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近代史部分) – Danke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bcs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近代史部分) – Danke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近代史部分) – Danke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近代史部分) – Danke|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一、侵略与反侵略

1.【鸦片贸易】 – 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攫取高额利润而对中国经营的毒品贸易。1773年,英印殖民政府确立了大量种植及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政策,并给予东印度公司制造和专卖的特权。由于鸦片输入量的激增,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变化。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而且这种差额越来越大。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泛滥还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危机。 2.【虎门销烟】 –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并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于3月18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在禁烟压力下,英国烟贩被迫缴出鸦片两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余箱,共计237万余斤。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时也成为英国出兵的借口。 3.【道光皇帝】 – 清朝皇帝。庙号清宣宗,即爱新觉罗·旻宁。1820一1850年在位。他统治期间,由于鸦片输入引起统治危机,曾支持禁烟,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时而主战时而主和,最后屈膝投降,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久又与美、法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0年2月病死。 4.【林则徐】 –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经担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命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将收到的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成为清帝国与大英帝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清朝官员林则徐一生奉命与西方周旋,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的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组织人员翻译西方书报,主编《四洲志》,主张仿造西洋船炮,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5.【邓廷桢】04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著名抗英官员。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字维周,嘉庆年间进士。1835年,任两广总督。1839年,在广州与软差大臣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 同年底,调任闽浙总督,仍坚持严禁鸦片,加强海防,缉拿外国人的鸦片走私船只。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7月,英国舰队攻厦门,邓廷桢率军击退英舰。后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充军伊犁。1843年,又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举办招垦事宜。著有《双砚斋诗钞》。 6.【琦善】 – 清朝大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北犯大沽,要挟谈判。同年9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谈判,自动撤防,裁减水师。英军进攻虎门时,拒不增援,致使提督关天培等将士战死。后因擅订条约(穿鼻草约) 事为广东巡抚怡良等告发,被革职抄家。后又被起用,历任驻藏大臣、四川总督等职。1853年初,授钦差大臣,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堵截太平军,屡战屡败。次年,病死于军中。 7.【耆英】 – 清皇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1838年,授盛京将军。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广州、浙江惨败。1842年,任广州将军。4月,受命为钦差大臣,赴浙江与英军议和,被拒。8月29日,与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以后,相继与英国签订 《五口通商章程》 ,与美国签订 《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 《黄埔条约》。1848年,任文渊阁大学士,1850年被革职。1858年,奉派去天津与英法侵略军交涉,因擅自回京被赐死。 8.【《穿鼻草约》】又作《川鼻草约》。 – 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单方面公布的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拟就此项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银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义律于1841年1月单方面公布了这项草约,但事实上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中英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9.【《广州和约》】(此为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 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停战协定。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1841年5月27日,奕山与义律签订了屈辱的 《广州和约》,规定清军6天内撤至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一周内缴纳600万银元“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英军在勒索到巨额赔款后,旋即撕毁条约,扩大侵略战争。 10.【定海三总兵】 – 鸦片战争时期在浙江定海抵抗英军侵略的3位将领。是对1841年在定海英勇战死的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3人的总称。1841年初,英军撤出定海后,清廷命葛云飞为定海镇总兵,又调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协力防守定海。9月26日,英军再次北犯定海。三总兵率军4000人与敌浴血奋战六昼夜。10月1日英军从晓峰岭登陆,攻入县城,三总兵率军死战,壮烈牺牲。葛云飞著有《浙海险要图说》等。 11.【升平杜学】 –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的抗英组织。三元里抗英斗争后,广州一带的社学在这一胜利的影响下,纷纷举旗共御外侮。1841年夏,举人李芳等人在广州西北郊石井建立升平社学。后陆续增至十八社,招募义勇,团练御侮。不久,进士何有书等在附近的江村建立升平公所,作为乡勇集合操演的机构。社学与公所连为一气,共有壮勇数万人。曾多次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暴自卫和反对英人进驻广州城的斗争。 12.【反入城斗争】 – 1842一1849年,广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的斗争。1842年,《南京条约》 签订后,英国人强行要求进入广州城,并欺侮中国商民,群众奋起焚毁洋馆。钦差大臣耆英被迫通知英人暂缓入城。1846年,耆英派员与英人密订进城日期,数千群众闻讯闯入府衙,烧毁知府的官服。1849年,英人重提入城要求,广州10余万民众齐集珠江两岸示威,英人被迫放弃入城要求。 13.【第二次鸦片战争】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 1856一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性质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基本相同,是它的继续与扩大,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在美、俄支持下,英、法联合向中国发动战争。清政府战败,俄、美两国借机调停。1858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战争暂平。次年6月,英、法重启战端,清政府再次战败。1860年10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战争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殖民地化也进一步加深。 14.【亚罗号事件】 – 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借口礼貌不同,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5.【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 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案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马赖及教徒两人死刑。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该事件与“亚罗号事件”一起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6.【《缓珲条约》】 –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因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璦珲签订,故名。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 时清政府始予认可。它是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7.【《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 1864年中俄在塔尔巴哈台签订的一个不平等的勘界议定书。1862年,沙俄以中俄《北京条约》为依据,强迫清政府与之在塔尔巴哈台举行划分西界谈判。1864年10月,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与俄国全权大臣扎哈罗夫、巴布科夫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通过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约44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18.【《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亦称《李福协定》 –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军官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条约和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驻越清军调回境内(未明确规定撤军期限);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法国与越南修约时,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3个月后,双方派遣全权大臣,制订详细办法。 中国在签订该条约时的退让态度,使法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华侵略战争。 19.【马尾海战】又称马江海战。 – 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7月,法国舰队司令孤拔以“游历”为名,率领法舰驶人中国海军基地福州马尾港,与福建水师的军舰泊一处。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执行妥协方针,未做战备。8月23日,法国舰队向福建水师发起攻击。福建水师仓皇应战。经过激战,清军军舰被击沉9艘,伤2艘,马尾船厂旋亦被轰毁;法军军舰仅伤3艘。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马尾海战几乎造成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20.【镇南关大捷】 – 1885年清军在中越边境战胜法军的一次著名战役。1885年2月,法军进攻凉山,帮办广西军务老将冯子材奉命赴关迎战。3月23日,法军两千余人由尼格里指挥,分三路扑向关前,被清军击退。24日,法军主力猛攻长墙,冯子材身先士卒击退法军。清军乘胜追击,28日又在凉山城北重伤尼格里。 法军遂弃谅山,向南溃逃。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而倒台。镇南关大捷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斗争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 21.【清流派】又称清流党。 – 晚清政府内部的政治派别。清流原指负有时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其核心主张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礼法;打击贪官污吏,延揽人才;抵御侵略,反对投降。以中法战争为界,分为前清流与后清流。前清流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中法战争后多被慈禧太后罢黜;后清流以翁同穌为首,后发展为帝党。 甲午战争后,清流派反对后党与淮系集团,拥戴光绪帝整饬纪纲、革除弊政。 22.【帝后党争】 – 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穌、孙家鼐等人,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戌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898年,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变法人士,帝后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党争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 23.【东学党起义】又称甲午农民战争。 – 1894年朝鲜农民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起义。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6月,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统治者急忙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于6月5日派直隶总督叶志超率陆军1500人赴朝鲜,进驻汉城南的牙山。日本随即借口保护使馆、侨民,派兵分踞汉城一带要地,之后又陆续增兵。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中日两国在朝军队矛盾逐渐激化,很快发生冲突,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24.【丰岛海战】又称牙山海战。 –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偷袭中国的一次海战。1894年7月,清政府命“济远”“广乙”等舰护送仁字军增援驻朝鲜牙山清军。7月25日晨,当“济远”等舰返航驶至丰岛海面时,突遭日军“吉野”“浪速”“秋津洲”3舰袭击。“广乙”舰中弹起火后搁浅焚毁。清政府雇用的英船“高升”号及同行的炮舰“操江”号,赴朝途中亦在此与日舰遭遇,“操江”被俘,“高升”被击沉,船上清军官兵约850人死难。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中国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 25.【平壤战役】 – 中日甲午战争中在朝鲜平壤的一次重要战役。1894年7月,日军在汉城附近牙山袭击清军后,即组织万余人兵力,由山县有朋率领,分四路包围平壤。时该城由叶志超、左宝贵、马玉崑、卫汝贵等率清军15000人驻守。自9月15日起,日军分三路发动总攻。左宝贵登城指挥,身负重伤仍坚持督战,后中炮牺牲,玄武门破。叶志超弃城溃逃,渡过鸭绿江,平壤失陷。此役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失去对朝鲜的控制权。 26.【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之役、甲午海战。 – 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进行的海上决战。北洋舰队于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官兵英勇奋战,壮烈牺牲。此战,北洋舰队5艘沉毁,6艘受伤,死伤官兵八百余人,损失重大,但主力尚存。日本舰队5艘受重伤,官兵死伤300余人,也遭到沉重打击。此后李鸿章避战求和,下令退守威海卫,使日本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27.【威海卫之战】 –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军侵犯威海卫的战役。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令海军避战自保,使北洋舰队困守威海卫基地。1895年1月20日,日军出动25艘兵舰运送陆军两万余人在荣成湾登陆,并以军舰封锁港口。1895年2月2日,日本占领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与陆军一起炮轰停泊在刘公岛和港内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受敌水陆夹攻,先后有4艘军舰被击沉,人员伤亡惨重。北洋海军中的洋员煽动部分兵弁哗变,胁迫丁汝昌投降。2月11日,丁汝昌拒绝投降,被迫自杀。余舰11艘为日军所获。至此北洋海军彻底覆亡。 28.【台湾民主国】 – 1895年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地区成立的临时地方政权。1895年5月8日,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在烟台换约,《马关条约》正式生效。5月20日,清廷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等官员内渡。丘逢甲等台湾爱国官绅经反复商议,于5月25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大将军,改年号为“永清”,寓永隶清朝之意。6月7日,日军攻陷台北,唐景崧内渡,台湾民主国遂告覆亡。台湾民主国作为抗日保台的临时地方政权,在动员、组织台湾地区军民抵抗日本侵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9.【《南京条约》】亦称《江宁条约》。 –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香港一岛割让给英国;(2)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5处港口为通商口岸;(3)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不包括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分4年付清;(4)协定关税,即英商在通商各口缴纳进出口货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 30.【《虎门条约》】全称《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内容:(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31.【《五口通商章程》】原称《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 –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8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作为《虎门条约》的一个部分。共15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此章程开启了中国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海关自主权。 32.【租界】 – 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强行划定的居留地与自行管理地域。1845年11月,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此后其他列强争相效尤,在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强划租界。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趁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攫取了租界内的管理权。中国人民为收回租界进行了不解的斗争,1927年1月,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宣布放弃在华租界特权,租界制度由此宣告终结。 33.【买办】亦称康白度。 – 近代中国替外国资本家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买办”一词,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之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除公行制度,外商因不谙中国语言和商业习惯,以及币制、度量衡复杂等原因,便选用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给予手续费或营业折扣。嗣后外商为了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采取自行直接交易办法,原代理商人遂成为享有优厚待遇的外商雇员,称为“华经理”或“中国经理”。买办与外国侵略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一种新生的反动势力。 34.【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 – 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35.【片面最惠国待遇】 – 外国列强通过缔约强迫中国单方面给予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已经给予或将来可能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待遇,也应同样给予缔约国的对方。近代中国与列强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则完全是中国对外国列强单方面的优惠,是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一项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始于1843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但条约中并没有规定中国亦得享有英国给予第三国的优惠待遇。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把优惠范围扩及“政事交往”。片面最惠国待遇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种手段,使中国主权遭受严重破坏。 36.【协定关税】又称协定税率。 – 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之一。协定关税是关税税则制度的一种,指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或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率。1842年中英 《南京条约》 规定,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各口“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是片面协定税则制度在中国的开端。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将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定为值百抽五(即税率为5%),确立了片面的低关税基础。列强通过协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 37.【《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 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7月,美国公使顾盛同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于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38.【《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 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法国公使剌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共36款,附《海关税则》。条约原名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因在广州黄埔签订,故名。主要内容有:法国取得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法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订约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39.【《天津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和27日,桂良、花沙纳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英、法公使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可自由航行于长江各口岸:修改关税税则:中国向英国、法国分别赔款银400万两和200万两。同时规定,条约的批准书一年以后在北京互换。【1859年换约时被袭击,引发了后来的火烧圆明园】 40.【《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的 《天津条约》补充条款。1858年11月,清钦差大臣桂良等在上海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缴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该约签订后,鸦片开始作为合法商品销往中国,中国海关大权开始由英国人控制。 41.【子口税】又名子口半税。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1858年,中英 《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规定,外国货从通商口岸运销内地或中国土货从内地运至通商口岸,除了在口岸海关缴纳值百抽五的进口、出口关税外,一律只缴一次子口税;洋货在海口缴纳,土货在路上经过首次关口缴纳,数目为进出口关税的一半,即货物价值的2.5%;定此税后可免内地一切税厘。当时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故称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为“子口税”。子口税的规定起了保护祥商、排斥华商的作用。1931年1月1日,在施行关税新税则的同时,子口税及其他通行税一并裁撤。 42.【《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日、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43.【《中法新约》】又称《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李巴条约》。 – 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85年6月,清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同法国驻华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共10款,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2)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3)中国以后修筑铁路,应同法国商办;(4)法军退出台湾地区、澎湖。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44.【《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名《春帆楼条约》。 –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方,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许在内地设栈寄存。 事后,由于俄、德、法3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3000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45.【《辛丑条约》】又称《辛丑各国和约》《辛丑议定书》。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 –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 (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 – (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 (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 –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 46.【琉球漂民事件】又称八瑶湾事件。 – 1871年,琉球船难者被台湾地区原住民杀害的事件。1609年,日本萨摩藩主人侵琉球,控制琉球对外贸易,致使琉球同时是中国的潘属又受萨摩藩控制。明治维新后,鹿儿岛县吏欲将琉球钠人鹿儿岛县,切断与中国的封贡关系。1871年11月,那霸新航行至宫古岛的琉球船因飓风漂流到台湾地区东南端的八瑶湾。上岸的幸存者误闯牡丹社原住民的部落而遭到杀害,最后仅有几名船员存活下来。该事引起了日本出兵攻打台湾地区的杜丹社事件。 47.【《台事专约》】又称中日《北京专约》。 – 1874年10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有关台湾地区事件的条约。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三千余侵犯台湾地区。10月,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台事专约》,规定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请政府赔偿银50万两。 日本曲解《北京专约》 上的台湾地区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目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9年,日本以武力非法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48.【马嘉理事件】又称云南案件、滇案。 – 1875年英国为侵入我国云南地区而制造的事件。19世纪中叶英国占领缅甸以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西南边疆。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遽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利用这一事件向清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英国得以侵入我国西藏、云南地区,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 49.【《中英烟台条约》】 – 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事件,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英国公使威妥玛与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烟台签订该条约。条约规定: – 【赔款】中国向英国赔偿款银20万两: – 【开辟印藏西南西北】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 – 【四口通商】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 【免税】外贸免纳各项内地税 – 【领事裁判】扩大领事裁判权等。 – 此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50.【海防塞防之争】 – 清政府内部在边疆防务问题上的一场争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初期阿古柏、沙俄侵入中国新疆,日本亦构衅于台湾地区。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间题发生争论。李鸿章等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湖南巡抚王文韶认为应当专意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则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坚决用兵西征收复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51.【台湾设省】 –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立行省之事。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地区后,曾在台湾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鉴于近代外国屡次侵略台湾,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地位重要,于1885年10月正式建立台湾省,下辖台北、台湾(中部地区)、台南3府。 首任巡抚刘铭传在职期间对台湾地区的国防、行政、财政、教育,进行了大胆而广泛的改革。他卸任后,由邵友濠、唐景崧等继任。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地区被割让给日本。台湾建省有利于加强国防,密切了台湾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52.【《伊犁条约》】原称《中俄改订条的》,又称《圣彼得堡条的》。 – 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前往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崇厚在沙俄的助迫愚弄下,于1879年10月2日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里瓦几亚条约》)。清政府拒绝批准该约,同时改派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前往俄国改订条约。经过半年多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于1881年2月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 《伊犁条约》 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根据这一条约,中国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取消了崇厚所订条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域和松花江航船到伯都纳等条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划归俄国。 53.【曾纪泽】 – 清末外交官。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落之子。1878年出任驻英,法大臣。1879年崇厚擅自与沙恨订立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里瓦几亚条约》,被革职问罪。同年,清政府任命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赴俄交涉。次年废崇厚与俄所签《里瓦几亚条约》,与俄重订中俄《伊梨条约》(亦称《改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1886年,帮办海军事务,向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帮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著有《金招筹笔》《中国先睡后醒论》。又辑有《曾惠敏公全集》。 54.【《中日修好条规》】·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订立的第一个条约。主要内容是: – (1)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犯 – (2)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 – (3)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 – (4)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 – (5)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人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 –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55.【三国干涉还辽】 – 1895年俄,法,德3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3国开战,以清政府支付3000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了辽东半岛。 此后,3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沙俄乘机迅速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路势力。 56.【《中俄密约》】 – 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是: – (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军、陆军相援助 – (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 – (3)中国允许俄国在吉林、黑龙江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威 – (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 – 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57.【拒俄运动】 – 清末国人反对沙俄强占东北的爱国运动。1903年,在镇压义和团时强占中国东北的沙俄军队拒绝按约撤退,并提出七项无理要求。沪、京等地各界集会抗议,掀起拒俄运动。留日学生秦毓婆,叶潮等人组织拒俄义勇队,要求 清政府出兵抗俄,但运动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在拒俄运动的影响下,清政府未敢接受沙俄的要求,此后留日学生则由爱国无路而转向革命。 58.【《胶澳租界条约》】 –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胶州湾的条约。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舰占领胶州湾及沿岸地方。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胶澳租界条约》,由李鸿章与德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签订。条约规定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在租期内,胶州湾完全由德国管辖。此外,德国还攫取了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以内地区的开矿权。通过此条约,德国将山东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9.【《旅大租地条约》】 – 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租借旅顺与大连的条约。1897年12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27日,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与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福在北京签订,并于5月7日订立《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主要内容是:俄国租借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期25年,在租期内完全由俄国管辖。俄国还获准修筑中东铁路支线,把中东铁路和旅顺,大连湾连接起来,并规定支线所经地区的铁路权利不得让与他国。次年,俄国又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设首席长官管理行政。据此,俄国将势力范围扩大至东北全境。 60.【《广州湾租界条约》】 – 法国助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广州湾的条约。1898年4月,法国迫使清政府答应阻让广州湾,承诺不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1899年11月16日,法国水师提督高礼容和广西提督苏元春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规定清政府将广州湾及附近水面租与法国,租期99年,期内完全归法国管辖,并得设防驻军:法国取得从广州湾赤坎至安铺的铁路修筑权。从此,滇,桂、粤三省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该约于1945年为《中法交收广州清租借地专约》所废止。 61.【《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 英国胁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不平等条约。法国强租广州湾后,英国提出租借九龙半岛作为“补偿”,并于1898年6月9日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了包括沙头角到深圳湾之间最短距离直线以南(新界),英国九龙割占地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和大鹏、深圳两湾水域,租期99年。

国家 时间 地域 内容 德国 1898 胶州湾 3月迫使清政府将其出租给德国,租期99年。同时德国取得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的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俄国 1898 旅顺口与大连湾 甲午战后,借《中俄密约》取得中东铁路的建造和经营权,后在1897年底,强行占领大连港、旅顺港。1898年3月,攫取了租借旅顺口与大连湾25年的权利,同时获权从中东铁路干线修建一条南满铁路抵达这两个港口,并修筑一条线至营口和鸭绿江。 英国 1898 长江流域和威海卫、新界 2月,从清政府取得不将长江流域让与他国的承诺,令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898年6月,租借展拓后的九龙半岛及附近水面和岛屿,租期99年;7月,租借威海卫及附近水面,租期25年。 日本 1898年 福建 1898年4月,获得不将福建让与其他国家的保证,福建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法国 1898年 两广、云南、广州湾 4月,迫使清政府承诺不将两广、云南割让或租借给他国,并将广州湾租与法国。1899年11月正式签约,成功租借广州湾,租期99年。云南与两广地区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意大利 三门湾 提出对三门湾的租借要求,但为清政府所拒绝。

62.【门户开放】 –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 – (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 (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回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 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63.【《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 190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5年12月,日本外务相小村寿太郎等代表与清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助等代表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是: – (1)清政府承认《朴次茅斯和约》中有关东三省的规定 – (2)允许日本在奉天、营口,安东划定租界和经营安奉铁路 – (3)允许开放风凰城,辽阳等16个城市为商埠 – (4)允许日本在鸭绿江右岸采伐森林。 – 此后,目本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东北三省地区。 64.【条约口岸】 –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条约口岸自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开始,至1949年止,全国共开放了77个。主要的条约口岸内多设有租界。甲午战争前,主要供外国人居留,经商之用,战后则又成为投资设厂的场所。外商及其商店、工厂,公用事业多在口岸的租界以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条约口岸不复存在。 65.【“间岛”问题】 – 中日关于日本侵占“间岛”地区的外交事件。“间岛“指图们江北岸一带领土,包括者林省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地区,为中国领土。日俄战争后,日本吞并朝鲜,派兵侵占“间岛”,清政府严正交涉后,日本从“间岛”撒兵并承认其为中国领土。1909年,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即《间岛协约》),规定以图们江为中朝两国同界,日本承认“间岛”为中国领土,但中国允许日本在该地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袭判权和铁路修筑权。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收回全部主权。

二、清统治的衰落

1.拜上帝会 – 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式的农民斗争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 《劝世良言》 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开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作 《原道教世歌》《原道醒世训》 等文献,进一步完善理论,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1851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2.【金田团营】 – 1850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的一种组织形式。1850年6月间,洪秀全为准备起义发布总动员令,通告拜上帝会会众在当年秋天赴桂平金田村集中团营。入营时实行男女分营,各按军事编制组织,所携财务均交“圣库”,全体衣食由圣库供给,同食同穿,一律平均,如有不遵者依例逐出。赴义会众曾奋勇抗击请军阻截,次年1月举行了金田起义。该制度对于金田起义的顺利发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3.【金田起义】 – 洪秀全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因爆发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故称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为洪秀全38岁生日,团营会众在金田村进行庆祝并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领布简明军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无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从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反清武装斗争。 4.【永安建制】 –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须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它使太平军更为制度化,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与战斗力。 5.【《讨粤匪檄》】 – 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军面发布的檄文。1854年2月,曾国潘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出师镇压太平军,发布此檄,号召士大夫,为维护名教而战斗。檄文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儒教的层面,以动员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在檄文中公开打出“卫道”的旗帜,力图全力攻击太平军的致命弱点,以孤立,分化以及瓦解太平军为目的,争取社会與论的支持,极具针对性和偏动性,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莫定了一定的社会與论基础。 6.【江南大营】 – 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在天京城外建立的军营。1853年,清软差大臣向荣率兵1万余人,追太平军至天京城东,扎营孝陵卫,始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呼应。此后3年,江南大营多次堵截太平军东进,并进攻天京和太平天国其他城市,给太平军以较大威胁。1856年6月,被石达开等部一举攻破,向荣败逃。1858年9月,江南提督和春于孝陵卫重建江南大营。1860年5月,太平军再次击遗江南大营,清政府遂撒销江南大营。 7.【江北大营】 – 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在扬州建立的军营。1853年4月,太平军攻克扬州,饮差大臣琦善等即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围攻扬州,迫使太平军撒离扬州。1854年9月,托明阿继任饮差大臣,督办军务。1856年春,太平天国派秦日纲进援镇江,大破清军,击遗江北大营,克复扬州、浦口。德兴阿继任饮差大臣,重建大营。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攻浦口,再度摧垮江北大营。1859年,清政府撤销江北大营,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节制。 8.【天京事变】 –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事件。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溃江北、江南大营,天京周围的紧急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个人权势,再次借“天父下凡”,通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速回天京。9月1日深夜,韦昌辉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眷属全部杀死***。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榄军政大权。这又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11月初,洪秀全下令处死韦昌辉,迎石达开回京辅政,长达两月的天京变乱,始告平息。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9.【李秀成】 –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主要将领之一。天京事变后,李秀成被封为忠王,与陈玉成逐渐成为太平军的主要统帅。李秀成曾率军第二次击破清军设立在孝陵卫的江南大营。后进攻浙江,建立苏福省,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根据地。1861年,与陈玉成会攻武昌因进军迟缓,贻误战机,致使安庆失守。1864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陷后,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突围,失散后被清军捕获,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李秀成自述》。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 10.【《李秀成自述》】 – 1864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供问。李秀成在“自述”中自称“罪将”,并提出“招降十要”,表示愿为清朝招降太平军余部:但以较多篇幅记述了金田起义、天京内江,六解京围、反侵略斗争,天朝十误等太平天国历史和经验数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原稿74页,约36000字,有曾国藩亲笔刷改多处。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于李氏所述之北误有所订正。 11.【苏福省】 – 1860年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建立的行政区。 1860年6月,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后,随即建立新省,以苏州为省会,辖区包括长洲、元和、吴县、常熟等地,并按太平天国建制建立各级地方政权。此行政区在太平天国后期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1863年12月,苏州失陷,其他地区也先后丧失。 12.【照旧交粮纳税】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田赋政策。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解决粮食匮乏,军储不足的矛盾,杨秀清、书吕辉、石达开联名上书天王洪秀全,奏请“照旧交粮纳税”,仿效清朝旧制征收田赋。根据赋由租出的原则,承认租佃关系的合法性,允许地主收取地粗,地主成为田赋的主要征收对象,征收的米叫漕米,钱叫地丁银。太平天回前期,先后在江西,安徽、湖北等省推行了这一政策。 13.【《天朝田亩制度》】 – 1853年太平天国领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太平天国推行了作为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列出的诸多措施实际上并未得以贯彻实施。 14.【圣库制度】 – 清代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宜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了商业贸易,在天京水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凡私藏金一两,银五两者,一经查出,金银没官,人即治罪。后因天京城内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太平天国开办了官营商业。 15.【乡官制度】 – 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县级以下地方基层组织制度。主要内容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政权控制下的人民组织起来,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军帅以下依次设立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成为乡官。乡官的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督其民在乡事农,战则应征。乡官制度加强了太平天国对地方的控制。 16. =【《资政新篇》】= – 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为挽救太平天国运动,改革旧的弊政,洪仁开向洪秀全提出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的建议,经洪秀全批准后于1859年刊行。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但由于条件所限及农民革命本身的局限性,未能实施。 17.【湘军】 – 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由帮办湖南团练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的基础上扩充编练而成,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控制;全军统辖于曾国落。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曾国茶、刘坤一等。湘军是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之一。 18.【厘金制度】 –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的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9.【淮军】 – 晚清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创建初期,仿照湘军建制。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淮军不断扩大,并成为进攻捻军的主力。其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都统辖于李鸿章,形成淮系军阀。中日甲午战争后其势渐度,地位逐渐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代替。 20.【安庆保卫战】 – 1860一1861年太平军为了阻击湘军东进、解救安庆之围所进行的重要战事。1853年6月,太平军西征克安庆后,据此为重要基地。1860年3月,曾国藩分三路进攻安庆。太平天国守军万余人固守待援。12月,陈玉成率部西征武汉,图解安庆之围,结果失利。次年4月,陈玉成回师进攻安庆城外围的湘军,但未能解安庆之围。1861年9月,安庆陷落。从此,太平军对请军转入防御阶段。 21.【捻军】 –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起源于清初,本为淮河两岸穷苦人民反清结社,初称捻党、捻子。1853年,太平军北伐,捻党纷纷响应。1855年秋,趁党首领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制订 《行军条例》 19条,组成捻军。捻军在形式上趋于统一,成为北方抗清主力。1862年,清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俘遇害,捻军势力大衰。此后捻军由张宗禹、赖文光领导,易步为骑,开展流动作战,为后期捻军。捻军是太平军的盟军,虽然终归失败,却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22【总理衙门】 –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衢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23.【北洋与南洋】 – 清末至民国时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以南为南洋。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1870年将三口通商大臣改为北洋大臣,主管山东、河北、辽宁3省通商、外交海防及关税等事务,权限极大,例由直求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主管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至1866年,因东南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已增加多处,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的通商,交涉事务。因南洋大臣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各项事务与行政牵连较多,由两江总督兼任,此后成为定制 24.【三口通商大臣】 – 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专管北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事务的临时差使。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衡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常驻天津,办理牛庄(后改营口),天津、登州(后改烟台)三口通商事务,并管理天津关税。遇有要事准会同直隶、山东,奉天的各级官员商办。设置10年,由崇厚专任。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发生,改由直求总督李鸿章兼任.改称“北洋通商大臣”。 25.【五口通商】 –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强迫中国在沿海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5座城市被摩为通商口岸。后又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进一步规定通商相关事宜。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等也订立条约取得了同样的权利,即《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五口通商开创了西方国家强迫中国开港的先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司法主权的完整。 26.【五口通商大臣】 – 清政府设置的办理外交和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1844年,请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交涉事务,驻广州,由两广总督兼职。后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改由两江总督兼任。1861年,五口通商大臣成为总理街门的下设职务.其职权也发生变化。1866年,因东南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已增加多处,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的通商、交涉事务。 27.【北洋通商大臣】 – 晚清政府设立的管理北洋通商等事务的官职。1861年,请政府设三口通商大臣,管辖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的通商,交涉事宜。1870年,清政府正式将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除管理直隶,奉天,山东三省通商等事项外,北洋通商大臣还兼理北洋海防及关税等事务,权限极大。担任过北洋通商大臣的主要有崇厚,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裳世凯等,其中李鸿章任职达28年之久。北洋大臣仍属总理商门之下,但无直接隶属关系,只是所办事项由总理衙门承转。 28.【辛酉政变】 – 1861年慈禧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政变。因该年是辛酉年,故名。1861年8月,成丰病死,其子载淳即位。慈被欲垂帘听政,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于是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发动政变,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元为同治元年。辛西政变后,慈棉草握了统治大权。 29.【奕䜣】 – 清末大臣。道光帝第六子,封恭亲王。1861年,与慈禧共同发动辛酉政变,杀辅政大臣肃顺等,助慧禧垂帝听政。授议政王,军机大臣。主张“借洋兵助测”太平军,支持兴办洋务,为洋务派首领之一。此后屡被罢职降爵。1894年,复被起用,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海军,督办军务。著有《乐道堂全集》及《萃锦吟》11卷。 30.【甲申政潮】(甲申易枢) – 中法战争期间清廷发生的军机处大换班事件。1884年4月8日,慈禧以前线战事失利为由,将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罢革,重新任命以世锋为领班的新的军机处成员,以奕助主持总理衙门。随后又令军机处遇要事需会同奕减商办。慈被易枢目的在于排斥羹祈,裁抑清流派,以便立威擅权。甲申政潮使得辛酉政变后确立的以两官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执掌枢府为主体的二元决策体制,终为慈禧个人专断独魏的决策体制所替代。 31.【丁戊奇荒】 – 1877一1878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因特大早灾引发的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茶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受灾人口1.08亿,导致900万至1300余万人饿死,另有两千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晚清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2.【蒲安臣使团】 – 1868一1870年,清政府正式派遺的第一个出使欧美的使团。由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故名。1867年,清政府聘任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次年出访美,英、法,俄等国。孙家谷等人随团出访。在美国,蒲安臣越权与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又称《浦安臣条约》),使美国取得了扩大拐骗华工的权益,也取得了吸引留学生和在华办学、扩大传敦等项特权。1870年2月至俄国,满安臣病死于圣彼得堡。使团于1870年10月回国。 33.【《中美续增景约》】 – 1868年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1868年,清政府派造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以“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头衔,率领使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办理交涉。7月,蒲安臣擅自越权与美国国务脚西华德在华盛顿签订该约。主要内容为:(1)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2)两国人民均可人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3)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敦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1869年11月23日,双方在北京交换了批准书。 34.【李提摩太】 –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1870年来华,先后在山东,山西传数。1891年到上海任同文书会(后易名广学会)总干事。1902年利用山西地方赔款创办山西大学堂。主要译著有《留华四十五年记》《泰西新史揽要》等。李提摩太的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西方文化吸引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与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交往密切,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亦有联系。对中国的锥新运动有一定影响。 35.【天津教案】 – 1870年天津发生的教案。由于天津法国教堂涉嫌迷拐幼孩等罪行,引起居民愤恨,数千人前往教堂抗议。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杀人,众当场将他打死。接着,群众放火烧毁教堂等处房屋,杀死外国教士等20人。事后,法,英、,美等回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造军舰到天津及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调派直隶总督曾国落到天津“查办”,接着又派李鸿章会同办理。曾、李杀20人,充军25人,把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派崇厚为饮差大臣赴法国道款,并赔银50余万两。 36.【海关总税务司】 – 1859一1950年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最高官员。185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3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吴健彰谈判,决定由3国各派税务司一人协助清政府征集关税。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被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3年赫德继任,至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 37.【赫德】 – 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英国人。1863年维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订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人,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请假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5年之久 38.【会审公需】”义称会审公堂。 – 列强在上海等地租界内设立的审判机关。1868年4月,根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商订的《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市章程》,在英,美阻界设立了会审公廨。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与外方陪审官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痛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领事参加会审或观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徽员独自审断。此机关的设立使中国丧失了对租界的司法主权。 39.【己亥建储】 – 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福企图废鼎光绪帝另立皇储的事件。戊戌政变后,慈德太后为了彻底摧毁帝党势力,欲废陆光绪帝。1899年10月,军机大臣荣禄向慈禧献计,以光绪帝无子为由,另立大阿哥,借以废赠光绪帝。慈采纳了荣禄的这一建议。1900年1月24日(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德太后召集王公大臣,下诏立端王载清之子博膺为“大阿哥”(皇储),并预定1900年1月31日,由光绪帝行让位之礼,改元“保庆”,史称“己亥建储”。但因既未获英、日等回公使支持,亦遭上海绅商和维新人士联名通电反对,建储计则未能实现。“己亥建储”的失败,是慈禧利用义和团向八国联军宣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40.【扶清灭洋】 – 清末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口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就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后来,“扶清灭洋”这个口号逐渐为各地义和团所普遍采用,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此口号在当时为发动群众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曾起到积极作用,但“扶清”即导致被清政府利用,“灭洋”亦反映了义和团笼统的排外思想,故有其消极作用。 41.【东南互保】 – 1900年英、美等国驻上海领事与东南各省督抚锥持东南现状的活动。义和团运动中,英国为保持其在长江流城的优势地位,防止义和团南下,策动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6月26日由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上海领事会商,制订《东南互保章程》9条,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由于各国间的矛盾,最后未在章程上签字,但中外双方已达成默契,有关条款在实际中得以执行。东南互保阻止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扩展,使列强得以集中兵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同时它也阻止了西方列强人侵长江流域,稳定了东南局势,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42.【《东南互保章程》】 – 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同上海领事制订的协定。清政府“宜战上渝”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置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同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制订《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 43.【庚子赔款】 – 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应付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起,故名。《辛丑条约》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利率4%,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部分常关税和盐税做抵押。1909年,美国决定减免其所得赔款的大部分,作为培植中国赴美留学生的经费。后英、法、日等国相继效尤。一战后,中国停止对战败国德、奥的赔款支付。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亦于1920年宜布终止中国政府对俄的赔款。至1938年,中国实际赔付银6.52多亿两。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44.【笔帖式】 – 清朝官职名。满语,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后改为“笔帖式”。清人关后,随着文书档案工作日新繁杂,清政府遂在各衙门广置笔帖式,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品级六至九品不等。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清朝灭亡后,该官职被废除。 45.【永佃权】 – 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缴纳個租在地主土地上水久耕种或放牧的权利。又称“田面权”。明清两代盛行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与之相对,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称“田底权”。其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永佃权一般可以继承,转粗或出卖。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时,一般不影响佃农的永個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私有制被废除,从而也不存在永田权。 46.【《筹办夷务始末》】 – 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80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80卷、《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100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三、近代化的启动

1.【经世致用】 – 明末至晚清时期的重要思想潮流。明末清初,由顷炎武、王夫之、黄宗装等人提倡面掀起,其要义是将学术理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自身所草操的理论知识积极地政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间题。1827年,以魏源代贺长龄编镶的《皇朝经世文编》为标志,经世致用思想在经过清中期的低迷后重新受到重视。晚清经世派人物将经世途径转向引进西方文化,试图以西方先进的器物技艺来解决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先后出版《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介绍世界历史与现状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开阔了同时代人的视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魏源】 – 清代思想家,史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28年任内阁中书,着手整倾盐务,支持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1842年完成《圣武记》一书。魏源是晚清较早关注西方的知识分子之一,据《四洲志》及中外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设船厂,造枪炮、练军队、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提但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厂: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复古守旧,倡言改革弊政。对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一定影响。 3.【《四洲志》】 – 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地理著作。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组织幕僚翻译英人幕瑞(Hugh Murray)之《地理大全》(Eneyclopaedin of Geography),编辑整理成《四洲志》。书称“四洲”,乃沿袭佛教经籍中对世界的旧称。该书记述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为中国人编译的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在此基础上,补充其他中外文献资料,扩编为《海国图志》。该书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重要著作。 4.【《海国图志》】 –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5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推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5.【《圣武记》】 – 清魏源所著史学论著。共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请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书中记载清军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之乱,镇压乌什、昌吉人民起事,平定张格尔之乱,抗击洁罕安集延人人侵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涉及新疆、甘肃等地伊斯兰教历史、教派及习俗等内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6.【龚自珍】 –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积极主张社会改革,提出“更法”“改制”,忠告清政府“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提出改革科考,选拔人才。鸦片战争前致力于边疆研究,主张移民实边,开发西北,以防沙俄进犯。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林则徐前往广州时,书写《送软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支持林则徐重法严禁鸦片。著作编为《龚自珍全集》。 7.【姚莹】 – 近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慎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分发四川。成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姚莹的《康播纪行》系考察西藏后面著,是研究近代西南边疆的重要著作。 8.【《康輶纪行》】 – 清姚莹所著关于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著作。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对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人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闸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了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9.【《瀛环志略》】 – 请代徐维畲所撰世界地理著作。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书中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经济状况。全书共10参,分亚细亚3卷、欧罗巴4卷、阿非利加(即非洲)1卷、亚墨利加(即美洲)2卷,共介绍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 10.【《盛世危言》】 – 清代学者郑观应撰写的一部重要时事著作。该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共5卷,正文57篇,附录后记30篇。书中所论甚为广泛。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参照西方政治制度,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民共主”:批判洋务派只学西方坚船利炮而不从事政治改革,是“遗其体而求其用”:提出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表达了要求“富强教国”的呼声。此书当时在宣传变法方面起过很大作用 11.【郑观应】 –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原名官应,字正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历任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上海电报局、汉阳铁厂、粤汉铁路公司等总办或会办。郑观应关注时政,攻研西学,主张改变专制,设立议院:强调振兴民族工商业,建立机器制造业,以商战为主,抗击外来侵略。后趋于保守,一度拥护请廷顶备立宪。主要著作《盛世危言》,曾对中国思想界产生深远影响。现辑有史料《郑观应集》。 12.【《校娜庐抗议》】 – 洋务运动时期宜传洋务思想的代表性著作。1861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那庐抗议》,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提出洋务指导恩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道觞。 13.【冯桂芬】 – 晚清时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人。道光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年轻时曾拜林则徐为师,后人李鸿章幕府。冯桂芬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建议“采西学、制洋器、筹图用、改科举”,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又在上海创设“广方言馆”。冯桂芬是晚清著名的政论家,其思想不仅影响洋务派,也影响到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著作《校邠庐抗议》。 14.【王辑】 – 晚清政论家。字紫诠,号仲吸,江苏长洲人。曾游历英、法、俄等国。1874年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宜传变法自强。晚年在上海主持格致书院。所著《玻园文录外编》中,明确提出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方式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工商业,以抵制外国侵略,求得中国的独立富强:并要求收回澳门,废除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和关税协定等条款。 15.【黄遵宪】 – 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字公度,广东嘉应人。1877年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后相继任驻英公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职。1894年回国后,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参加上海强学会。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与汪康年共同创办《时务报》。1897年协助巡抚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并任《湘学报》督办,参与筹办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聘梁启超主持时务学堂。其政治思想受西方资产阶级观点影响较深,以富国强族为宗旨,主张改良中国政治,伤效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地方自治制度等。著作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 16.【郭嵩熹】 – 清末外交官,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字伯深,潮南湘阴人。曾助曾国藩办湘勇镇压太平军。1859年,随僧格林沁办理天律海防,上疏建议在天津设局,仿造西洋战舰:推荐通悉外国语言人才,人京传习外国语言。1875年8月,素诏以侍郎候补,充任出使英国饮差大臣:1878年,奉命兼任出使法国大臣。写成《英绍纪程》(又名《使西纪程》》,主张学习西方治国之道。1891年病逝。著有《郭嵩森奏稿》《英招纪程》《郭嵩森日记》等。 17.【容间】 – 晚清时我国最早之留学生。广东香山人,字达萌,号纯甫。1863年人曾国藩幕,被委派赴美购买机器。1871年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廷提出选派幼童进美留学。1872年率留学生赴美,任监督,旋晋驻美刷公使。189然年参与维新变法活动。戊戌政变后,离京避居上海。1900年参加上海张同召开的“中国国会”,任会长。旋被清廷通组,出逃香港。著有《西学东渐记》。 18.【汇丰银行】 – 英国在华创办的银行之一。创立于1864年,总行设于香港。初创时,主要经营中外贸易中的汇兑业务,包括买卖柜票、承办票据贴现及抵押贷款,吸收定期和活期存款,并由香港政府授权发行钞票。从19世纪70年代起,汇半银行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并操纵外汇市价,掌握中国关税和盐税的存储保管权。 19.【《申报》】 – 1872年英商美在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人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赛、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20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刷刊。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史料。 20.【洋务运动】 –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实祈、文样等主持,曾国潘,李鸿章、张之洞则是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主要内容为:兴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改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还购买和制造船舰,建立北洋海军。同时,还设立外文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校,派遗学生出国留学。后经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 21.【洋务派】 – 19世纪60一90年代主张兴办“洋务事业”的清朝官员。因主张学习“洋务“而得名,政治见解与顽固派不同.故称“洋务派”。其代表人物有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从19世纪60年代起,相继在中国大地上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堂、新式海军舰队等。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势力的崛起,洋务派作为一种政治势力渐趋解体。 22.【左宗常】 –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太平天国时期,与曾国藩等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历任浙江遮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75年任饮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进新疆,打败可古柏,收复伊犁,击费沙俄侵略新疆的野心,为安定西北边疆做出了贡献。在中法战争中,积极备战,主张抗法保国。著有《左文襄公全集》,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 23.【倭仁】 – 清末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道光进士。1862年出任工部尚书,并教同治帝读书。1871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坚守理学,反对洋务运动,为顽固派代表人物.曾对洋务派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一事力持异议,鼓吹“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引起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一场大争论。编有《启心金鉴》,遗著辑为《倭文端公遗书》。 24.【江南制造总局】; –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于上海创办该企业,主要生产枪支、大炮、弹药钢铁等,同时兼营造船。常年经费,最初由李鸿章在淮军军需项下随时拔给,每月约1万两。1867年,经曾国落奏准,从江海关洋税中的留一成,专造轮船。由于在资金经费方面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不论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该企业都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25.【福州船政局】 – 清末洋务运动中政府创办经营的新式造船企业。1866年6月,左宗案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议定自船厂开工之日起,5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楨任总理船政大臣。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从建厂到1895年,共造船36艘,造船技术也逐步有所提 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人才。 26.【北洋水师】 –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创建的近代化海军舰队。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建北洋水师。1880年,在天律建立水师学堂,次年在旅顺和威海卫先后修筑军港。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有大小船只20余艘,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激战于黄海,后在威海卫军港,因战略失当,全军覆没。 27.【海军衙门】 – 1885年,清政府设立的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统一海军指挥权,设立海军衡门,以醇亲王奕语为总理,李鸿章为会办,实权由李鸿章掌握。此后李鸿章大力扩充海军力量,斥巨资向国外购买铁甲战舰。1888年编成北洋海军,共有舰船20余艘,其中包括两艘铁甲舰。淮系将领丁汝吕任海军提督。李鸿章还在旅顺修建了船坞,旅顺口与威海卫成为北洋海军的主要基地。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后,海 军衙门旋即裁撤。 28.【练军】 –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咸丰年间,清政府为制约防军势力,开始改编绿营兵。1866年,总理衙门大臣奕所首先在直隶辖内的绿营兵中挑选部分士兵,其军制的额仿照湘、淮军制,以简器械、勤训练为原则,故称为“练军”。后各省相继仿行。练军多使用新式武器,镇驻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区,清政府重视练军胜于防军。至1898年,各省防军,练军总计36万余人。 29.【官督商办】 –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早期经营的民用企业。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请政府委任官员督办。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内部实权掌捏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后来多数企业改为官商合办或商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0.【轮船招商局】 – 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总局设上海。1877年,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设备,扩大经营:但因管理腐败,难以维持。1885年,盛宜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又改组,归邮传部管辖。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31.【开平矿务局】 – 清末洋务派开办的大型机器采煤局。为了解决军工生产的原料和燃料供应问题,李鸿章于1878年创办开平矿务局。最初,开平矿务局拟兼采煤矿、铁矿,后来由于熔铁炉成本过高和缺乏冶炼方面的专门人才而停办铁矿,专采煤矿。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投产,所产煤炭除了供应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和北洋海军外,还大批在市场上出售。 32.【上海机器织布局】 – 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机器棉纺织企业。1876年开始筹办,1882年由李湾章奏准刨办。实行官督商办,派龚寿图专管官务,郑观应主持商务,并明确规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后因郑观应挪用股本作股票投机,直至1890年才建成投产。营业兴旺,纺织利润尤高。1893年,织布局毁于大火,盛宣怀受命重建织布局。在盛的主持下,上海机器织布局改名为华盛纺织总厂,并于1894年开工投产。上海机器织布局开近代中国机器棉纺织企业的先河,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家典型的民用企业。 33.【京师同文馆】 – 清代最早培养泽员的洋务学棠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爽所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衡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回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初仅教学,后渐从口头译述发展为出版各国文献和科学书籍,曾出版《万国公报》《政治经济学》《富国策》《格物人门》等数十种书刊。1902年,并人京师大学堂。 34.【傅兰雅】 – 英国传教士。1861年到香港担任圣保罗书院院长。1863年人北京,受聘为同文馆英文教习。1866年起担任江南制造局编译。1875年兼职主编发刊(格致汇编》。1885年又兼办格致书院。1896年赴美任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在华30余年,先后译出英文原著143种:赴美后又为江南制造局翻译科技书14种。是近代外国人中向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最多者。著有《中国教育名录》《中国留美学生获准入学记》等。 35.【《格致汇编》】 – 晚清时期傅兰雅主编的科学杂志。前身为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1876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ohn Fryer)正式创刊于上海。初为月刊,后改为季刊,I896年终刊。溪稿人多为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和学者,也包括近代科学家徐寿。该刊不同于当时一般传教士刊物将科学知识与教义相杂糅的编辑方式,以传橘科技知识为宗旨,专载自然科学知识和有关动态,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刊物。该刊是当时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的重要刊物。 36.【《万国公法》】 – 近代首部译成中文的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原书为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著,英文名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1836年出版。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浦安臣的建议下,着手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后来得到总理衙门的官员崇厚的支持,于1863年完成。1864年,由崇实馆刊行,定中文译名为《万国公法》。该书首次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思想观念以及概念术语带入中国,促进了清末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 37.【上海广方言馆】 – 清末洋务学堂之一。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设。初名上海同文馆,1867年改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初仅设英文馆,后加设法文馆、算学馆。招收4岁以下儿童,不限八旗子弟。定额40人,最多时80人。另收保送生10人。学生学成后可应科举考试,也可充任翻译。经费由江海关支拔。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1905年改为兵工中学堂。此外,1864年两广总督毛鸿宾仿上海同文馆例在广州亦设广方言馆,又称“广州同文馆”。 38.【福州船政学堂】 – 清船政大臣沈葆桢在1866年于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才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子。 39.【湖北自强学堂】 – 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洋务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以培养精通洋务和外语翻译人才为目的。初设方言(即外国语言)、格致、算学、商务4科,每科学生20人。1896年改定章程,算学科归并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两科停办,专办方言一科,分英、德、法、俄4个语种,次年又增设日语。日、俄、德文3科延请洋教习,英、法文两科以华人充教习。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40.【昭信股票】 – 近代中国最早发行的国家公债。1898年,为了偿付《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对日暗款,清政府以田赋,盐税作为担保发行昭信股票。发行总额为白银〡亿两,票面分10两,500两,1000两3种,年息5厘,分20年还清股票可以抵押售卖。股票发行后,绅民反应消极,清政府被追迫于当年7月宣布停止。这项内债总共募款近2000万两,不到计划数的五分之一。 41.【盛宣怀】 – 清末大臣、洋务派实业家。曾任上海轮船招商局会办、中国电报局总办。创办北洋大学堂,华盛纺织总厂、中西学堂,中国通商银行,经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芦汉铁路、葬乡煤矿。1902年后,先后任工部左待郎、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邮传部尚书、郎传部大臣。武昌起义后亡命日本。著有《愚斋存稿》《盛宜怀未刊信稿》等。 42.【继昌隆螺丝厂】 – 清末最早采用机器生产的一家私营缫丝企业。1872年,由广东南海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于广东南海县简村。资本000余两,痛工初为数十名,最多时达六七百人。因守旧势力阻挠,1881年迁厂澳门,改名复和隆缫丝厂:后迁回南海,更名世昌纶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的建立,推动了广东近代民族工业,特别是缫丝业的发展。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南海.顺德等地已成为中国最早的近代缫丝工业中心。 43.【中国通商银行】 – 清末盛宜怀于上海筹办的第一家中资银行。成立于1897年。总行设在上海,在天津,北京,汉口、镇江等地设有分行。成立之初除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清朝政府还授予其发行钞票代收库银的特权。辛亥革命后,官股大量减少,工商业者的股份迅速增加,由早期的官办变为商办。1935年,在白银风潮中中国通商银行面临危机,被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控制,成为“小四行”之一,杜月笙出任董事长。194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1952年公私合营,与其他银行合并。 44.【康有为】 –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并且创办《万回公报》《强学报》等报纸,宜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康有为被召见并得到重用。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试图在不改变君主制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使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年组织保皇会(1907年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他组织孔教会,鼓吹尊孔复古。1917年又积极参与张勋的复辟活动,成为保皇派。主要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 45.【《新学伪经考》】 –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该书于1891年在广州初版。该书认为,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都是刘欲伪造事实,是王葬“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新学”: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面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46.【《孔子改制考》】 –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康有为在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花无可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他自己创造的光、舜、文,武的政教礼法,作为“六经”,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宣传孔子自己“托古改制”的主张。该书冲击了格守粗训的封建顾固派,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书亦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禁 47.【公车上书】 – 1895年在京会试的举人为反对《马关条约》而举行的上书请愿活动。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起草了《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5月1日,各省举人齐聚松筠庵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康有为发动的这一举人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推动了推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教亡的攻治运动。 48.【强学会】 – 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组织的首个政治团体。1895年8月在北京成立。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会员成分复杂,包括维新派,帝党官员、袁世凯和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还有英,美传教士及驻华外交官李提摩太等人,其中以维新派、帝党为主。该会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发行《中外纪闻》(初名为《万国公报》),后在上海设立分会,发行《强学报》。1896年1月.清廷下令查禁北京强学会,不久上海分会亦被封查。强学会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志士,推动了变法维新的进行。 49.【《中外纪闻》】· – 清末雏新派宜传推新变法的第一份报纸。1895年8月,由康有为创刊于北京。随着变法思想的传播,《万国公报》不久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分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评论等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兼及自然科学知识,以宣传变法维新,改变士大夫不通外国政事风俗之丽习。作为雄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與论工具,《中外纪闻》在北京的一部分官员和士大夫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896年停刊 50.【粱启超】· – 清末民初思想家、教有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1895年赴京会试,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主张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离京抵沪,与黄遵宪等筹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1898年人京参与“百日推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后以此为阵地与革命派展开论战。1907年10月,梁启超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改府实行君主立宪,次年遭查禁。辛亥革命后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后又联合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晚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文集》。 51.【《时务担》】 – 戊戍变法运动期间锥新派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1896年8月,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刊,意请梁启超为主笔,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创刊后即连载梁启超著《变法通议》。该报以新颗的言论和流畅的文笔风行海内,影响深远,对维新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98年停刊。该报是研究戊戌变法史的重要资料。 52.【《变法通议》】 –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梁启超发表的宜传变法维新的政论集。1896年,梁启超陆续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主要内容有: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它系统全面地宣扬了锥新变法主张。 53.【《仁学》】 – 清末维新派潭嗣同的代表作。写于1896一1897年间。1899年初开始在日本横演《清议报》连载。书中杂糅儒、佛、道、墨各家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宗教思想等,构成独特的哲学体系。宜称“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故自称其哲学为“仁学”。并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批判泥古不化的守旧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宜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决之权”。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54.【时务学堂】 – 戊戌变法运动中湖南推新派在长沙创办的新式学堂。由谭删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提调,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该校采取万木草堂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恩考,博览群书,对比研究东西方社会和自然科学,探求治国之道。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时务学堂虽成立数月即被迫停办,但仍培养出一些变法人才,宣传了变法思想。 55.【《国闻报》】 –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在天津创办的报纸。1897年10月创刊于天津,严复为主编。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国闻报》主要刊登国内各省要闻,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最有影响的是严复译自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国闻报》宜传变法,力求自强是雏新派主办的第一张日报。1898年停刊。该报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与《时务报》南北呼应,推进了全国维新运动的发展。 56.【南学会】 – 戊戌变法时期推新派在湖南的重要政治团体。1898年春,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立南学会。1898年3月又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南学会不但讲学,面且积极参与推行新政,如倡导设立课吏堂、新政局、保卫局等新式机构。南学会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的维新运动,并对南方各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7.【严复】 – 清末思想家、教育家。福建省闽侯县人。1877年赴英国海军学校学习两年。归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执教达2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变法维新,在天津《直报》上撰文要求学习西方,反对顶固保守。1897年创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1896年起,从事翻译工作,先后译出《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学肆言》等西方名著,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影响甚大,并首次提出“信、达、推”的丽译标准。 58.【《天演论》】 – 清代严复翻译出版的西方进化论著作。由锥新派人士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一书的前两章,附有按语,表述严复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作序。1898年出版.分上下卷,共35篇。本书第一次系绕地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进中国.轰动了当时的知识界和思想界。严复通过本书的译述宣扬自强,论证“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呼唤国人从沉睡中惊醒,促进了变法图强和锥新运动 59.【《劝学箱》】 – 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发表的代表性著作。1898年发表。该书分为内,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谓本,指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钢常名教:所谓“通”,指的是要学习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全书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基调,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 60.【中体西用】 – 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将之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该思想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特,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 61.【《应诏统筹金局折》】 – 1898年】月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六书。主要内容是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当务之急,凡有三事: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完法。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的变法的具体措施。《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随政纲领。 62【保国会】 –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数不失。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锥新运动。顽固派极力反对,不久停止活动。 63.【光绪皇帝】 – 清末实行维新变法的开明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活,1874一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死无嗣,遂人继为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亲政,慈搞继续训政,一切实权仍掌握在慈禧手中。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起用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等,实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宜布变法,实施新政。是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于瀛台,复临朝“训政”。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京,出奔西安。1908年病死。 64.【《明定国是裙》】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颂布的决定变法的诏书。“明定国是”乃明确国策之意。1898年夏,御史杨深秀等相继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6月11日,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亲王大臣,表示变法决心,遂颁布此诏。该诏斥责了顾固守旧官僚,号召全民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并宜布变法的宗旨:“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明定同是诏》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正式拉开推幕。 65.【《戊戌费稿》】 – 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疏的辑录。由其学生麦仲华收集汇编面成,清宜统三年(1911)刊行。收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稿20篇(包括代人拟稿者),依时间先后排次,另有目无文13篇,末附进呈编书序文5篇。近年故宫博物院发现《杰士上书汇录》等康氏戊戌条陈的内府抄本与论著手写原本,经考证,是书所载多非当时的真折,其中或为草稿,或为后来重写,间有适应新形势的修改。 66.【百日维新】 – 19世纪末清政府进行的维新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领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德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新政范围很广泛,对旧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开始推行某些新制度。 67.【戊戌政变】 – 清末慈德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然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掌国政。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国人和日本人的保护下,逃往国外。9月28日,谭啊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戊戌推新变法运动宜告失败。 68.【戊戌六君子】 – 戊戍政变中牺牲的6位雏新人士。百日雏新期间,慈禧暗中布置反扑。1898年9月21日突然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穷搜维新党人。24日,辅获杨锐、刘光第,林旭。25日,袖拿谭刚同。命军机大臣会同刑部、都察院于28日会审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及杨深秀、康广仁、徐致靖。同日慈稿太后下令,不必审讯,即将谭刚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兼广仁等正法,6人同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69.【源嗣同】 – 近代改良深政治家,恩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1897年曾协办开矿,筑路等新政,次年办《湘报》,宣传变法。百日维新中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积极推行新祛。戊戌政变时不肯出走,与林旭等6人同时遇害。其伦理思想依托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仁的学说,宣传现代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民权说。主要著作是《仁学),有《谭嗣同全集》。 70.【自立军】 – 清末维新派政治组织自立会领导的武装力量。1900年初,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自立会,后又联络长江流域各省会党和防军,组成“自立军”,共分7军。总机关设于汉口英租界,唐才常任诸军督办。定于8月9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欲推翻后党顽固派政权,拥护光绪帝当政。后因兵力不足而失败。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自立军总机关破获,唐才常等人被抓捕桑害,自立军瓦解。 71.【唐才常】 – 清末自立军运动实际领导人。字敲丞,湖南浏阳人。1897年回浏阳与谭嗣同等创办(湘学报》,任主笔。不久办《湘报》,创立南学会、群萌学会,并任时务学堂分教习。他对内宜传西方“民权”理论,要求变法救亡:对外主张联合英、日,对付沙俄侵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不久回国,在上海组织自立会,于汉口英粗界成立自立军机关,组织“自立军”七军,任诸军督办,定期举事。不幸在将欲起事之际,消息为官府侦悉,1900年8月被捕遇害。遗著有《觉颠冥斋内言)《唐才常集》等。 72.【广学金】 – 英、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出版机构。1887年创立于上海,前身是1884年成立的同文书会。创办人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韦廉臣。该会标榜“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并以汉文著书。1957年与其他基督教出版单位合并,组成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广学会的书籍对清末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产生了很大影响。 73.【《清议报》】 –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主办的著名报刊。1898年1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旬刊。梁启超主编。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大倡实行君主立宪,保救清帝光绪之说:宣传数亡图存,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文化学术和道德思想:鼓吹民权学说,激励人们挣脱传统束缚,担起振兴国家民族之责。因报馆失火,于1901年12月停刊。《请议报》宜传爱国数亡,伸张民权等主张,对启迪国人思想.唤起民族觉醒产生了广泛影响。 74.【武卫军】 – 戊戌政变后由荣禄编组的清军建制。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以直隶总督荣禄为钦差大臣,节制北洋各军。荣禄将之合编为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各为一万人左右。其中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驻小站,编制有所扩大。义和团运动中,除袁世凯所部武卫右军因未与八国联军交战而得以保存和发展外,其他四军在京津一带或被消灭,或遭重创。1901年,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率武卫右军同到直隶。袁世凯以所统武卫右军为基础,将新军大加扩充,称北洋常各军。

四、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1.【清末新政】 – 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的改革。以往学界多以1901一1905年作为清末新政的时间范围。最近几年学界对于清末新政时间范围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即清末新政十年(1901一1911)。清末新政分为1901一1905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906一1911)两个阶段。1901年1月,清廷颁布“变法”上渝。4月21日,成立了以突助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在此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的是新政的中心内容。从1906年开始,新政转向预备立宪。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人。 2.【督办政务处】 – 清末为推行新政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1月,逃亡西安的清廷发布变法上渝。实行新政。4月,诏立督办政务处,派庆亲王羹助、大学士李鸿章、荣禄等为督办政务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遥为参预。督办政务处下设提调、总办、帮办、帮总办各2人,章京8人,以军机章京及各部司员兼充。该处负责制订各项新政措施。1906年改称会议政务处,隶属内阁。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政务处遂被撤销。 3.【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 清末两江总督刘帅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向清廷上陈的3个奏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奏请变法。第一疏论育才兴学,以教育制度改革为主,主张设学堂、变科举、停武科、奖游学:第二疏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所言以整顿变通中国之成法为主,共12个方面:第三疏论采用西法。此三折成为清末实施新政的范本。 4.【《饮定学堂章程》】 – 1902年清政府颜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的文件。由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1902年8月颁布。他将教育分3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学程共20年。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该学制的顺布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莫定了民国学制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基础。1904年癸卯学制领布后废止。 5.【《奏定学堂章程》】 –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法令。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等奏拟。1904年清政府奏准颂布,这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癸卵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9年,中学5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6一7年,人学年龄为6岁。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对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6.【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5年清政府派遣亲贵重臣对欧美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的事件。1905年12月,载泽、尚其亨、李盛怿,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奉旨分别前往欧美和日本考察政治。在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同时,清廷又谕令设立考察政治馆,作为研究宪政的机关,探讨中西政体的优劣,提供改革方案。1906年8月,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周”“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 7.【宪政编查馆】 – 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中央机构。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载泽等五大出洋考察宪政,设立考察政治馆。1907年改设宪政编查馆,负责办理宪政及编制法规、统计政要等各种事项。宪政编查馆制订了《钦定宪法大纲》等文件。1911年清政府成立内阁,裁撒军机处,宪政编查馆亦随之撒销。 8.【预备立完】 – 清末仿行资产阶级宪政的活动。主要步骤为:1905年派造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颁布《宣示预备立宪上谕》:1908年7月领布《路议局章程》,筹设各省“采取奥论”的谘议局,同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8月顾布《资政院章程》,开始正式筹设资政院。1910年10月召开资政院第一次常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又领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9.【邮传部】 – 1906年清政府设立的中央机构。该机构成立前,船政、招商属北洋大臣,商船属工部。邮政属总税务司,铁路属海军衙门,电政单行管理。为统一官制,1906年清政府设置邮传部,集中管理轮船、铁路、邮政、电报四政。主官为尚书.侍郎,1911年改称大臣,副大臣。所属单位有邮政总局、铁路总局、电政总局、电话局、交通银行等。1912年改为交通部。 10.【丁未政潮】 – 1907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事件。因该年为农历丁未年,故称丁未政潮。一派主要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翟湾机与新任郎传部尚书岑春煊,另一派为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助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两派均为推行新政的重要人物,其结果是瞿鸿机与岑春煊失败而被罢职。丁未政潮削弱了清廷内部推行改革的力量,对立宪运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11.【张喜】 – 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光绪年间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日甲午战后,创办工厂,办理实业,创办学校,曾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曾著《变法平议》,并代张之洞等起草《拟请立宪》奏稿,鼓吹君主立宪。1906年在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成为国内立完运动的首领。1909年当选江苏谘议局议长,发起人京请愿,要求开国会、行宪政。武昌起义后,赞同共和。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曾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两年后以不赞成帝制,辞职南归。晚年继续经营实业。著有《张季子九录》《啬翁自订年谱》《张謇日记》。 12.【宪政公会】 – 清末湖南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的政治团体。1906年杨度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宪政讲习所,次年改称宪政公会。宗旨为“预备宪政进行之方法,以期宪政之实行”。该组织发表《宪政讲习会意见书》,主张设立民选议院,改选责任内阁和上书请愿。1908年3月,杨度来到北京,在北京设立宪政公会总部。宪政公会还在河南、安徽、山东以及上海,天津等地建有支部,声势颇大,极一时之盛,尤其在湖南、湖北,以学会形式扩充势力,影响极大。后因杨度不理会务,完政公会悄然解散。 13.【预备立宪公金】 – 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组建的政治体。1906年12月,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商学界200多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推福建郑孝胥为会长,江苏张簪、浙江汤寿潜为副会长。预备立宪公会以筹备立宪事宜,推动朝廷立宪,提高人民宪政知识为中心,同时还出饭了大量宣传普及宪政知识的书刊,开办了法政讲习所,以推动地方自治的进行。 14.【保皇会】 –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政治团体。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侨商李福基、冯秀石等创立“保教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康有为任会长,总部设于澳门。后在世界各地扩展组织,共建立总会1川个,支会100多个。保皇会以保教光绪、反对慈德,抵制革命为目的,以日本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澳门的《知新报》等为宜传工具,主张君主立宪。1906年,清政府颁布“预备仿行立宪”上谕后,康有为于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 15.【国民宪政会】 – 清末康有为在海外成立的政治团体。1907年,为支持清廷预备立宪,康有为将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并附简要章程24条,提出“上崇皇室,下扩民权”的政治主张。后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申明以君主立宪为宗旨。曾向清政府请求立案,但未被承认。该会仅在海外活动。1908年,康有为联合亚,美,欧,非,澳五洲的会员上书请愿,要求清政府早日召开国会,但以失败告终。政闻社被清政府查封后,帝国宪政会的活动渐失影响。 16.【政闻杜】 – 清末立宪派组织的政治团体。1907年10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提出四大纲领:(1)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2)厘定法律,巩周司法权之独立:(3)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4)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1908年2月,政闻杜本部迁上海。1908年8月.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17.【抵制美货运动】 – 1905年,因美国政府盼迫清政府续订虑待华工条约面引起的反美爱国运动。1894年.中美签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此约以保护华侨为名,实际上限制中国人赴美,歧视、虑待华工。1904年12月,该约期满,美国企图续订此约,激起了爱回华人的愤怒。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广州、香港等地商界发起抵制美货运动,旅居国外的华工、侨胞亦积极投人运动。后由于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勾结压迫,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动摇、分化,斗争延至1906年渐次平息。抵制美货运动表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意识的觉醒,最终美国政府与请政府未收签订限制华工续约。 18.【《钦定完法大铜》】 – 1908年,清政府领布的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规定皇帝有领行法律、召集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统移陆海军及编定军制、宜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及发布命令等权力,并总揽司法权。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权利微不足道并缺乏有效保障。该大钢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培养近代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9.【咨议局】 –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1908年,请政府领布《各省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于1909年10月在各省正式成立谐议局。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行政兴革事件、预决算,税法、公债等。但决议事项须得到本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实际上只有建议权,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20.【资政院】 –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置的中央谘议机关。1910年,资政院正式成立,作为正式议院的过渡。议员分两类,由清政府指派议员和各省谘议局推选议员各98人组成,设总裁2人.以王公大臣特旨简充。资政院采取一院制,有议定国家税法、预决算、公债、制定法规等职权,但因议决事项须具奏请旨可否,实际上是清政府御用机关,无任何实权。1912年2月,清帝退位后,资政院解散 21.【国会请愿运动】 – 清末立宪派组织的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的政治运动。1906年,清政府宜布顶备仿行宪政,之后并无实际行动。1910年,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迫于形势,1910年11月,清政府宜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问时下令严禁请愿,解散请愿团体。国会请愿运动失败。 22.【皇族内园】 – 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成立的以满族皇族为主的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裁撇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突励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任内阁协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但在内阁13名成员中,竟有9名满人,汉人只占4名:而且在9名满人中,皇族竟然又占7名。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23.【十九信条】 – 1911年,清政府为挽教危局而颁布的修改宪法的谕令。清政府迫于形势,授意资政院草拟改宪的”十九信条”并于1911年11月3日批准颁发。主要内容有: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有制定宪法、改先,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宜战、娟和及决定财政等权力: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室经费听由国会议决: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皇权虽有部分削减,但仍规定皇位世袭,皇帝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并统率海陆军。该信条于民众权利未有涉及,颂布后也未能挽救清廷覆亡的命运。 24.【新建陆军】 – 1895年,清政府编练的一支新式陆军。1895年,袁世凯奉命到小站接练新军,他将定武军扩编到00余人,改称“新建陆军”。新建陆军在编制上以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为蓝本,分步、马、炮、,工辎重各兵种,全部使用购自回外的新式武器,延聘德国军官督练洋操。新建陆军由督办军务处直接控制。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新建陆军扩充到1.7万人,成为清改府拱卫京师和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此后扩充为六镇,形成北洋军的基干力量。 25.【自强军】 – 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任内编练的新军。1895年中日战争期间,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江苏编练新式军队,成十三营,约2860人,名自强军。仿照西法操练,聘德回教官任协,营.哨正职,副职多出自天津武备学堂和广东陆师学堂。装备属欧洲陆军类型。1896年春,张之洞回湖广总督本任,自强军由两江总督刘坤一续练。1901年调往山东,归袁世凯节制。后成为陆军第六镇的一部分。 26.【会党】 –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民间秘密会社的总称。在此以前,天地会、哥老会等通称”会”,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会党除有“反清复明”的口号外,尚有组织上实行家长式领导,首领由大首领加封,一切唯首领之命是从: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有很强的地方性: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等特征。会党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辛亥革命

1.【章太炎】 –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字枚叔,浙江余杭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组,流亡日本。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2.【《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章炳额发表的反对君主立光的著名论文。章炳磷,号太炎,新江余杭人。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针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观点,他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其时革命派从思想上,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重要著作。 3.【《革命军》】 – 邹容餐写的宣传民主革命的小册子。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主要著作《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积极歌领革命,号召推翻集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革命军》是其时表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侧和理想最为完整和鲜明的著作。销售逾百万册,占请末革命书刊销售数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插起了很大的作用。 4.【苏报案】 – 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辅到《苏报》馆辅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人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请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解判决章炳解监禁3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5.【南社】 – 清末资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发起人是膝去病、高旭、柳亚子。1909年成立于苏州虎丘张公祠。南社以反对清朝为号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社员发展很快,各地也建立了分支机构。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南社在辛亥革命中举起了反对清朝的革命文学旗帜,主张用文学来“开民智”“救民德”“挽民心”“振民气”。辛亥革命后,南社逐渐发生变化,1923年后解体。 6.【《天义报》】 – 近代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期刊。107年6月,在日本东京创刊,后迁至上海。何震主编,刘师培、汪公权等攒稿。设有论说,学理.时评,记事、译丛等栏。自称“以破坏固有之杜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宗旨,于提倡女界革命外,兼提倡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介绍了克鲁泡特金等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的活动及他们的政治主张,鼓吹暗杀。又以抵抗世界一切之强权,颠覆一切现今之人治,实行共产制度为标榜,曾刊出《共产党宜言》都分译文。1908年3月停刊,共出19期。该报是研究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料。 7.【兴中会】 – 清末由孙中山创立的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冬,孙中山由上海赴檀香山,联合华侨20余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兴中会。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与当地进步社团辅仁文社合作,成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在会员人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魅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决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05年与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8.【军国民教膏金】 – 清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因拒俄义勇队遭到清政府的破坏,1903年,由黄兴等人召开会议,决定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并提出鼓吹起义、暗杀3种革命方法。成立后,一部分会员秘密组织了一个暗杀团,决定回国进行实际革命活动。暗杀团成员黄兴,龚宝铨分别在长沙、上海组建了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1905年合并于同盟会。 9.【华兴会】 – 清末活动于两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在长沙成立,推黄兴为会长。华兴会提出“驱除挞虏,复兴中华”的口号,以“维琚一省与各省纷起”,进而推翻清政府为战略方针。计划于1904年11月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举行长沙起义,结果事泄,起义失败。黄兴.宋教仁等迹亡日本。1905年与兴中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华兴会的成立和起事,推动了两湖革命运动的兴起。 10.【黄兴】 –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1902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参与发起拒俄义勇队。1904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在潮南组织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华兴会与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共组中国同盟会,黄兴任执行部庶务。之后在广东,云南一带多次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吕起义爆发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未参加孙中山在日本组建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病逝。相关史料有《黄兴集》《黄兴年谱》。 11.【科学补习所】 – 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吕组成。该所对外以补习科学文化为名,实则以“革命排满”为宗旨。主要活动是开展反清政治宜传,输送知识青年加人新军,联络和教育会党分子参加革命,是当时革命党人重要的秘密活动机构。成立不久即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并准备响应华兴会发动的长沙起义。因计划起义失败,遭到清政府镇压。1905年,刘静庵组织日知会继续活动。 12.【光复会】 –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前身是留日学生军国民教育会的部分会员秘密组织的暗杀团。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推蔡元培为会长,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会员有章炳麟.刚成章、徐锡解、秋瑾等数百人。1905年与兴中会、华兴会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后,部分成员坚持独立活动。1907一1908年,光复会在浙江、安徽发动了秋瑾,熊成基安庆起义。1912年1月,陶成章被刺杀,光复会停止活动 13.【秋瑾】 –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字赠卿,号竞维,又称鉴湖女侠。曾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07年初,与徐锡解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同时举事,被推为大通学堂督办,往来沪、杭间,联络军队与会党。5月,徐锡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遇害。清政府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同少数学生持械抵抗,失败被捕就义。著作编为《秋瑾集》。 14.【中国同盟会】 – 1905年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其纲领为:驱除然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15.【《民报》】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以宣传反清革命理论、配合反清革命为宗台。1905一1907年间,《民报》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1908年被日本政府查封。 16.【三民主义】 –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慰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7.【《新民丛报》】 –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报刊。1902年,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该报创办早期,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对广大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1905一1907年,与《民报》就革命与保皇、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及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藏烈的论战,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幻想自上而下的改良。在革命派的批判下,其思想影响越来越小,于1907年停刊。共出96期。 18.【《饮冰室合集》】 – 近代梁启超的著作集。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集子中多数是学术论著,从中可窥见作者思想之发展及中国政局和学术界变化之轨迹。也有一部分散文、诗歌,小说传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维新运动时期的政论,以及亡命日本时期抨击清廷黑暗和介绍资产阶级思想的文章。 19.【黄花岗起义】 – 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布置广州起义,计划占领广州,然后分兵出击湖南、江西、福建,夺取长江中下游。后因消息走漏,清政府严加戒备,遂改变作战计划,于1911年4月27日在队伍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发动起义。黄兴、朱执信等人率敢死队分四路进攻,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伤亡过重,被清军击败。此役同盟会柄牲会员100多名,其中72人的遗酸被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20.【文学社】 – 清末潮北革命团体。文学社是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斓武任社长,以“研究文学”为名,在武汉新军中发展会员,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斓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21.【共进会】 – 1907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革命团体。主要领导者有焦达峰、孙武等。共进会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主张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开展革命运动。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9月24日,共进会和文学社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22.【保路运动】 – 清末保卫铁路主权的运动。1905年,湖北、湖南、广东3省人民从美国资本家手里收回粤汉铁路,清政府允许3省人民分段集股自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策”,将粤汉、川汉两条主要铁路干线的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该政策引发了广东、湖南、湖北、四川4省的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为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转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这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23.【辛亥草命】 – 1911年爆发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因革命爆发之年为农历辛亥年,故名。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省发起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在同盟会的推动下,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迅速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后颗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宜布退位,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4月,孙中山被迫辞职,让位于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4.【武昌起义】 – 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共同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使武汉革命形势突飞猛进。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镇压起义的反革命军官,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发动起义的士兵临时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吴兆解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瑞微仓皇逃往停泊在江面的兵舰上。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江对岸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也分别在11日晚和12日晨光复汉阳和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25.【湖北军政府】 – 辛亥革命时湖北起义武装的军政机关。又称武昌军政府、武昌都督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立即成立湖北军政府,强推原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设参谋,军令、政事、外交四部。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认为临时中央军政府。曾须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等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政策和法令。在组织汉口保卫战中,有力地抵制了请政府的镇压。1912年4月,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面撤销。 26.【南北议和】 – 1911一1912年,南方革命政权与袭世凯之间进行的和平谈判。1911年12月,南北代表在上海英租界举行谈判。南方总代表伍廷芳提出废除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方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南方要快。经五次会议,双方达成停战和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的协议。中华民国成立后,谈判陷人停滞。在内外压力下,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衰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7.【《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 – 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订的关于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通过《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共计8款。主要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民国政府给予400万银元:清帝仍留居皇宫,以后居住顾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优待条例》,正式退位。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修改《优待条例》,水远废除请帝称号,并将博仪驱逐出宫。 28.【《中华民国临时钓法》】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采取责任内阁制,并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有国务员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宗教信仰等自由,但须受政府法律限制。该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 29.【唐宋内阁】 – 袁世凯政权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发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如陆军总长一职,袁世凯便坚决不肯突给黄兴,而由他的亲信段祺瑞充任: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也分到了农林,工商、司祛教育等4个部门,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0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半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6月,袁世凯通过王芝祥任命一事,破坏责任内阁制。16日,唐绍仅愤而辞职。王宠惠、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等相率辞职,唐宋内阁倒台。

六、民初政局

1.【北洋军细】 – 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始于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的陆军。1905年扩建北洋六镇,军阀集团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袁以这支武装为依靠,窃取大总统职位,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各系军阀连年混战,轮流把持北京政权。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孕被国民革命军消灭。1928年奉系军阀政府垮台,同年底张学良宜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至此覆灭。 2.【北洋三杰】 – 王士珍,段棋瑞、冯国璋3人的合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任用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王,段,冯3人担任要取。袁世凯死后,王,段、冯3人成为北洋军阀的核心人物,他们以各自的力量结成派系,长期控制北京政权,担任要职。 3.【保定军校】 – 民国北京政府培养初级陆军军官的正规军校。1912年6月,陆军部在保定原陆军速成学堂的旧址开办,后改称陆军军官学校,通称保定军校。该校直隶于陆军部,主要功能是训练初级军官,学员修学期为两年,分设步、骑、炮、工,辎重五科。从1912年开办至1923年因军阀混战停办,共毕业学生9期,计63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民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保定军校是民初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校。 4.【进步党】 – 民国初年的政党。1913年5月29日,在北京成立,由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而成。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摩、伍廷芳、孙武、那度图,汤化龙、王揖唐、蒲数俊、王印川九人为理事。出版《天译报》为机关报,总部设在北京。党纲为“采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尊重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顺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利”。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反对回民党,并为袁世凯出任正式大总统效力。1913年7月,该党重要分子熊希龄曾出任内阁总理。但自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及国会后,该党亦逐渐瓦解。 5.【《天坛宪草》】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析年股起草,故名。1913年10月,北洋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该草案规定:政府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设立国会委员会为国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便于对行政权的制约。《天坛宪草》规定国会对大总统的牵制权、实行责任内阁制等,这是袁世饥不能容忍的内容。1914年,袁世凯正式下令解散国会,《天坛宪草》因此无法获得通过而成了一张废纸。 6.【宋教仁案】 – 1913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政治案件。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胜,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春,宋教仁南下竞选。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刺客枪杀。一般认为,宋案是袁世饥在收买宋教仁未果后,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钩策划谋杀宋教仁。近有学者认为洪述粗为刺宋案的唯一主谋。宋案使革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 7.【善后大借款】 – 1913年,袁世凯为镇压革命派而向外国银行团进行的借款。1913年4月,袁世凯为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未经国会同意,先后与英,法德、日、俄5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锈,以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4省中央税款为担保。借款合同成立后,袁世凯即向南方革命党人发动了军事进攻。 8.【二次革命】 – 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人讨袁行列结果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宜告失败。 9.【第一流人才内阁】 –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熊希龄内阁。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议员熊希龄为内阁总理。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农商等少数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张赛等分别担任,而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掌握在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由于粱启超等人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内阁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袁世凯并未让内阁发挥作用,在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后,内阁于1914年2月被迫下台。 10.【《中华民国约法》】 – 民国初年袁世凯制订的约法。1914年3月,由政治会议建议设立的约法会议召开。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约法会议很快就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5月1日,袁世凯正式将其公布,同时废除《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有: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撒销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 11.【筹安会】 – 袁世凯复辟帝制成立的政治团体。1915年8月,杨度、孙镜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6人,在袁世凯的示意下,组织了“筹安会”,杨度为理事长。他们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筹安会以研究学术为名,宜传共和国体不话合中国国情:以“筹一国之治安”为名,鼓吹复辟帝制。后改名为宪政协进会,以鼓吹君主立宪的政党自居。1916年因帝制失败面解散。 12.【洪完帝制】 – 1915一1916年,衰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寝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愕.李烈钧在云南宜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撒同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13.【中华革命党】 –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在目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因无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又未能广泛团结反袁力量,而采取单纯的军事冒险方式,以致屡道失败。1916年总部迁至上海。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回国民党。 14.【中华革命军】 – 孙中山领导的旨在反对袁世凯的军事武装力量。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于1914年7月在日本创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军,自任大元帅,由陈其美赴上海组建东南军,居正至青岛组建东北军,胡汉民在广州组建西南军,于右任到陕西组建西北军,策动各地举行反袁武装起义。中华革命军的武装斗争,成为全国护国讨袁斗争的一部分。1916年7月,发世凯死后,孙中山认为护可目的已达到,下令解散中华革命军。 15.【欧事研究会】 – 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人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关系,加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该会。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钩,程潜等人,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该会对国事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16.【护国战争】 – 1915一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此举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蔡得,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入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棋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17.【新旧约法之争】 – 1916年北京政府内部的约法之争。旧约法指1912年领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约法是袁世凯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死后,段棋瑞根据新约法,以国务院名义宣布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各派反袁势力都赞成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拒不承认援引新约法。由于全国一致反对,段祺瑞被迫让步。6月29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名义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同时宣布定于8月1日召开国会。新旧约法之争最终以旧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 18.【府院之条】 – 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号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棋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棋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棋瑞的职务,并请张助调停,又引起了张助复辟。张勋复辟为段棋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务,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19.【张勋复辟】 – 1917年张助拥立清末代皇帝溥仪复降帝制。又称丁已复辟。1917年因是否参战问题,黎元洪和段棋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人京调解,张助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基,恢复请末官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宜言,要求讨伐张助。段棋瑞组成讨逆军讨伐,7月12日即结束。段祺瑞凭借讨递有功得以重新执政。 20.【安福系】 – 北洋政府时期皖系军阀控制的政客集团。1917年7月,段棋瑞任国务总理后,力图控制国会,排挤直系军阀势力。1918年3月,段棋瑞唆使徐树铮、王揖唐等人在北京安福胡同成立“安福俱乐部”,开展活动,准备操纵国会选举。该集团被称为安福系。在1918年8月的国会选举中,安福系获得300多个席位,占据多数,时称“安福国会”。1920年,皖系在直皖战争中失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但安福系仍继续活动,直到1926年段棋瑞下台,才最后瓦解。 21.【安福国会】 – 1918一1920年,皖系军阀段棋瑞一手操纵的民国第二届国会。1918年8月,第二届国会成立,全国共选出两院议员472名。段棋瑞操纵的安福俱乐部成员达330名,故又被称为“安福国会”。第二届国会选出北洋系老政客徐世昌为大总统。1920年7月,直皖战争中,皖系段棋瑞失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第二届国会消亡。 22.【护法运动】 – 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维护《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袁世凯死后,段棋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但实权掌握在西南军阁手中。孙中山看清了军阁的本质,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宜告失败。 23.【荣氏家族】 – 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家族。清末民初,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首,侧办了包括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申新纺织公司三大企业系统,到1920年已形成上述“三新”为代表的荣家工业体系。荣氏兄弟当时被称为中国的纺织,面粉”大王”。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荣家企业损失惨重。抗战结束后,各地企业恢复生产,且有新厂设立:但企业总规模都未达到抗战前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做出了重要贡就。 24.【大生妙厂】 – 近代著名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筹办于江苏南通,创办人张謇,曾于中华民国初期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主张实业教国。最初纱厂实行“绅领商办”。1907年,在崇明建第二厂。1915年,在扩充一厂的同时,又在海门增设第三厂。后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张赛称其办厂目的:一是振兴实业,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二是以纱厂盈利,兴办教育事业。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 25.【建国方略】 – 孙中山于1917一1919年间制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3部著作组成。《孙文学说》又称《心理建设》,提出了“知难行易”这一著名命题,认为只要勇于实行,革命和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实业计划》全面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设想。《民权初步》又称《社会建设》,认为中国没有民主传统,国民缺乏集会、结社和举行各种会议的基本知识,教育回民行使民主权利则是实现民权的第一步。 26.【《实业计划》】 – 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建设的专著。1920年《实业计划》完稿,原以英文发表,英文本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时fChina(《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计划书》),是为“物质建设”。1921年,由林云腹、马君武等人译出中文本,孙中山在广州发表中文自序,《实业计划》中提出6项计划,分港口建设,铁路、道路建设,采矿业,治河道等8个范畴。而对于此计划书,孙中山在其自序中提到,希望借助外国资本与技术,与中国政府签约一同开发中国。 27.【直皖战争】 – 1920年,直皖军阀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段棋瑞任国务总理,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举借款,用以购置军火、编练军队,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这同直系军阀曹馄、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等发生利害冲突,直奉联合倒段。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攻击令,发动对直战争。12日,张作霖派兵人关反段。14一18日,直奉联军与皖军激战于京畿一带。结果皖系失败,段棋瑞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 28.【直奉战争】 – 北洋政府直系与奉系之间的战争。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于1922年4月,直奉两军在京汉线长辛店,津浦线马厂一带爆发战争。5月,奉军战败。6月,双方议和,以榆关为界,签订停战协定。此后,北京政权由直系控制。第二次发生于1924年,是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乘机拥兵人关,吴佩孚亦出兵迎战,遂在榆关一带爆发战争。10月,直系将领冯玉样竖起反直旗帜,发动北京政变,直军在前线大败,吴佩孚率残部南下。此后,冯玉样与奉系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 29.【第一次直奉战争】 – 1922年北洋军阀直,奉两系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直皖战争后,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直、奉两系争先恐后地收编皖系残军,激烈地争夺内阁席位和各省地盘。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秦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奉系投人兵力12万,直系用兵10万,战线也比较长。东路在津浦线,西路在沿京汉线及其以东地区进行。6月18日,直奉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结束,北京政权完全落入了直系军阀的手中。 30.【曹银贿选】中央民线大争2019年中国史真题 – 直系军阀曹馄为窃取总统职位而进行的贿迭活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曹银为了把自己“选”为总统,以40万银元收买了国会议长,以每张选票5000到】万银元贿买了S00多个议员。1923年10月,这批被人们斥为“猪仔””的受贿议员把曹银“选”为总统。10月10日,曹馄就职,向众议院提名孙宝琦组阁,接着由这些“猪仔”议员赶制和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被人们称为“曹宪法”或“贿选宪法”。 31.【曹银宪法】 – 直系军阀曹银贿赂国会议员当选总统后制订的宪法。1922年,以曹棍、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次年5月,曹银以贿赂议员的方式当选为总统,史称“贿迭总统”。为了掩盖贿选丑闻,制造合法依据,议员们短期内赶制出一部宪法。1923年10月10日公布。它是在《天坛宪草)的基础上,吸收了袁世凯制订的《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修改而成,是北洋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以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形式粉饰军阀独裁统治,保证了大总统的实际权力凌驾于国会之上,并且赋予地方军饲势力较大权力,借以换取其对曹银军阀政府的支持。1924年10月,该宪法随着直系军阀的倒台而作废。 32.【蒙藏院】 – 北洋政府时期设立的管理蒙藏地区事务的机构。辛亥革命后,废清朝的理著部,设蒙藏事务局,掌管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直属国务院,设总裁、副总裁各一人,分总务处及民治边卫,劝业、封赍,宗教五科。1914年,升格为蒙藏院,直属大总统,仍设总截、刷总载,分总务、秘书二厅,及第一、第二两司。第一司辖民治、劝业、边卫三科,第二司辖封叙,宗教,典礼三科。1928年,国民政府改设蒙藏委员会。 33.【西姆拉会议】 – 1913年,由英国策划并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中印藏会议”。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参加会议的是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伦兴夏托拉和袁世凯政府被迫派出的代表陈贻范。会议主要讨论中印关于西藏东段边界问题。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在会上提出一个所谓解决西藏问题的方案和根据这个方案拟就的所谓《西姆拉条约》草案。西姆拉会议是英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侵略行为,受到中国历届政府的抵制。 34.【麦克马洪线】 – 1914年,英国单方而划定的中印边界线。1914年,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而同西藏地方代表在会外秘密换文中划定中印东段边界,把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从未承认过 35.【二十一条】 – 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为了独霸中国,1915年1月,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回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经过几个月的秘密谈判,日本以最后通膝的方式,迫使表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 36.【西原借款】 – 1917一1918年,段棋瑞政府和日本寺内正毅内阁之间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1917年,段棋瑞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先后以各种名义向日本借款。其中,日本寺内正毅内阁顾问西原色三以私人身份6次来华,同中回交通总长曹汝霖等经办8次借款,通常称“西原借款”。通过这些借款,日本覆取了中国东北和山东的铁路权和矿产,森林资源开采权。 37.【中日军事协定】 – 段棋瑞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军事协定的总称。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所谓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通过中日军事协定,日本取得了在我国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我国东北与蒙古的特权。军事协定签订后,日本立即将其策划已久的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付诸实能,日军七八万人开进东北,把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到东三省北部,迅速代替了沙俄在东三省的侵略地位。 38.【《蓝辛石井协定》】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两回在侵华问题上达成的协定。1917年11月,美国国务卿蓝辛与日本前外务相石井菊次郎以互换照会方式订立本协定。主要内容为:日本再次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机会均等”原则,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登”。该协定使美、日两国在侵华问题上暂时达成妥协,并为两国特别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39.【金法郎案】 – 北洋政府时期重要金融事件之一。又称金佛朗案。一战结束后,法国通货膨胀,法郎贬值。法国为了使庚子赔款不受法郎贬值的影响,曲解条约上“金法郎”一问,要求中国按金质法郎,而不是金本位法廊支付赔款,同时以恢复中法实业银行为条件,要求北洋政府遵照执行。1925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屈服,接受了法国的要求,以未贬值的美元支付庚子赔款,中国由此多支付关银6200余万两。 40.【《中苏解决悬素大铜协定》】又称(中苏协定) – 1924年,中国的北洋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协定。1924年5月,中国政府代表顺推钧与苏联政府代表加拉罕在北京共同签订。主要内容:(1)规定中苏两国在协定签字后即恢复外交关系:(2)苏联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废除沙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有妨碍中国主权及利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协定等:(3)抛弃沙俄时期在中国的一切租界地和庚子赔款,并取消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取消中东路商业事务以外的一切特权等:(4)中东路所有关系中国国家地方主权之各项事项事务,概由中国政府办理等。 41.【修约外交】 – 北洋政府围绕修改不平等条约面与列强展开的对外交涉。鉴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陆续期满,为了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决定对到期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1926年4月16日,北洋政府首先照会比利时政府,将终止到期的《通商条约》并谈判新约,但遭到比利时的塘塞。双方最后诉诸国际法庭。但最终因中国政局变动而不了了之。北洋政府同时曾与日本、法国,西班牙商定修约,但最终因为帝国主义的銮横和前者的软弱面失败。修约外交为此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的“改订新约”积累了重要经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