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人文情怀——观电视连续剧《赵树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赵树理的人文情怀——观电视连续剧《赵树理》

赵树理的人文情怀——观电视连续剧《赵树理》

2023-02-09 06:2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西省委宣传部 杜学文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赵树理身处中国图新求变,努力改变落后面貌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在他身上折射出普通中国人追求幸福理想,改变自身命运的奋斗历程和精神情怀。十七集电视连续剧《赵树理》在一代宗师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之际与广大观众见面,生动地再现了赵树理求索、奋斗和创作、生活的历程。特别是比较生动地展示了赵树理爱民、重民、亲民的人文情怀。

赵树理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在农业文明达到辉煌的顶点之后急遽衰落。强大的中华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一方面是国运不振,屈辱加身,另一方面是有识之士进行的各种探求,企图使古老的中国能够摆脱陈旧的锁链,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在上世纪初前后,这种种努力竞相出现。不论人们企图从什么角度以何种方法改变中国的命运,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是如何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在既有的文化体系中吸收接纳新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文化因素,进而推动中国的变革。出生在太行山区的赵树理,虽然没有置身于这种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但也分明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即使是在封闭落后的太行山区,新文化运动的急风骤雨同样对赵树理年青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冲击。

与此同时,出身于山区农村的赵树理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切的体验和了解,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亲民、重民的观念在赵树理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民间文化的影响使赵树理总是以一种民间姿态、“草根”意识来思考问题。而新文化关于自由、平等,关于科学、民主的追求,又使他比一般人更加敏锐地感受到了对既有一切的不满。于是,在赵树理身上形成了一种“我即是民”、“民即是我”,“民”“我”一体的思想观念。他企望改变中国现实的追求既是改变普通民众命运的努力,更是改变他自己“这一个”个人命运的努力。他高扬着新文化宣扬的科学、民主的大旗,驾驭着由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中具有时代要求的内涵形成的车轮,一路走来。这种特定时代条件下形成的复杂的文化构成在电视剧《赵树理》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如电视剧反映了赵树理在长治读书期间,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此后,他又在太原等地漂泊流浪,最终加入革命队伍,找到了在当时能够实现他社会理想的归宿。

另一方面,作品也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非同一般的熟悉、热爱。他了解农村的风俗民情、气候节令,以及农民的思想状况、处事方式。他把农民的命运与自身的命运紧紧地连为一体。农民的甘苦即是他自己的甘苦,农民的冷暖即是他自身的冷暖。如他帮助圪囵出逃,为农民置办农具、种子,帮助农村制定发展规划等等。看到农村的进步与变化使他感到非常地开心欣慰。因而,他不像某一些知识分子那样,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常常站出来指点江山、布坛论道,充当救世主的角色,而总是回归到民间,回归到农民之中,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因而他用笔记录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农民的悲苦欢乐,记录了他们的劳动和进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社会体制的改变,农民,以及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隐忧。虽然人人都企望自己前进的道路总是一帆风顺,但事实是常常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误,包括由此而生的痛苦。这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探索当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问题。赵树理在欢欣鼓舞地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的同时,也同样遇到了这种“求索的痛苦”。虽然他的工作环境改变了,生活待遇不同了,但他的生命寄托仍然是普通的老百姓,是与他休戚相关、血脉相连的农民。

遇到使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他便情不自禁地反对;凡对农民有益的事,他便毫不顾忌地支持。出发点的不同,形成认识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赵树理人生的坎坷。但他是一个去努力跟上时代变化的人,是一个从老百姓利益出发的人,是一个坚持真理不愿做违心之事的人,因而也是一个真实的、坦荡的、超越了世俗功利的人。他的坚持虽然不能在功利形态上改变现实于万一,但却使心灵的良知得到了庇护,人间的正义得到了坚守。尽管电视剧回避了许多有关赵树理的复杂经历,但我们仍然能感到他的这种坚持与坚守。如“大跃进”时期,他看到基层干部大搞浮夸,便十分痛心,冒着政治风险,不顾个人安危去据理力争。

他长期在农村生活,了解到了当时政策方面的许多弊端,写出了《关于公社如何管理农业发展之我见》一文,结果引来了对自己的批判。如此等等。这种以民为重,不避祸福的精神在电视剧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

赵树理的这种精神在他的创作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可以说电视剧对此也作了较为生动的再现。他歌颂农村的变化,歌颂农民的进步,但这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他没有虚夸,没有政治化,没有背离历史的真实。

电视剧在描写赵树理人生经历的同时,十分注意表现了他与生活、创作之间难以分解、融为一体的血肉关系。正是由于他把自己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因而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诸多真切的思考、体验,也因此而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是生活为他提供了主题、人物、语言和艺术的才情,成就了他在艺术表达上所取得的成果。比如,他的语言鲜活生动,是由于他对农民情感和农民语言表达方式的熟悉与了解。在电视剧中,编导特别设计了“圪囵”这一角色。他是一位出色的民间艺人,能即兴创作十分生动的快板。

这种民间语言的生动运用对“赵树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如在电视剧中对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包括《石不烂赶车》等作了较为集中的展现。其中突出强调的就是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对他的影响。正是基于对生活的忠实,以及源于这种忠实而进行的提炼,才使赵树理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一代表现中国农村深刻变化和农民情感心理的艺术大师。在创作中,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能脱离生活进行某种体现政治概念的编造。即使受到批判也依然如故。这种对生活和创作的执着,正是赵树理人格精神中令人肃然起敬之处。

赵树理的人文情怀生动地表现在他对人,具体地说,是对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上。在他的思想观念中,人——农民,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电视剧在表现这种浓烈的人文情怀时,不是从宏大的叙事入手,而是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着眼,从婚丧嫁娶、柴米油盐着眼,从而使“赵树理”这一形象更加符合赵树理的本真,更加突出地体现了赵树理的平民精神、凡人气质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文情怀。

电视剧一开始即是关于赵树理妹妹小翠的婚姻选择。在这一选择的冲突中,既折射出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也表现了在新思想影响下赵树理自身所发生的变化。因而从小事中体现出了重大的思想内涵。为了更加好地刻画赵树理的形象,电视剧设计了一系列生动的细节。

如一身农民装束的赵树理在去参加会议时,被站岗的士兵误认为是老乡,挡在了门外。久居京城的赵树理在老舍等人的鼓励下返回家乡。田高地阔、山青水碧的画面和正在劳作的农民的歌声,衬托出赵树理如鱼得水般的自由心情,等等。在电视剧的结尾,是一场文革期间倍受折磨的赵树理与孩子们放风筝的戏。那高飞的风筝,似乎暗示了赵树理一生追求的理想仍在高远的天空中展翅迎风。虽然它时起时落,忽高忽低,但这一理想却永远充满魅力,永远在赵树理的心中飞扬。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