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听了都觉得丢人,五月天新歌到底有多难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ara为什么不出歌了 粉丝听了都觉得丢人,五月天新歌到底有多难听?

粉丝听了都觉得丢人,五月天新歌到底有多难听?

2024-06-29 08: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作曲上说,《你的神曲》副歌处除了第二句的一点八度大跳,其他地方整体很平,既没有副歌的起伏感,其平均音高、旋律跨度、音符长度、节奏密度,也没有和主歌拉开明显的区别。

再加上主歌部分又很短,相应的编配部分也没有太大变化,没有给人有段落变化的感觉,导致这首歌的曲听上去更像是一个一段体。

从编配方面来看,这首歌几乎全程都是合成器的lead电子音色重复,不是一般歌曲当中常用的逐步推进的思路。

这不是风格问题,因为电子音乐也可以做得很有层次感,而这首歌这么拉胯完全是因为没有好好做,或者真的是甲方的意见太多了,只把握到了电子音乐中的重复特征,而忽视了歌曲的层次设计。

除去主副歌的没有对比度和大段重复的段落,这首歌的曲的旋律、节奏变化率也极低,旋律部分全程几乎都在二三度的小范围内游走——这种旋律跨度就很难写得出彩;相对应的节奏部分也没有加花让乐曲内容更丰富。

这就导致这首歌的曲给人很强的“念经感”,而且是从头念到尾, 听上去就非常枯燥,恨不得开个二倍速。

虽然广告歌曲应该要有令人过耳不忘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有记忆点的旋律”,这样可以最快速度地流传,但有记忆点不一定可以兼顾好听。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逐梦演艺圈》里面那一堆“圈圈圈圈”保证一遍就过耳不忘,但是没人会觉得它好听吧?

当然,《你的神曲》这首歌罪不至此,但不好听是真的。

在歌曲当中,直接重复同样的旋律有非常多:

主歌部分

副歌部分

主副歌共有的部分

这也是全曲最难听的一句,生硬突兀地往高音上走

这就是这首歌的又一个弊病:洗脑有余,悦耳不足。

再加上整首歌及其单调的段落结构:副歌-前奏-主歌-副歌-间奏-主歌-副歌-副歌-副歌-副歌-副歌。

几乎是全程都在大段重复主副歌,且没有做什么变化。尤其是最后的副歌重复,在最后简直可以说创造了“副歌重复遍数之最”,本来旋律就不好听,还重复那么多遍,也难怪粉丝听了都想吐槽。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陈信宏的唱功。

唱功这块对他来说一直是弱项,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他的现场,即使是在可修可反复补录的录音棚中,他依然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真假声的转换生硬。

《你的神曲》中副歌部分第二句有个八度大跳,陈信宏在这里用了假声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声音把控技巧,这里听起来非常尖锐刺耳,真假声的衔接转换也比较生硬。

陈信宏很少在以往的歌曲当中使用假声,而恰好他的音域又足够宽,高音部分用真声也足以顶上去,所以一定程度掩盖了他真假声的转换问题,这次才暴露得比较明显。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在这种本来就不怎么样的曲子里,他选择了彻底摆烂。

广告歌也不是都很差

但是广告歌就不能兼顾好听且有记忆点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成功的广告歌曲非常多,比如周杰伦给手机写的广告歌曲《晴天》就非常经典,同样是给游戏写歌,许嵩写的《天龙八部之宿敌》质量也很高。

咱甚至也不用跟别人比,就拿五月天他们自己写过的广告歌曲比。

《放肆》是当年给一个比赛写的主题曲。既在歌词中表达了鼓励参赛选手,希望选手们勇往直前的想法,作曲中也对旋律进行了精心雕琢:副歌的连续三连音、第二遍主歌的变化等等。

《抓狂》也是游戏主题曲。电吉他打底的编配风格和写作主题高度吻合,主歌部分还尝试了新的说唱风格。

即便是前几年被人诟病的《I will carry you》, 至少段落层次还是鲜明的,同样是为王者荣耀写的广告曲,并没有像《你的神曲》一样出现那么多的硬伤。

而在这首歌的评论区,都是粉丝们为当年自己骂过这首歌而道歉,可以说得上是没有最难听,只有更难听。

相比之下,《你的神曲》实在是差得有点远。

不过没有人能一直处在高质量创作的时期,谁还没写过几首烂歌?就冲陈信宏自己不承认出新歌,我就有理由相信他的创作能力还是在线的。

就像这个粉丝说的,躺平无罪,偶尔摆烂也没关系。

毕竟,在整个行业都不怎么景气的当下,有钱赚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粉丝们的宽容也都是基于之前一些高质量歌曲和对五月天创作能力的信任,如果反复出现这样的歌曲,粉丝们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轻松的调侃。

最后,只能寄希望于五月天的新专辑上线能好好弥补一下我们“受伤”的耳朵。

烂歌可以有,但不能多。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为什么说五月天中最强的是贝斯?如何更好地欣赏玛莎的贝斯编配?

被洗脑的那些年,没有一首歌是无辜的!

被「冤枉」的蜜雪冰城:我们的主题曲真的花钱了!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