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与深圳特区有关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的故事

2023-10-29 1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春天的故事》的故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10月,蒋开儒在海边蓦然发现,深圳就是一个圈:圈外叫关外,圈内叫特区……有了这样的想法,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第二天清早,他就将写好的歌词寄了出去。

半个月后,《深圳特区报》刊发了《春天的故事》。歌词用的是楷体,歌名是套红的,还镶了一个花边,特别突出。

1993年,作曲家王佑贵为《春天的故事》作了曲,这首歌随后登上了199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红遍了大江南北……

决定要留在深圳

1992年3月,我偶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我当晚便决定要去深圳看看。

我上一次、也是第一次来深圳是在1979年。那次,我从黑龙江前往香港探亲,途经深圳。深圳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直入眼帘的一片水田。在深圳住了一晚,随后去了香港。

1992年5月初,带着妻子为我借来的2000块钱,我一路南下。13年过去了,深圳究竟变成什么样了?

70多个小时后,我在13年前的同一个位置下了车。我急于寻找关于深圳的回忆,下车却发现,一切与记忆有关的痕迹都消失了。有那么几秒钟,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到了香港―――13年前的水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楼。我再仔细一看,车站上方分明写着“深圳”二字―――邓小平题的字。这才确认,这里就是深圳。

当下,我就推翻了出发前“过来看一眼就回去”的计划。我决定,我要留在深圳。

半个月后,我收到了老伴给我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她向我打听,特区人是什么样的?

回信时,我给她写了个顺口溜―――“特区的女人怕热,特区的男人怕冷……不讲谦虚讲自信,不排辈分排股份。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拜灶王拜财神。不求安稳求创新,不惜汗水惜光阴。光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没文凭有水平也行”

通过朋友介绍,我在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企业家艺术团上班了。找工作,我没有文凭,只带了一张奖状,老板一句“没文凭有水平也行”就把我留下了。当然,这期间亦不乏新旧观念的冲撞与磨合。

老实说,最初我只是纯粹地喜欢深圳,喜欢这个城市里的年轻人―――年轻人爱谈“明天”,我恰是一个不愿看“昨天”的人,便觉得这座城市特别适合我。

深圳的年轻人还与北方的年轻人不同,他们不依赖父辈和亲友,他们依赖的是机遇。我也在日复一日认真写歌的过程中邂逅了我的机遇。

1993年1月7日上午,我照例前往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班,门口保安把我叫住了,“蒋开儒!你看报上那个‘蒋开儒’是不是跟你同名呐?”年轻的保安举着一张《深圳特区报》向我招手。

我一接报纸,眼泪就下来了―――一眼便瞧见那上面刊登着我在半个月前寄出的《春天的故事》,歌词用的是楷体,歌名是套红的,还镶了一个花边,特别突出。

十几年后,央视采访我,找到了当年的编辑,我才有机会感谢他:“全靠你发表了这篇歌词,要是这篇歌词没发表,可能就没有这首歌,后面的启动也就没有了。”

歌词出来后,我前后给作曲家王佑贵送了3次歌词。前两次给他,他觉得挺好,但这些词句长的长、短的短,写法既非民歌,也非美声,不符合习惯上的创作方法,便一直搁着。

第三次,我到复印店把歌词放大,与他相约上午9点会面。他拿着4开放大版的歌词,依然不知如何作曲,便用他的湖南腔开始朗诵:“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方言一念,词句顿时有了韵味,我一听,赶紧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迅速将一摞稿纸往他怀里塞,告诉他:“就这样!赶快记!赶快记!”到上午11点半,整首歌的词曲便搞定了。

王佑贵觉得歌词中的“春风”和“春雨”还不够劲,我便又加上了“春雷”和“春辉”两个意象。我喜欢“春”这个心灵意象,大概是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寒冬,我对“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春天的故事》火了

1994年冬天,《春天的故事》在一个军民联欢晚会上第一次与观众见面,3天后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当晚我心情舒畅,就在家里喝了点小酒。

“春晚”过后,这首歌红了起来。有一次我外出,一上大巴就听到广播里一段发生在幼儿园里的对话。老师问:“小朋友,你知道吗?什么是深圳?”小朋友们就回答:“知道,深圳就是邓爷爷画的一个圈。”

还有一次,牡丹江电视台记者到深圳采访我,我们在邓小平巨幅画像那里拍完片子,找了辆的士,一上车司机就问我:“你是不是写《春天的故事》的那个蒋老师?”还没等我回答,那位记者就说:“正是。”司机师傅说:“我车上有你的歌。”刚说完,他一按车上的播放器,《春天的故事》便响起了。他告诉我,只要外地人来深圳,他便会放这首歌,旋律一响起,话多了,人也亲了。

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去世,我心里悲痛。那段时间,我每每路过邓小平巨幅画像边,便会看到不计其数的花圈,一个接一个齐整地摆放。

2002年1月23日,在莲花山山顶邓小平塑像下,我与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妹妹邓先群见面了,邓先群一见到我,就冲我喊:“哇,春天的故事!”邓垦也说:“你四季如春呐。”因为当时,他们都穿着冬装,而我穿着短袖。

看到他们这么和气,我也就放松了,我告诉他们,我有一个问题,想了千万遍,也没有问过,也不知道上哪里问。邓垦就说:“有这么神奇吗?有啥问题你就问吧。”

我问他:“小平听没听过《春天的故事》?”他告诉我,“听过,很喜欢听、很喜欢看,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下我就满足了,小平喜欢它,通过这首歌知道了大家对他的感谢和爱戴,这就够了。

成为真正的深圳人

从初抵深圳至今,我个人的生活也有了很大变化。1998年,我和老伴的户口调进深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人。2010年9月,我被评选为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之一。榜单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当年以高层人士的身份被调进深圳的,而我是闯进来的。但深圳承认了我,我便觉得,深圳这座城市特别包容、平等和自由。

过去,我用一首《春天的故事》描述了深圳,现在,我总觉得,深圳依然在春天。它留住了春天,不断创新、向上、升华着。

作者简介

蒋开儒,男,1935年9月生,广西桂林人。二级编剧。现任职于深圳罗湖区文联。主要业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习作小说、曲艺、戏剧,80年代以后专攻歌词,主要作品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广播文艺奖、电视文艺星光奖。1999年当选深圳市文明市民、深圳市优秀专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