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喝新的普洱生茶的朋友,本文可以帮你少走弯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爱喝新的普洱生茶的朋友,本文可以帮你少走弯路

爱喝新的普洱生茶的朋友,本文可以帮你少走弯路

2023-02-04 19:48: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爱生普的朋友,尤其是爱喝新生茶的朋友,一定要看看。新茶的香,很吸引人,尤其刚开始喝茶的朋友,几乎难以抵抗。另外,年轻人都很贪恋这迷人的香。好几个年轻小姑娘跟我说过,她们很喜欢生茶的香。

但若是跟年龄稍大一些的朋友交流,普遍都反应身体撑不住。而大部分喝普洱茶不久的朋友,对生普的认识,是不够的。新茶喝多了,容易伤身,但对体质强,阳刚的茶友,并不能一开始就发现其中的害处。等到发现时,伤害有可能已经造成。如果你能提前看到这篇文章,喝茶的同时,适当做一些保护,既满足了嘴瘾,又尽量规避新茶来的不适,那么就是最好的了。

以下就与茶友交流,喝新生普可能碰到的问题,做整理答疑,以后帮到大家。

喝新的普洱生茶有哪些好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新的生普?

新的普洱生茶很香,香气妖娆,层次丰富饱满,维度多变,又和谐统一,喝过容易上瘾。对于好的生普,第一次喝到,都会让人难以自拔,瞬间抛弃其它茶类。但是上好的生普毕竟是极少的,正如极品美女是稀缺品一样。喝茶几年,至今我仍然感觉没有哪一款茶,能够超越当年喝到的昔归茶。新茶,毛料,春茶,大概是16年的样子,那会他们告诉我1000块钱一公斤,拿货价。

当时觉得是天价,如今想想,对于这么好喝的茶,价格算是很平民了。喝了昔归茶,从此爱上喝茶。喝了昔归,第一次对岩韵花香,有了非常具体的感受。

新的普洱生茶茶性如何?

其一,新的普洱生茶茶性偏寒。

喝了普洱新生茶,如果不及时驱寒,它会一直藏在身体里,积累多了,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喝完新的生茶,特别是刚做出来半年之内的新茶毛料,一定要记得及时驱寒。驱寒这个动作,阳刚的身体强壮的男士,不一定需要经常做,但女士一定要做。女士的体质天生阴柔怕寒,处理好这些细节,才不至于在享受中不知不觉受伤害。

新的普洱生茶,咖啡碱和茶多酚等初始物质,含量较多,喝多了容易刮油过渡,更易茶醉。喝生茶,经常会感觉喝一段时间后,肚子饿得咕咕叫不说,有时就像用一把刷子在胃里刷过一样,俗称的刮油。这个就是咖啡碱过量引起的感受。咖啡碱,也是茶碱,类似于皂碱,作用跟洗洁精去油一样的道理,好处是去油,坏处是过量了会破坏胃黏膜,导致胃里不适,胃痛。

另外,就是新茶喝多了容易茶醉,头晕,四肢无力。

怎样规避新生茶寒性及刮油过渡,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呢?

可以在每次喝完生茶后,再喝熟茶,也可以熬红糖和姜汤喝,达到驱寒目的。喝普洱新生茶,尽量不要选择在晚上,下午是最好的。不要空腹喝生茶,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如果喝多了新生茶,感觉头晕,全身发软,没力气,可能就是低血糖了,要及时停下来,并吃点有糖分的东西。新茶时期,大部分茶人试完茶,都会选择熟茶或红糖水来做补救,及时驱除寒气。即使这样,知道厉害的人,也是很节制的,不会什么生茶都乱试。有些茶,可能在嘴巴里过一下就吐掉了。特别是那些便宜的茶,寒只是其一,咖啡碱过重、以及不可知的化肥农药等等,都可能伤害身体。

新的普洱生茶与中老茶相比,在茶性上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坏处?

新的普洱生茶对比中老茶寒性更重,更容易茶醉,更容易伤身对普通朋友,存新生茶难以短期内直观辨别茶质的好坏。新生茶的香味,有一部分是自然的,有一部分是可以做出来的。有些茶商为了当下销售,会通过加重鲜叶发酵,加长炒茶时间等手段,使得当下喝更鲜爽,更香。

但这样做可能扼杀了茶叶具有的活性,后期没有转化空间。若长期存放,会越存越寡,这种情况,对普通茶友来说,是不具备辨别能力的。而且普洱茶是群居动物,个人存茶,数量有限,保存失当的条件下,不一定存得出让人满意的茶来。总体来说,新茶买一斤两斤存,要存好,概率很小,毛料也不利于茶叶的转化。而中老茶,这里特指5年以上的生茶,茶性基本稳定。喝到的口感,就是茶质本来的样子。这样的茶,要存,当下也大致可以看到8年10年以后的样子了。当下喝,大量的茶黄素生成,咖啡碱降低,更平和更柔顺,少了新茶的烈性和寒性,对身体更好。以上,是这几年喝新生普,与行业交流,与不同茶友交流后,对普洱新生茶的一个总结。新生茶,说到底,还算是一个半成品,茶性烈,转化不稳定,茶质也不能一眼见底。

对于刚入门不久的朋友,想尝试新茶可以,但应当适量。新茶的清香,丰富的层次感,饱满度,对新茶友,都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尤其是好茶,说是“一顾倾人城”一点不为过。我至今对生茶的记忆高度,仍然停留在第一次喝昔归茶,那种妖娆多变,层次饱满的岩韵上,无法超越。

但好茶毕竟凤毛菱角,大部分是普通的茶,大自然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岁月来完成。提前消耗,隐患无穷,且喝且珍惜。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