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龙舞 壮丽的节庆之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舞文化 非遗丨龙舞 壮丽的节庆之舞

非遗丨龙舞 壮丽的节庆之舞

2023-05-28 0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龙舞,民间又称“耍龙灯”。成都地区的龙舞之风以川西水乡古镇黄龙溪和客家古镇洛带两地最为浓烈。龙舞不仅承载了两地古镇的古风遗韵,更如两杆猎猎而舞的旗帜,它们卷起的人气和风情,使贯穿古镇的山野之风也浩浩然地涌动着一种瑞祥之气。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成都一东一南两座古镇的响亮名声,也是由龙舞而起、而扬的。

当龙走进民间

龙,在华夏文明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且无可替代的地位。龙虽隐于九天之上,未见其形,但几千年来,龙一直鲜活地存于炎黄子孙的心中。从某种意义讲,这个古老的图腾,也是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载体。

彩龙之舞是中华龙文化在民间的具象展现

中国古籍对龙的记述可谓多矣。罗愿《尔雅翼》中说龙“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可见,龙是中华先民基于对美好事物,对神灵崇拜而模糊集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创造出来的神物。既是神物,呼风唤雨、通天入海、善变灵异、征瑞兆祸,也就自然成了龙的种种能耐,《管子·水地篇》就说龙“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 如此这般,上下数千年来,龙也因此渗透进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于渗进了国人的骨子和血液,成为文化的凝聚。

帝王们拜龙,幻想的是能像龙一样呼风唤雨;老百姓拜龙,希望的是趋吉避凶,降福消灾。所以民间的龙其实就是一种神物和吉祥物的混合体。比如龙舞,实则是让龙从包裹着神秘光环的图腾崇拜圣坛上走了下来,用一种亲和的姿态走进民间。

每逢佳节,民间总会以舞龙的形式来庆祝节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舞习俗究竟兴于何时,到今天已无从考证。不过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人们祭龙求雨的文字,到汉时,龙舞之风日趋普遍。不过最初的龙舞都是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仪式而存在的,直到唐宋,龙舞才为人们逢年过节常见的娱乐表演形式,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时至今日,龙舞不仅是一种节庆节目,还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在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洗礼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有意思的是,这种对龙的崇拜,对龙文化的传承,在成都这片“天府之国”上,找到了极为适宜的生存土壤。

黄龙溪火龙舞正旺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的火龙舞,在整个四川都极具盛名。对于当地人来说,舞火龙就是男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候的一个乐子。而这个“乐子”从黄龙溪火龙兴起那一刻开始,就一直没有断过,代代相传。

寻找黄龙溪火龙灯舞的源头,我们或许更应该从它的地名说起。地处两江汇合处的黄龙溪,滔滔锦江奔流而至,滚滚鹿溪呼啸而来。不知道是自然的造化神功,还是历史机遇的巧合,东汉末年的某一天,当鹿溪河的山溪洪水涌注入锦江的清碧江水后,竟然呈现出赤黄的龙形来。那时的黄龙溪属犍为郡武阳县,而两江汇合后的黄龙溪是被称为赤水河的。本来此等景象在两江汇合处都时有发生,但这一次却不同了。其时三国群雄鼎立,在各派政治势力力争“正统”的特殊年代里,这一“黄龙渡清江”的自然奇观自然就成了四川盆地蜀汉君臣大加利用的一个“政治话题”。

据《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诸葛亮等800位蜀汉大臣以“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为兆拥戴刘备称帝,所谓“德至渊泉则黄龙现。龙者,君之象也。”从此,人们便将“黄龙”现身的这条赤水河更名为黄龙溪,之后,镇以溪名。所以行走古镇,时常能听到这则关于“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传说。原因是人们不仅把黄龙溪当作三国蜀汉的圣迹之地,更是一处有龙护佑的风水宝地。至宋代,地处四川彭山县通往成都水路通衢之上的黄龙溪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宗茶叶买卖为主的镇市,在这样一个“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的商贾繁华之地,自古就视龙为消灾降福的一方富庶百姓,龙舞之风自然兴起。而黄龙溪先民更是根据当地“龙见武阳赤水”的民间传说,以及关于主宰光明和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的神话故事,在一般龙舞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出饮誉乡邻的“火龙灯舞”。

曾经,黄龙溪每到农历年节都要烧火龙,五月端阳烧火龙是在于庆祝小春丰收,中秋之夜烧火龙为的是庆祝大春丰收。而春节期间则是火龙连日狂舞,从正月初一一直要舞到正月十五,是为“烧掉霉运,烧旺财运。”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周边彭山、华阳、甚至眉山、乐山的人都要到黄龙溪来烧火龙,那场面简直是热闹得很。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黄龙溪火龙在烧舞的时候,都是有锣鼓伴奏的。打击者需随时根据现场情况变换曲牌,舞龙者则跟着锣鼓的节奏变换套路。比如,开场时要打喜庆的《朝山会》,中场的时候要打舒缓的《和牌》《长锤》,慢舞时要打《散锣鼓》《二巷子》,而高潮时要打《狗撵羊》等。

春节时的火龙舞,场面尤其热闹与震撼。黄龙溪火龙共九节20米长,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大部,舞时需十人同时上场。舞火龙的汉子个个头戴草帽,赤膊光脊。这时有人猛喊一声,“烧火龙了”,夜色中但见一束光彩灿烂的焰火直喷金龙,金龙随之而腾跃翻滚起来,此时,全场无数的焰火均向上下挪腾,向奔走穿梭的金龙喷射而来,一时间,整个广场就变成了焰火欢腾的海洋。更在硝烟弥漫之际,那激越的锣鼓之声似滚滚春雷,焰火照亮的舞龙人矫健的身躯是更加地奔放:或首尾相顾,或滚翻跃转,或摆首游尾,怒放的焰火中,红彤彤的龙宝时隐时现,来回探路;龙须飘扬的龙头左冲右突,上昂下探;雄风横扫的龙身龙尾如鱼得水,高腾低伏。最终,随着焰火的稀落,锣鼓之声也渐次低沉下去,此时的火龙终于收住腾跃之势,旋转收缩而为姿态壮丽、气势轩昂的火中蟠龙……

在这片火树银花的狂欢中,年节的气氛被烘托得旺盛且喜庆,让观看者啧啧称奇,成为川西坝子最喜庆而热闹的迎春仪式。

洛带水龙节里迎狂欢

洛带客家水龙舞

出成都东门不到20公里,就到了客家古镇洛带。对外来的人群而言,古镇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这里为数众多的移民会馆,如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如此精致阔大的会馆建筑群就隐伏于成都人的眼皮底下,实在让人惊叹。再有就是此地的方言,在这座近两万人的川西小镇上,90%的居民的口音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古汉语音韵,比如“穿衣”说成“着衫”,“下雨”说成“落水”等。而这一切,都源自那场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

随着移民浪潮一起来到四川的,就包括了那支来自江西的“龙舞世家”--刘家龙。刘家的祖屋就在离镇不远的宝胜村6组,按照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俗,领队刘大益和龙舞队员们的居家皆比邻而建。说起刘家龙舞的历史,刘氏家谱记载道:“刘累,大祖公,事夏孔甲帝,为御龙氏……”,而祖屋宅后不远处一座立于“大清光绪十二年”的刘家坟茔的墓碑上,“豢龙后代”四字更是赫然入目。相传刘家从夏商之时就开始舞龙,始祖刘累是夏御苑专事“豢龙”的官吏;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一项技艺,刘家无论时代变迁,皆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龙舞闹春

“刘家龙”的龙舞,不仅是一道精彩的表演,也是一次对文化的传承。在舞龙前夜,“龙头”们齐聚祖堂先祖的神位前,燃香焚纸,以祈求舞龙平安吉祥。次日出龙时,全体舞龙队员首先要持龙祭祀江西客家人所崇拜的“社公”,然后在祖屋旁的一个塘堰“祭拜水”,在杀红鸡公滴血祭龙后,龙队才开始他们龙舞的行程。当水龙节所有的表演活动结束后的当天晚上,龙队又会将龙带回祖屋旁的塘堰边,将龙焚烧后入水,寓意龙又回到大海了。为此,有民俗专家认为,刘家龙舞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龙舞古朴的仪式、程序等,像祭拜土地、敬拜水等,从中依稀可见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遗风,是了解、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祭祀礼俗、龙文化和龙舞艺术发展演变的“标本和活化石”。

入川后,这个上承中国古代龙舞遗风的“标本和活化石”,又结合蜀地民众的欣赏习惯,配以川剧打击乐,这就更给人以火爆喜庆、吉祥的感觉,不仅享誉成都东山一带,也将他们的家园洛带舞成了“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所以人们说,到洛带游什么,当然是一座连着一座的移民会馆;而看什么,则是“刘家龙”精彩的龙舞表演了。

刘家龙舞主要分为火龙和水龙。正月十五刘家火龙闹元宵,是为祈福;夏日伏旱,水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不过到今天,舞水龙也与烧火龙一样,成为一方百姓欢度佳节的一种娱乐方式。

曾几何时,龙舞的表演者多为男性,但在今天的水龙节上,最惹人注目的却是游弋在男子舞龙队伍中的一支“女子龙”。这支由刘家媳妇和姑娘组成的龙舞队伍,据称是中国第一支女子水龙队。她们一律着红色的短裤和肚兜,健美的肌肤,健康的微笑,龙舞之际,婀娜多姿,恰如一道红霞飘逸的乡村风俗舞蹈,也因此在狂欢的水龙节上,更加受到人们“以水相待”的隆重礼遇。(文丨图 余茂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