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什么是海底盐池?什么是深海冷泉?什么是海中断崖?附海洋地理知识大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中断崖示意图图片大全大图 【地理视野】什么是海底盐池?什么是深海冷泉?什么是海中断崖?附海洋地理知识大全!!

【地理视野】什么是海底盐池?什么是深海冷泉?什么是海中断崖?附海洋地理知识大全!!

2024-07-08 1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底盐池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在海洋盆地深部必须赋存有盐岩层或高矿化度盐水,甚至是卤水;二是有供盐岩层或高矿化度盐水渗漏的流体通道,如海底地层断裂产生的缝隙;三是深部发育超压流体囊,即封存于岩层之间、内部压力极大的流体,当超压流体囊由于压力逐渐增大而突破上覆地层的封堵,沿断裂从深部渗漏至海底,就会在海底低洼地带形成规模不等的盐池。

盐池水密度是正常海水的2~3倍或更高,明显的密度差导致海水分层的形成,在缺乏底流影响的地区,盐池与正常海水之间就形成了明显的分界面。

通常情况下,在发育盐底辟构造的海底容易形成盐池。什么是盐底辟构造呢?就是密度较小的高塑性、低黏度的岩石(如岩盐、石膏等)向上流动,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岩层所形成的穹隆或蘑菇状构造。

深海冷泉

1.定义

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的以水、碳氢化合物 (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的流体以喷涌或渗漏方式从海底溢出,并产生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物称为冷泉。

海底冷泉的温度与周围海水温度相近,约2~4℃。

2.分布

冷泉常呈线性群产出,主要集中在断层和裂隙较发育地区,经常伴随着大量自生碳酸盐岩、生物群落、泥火山、麻坑、泥底辟等较为宏观的地质现象。

3.物质组成

①海底沉积物埋藏或者沉积物滑动、运移及重新沉积;

②全球气候变冷或变暖引起海平面的升降,从而使海底压力和温度变化;

③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使压力降低;

④与地震有关的压力快速变化、火山喷发、地温梯度升降;

⑤海底底层水变暖或温盐环流变化,冬季变冷和夏季升温引起的海底环境变化。

4.影响

(1)冷泉是探寻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2)冷泉生态系统是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窗口。冷泉活动区域一般都是海底生命极度活跃的地方,和热液生态系统并称为“深海绿洲”。 

(3)冷泉溢出的CH4和CO2是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4)研究全球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也是科学前沿之一。

海中断崖

1.海水的密度是怎样的?

海水的密度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

在低纬度海区,由于表层海水温度高,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

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出现密度跃层。

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是不都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浮力,也就是说与海水的密度有关。密度大,海水的浮力就大。

2.什么是海中断崖?

正常情况下,上层海水密度低,随水深增加,密度不断变大,呈正梯度变化。

但有些地方海水垂直密度呈负梯度变化,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就像水在上,油在下,就形成了液体断崖,俗称“海中断崖”。

3.海中断崖有何影响?

潜艇正常潜航时,浮力重力相等。突然由高密度海水进入低密度海水,浮力迅速减小,潜艇快速下沉,就面临巨大危险。另外,高密度海水在上,低密度海水在下,本身就在脆弱的平衡状态中。一旦平衡打破,高密度海水往下流,由此形成的局部水流裹挟着潜艇下沉,极难应对。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出现过数次海中断崖的失事。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一个例子,这艘潜艇的排水量超过4000吨,装载有22枚核弹,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造价就高达5000万美元,潜深能够达到400米,但是却在1963年的深潜实验中遭遇海底断崖,瞬间掉入水深达到2600米的海底,远远超过了潜艇的最大潜深,强大的水压将潜艇压爆,潜艇断成6截,小碎片更是散落在数万平方米的海底,艇上的129人也全部遇难,22枚核弹也不知所踪。

海洋地理知识科普

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大海的魅力相信大家都无可抵挡,在大家在海边玩耍的过程中有没有去了解过关于海的地理知识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海洋的地理知识,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变化规律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5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6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洋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7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8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洋流的主要成因:

风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补偿流是由相邻海区海水的盈亏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09

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具有多种类型,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分为四种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

🔹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沙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 淤泥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具有很强的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又是鸟类及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10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以滩涂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及其相关产业为主,涉及渔业、港口运输、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许多方面。

11

海平面变化的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也是温室效应增强的表现。

🔹海岸带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强烈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国家和一些海岛国家,受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更甚,如荷兰、孟加拉国及热带大洋上的一些小岛国。

🔹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资源等;加剧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的威胁,引起海水内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影响海岸带地区的渔业资源,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生境。

12

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通过技术措施,减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适应气候变化改变农作物的种类与品种

🔹削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13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水资源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

🔹海水的直接利用,就是用末经淡化的海水代替淡水来利用。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在生活利用上,将海水用于公厕冲洗、消防用水等;在工业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一类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三类是沿海城市。

🔹海水淡化是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

14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被称为“液体矿山”“盐的故乡”,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食盐、镁、溴等。

🔹海盐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的生产方法有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三种,其中盐田法是生产海盐的主要方法。

15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分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和多金属结核三大类。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是一项主要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油气资源为主。

16

海洋油气资源

🔹世界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

17

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的前景

🔹潮汐能发电需一定的条件:一是潮差足够大;二是海岸能够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进行土建施工。

🔹波浪能的优点:在最耗费能源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量最大;海面极少平静,波浪随时可以利用。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60度之间的西风带海区。

18

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

🔹海洋生物资源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

🔹海水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浅海大陆架海域。世界主要渔场有北太平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秘鲁沿海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和东北大西洋渔场。

19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由于过度捕捞,处于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的优质鱼类出现资源危机。珍稀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种类已几乎绝迹。

(2) 沿海滩涂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等,导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滩涂和沼泽资源减少,引起海洋生物物种种群减少。

(3) 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管理;

(2)合理捕捞,捕养结合,由单纯的天然采捕向海洋农牧化转变,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目前人类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居住、通讯、储藏和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而且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21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以丰富的滨海资源为依托,滨海地区已经成为当今最发达的全球性旅游带。随着世界滨海旅游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样的海岸类型,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区;加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充满活力,因而沿海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2

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剧烈增水现象,致使海面异常升高,造成大量海水漫溢,席卷码头、仓库、城镇街道和村庄。风暴潮可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大类。海啸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最猛烈的由地震引起的海洋灾害。

🔹有计划地加固和修建防潮工程、完善全国海洋灾害预警系统

23

海洋主要污染源来源及产生的危害

🔹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集中分布在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

🔹海洋污染物特别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自身。

24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保护海洋是全球共同的责任。海洋环境保护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海洋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25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

🔹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况下则为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不超过12海里。

🔹大陆架: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公海:在国家的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