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徐迟

徐迟

2023-02-09 15:59: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迟(***—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1931年至1933年,曾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写诗。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法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等,受到广泛好评。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在“四人帮”垮台后倾力创作报告文学,致力于刻画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他的作品不但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优美,感情奔放;既富于哲理思考,又充满浓郁诗情,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等。

发表于1978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

徐迟按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刻画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的同时,还写出了他善良、坚韧、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作者这种不把作品写成先进事迹介绍,而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写法,在当时颇为叛经离道。

在艺术手法上,作品在介绍“数学家”经历、精神的过程中,着意书写他的品格气质。作者还创造性地将枯燥、抽象的数学计算式大段地以生动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使读者迷惑于数学王国的高深时,领略科学家研究、探索的艰辛。

作者诗人的气质在这篇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上,该文辞采华丽典雅,恣肆放达,并常常能将抽象的科学研究具体形象化,文中描述陈景润数学研究成果的一段文字早已脍炙人口。



【本文地址】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