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关于疫苗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生儿科相关知识有哪些内容 【深度科普】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关于疫苗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深度科普】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关于疫苗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2024-07-17 23: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类疫苗没必要接种吗?

  二类疫苗是由公民自愿接种的计划外疫苗,由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费用。二类疫苗包括:水痘减毒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

  目前我国一类疫苗接种率较高,但是受家庭原因、疫苗本身价格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二类疫苗全国范围接种率仍然较低。而且,需要全程接种的多剂次二类疫苗,免疫程序执行的完整性较差,出现漏种的情况较多。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黄茅卫生院医护人员,在黄茅镇水源村贫困农户家为儿童送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虽然,二类疫苗不作为国家强制计划免疫内的疫苗,但是二类疫苗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例如二类疫苗中的手足口病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可以针对性地预防儿童常见且高发地手足口病、水痘、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肺炎、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等传染性疾病。

  疫苗接种目的主要是给孩子增加免疫屏障。因此,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经济条件等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接种二类疫苗。

  对于二类疫苗来说,有一定的优先级别,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全部接种,那么可以按照优先级别来选择,例如,肺炎疫苗以及Hib疫苗都属于优先级别最高的疫苗,世卫组织将它们列为最优先的疫苗,可以考虑首先选择,其次是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水痘疫苗、流脑AC结合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六、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1、疫苗接种前的注意事项

  提前准备好《儿童预防接种证》,接种前正常给孩子洗澡,保证皮肤清洁。接种当天穿宽松、干净的衣服。

  (工作人员在北京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名小朋友接种疫苗(3月26日摄))

  如果接种前孩子有明显的不适或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未消退、急性传染病、湿疹等,需要请医生确认孩子情况,决定能否按时接种,或者暂缓接种。

  另外在预防接种前家长应该向医生明确告知孩子的过敏史、身体状况以及用药情况等,以免导致孩子在不适宜接种的情况下接种疫苗,产生不良反应等问题。

  2、疫苗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疫苗接种后,儿童需在候诊室留诊30分钟,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如果没有异常反应才可离开。如果宝宝出现高热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

  除此之外,其他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孩子接种疫苗后可以正常喝水、运动、洗澡以及饮食,这些对疫苗接种的影响不大,所谓的各种“不要”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3、暂缓疫苗接种影响大吗?

  目前各国免疫接种数据均显示,延迟预防接种并非罕见现象。延迟接种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状况不符合接种要求、家长担心疫苗不良反应、不了解免疫程序等。国内外对短期延迟预防接种对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在一定时限内延迟预防接种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有限。

  (幼儿在河北省衡水市开发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目前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基本上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因此推迟疫苗接种对孩子影响不大。

  当然针对不同疫苗,延迟接种也有一定要求和规范,建议家长根据医生指导,安排补种疫苗。

  注意同种疫苗接种的原则:

  ●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可以同时接种,注意在不同部位接种即可,严禁将两种或者多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

  ●现阶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以按照免疫程序或者补种原则同时接种。

  ●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该间隔不小于28天进行接种,对于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灭活疫苗和口服减毒活疫苗,如果和其他灭活疫苗、注射或口服减毒活疫没有同时接种,那么对接种间隔则没有限制。

  4、特殊儿童如何进行预防接种?

  针对不同健康状态的孩子来说,疫苗接种也有一定规范。目前我国相关专家撰写了一系列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例如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单纯性热性惊厥史、癫痫控制处于稳定期、病情稳定的脑疾病、肝脏疾病、常见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感染(梅毒、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等都不作为疫苗接种禁忌。

  对于其他特殊健康状况儿童,如无明确证据表明接种疫苗存在安全分线,原则上可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下列列举几种常见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接种疫苗推荐:

  ●早产儿可以正常接种各种疫苗(注意,体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