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下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岩客家人在哪个地方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下聘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下聘

2024-06-24 0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下聘,客家民俗叫做“大定”,“定亲”。定亲之风俗自古有之,一般说:就是男家要给女家送去币、帛之类贵重礼物,把婚姻大事决定下来。客家民俗对“定亲”又有“小定”“大定”之别。“小定”就是订婚前拜托媒人送去数量可观之礼物给那家之父母。客家人又把它叫做“议落”。议落就是“换龙凤贴”,互相交换男女双方的正式年庚。“龙凤贴”是以文书的形式把男家的上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姓名官职、诰封和女婿的大名、生辰八字之年月日时辰录写清楚。

但女家之“龙凤贴”还要写上家产、嫁奁之数额,以确定男女之婚姻关系。这个礼仪历来被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它具有正式承认男女婚姻之合法性。时代不同了,当今绝大数人不再搞订婚一套,但农村少数人还有“订婚”之俗。

下聘,客家民俗谓之“大定”,也叫做“送聘金”。而古代行聘时,有分大小之分,小的为“六礼”中之一礼曰“纳吉”。正式的下聘之称“纳征”,谓之“大定”。就是古代男的娶妻之前按两家定亲时商定之礼物送给女孩,这就是聘礼。聘礼是以金钱为主的。古代之所谓“六礼”,就是婚姻之六项礼仪:1、纳彩、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迎亲,都是与金钱有关,足见无钱是讨不起老婆的。

聘金的由来是与封建买卖婚姻有牵连的,认为女子定亲要价越高,身价就越高,名气也会大起来。如果女子出嫁不收聘礼,反成为不光彩。下聘从皇上到梓民百姓都不能免除的。“下聘”之俗早在周朝就盛兴了。“嫁女必多取资”的观念是唐朝婚俗中聘礼盛行的主要原因。

元朝对聘礼作了铭文规定,《元典》载:“上户出聘金1两;中户金减半,银4两;下户无金,银3两”其实,除了金银之外,还有锦缎,布匹和首饰之类,这些尚不在规定之内。元朝、明朝时期,聘礼与南北朝相比是不很重的;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重了,实难以负担。古代的聘礼,大都有象征荣华富贵,福禄寿喜,多子多福之类含有深刻意义,寓取吉祥之好兆。在当今客家民俗中也还是有枣子“早生贵子”、带子“早带孩子”的风俗。

今天,客家民俗虽有许多地方不再行“订婚”礼仪了,但“下聘”就无形中包括了“订婚”一俗。由于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婚恋,并经双方父母熟悉了解,特别是女方的父母看中了小伙子后,作为南方的父母就应该邀集同胞兄弟夫妇陪同自己两公婆一道,带着一些水果茶点前往女家求婚。但事前告诉女方父母,约定时间,有几个人、是谁前来府上拜访,使女家父母在家里备茶烟恭候。如果有介绍人的,可委托介绍人到女方家中与其父母商议定亲下聘之具体事宜,所决定的必须一一详细记录下来。

一经同意,即可按客家民俗的农历每个月的初九,十九,二十九位下聘的传统吉日。客家人喜欢选初九去“下聘”,认为初九是月头(上旬)更为大吉大利。当决定了下聘日期,亦要钱三天由男方父母双方,也可以再第二天上午把见礼原封不动交给男家凑婆,烦凑婆带转给她们。但新女婿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胞兄嫂,胞弟妇,胞姐妹的见面礼一定要收下,决不可退回的。这是一种礼貌,是“下聘”“上门”之风俗。

凡“下聘”、“大定”之后,迎亲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客家民俗如果逢上“五、八、腊”年节,都有馈送的风俗,叫做“送年节”。凡逢上五月初五端午节,男家就得于过节前2、3天“送妹节”。古代豪门富户有送精秀的香包、杭州的扇子、苏州的蚕丝绸织夏装、上海的丝袜凉皮鞋、入时的凉冒、洋伞等等,还特制各种甜粽子、肉粽子、豆粽子、色味味香99-299个和一只鸭妈带路。

当然亲自登门告诉女方父母。客家民俗“下聘”之礼仪“议落”时商定的聘金大洋△9圆-△△9园,可待喜报佳期时敬送外,订婚饼△9个-△△9个,鸡娈子△-△△只,每只配1斤包粉丝。送妹名下好布料的春夏秋冬四季衫裤鞋袜,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红花洋伞布伞等。近代要女式自行车、女手表,现在时兴摩托车。还要敬送女方健在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每人一套中等衣料,父母的衫裤要高档些。凡三服内的伯叔(公)、分了家的胞兄弟、出嫁了胞姐妹各送一封充鸡娈粉丝,对同胞兄弟姐妹的子女和拜认的十六岁以下者,媒人都要1个双毫子的红包,叫“掛颈”。今年来有人送女方曾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阉鸡粉丝,但要减去鸡娈粉丝的总数。

又因外地亲戚,女方父母要求送多少喜饼,多少只鸡娈粉丝,其余都以现金充代,再到外地购买分送。客家民俗充代之折全按商定市价计算,用红纸做大封筒装现金,正面正中顶端用墨笔直写;聘金△△9元,充喜饼△△9个,都不封口,好拿出来当面点交。稍小的封筒分别直写:充鸡娈粉丝,要1包包分开装相同的现金,充岳曾祖父母、岳祖父母、婚外祖父母衫裤亦要略高些,也可送高档衣服或布料。用2个小点的封筒各装花边式园,正中直写“见礼”,左下侧写家翁具、家姑具各人1封给媳妇,这些都要封口。

还要猪肉一块9斤、大草鱼1条作为入门礼,都有凡送实物件贴红纸条的风俗。当今起嫁菜金△-10桌和荤性猪鱼肉都应该在迎亲时敬送。客家民俗大喜时送礼都在上午12点前的辰、巳时最宜,去送喜饼的人数由新婿及其父母、血伯叔公(母)、血伯叔(母)、同胞兄(嫂)、弟(妇)、姑、姨、姐妹或世交好友等中老年人6-10人,男女各半,谓之“好事成双”,风俗上更要选好命的人,对鳏夫寡妇就自然没人会去选。

“下聘”礼仪从男家开正门、放鞭炮、“往上”行,一路上不放二响炮。近代,由新婿即推自行车或摩托车走在最前头,接着婆娓们挑着喜饼等一担担,金银首饰由家姑用托盘铺红纸端着,各种封筒由家翁用手提包挽着,最长辈的男人在后面督阵,浩浩荡荡走在繁华之街道,快到女家时也要“往上”,要开正门,放鞭炮迎接,女家还要安排人在大门口接礼担,排入正厅放在桌上。

敬茶烟后,由做家倌的人在大厅中间给新媳妇左手无名指戴金戒子,随即做家娘的给新媳妇带金项链,并祝福些好话,也使今后婆媳关系相处得更好。对充的各项封筒红包应有男方新亲家请女方新亲家当面一一点交完毕。客家民俗“下聘”不办午餐,只用3菜1汤(即煮粉丝、炒肉片、闷猪肉、兜汤或圆子汤吃个点心,斯文地动几下筷子,1杯米酒分多次喝,约坐一刻钟时间,做亲家的要先起身离席,大家也就跟着起身散席。

回到客厅再坐一次,喝杯茶,相互恭维,谈笑一阵后,便起身告辞。主家也要去开正门、放鞭炮、往上行。女家要给男家喜饼9个,由男家带回去分发给亲房、亲戚、邻居、好友、每户2个,不够发的亦可自行购买分发。古时候男家都不发饼,现在不论男家、女家有人发喜饼5个,更有人发1筒10个。女家还要把男家送来的9斤猪肉,切一块3斤左右回还男家“压篮子”。当女家收下了鸡娈子、粉丝、喜饼也要按客家民俗及时分送,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许配了人家。发饼之风俗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去送。

但主送给曾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姑、姨以及三服内亲房等等的充衣服、充鸡公、鸡娈、粉丝的红包和饼都要认真分送,不敢搞错。发喜饼叫做“食香嘴”。近些年可谓见熟人就发1筒喜饼,起嫁时又不请人喝喜酒,实在太浪费。

客家民俗“下聘”定亲时,男女双方要不要“上门”之俗,应在商议中早已确定了,所谓“上门”就是新婚郎于定亲当日或第二天由其祖父或父亲(亦可至亲伯叔公或血伯叔)一人陪同去女方家中“上门”。男的“上门”的第二天妹到男家“上门”时,可由她的祖母或母亲或至亲伯叔婆或血伯叔娓等中老年3、5位陪同去男方家中“上门”。

近些年来,城市极大部分人不时兴“上门”了,但也还有男的不要“上门”,女的“上门”的风俗,在农村“上门”之习俗仍然还十分盛行。乘龙快婿“上门”自古至今陪婿的人多事以贤、老和至亲长辈,也就是说,都是以乡贤贵人,姻亲,外祖父或者内兄舅太,房长,族长和自己的曾祖母或祖母、父母、血伯叔等长辈亲房做陪。

客家民俗“上门”之设午宴1桌12人(当今1桌10人),最多也就2桌,所备办的筳席是客家最上号的菜谱,俗称“四个热食,八个菜,燕窝鲨翅两打雪”席位安排新上门女婿坐“前席桌”第一位即首席首位,凡男家陪来的不论辈分都坐第2.3.4顺序位分别入座,要放高升3响,首席桌坐定后,再请乡贤、姻亲等等入座,当他们礼貌的相互谦让时,主家人不要硬拉谁去座哪个位,全由乡贤们自己去安位入席,这样既不得罪人,也更融洽,但11.12位(现在的9.10位)是主人的斟酒位要留着,陪婿陪妹上门都不可以与他同班年纪的人去陪,谨防疏忽出笑话。新女婿上门要用红封筒“坐席银”,也要在顶端正中直写坐席银三字。

古代包花边6园或12园,叫做“半年景”“一年景”入席坐定后就当场用双手奉送岳父。近些年来,从△9元人民币增到△△9元坐席银。凡被请来陪婿,陪妹的人,除男女自家来陪的人外,其他陪客都要按照风俗包个红包△△元,正面正中顶端直写“见礼”二字,左下侧写上△△△具(同姓人不能写姓),要待猪肉出了交给坐首席首位的婿、妹,收了红包都要道一声谢谢。

按客家民俗婿、妹“上门”都要开正门出入,放鞭炮接送,“往上”行,入席时要先放3响高升,出猪肉前也要放三响高升,现在都改放鞭炮了,作为新上门的婿、妹一定要十分斯文,喝酒时,主人请你喝酒,第一次你就要站起来,端着酒杯请大家喝酒,你自己只能在嘴边比一下,不可多喝。用菜时主人先请你用菜,你要扶起筷子请大家用菜,这就不用站起来。可先随便加点放入嘴里嚼,大家人才跟着夹菜,一道菜最多动3下筷子,并说清大家随便用菜,坐到出猪肉,婿、妹就要起身离席,经主家拉回座位,不可以去对酒划拳。当有人来敬酒时,也只能端起酒杯,站起来放在嘴边比一比,并说一些谦虚话“莫怪,我确实不会喝酒”等等。

再坐片刻,再次起身,再被主家劝回去坐一坐,最多坐到猪肉出桌后2道菜,一定要离席去客厅洗脸喝茶,俗话说“陪婿哩名声好,是在食唔饱,食了一桌菜,还要回家去添饱”这就是婿、妹“上门”太斯文的原因吧!妹上门,男家请陪妹入席的也是至亲的伯叔婆、血伯叔婆、对手姻母、外祖母、舅母、姑姨等等,但要以女家陪妹上门的人数来定,可请几个人陪妹仔,妹仔上门午宴的菜谱为“四个热食,八个菜,茶汤点心”。女方上门要带鸡娈,粉丝给男方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计4份,亲伯叔祖(婆)、血伯叔(母)、同胞兄(嫂)、胞弟(妇)以户一包粉丝,作为入门笑,俗称“等路”,陪同的人可不带礼品。凡收了妹仔上门礼品的,都要买包橘饼、姜片等茶点,回敬女方来的姻亲。

男家要会上门饼△9个-△△9个,另用红纸封筒装银元1-2元充“鱼头卷饼”。妹仔上门坐首席首位,上门礼仪同婿是一样。凡男家血伯叔婆、婿伯叔母等个人收了妹仔“等路”的,不论有无去陪妹仔入席亦要回敬他们糕点糖果,还要包个“见礼”红包送给妹仔,正中顶上直写见礼二字,左下端按辈份写具,例如大伯婆具、满叔母具等等。

如果人多称呼重复可以加写你的姓,如张胞二嫂。见礼可全收,但女家要记录,待亲迎送嫁妆时要物回人,购袜子或毛巾或布鞋的风俗;若送见礼太多,极大多数人都以一般绣香包、女子扇、夏布衣衫、普通刺绣鞋子、袜子、帽子、花伞以及△9-△△9个一般粽子和带路鸭妈1只送给妹,所以送五月节叫做“送妹哩的节”。当女家收下后 ,要回△△个粽子压香篮回男家。逢8月十五中秋节,女家就得向糕饼店里定做上号的,用生粉特制的12-29斤重的大月饼1快,男1块重5-9今年的月饼,还要一直鸭妈带路,亦要节前3.5天送婿哩的节。但男家也要把那个5-9斤的小月饼送给女家压香篮。对女家收的粽子;男家收的大月饼,都要分送给各自的亲戚朋友、亲房邻居,以粽子每份5-10个,大月饼切成三角形一份1块大小自定分发。

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过年’、亦称“春节”也是男家送妹的冬装鞋袜、围巾帽帕等,还要敬送岳父母1只大公鸡和一包粉丝、岳曾父母、岳祖父母、岳血伯叔父母、胞兄(嫂)弟(妇)一户一包橘饼,(没有分家的就不要送),还要鸭妈一只,猪肉9斤,草鱼3-5斤1条和妹仔的压岁钱红包应于十二月二十五入年降后送去,谓之送“年猪肉”的风俗。凡过年过节是送礼不行仪式,不请吃喝,都是传统的辰、巳时去送,只喝杯茶、抽筒烟、坐片刻就起身告辞,如果定亲不久就亲迎完了婚的,逢五、八、腊年送年节的风俗也就没有了。等到生了男育了女,做外公、外婆的每逢五月节还要送外孙(女)的香包、扇子、夏季衣服和粽子20-30个;八月节要送月饼;过年(春节)要压岁钱的红包,这些年年要送到外孙(女)16岁为止。

女婿家每逢过节都要送岳父母3-5斤猪肉或鸭妈或公鸡,过春节按风俗一定要送娭毑猪肉5-8斤、岳父母衣服各1套或1件以及鞋帽、橘饼、糖果茶料,对岳曾祖父母、岳祖母、姻外祖父母、岳血叔伯(母)内兄弟(妇)亦要送糖果茶点,没分家不用送礼品。年年如此,不送不行,这是客家传统风俗。(郭晓红 温云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