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下)

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下)

2023-02-04 06:4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点击可查阅《茶树栽培发展简史》

3、茶树栽培的的兴盛时期

从隋唐至清,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隋统一了全国并修凿了沟通南北的运河,对促进唐代的经济、文化以及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经济的发展,茶叶消费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栽茶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展。唐代时期,产茶区域分布15个省。茶园和制茶工匠及采茶役工等纷纷出现。有的地方出现官办的茶园,还需派兵保卫。大茶园的出现,标志着植茶有的已形成专业经营,公元780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该书共分三卷十节,是中唐以前有关茶叶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茶经》一书“一之源”不仅从茶树的形态,而且从叶子的色泽,与产地、品质、形态特征去认识茶树品种。在“八之出”中记述了唐朝茶叶的产地,当时的产地达到了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唐末韩鄂《四时纂要》指出“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这些论述与陆羽《茶经》所述相补充,表明唐朝时对茶树生长特性、适宜的生态条件、宜茶栽培的土壤、茶树品种等已积累了宝贵的知识。

宋朝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还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其中有“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今圃家植木以资茶之阴”;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对南方产茶地有较为详细和丰富的记载,反映了宋朝茶叶生产技术中心已向南移。植茶区域也不断扩展,产量增加,贡焙也从顾渚改置为建安。据研究,宋代产茶州府达个,辖县约500个,茶区推进到北纬36°。在此期间,茶树不仅在国内传播,而且向国外传播。日本僧侣三次来我国带走茶树种子进行培育,种植。并使茶树在日本广泛的传播生长。

元代茶区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广东、广西一带,全国产量约10万吨。

明代,栽培面积继续扩大,1405—1433年,郑和把茶籽带到台湾茶区。从云南的金齿、湾甸向北绵延一直到今山东的莱阳,基本上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主要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

清代茶叶产区更加扩大,尤其是茶叶出口的激增,使茶树栽培发展迅速,据估计,当时茶园面积已达40~***㎡,为历史的最高纪录,1866年茶叶总产量达22.5万吨,出口量***万吨,并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栽培区域。中国边陲的云南茶园面积已具有相当规模。在茶树栽培管理上,明清较唐宋有明显的飞跃。在众多的茶书中,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植茶技术的成果,尤其是在茶树繁殖、茶树种植、茶园间作、覆盖以及修剪等方面创立的许多新技术和方法,谱写茶树栽培史的光辉篇章。

4、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地主、洋行买办和官僚资本相互勾结,残酷压迫和剥削茶农。此时,国外植茶业的兴起,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引入我国先进的栽培技术,并相继利用机械大量生产红碎茶竞相出口,致使世界茶价下降,我国的植茶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段时期,国内战祸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茶园面积仅有15.4万h㎡,茶叶产量***万吨,茶叶出口量仅为***万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党和政府针对当时茶叶生产衰落不堪的状况,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茶叶生产,组织垦复荒芜茶园,开辟新茶园,扩大种茶区域,推广茶树良种,实行科学种茶,建立和健全了茶叶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茶树栽培迅速恢复并获得飞速发展,硕果累累。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