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四必考知识点详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目四必考知识点详解

科目四必考知识点详解

2023-02-02 22:1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理论考试也俗称科目四,主要考核违法行为综合判断和案例分析、安全行车常识、常见交通标志标线和交巡警手势辨识、驾驶职业道德和文明驾驶常识、恶劣气候和复杂道路条件下驾驶常识、紧急情况下避险常识、交通事故救护及常见危化品处置常识等内容,可使学员结合驾驶培训考试经历加深对安全文明驾驶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怎么办?

首先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再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若车子难以移动,应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夜间还应同时开启示廓灯和后位灯,并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车上人员应迅速转移到应急车道内,并迅速报警。

2、爆胎怎么办?

对于爆胎应分两种情况来看,其一是前轮爆裂,此时应轻踩制动踏板,紧握方向盘,避免车头承受太大力量。其二是后胎爆裂,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反复踩踏制动踏板,紧握方向盘,使汽车保持直线行驶,重心前移,减轻后轮胎所承受的力量。

因此在车子爆胎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什么出了问题,以免紧急处理不当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3、刹车失灵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惊慌,先松开油门,然后换低档,接着用手刹,并打开警示灯,将车驶离主车道停靠路边。如果车速无法控制,可冲撞路边的护栏减速器,但切记避免侧面碰撞。

4、翻车或坠车怎么办?

伏低身体,绷紧肌肉,重点保护头和心脏部位。抓住车内固定物,随车翻转。

5、车辆落水怎么办?

可在车身沉没前,摇下或砸碎车窗玻璃掏出。如果已经沉没,要等车内水位不断上升时,打开车门或让车窗游出。

6、事故现场如何急救?

现场救护的基本顺序是:先呼救,再抢救。先抢救人员,后抢救财务。遇伤员被挤压夹嵌在事故车辆内时,不生拉硬拖,应用机械拉开或切开车辆再救出伤员。

新规实施后,科目一考试将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信号、通行规则等最基本的知识,在学员接受场内驾驶技能培训之前进行;第二部分作为科目三的一个考试项目,放在路考后进行。

****************

对于科目二考试,有些同学是因为的确没办法,所有挂科。但是,有的却是因为一些小细节而导致挂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考生在考试前,要应关闭手机;上车后,应关闭车门,并检查是否关闭好,然后调节座椅及后视镜、系好安全带。考生应检查车辆是否处于停止状态,只有当电子屏幕上车辆处于停止状态的红点亮起时,才可以开始驾车考试,这是保持不扣分的关键一点。

****************

调好座椅,看好后面倒车的准确性车后,双手轻握方向盘,以左脚可以轻松地将离合踏板踩到底,不感觉吃力为好;座椅调整好后可以用拳来检验小腹与方向盘的距离,一般瘦的人两拳距离,胖的则一拳。,对考试顺利有更好的发展。

调好后视镜,对新的倒库方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新的倒库方法没有标杆,所以调整时要将镜子压低,便于观察地面的标线,不仅对于路考,驾考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你顺利通过科目二考试。

以上这几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了,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这几点,不然就等着挂科吧。所以说驾考科目二操作很重要,但是心态和细节也是很重要的。

科目二侧方停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压线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具体难点解析

1入库后会压到库边线

倒车过程中提早打方向容易造成车身不能完整入库,这时候就会压到左边库的边线。如果入库进程中没有及时向左打死方向,就会入库过度,容易造成车身压到右边库边线。

2靠库的难点

难点是让车身与库边线维持30—50cm的距离。若距离太大,那么看点打方向的时候便会产生误差。

3倒入侧方车位的难点

难点在于掌控打方向的时机,看点和线。侧方位需要学员借助后视镜观察车身与车库的位置关系,准确把握打方向的时机。

4不能很好地用离合控制速度

科目二考试时学员需要用半离合控制车速,考试过程中不能中途停车,所以要求学员按必须熟练掌握半离合的使用。平时训练就要练习如何通过踩离合来控制车速。熟悉以后,就会大大降低以后考试的难度。

9驶出侧方停车区域时也会压线

驶出侧方停车区域时要注意,很多人还会让车子压到两侧的边缘线,这是因为打方向的时机不正确,不是早打了就是打晚了,最后关头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控制车速

1、首先要明确一点:考侧方位停车时车要先停顿一下才能进行倒车操作的,但是不能够熄火。此外,要想做到看点准确、打方向及时,车速一定要够慢。

2、当车速过快时,向下稍稍压一点离合,不能压得过重,否则车辆就会停止。

***********

以上是有关于侧方停车怎么做到不压线的技巧,大家一定要好好练习,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同时,车速要把握好,控制好离合。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