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99座山峰游记之一巍巍高尔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抚顺99座山峰游记之一巍巍高尔山

抚顺99座山峰游记之一巍巍高尔山

2023-02-08 07:38: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抚顺旅游景点介绍,抚顺99座山峰游记之一巍巍高尔山

高尔山不高,却是抚顺历史的制高点。

广义的高尔山是会元皇顶山(古称大荒顶)向西南延伸的部分。据清宣统年间的《抚顺县志略》记载,大荒顶分二脉,其中一脉“西行为文华峰西至北大岭又西接将台山(今将军峰),南连高尔山延行二十里至滴塔(今滴台)前浑河而止”。而今天我们所说的高尔山是指位于抚顺城北的高尔山景区,以北大岭为界又分东高尔山和西高尔山,由于东高尔山未被开发,现在人们常去的只是西高尔山。它东起北大岭,南临抚顺城,北到马金西南沟,西至远洋城直至葛布一带。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登山口可以进山。我在不同的季节从不同的方向多次登上过高尔山,我觉得要想真正体会它的历史高度,应该从它的正门(南门)进山。

高尔山的正门与其说是山门,不如说是观音阁的寺门。2014年仲春时节,当我和老伴再次迈进山门的时候,便感受到了浓浓的佛教氛围。拾阶而上,五月的高尔山槐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风吹树动,落一地碎银。据说“高尔山”一词是满语音译,汉语就是“槐树”的意思。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高尔山上的槐树是洋槐,原产于南美一带,是近代才引入我国的一个槐树品种。而在洋槐引入我国之前,“高尔山”这个名字就已经存在了。我们踏着一地幽香拾阶而上,忽然觉得它的原义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在抚顺人眼里“高尔山”就是高尔山——一座历史的山,文化的山,宗教的山,休闲运动的山!

继续前行,石阶分为东西两路,东路389级,西路432级。我们选择从西路上山,两边是各种字体的“佛”字石刻,驻足在显好先生所撰高尔山百佛碑记前,方知原来是北京方明先生遍访高僧名仕,集佛字百余幅,由抚顺一位企业家发愿出资而建。行走其间,“佛”字林立,已超越了书法本身。人在行走,那“佛”似乎一直在看着我们。

穿过“紫气东来”匾额的门廊,进入一个院落,就来到了观音阁。观音阁为上下两院,坐北朝南,青砖黑瓦,北侧以山岩为墙,南面与浑河遥遥相望,古朴典雅,仿佛自然天成。我们首先进入的是观音阁的下院,内有《重建碑》记载:“观音阁始建于明末1630年(崇祯三年)。”也有说“观音阁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所创建。”历史上的观音阁经历过多次劫难和多次修复,最后一次劫难是那场“文革”风暴,僧遁庙空。佛像、古钟、石碑等文物古迹毁于一旦。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观音阁是1995年5月10日动工重建,10月19日落成的。

观音阁下院西行有一条廊道,走过廊道有一个亭子。坐在亭子里可以一边小憩,一边欣赏周边的风景。此刻,树影婆娑,闪过一幅历史的画面。那是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时任抚顺知县的程廷恒也是从这里拾阶而上,抑或坐此小憩。面对周边的景色诗兴大发:“平畴十里水云浮,策马高山快壮游。入耳松涛风谡谡,岚光如黛护林邱”。“山花门艳惜余春,小榭凌空不染尘。眼底河山浑入画,狂吟豪饮乐同人”。如今当我从历史的纸堆里重读此诗的时候,山下的浑河已经流过一百多年,高尔山是它沉淀了百年的记忆。曾经有人在民国抚顺县公署档案中,翻出一篇程廷恒撰写的跋语:“城北高尔山观音阁,经县绅张君鳌峰于光绪十三年倡捐重建,兵燹之后仅遗颓壁,公登临不禁感慨,是以爰就旧址改建斯亭。凭栏眺望,则见远岫含烟,浑河如带,千金寨各处,煤矿繁盛之区,皆历历在目,风景良佳。斯亭落成之日,适当我民国纪元丰稔之年,故名为慰农亭云。”。案卷还附有其下属王家瑞奉命撰写的对子,上联为:“极目亭前好山河谁为点缀”,下联为:“骋怀宇内遍欧亚共此登临”。如今高尔山上亭台林立,惟不见那座“慰农亭”的身影,也许它早已损毁,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也许它已经改名换姓,以另一亭台的身份立于高尔山之上;也许经历百年风雨的它仍然立于山中某处,只因我眼拙而无缘相见。“三农”是国之命脉,古人尚知“慰农”,今人何堪?

不知不觉就登上了山顶。山顶的东面有一个塔院,著名的高尔山古塔就坐落在这里。这是一座辽代古塔,据记载该塔始建于公元1088年,经过近千载的风雨残蚀,仍然雄姿屹然。塔高***米,直径为6.8米,全塔呈八角形,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结构,古塔造型古朴,布局严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颖才智和高超技艺。该塔日俄战争时被部分损毁,后经多次修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登高尔山的时候,它已经摇摇欲坠,它的最后一次修复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据说历史上东高尔山上也有一塔,两塔东西遥相呼应。现在东塔早已被毁,只有基座还依然可见。

站在古塔下向南俯瞰,整个抚顺城尽收眼底。今天的抚顺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重要的现代城市,浑河从这个城市中缓缓流过,流走了时间,却沉淀了历史的记忆:汉代的玄菟郡、高句丽的“新城”、唐代的新城州,辽金的贵德州、明清两代的抚顺城,如日历一页一页被浑河翻过……有迹可循的是明清的抚顺城,明代的抚顺城建于公元1384年,到了清乾隆年代,经历400年风雨的抚顺城已是满目疮痍。到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另修了清代的抚顺城。清代抚顺城周长三里,有东、南、北三门。南门是主门,叫“嘉会门”,北门称“广润门”,东门为便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古老的抚顺城被彻底拆除。如今人们站在高尔山之巅,只能从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俯视那个历史记忆中的抚顺城了。乾隆皇帝1783年第四次赴新宾偈永陵途经抚顺城时作《抚顺城》一诗。诗云:“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后季政令乖,乃并失辽左。国初开创时,首事天庞荷。遇雨将旋师,礼王言听可。遂致降永芳,余城悉下妥。户民给田庐,普俾毋失所。今经百余年,未免墉垣堕。戊戌命重修,兹来阅巍峨。永绛无正言,思难慎毋惰。”诗中抚顺可见一斑。嘉庆年间的盛京将军升寅在《登抚顺北山题壁》中更为我们展示了重修后的抚顺城景观:“北门对山南门渡,山头渡口渔樵路。登山欲上古浮图,碧登朱岩迷烟树”。当我站在高尔山上俯瞰山下抚顺城并重读此诗的时候,盛京将军见到的那个“抚顺城”已经不在,现在的“南关”、“北关”已经成了抚顺人记忆中的地名,新城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浑河渡口也早已被永安桥、新华桥、将军桥所替代,一条长长的河堤绿柳成茵,几个闲人正在垂钓,他们是在钓鱼,也是在钓岁月,更是在钓历史的烟云。

从古塔出发,沿着山顶的石径西行。石径两旁的巨石上不时看见我熟识的书法家的手迹,笔走龙蛇,成为一道道风景。路旁的播放器里传来悠扬的乐曲,游人或三三两两匆匆而过,或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悠闲地漫步。过了“雷锋林”,路分两岔,左边通往“天边”,右边通往将军峰。通往将军峰方向的小径树林茂密,蜿蜒曲折。这是高句丽时期高尔山山城的北城墙,仔细辨识依然能发现当年城墙的痕迹。穿行期间,我便再次走进了历史的深处。高尔山山城始建时间已无可考,从三十年代开始史学界就认定这座山城为高句丽时期著名的新城。据相关考古资料介绍,山城由东城、西城、南卫城、北卫城和东南角的三个环状小城构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辟有北、东、南三门,山城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扼守着浑河北岸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将军峰是山城的制高点,海拔150米,上有烽火台遗迹。登上将军峰向北可以俯视马金一带,向南可以将整个山城尽收眼底:原来的山城已经模糊成历史,现在我能见到的只是现代的停车场、草坪、池塘等休闲设施。山下有一古井遗迹,应该是当年城内的水源地,现在叫“蝴蝶泉”,仍不时有泉水流出。它从历史上的高尔山新城流到今天,已经流淌一千六百多年了吧。

从将军峰折返再次回到西行的路线,山脊上不时能看见战壕的遗迹。 1905年3月,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据守在高尔山上,日军从浑河南岸向这里进攻,双方进行了激战,高尔山上的很多设施都是那时被日军的炮火炸毁的。穿越一片松树林,经过一个草亭小憩一会儿,再前行不远就来到了“天边”。所谓“天边”,就高尔山西部的一个节点。行人走到这里,四周山丘巍峨,白云飘飘,似乎走到了尽头,叫“天边”也恰如其分。这里视野开阔,远眺西边,城在山中,山在雾中,远洋城、葛布等社区尽收眼底。

“天边”北面有一条小径通往神树,蜿蜒平缓,没有太大的起伏。时而在草地上延伸,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蝴蝶翩翩起舞;时而在松林中穿行,几只小松鼠上窜下跳,小鸟在远处的枝头上“啾啾”。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就来到了神树的面前,这里是高尔山景区的最北端。神树是一棵存世三百余年的油松,树高10余米,树冠呈伞状,树干挺拔,枝叶碧绿茂盛。它袭一身绿袍,昂首立于山头,众树俯首称臣。看着很多游人围着神树转圈,我也跟着转了起来,算是对它的膜拜吧。先逆时针转三圈,回顾高尔山千年的历史岁月;再顺时针转了三圈,祝高尔山和这个城市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就在我整理这篇游记时,传来消息说神树已经被一场山火焚毁,但愿它能浴火重生!

神树东面有个山门,出去是马金的西南沟,也是抚顺预备役部队的驻地。我们从此门下山,至此结束了当天的高尔山之行。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抚顺旅游景点介绍,抚顺99座山峰游记之一巍巍高尔山 大家有收获吗?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