚者,可以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采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津液

1.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唾液、肠液、关节腔液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都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由于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有所不同,因而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津和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但在对“伤津”和“脱液”等进行辨证论治时,又须加以区别。

2.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代谢就是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是通过多个脏腑器官综合作用而完成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布于全身的。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需要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但以肺、脾、肾三脏为主。

肺“通调水道”,即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经过气化形成汗液而排出体外。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是:一方面将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滋润和灌溉各组织器官;另一方面,则是将津液上输于肺,然后由肺再宣发到全身。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如胃、脾、肺以及小肠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都需要依靠肾的蒸腾气化而实现。

3.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滋润和濡养作用一般认为,布散于体表皮毛肌肤,输注于孔窍的津液,如泪、涕、唾、液等,能滋润眼、鼻、口等孔窍;进入体内滋润和濡养脏腑的多为津,起着滋润作用;流注于关节的能滑利关节,注入于骨的能充养和濡润骨髓与脑髓,多为液。

(2)化生血液津液不仅流行敷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3)运输代谢废料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的代谢废料收集起来,通过脉内(血液)或脉外的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不断地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如经皮肤汗孔排出的汗,经肾与膀胱排出的尿,其中除大量的水分外,就包含有许多代谢废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