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的相关小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膏的相关小知识

茶膏的相关小知识

2023-02-08 11:0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茶膏,这是一个即便是资深喝茶人,也未必会非常熟悉的领域。数年前,在一次盛况空前的茶叶拍卖会上,一盒清代的茶膏竟然拍出天价。那么,茶膏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被人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与“普洱茶中的‘劳斯莱斯’”?

茶膏起源

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一直沿着贡品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在社会上流通,从茶膏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养生御品和礼仪友邦之国礼。

茶膏自诞生伊始,便成为皇家独享的御品,堪称中华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

唐代茶膏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宋代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清代茶膏

清代时,云南土司在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创出大锅熬茶、制膏的方式,将“蒸”升级为“煮”。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它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差别。

雍正年间,茶膏成为皇帝钦点的贡品,也因此成为皇权的象征。清朝是茶膏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创造了“压榨制膏”工艺,使得茶膏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普洱茶膏一跃成为宫廷御品,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

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的茶膏难以出“精品”,于是改为皇宫内的御茶房“御制”。由于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手法,其制作工艺已类似于我们现在通常采用的低温提取、低温干燥。这样做出来的茶膏,才会呈现出尽善尽美的品质。

1911年,清朝灭亡,代表着古代茶膏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宫廷普洱茶膏随之湮没,茶膏由此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隐退期。

小贴士

茶膏是可以存放的,而且老茶膏也是具有药用价值,并且老茶膏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品饮价值。

品饮时注意事项:一克普洱茶膏可溶水500--800毫升,根据品饮者饮茶浓淡习惯而投入具体数量;请用山泉水或弱碱水冲泡,否则会因为水质PH值超标导致冲泡过程中出现块状沉淀物;请用95度以上的沸开水冲泡,无须“洗茶”。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