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三色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色堇怎么描写 诗歌里的“三色堇”

诗歌里的“三色堇”

2024-07-05 2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评论/诗歌里的“三色堇”

文/谭旭东

在传统的纸媒时代,一般的作者发表作品有难度,阅读也不是那么方便。当阅读和写作直接与购买力相关时,这就限制了创作。进入了网络时代,阅读与写作的成本似乎低了很多,新诗写作者也日益多起来,特别是微信、微博和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出现,新诗的写作与传播更加快捷,好像做一位诗人很容易。但新媒体时代的写作,有一个令写作者困惑和无奈的事实,就是一位诗人很难令广大读者印象深刻,像余秀华那样大胆地突破惯有的含蓄的抒情方式,不是一般诗人可以做得到的。这无关诗歌技艺,更无关写作才华。

和李本认识,纯熟偶然,但又符合事实逻辑。我们同在上海大学任教,她是法学教授,我是中文教授,办公室在前后栋,但未曾谋面。读到她的诗,先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后来,我们发现彼此有共同的诗友,于是,就互相关注起来。李本的诗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她的诗大多短小,文字干净,意象清晰,思维灵动,时有含蓄之美,意境如唐诗,带着鲜明的古典主义气息,又有欧洲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情境。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诗贴近自然,书写大地河流、花草树木,聆听鸟儿等自然生命旋律,气韵安静而跳跃着生命的光芒。

李本发来一组诗,让我写个短评,我给这组诗取了一个名字,叫《我是世间万物的相对》。这是她的《秋月曲》里的一个句子,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觉得“我是世间万物的相对”是一个能够诠释所有诗人角色、位置的诗句,也是一个最能够体现诗歌的存在的诗句。“世间万物”是诗人观照的对象,是诗歌世界里的客体,作为诗歌主体的诗人,自然就是“世间万物”的相对。诗人与世间万物,是相对的关系,但又是互相映衬,互相观照,彼此关联,且彼此对应的。“我是世间万物的相对”是诗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对立统一。但读完《秋月曲》,读者是不会把李本当作哲理诗人的,她不是那种用诗来表现哲学的诗人。她的诗写得很温润,很感性,很有自然气息,也传达生命智慧。李本的诗好似一株株“三色堇”,它们有哪三“色”呢?

新古典主义,这是李本诗里的第一“色”。新古典主义,主要呈现在上个世纪80年底和90年代台湾诗人的笔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葡萄园》和《秋水》两种诗刊就刊登了不少这类诗,大家熟悉的余光中的《乡愁》之类的诗也算是新古典主义的。所谓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区别的。新古典主义,是属于传统派,诗人们喜欢从唐诗宋词等古典诗歌里寻找意境,甚至意象建构方式,都带着唐诗的特点。古典诗歌追求写意的静与虚的审美空间,新古典主义即习惯于以现代诗构建一种古典诗歌的诗性空间。按照时髦的说法,就是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因此新古典主义是很受欢迎的,大凡受过古典诗歌熏染的写作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从于这种风格。李本显然也是受过古典诗歌熏染并从内心认可这种抒情方式的。所以,她可能没有直接受过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影响,但写作时不自觉地有了这种特性。如《陌上》《过禅源寺》《行草记》和《清明 》之类的诗里,就有一种安静而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带着点儿禅味。如《清明》,四月空濛,我想打湿一行诗,还有梨花的院落、月亮的夜晚,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唐诗意象与意境:

四月空濛/春水生而浩荡/春云打湿高高的泡桐花/我想打湿一行诗/在一处青青的丘陵/或者有梨花的院落/出月亮的夜晚/奶奶曾坐在那里/说过一些老话/花由旧处发

浪漫主义。这是李本诗歌的第二“色”。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潮流,英国华兹华兹、柯尔律治的诗和德国歌德的诗,都属于浪漫主义的诗。浪漫主义不只是写诗人主体的爱,还表现对自然的亲近,尤其是张扬个性,突显主体的精神,具有昂扬向上的内驱力。李本的诗不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但其内在的品质里有着浪漫主义的格调,至少抒情气息的浓郁度很高,这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基质。前面提到的几首诗,抒情气息之浓郁,加上诗歌主体的角色感很强,尤其是“我”之处处出场,这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里的特征。如《秋月曲》,“我”是多个意象,也是一个强烈抒情的“我”:

安睡于山中青鸟的叫声/又醒于芦雁飞过的暮色/我是月边的一轮辉/沐着孤峰顶的积雪/在松林间游移//我是世间万物的相对/我是空/我是翅膀/我是羽毛一样的手掌//只有潮汐知道我的踪迹/夜夜为我奏响小曲/也为我覆上碎银般的外衣/覆盖无垠的淡淡静寂/以及偶或的潋滟千里

自然之色。这是李本诗歌的第三“色”,也是李本诗歌最迷人的一点。如果说前两“色”是情感之色,是内在的表达,是诗心之色。那这一色,除了诗心之色,更多的是诗人观看、大量外部世界的眸光。李本的诗差不多都是走进自然之后的感悟、感动、理解与想象,差不多都与花草树木、节气时令有关,都书写自然之境,都有心灵与自然的关联性的表达。因此,她的诗里有一种内在的童心,有一种孩子对自然的好奇,有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天然的信任。没有童心的诗人,是不会这样来感悟自然的。从一点来看,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经验的一部分,又没有过度影响李本的创作。这是李本诗里最难得的品质,也是其他诗歌所难以表达出的明亮与透彻,诗心和童心自然相融,造就了一个最为本真的诗人。读一读《诸无忌》《溪树》和《陌 上》,如下的诗句,还有一点顾城小诗里的童话意趣,细细读来,趣味和美感好像是天然的:

以山荆子为篱笆/以纷纷飘坠的香樟叶做毯/毛莨举着金黄的小酒碗/邀斑鸠鸟野餐//四月的门槛/已被清明踏破/我也要致意于你/不露一丝故意的痕迹

其实,李本的诗里还有其他的美学元素,但以上这三色的确是分明的,不可以随便忽视的。这三色既有单独可辨的特征,也带着互文性艺术的模糊性。看得出来,李本的心很纯净,学识渊博的她,不会随意把社会化、世俗化的经验带到诗歌里去。在写作时,她的内心已经有了美的过滤器,因而,她的诗歌的纯度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李本的诗杂质极少,有不带一丝尘埃的清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最后,还想说的是,李本是一位法学教授,按说法学教授写新诗,应该更写实一些,更追求事象与实证一些,但她没有受到理性的制约,而是在诗里自然的展开心灵的弧度,她的每一首诗里都带着敏感的心跳,都跃动着对生活的爱,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与虔诚。我觉得,李本的诗提供了一个审美尺度,也提供了一个价值的维度,还提供了两个疑问:新诗如何才能美到心里,如何才能唤醒人类的好奇心与孩子的知觉?

读《我是世间万物的相对》这一组诗,我找到了一些明确的答案,关于诗歌写作,关于人类的本性,关于爱,关于美,关于童心和真心,关于如果做一位可靠的诗人。

                                            

作者简介

谭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创意写作学科教授,创意写作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硕导师。兼任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出版诗歌、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幻想小说和寓言集等80多部,译著60多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20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秋月曲》 李本著  文汇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秋月曲》共收入诗人近年创作的短诗 138 首,分“春风小钓”“散曼陀华”“七月渐远”“秋日行止”“过禅源寺”等五辑,这些诗作大多围绕一年的节气和时令展开,在自然的风月中,诗人的情感如空蒙的山般纯净脱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