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利鱼如何剔骨 科普

科普

2023-09-08 08: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眼睛朝左边长的一般称为左口鱼,属鲆科(学名Bothidae),下分为20个属:羊舌鲆属、角鲆属、长颌鲆属、缨鲆属等,这科鱼各鳍皆无硬棘,背鳍起点位于眼之上方或前方,背鳍、臀鳍之后端多不与尾鳍相连。

而眼睛长在右侧的称为右口鱼,属鲽科(学名:Pleuronectidae),鲽亚科下包括29个属,鲽科物种的背鳍跟尾鳍均是长而连续,而背鳍更往头部延伸。雌性在水中央产卵,而卵要孵化后才会沉到海底去。

图为欧鲽,中国主要从国外进口

常见比目鱼介绍

按左口、右口划分,多图预警!

左口鱼

多宝鱼(大菱鲆)

图为多宝鱼,即大菱鲆,又名瘤棘鲆、鲽鱼,此鱼原产于大西洋北部、黑海和地中海的海洋或半海水海域,体长可达100公分,身体几乎圆形。1990年代中期引进中国山东、福建等水温较低的地区养殖。

2016 年以来,多宝鱼一直深陷“毒鱼”“致癌鱼”的舆论漩涡之中,行业尚未摆脱以往夸大的负面新闻影响,又再次迎来以“多宝鱼可致癌”为主题的负面新闻炒作,虽多宝鱼业者不断发起维权活动,但 7 月的期望价格不仅没有达到,且成鱼价仍然呈下跌态势。

棘鲆科

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及日本至澳洲海域。体长橢圆形,极纵扁;双眼同位于体左侧或右侧。

1

菲律宾拟棘鲆

图为菲律宾拟棘鲆,是热带海水鱼,分布于西太平洋,主要是中国、台湾、菲律宾、日本及朝鲜半岛海域,栖息深度121-271米,体长可达29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底层水域。

2

斑尾棘鲆

图为斑尾棘鲆,分布于东大西洋非洲东北部及地中海海域,栖息深度可达300米,体长可达30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底层水域,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

3

大鳞拟棘鲆

图为大鳞拟棘鲆,体长圆形,侧扁,头稍尖。吻较短,是分布于南海、东海,及南非、朝鲜、日本,属于中小型暖水性底层海鱼。

4

鳞眼鲆

图为鳞眼鲆,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印尼。

牙鲆科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架内砂泥底鱼类。是砂地上的隱身能手。

1

牙鲆

图为牙鲆,又称扁鱼、皇帝鱼、半边鱼,最大体长103厘米,分布于西太平洋,包括韩国、日本、台湾至南中国海。

2

大牙斑鲆

图为大牙斑鲆,俗名大齿鲽、破板、大齿扁鱼、地鱼、地宝、扁鱼,最大体长45厘米,分布于印度至太平洋,西起阿拉伯湾及非洲东岸,东至斐济,北至日本,南至澳洲。

3

桂皮斑鲆

图为桂皮斑鲆,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菲律宾。

4

双瞳斑鲆

图为双瞳斑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度-澳洲列岛,及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东北部海域等。

5

高体斑鲆

图为高体斑鲆,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阿拉伯湾及非洲东岸,北至台湾,南至澳洲。

6

圆鳞斑鲆

图为圆鳞斑鲆,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中国南海。

7

南海斑鲆

图为南海斑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东印度洋,东至菲律宾,北至台湾,南至澳洲西北部。

8

少牙斑鲆

图为少牙斑鲆

9

五眼斑鲆

图为五眼斑鲆,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南部、台湾至印尼爪哇海。

10

花鲆

图为花鲆,主要棲息于沿岸砂泥质的海域,可进入河口域,甚至淡水域活动。

鲆科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体长橢圆形或长卵圆形,极纵扁;双眼同位于体左侧,偶有逆转型。雄鱼有时眼前具棘。

1

日本羊舌鲆

图为日本羊舌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印尼,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产量不大。

2

长冠羊舌鲆

图为长冠羊舌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波斯湾及红海,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亚。

3

多斑羊舌鲆

图为多斑羊舌鲆,俗名南洋达摩等、南洋羊舌鲽。分布于南达印度尼西亚南侧、北达日本南部以及海南省北部湾到广西、台湾及浙江舟山东海中部海区等,属于热带暖水性底层海鱼。

4

细羊舌鲆

图为细羊舌鲆,分布于东印度洋澳大利亚西部海域,栖息深度5-60米,体长可达13.1公分。

5

中间角鲆

图为中间角鲆,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區,西起西印度洋、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东加群岛。

6

凹吻鲆

大家来找茬——凹吻鲆在哪

图为凹吻鲆,俗名蒙鲽、残鲆、异鳞鲆,是天然的伪装高手,肉食主义者,捕食能力高超。

7

豹鲆

图为豹鲆,俗名豹纹鲽、比目鱼、扁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的热带水域。

8

繁星鲆

图为繁星鲆,俗名星鲆、繁星鲽。分布于西达东非及印度、南达印度尼西亚、北达日本南部以及海南岛东、广东及台湾等海区等,属于热带底层海鱼。

9

大口长颌鲆

图为大口长颌鲆,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包括西太西洋:几内亚湾至南非;东大西洋:美国佛罗里达至巴西;以及印度-太平洋:非洲东岸至日本。

10

多齿日本左鲆

图为多齿日本左鲆,体呈枪尖形。

11

北原左鲆

图为北原左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南非、日本及台湾。

12

小头左鲆

图为小头左鲆,分布于南达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以及海南省、两广到台湾、浙江等。

舌鰨科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种可进入淡水流域生活,属小型至中大型鱼类。体似长舌形,极度平扁。双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小而靠近。

1

短吻三线舌鰨

图为短吻三线舌鳎,俗称箬鳎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由印尼至日本及韩国等。

2

印度舌鳎

图为印度舌鳎,是暖水性近海中等大底层鱼。国内分布于台湾北部到广东等海区;国外达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半岛东岸。

3

双线舌鳎

图为双线舌鳎,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由波斯湾至印尼、菲律宾,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

4

窄体舌鳎

图为窄体舌鳎,俗名鞋底鱼等、箬板鱼、鳎目、牛舌。分布于东达朝鲜西部以及珠江口附近到河北、辽宁等近海及江河下游等,属于暖温带浅海底层鱼。

5

断线舌鳎

图为断线舌鳎,别名沙鳎。呈长椭圆形,有眼侧有中轴线及腹缘和背缘侧线3根,无眼侧无明显侧线。有眼侧黄褐色。分布区域南达菲律宾、北达朝鲜及日本以及广东、福建、台湾到浙江南部等近海。

6

焦氏舌鳎

图为焦氏舌鳎,又名牛舌、龙舌、扁鱼、皇帝鱼、比目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韩国、日本南部至南中国海海域,栖息深度20-70米,体长可达24公分。

7

格氏舌鳎

图为格氏舌鳎,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从波斯湾至台湾海域,栖息深度24-204米,体长可达60公分。

8

东方无线鳎

图为东方无线鳎,俗名东方鞋底鱼、牛脾、东方无线舌鳎。分布于东达日本南部以及南海北部到黄海东部等,属于亚暖水性底层海鱼。

右口鱼

鲽科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之温热带海域,有些则分布于北极地区。体橢圆形或卵圆形,极侧扁;两眼皆在体右侧,偶有逆转型。

1

格陵兰大比目鱼

格陵兰大比目鱼学名马舌鲽,又叫鸦片鱼,是鲽科的一种,见于大西洋北极和近北极水域,可长约100公分(40寸),体色淡褐或淡黑,但与大多数其他比目鱼不同,鱼体两侧都有颜色。

2

大西洋大比目鱼

图为加利福尼亚牙大比目鱼,学名庸鲽这类鱼产于加利福尼亚沿海,体灰褐色,最大体长约1.5公尺,重达27公斤。

3

太平洋大比目鱼

图为太平洋大比目鱼,学名狭鳞庸鲽,这类鱼体型较小,且较细长,产于北太平洋两侧,双眼侧呈绿褐色,可重达213公斤。

4

虫鲽

图为虫鲽,国内分布于台湾以北到河北, 辽宁诸海区,国外分布于北达朝鲜及日本(北海道)。底栖性,有如枯叶般,不容易被发现。以波浪运动來游泳。主要以底栖性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2

木叶鲽

图为木叶鲽,别称铁仔、猴子鱼、八甲鱼、溜仔、砂眼、豉轮,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其中黄海、渤海产量较多。

瓦鲽科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主要在深海。体稍延长,侧扁。两眼均在右侧,两眼相接。口小,倾斜。

1

双斑瓦鲽

图为双斑瓦鲽,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的深水中,我国南海。较罕见魚种,偶为底拖网捕获。

冠鲽科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较深水域。体橢圆形,极侧扁;两眼皆在体右侧,口小。全世界3属约20种。

1

舌形斜颌鲽

图为舌形斜颌鲽,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台湾至澳洲。

2

冠鲽

图为冠鲽,俗名白须公、冠汉鲽、丝翅右鲽,鱼体极扁平,略呈卵圆形。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适合油煎。

3

丝鳍沙鲽

图为丝鳍沙鲽,分布于台湾西南高雄、东港及南湾等近海等。

4

长臂沙鲽

图为长臂沙鲽,俗名长鳍满月鲽,分布于印度洋北部以及台湾南部海区等。

5

三斑沙鲽

图为三斑沙鲽,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印度洋,东至夏威夷及社会群岛。

鳎科

广泛分布世界各海域,体橢圆形或卵圆形,极侧扁;两眼皆在体之右侧,偶有逆转型。

1

角鳎

图为角鳎,俗名角牛舌、角鳎沙、狗舌、羽条鳎,分布于西到印度半岛东岸、南非、南到泰国、北达日本南部以及海南岛、两广、福建南部及台湾等海区等,体长可达25厘米。

2

云斑宽箬鳎

图为云斑宽箬鳎,又名龙舌、鳎沙、比目鱼,为热带海水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从日本至澳洲西北部海域。本鱼体褐色,身体有大小不一、镶深褐色的环状斑。

3

东方宽箬鳎

图为东方宽箬鳎,又名比目鱼、宽箬鳎、龙舌、鳎沙,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从红海、波斯湾至东印度群岛、澳洲北部半咸水域、海域。栖息在沿岸沙泥底质底层水域,主要吃底栖无脊椎动物。

4

黑点圆鳞鳎

图为黑点圆鳞鳎,俗名圆鳞鳎等、花响、黑点鳎沙、沙鳎。分布于西达泰国、南达印度尼西亚、东到菲律宾、北达日本南部、台湾岛以及两广及海南岛等海区等,属于暖水性底层小海鱼。

5

卵鳎

图为卵鳎,俗名龙舌、鳎沙、比目鱼、土龟母、稔叶、猫利、稔子叶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巴基斯坦,东至菲律宾,北至台湾,南至澳洲。

6

异吻长鼻鳎

图为异吻长鼻鳎,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印度,东至萨摩亚,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这类鱼的体形较小,味道一般,经济价值不高,虽然可以食用,但因其体色斑纹较特殊,可以做为观赏鱼。

7

条鳎

图为条鳎,俗名花鰙鳎、花板、花牛舌、花鞋底、花利、虎皮、花条鳎、花手绢、猫利、九平分、万平分。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一带均产之,尤以东海产量最多。

8

眼斑豹鳎

图为眼斑豹鳎,俗名南鳎沙、拟无鳍鳎。分布于西达红海、南达昆士兰、东到萨摩亚、北到日本南部以及海南岛、两广及台湾等海区等,属于暖水性底层海鱼。

食用比目鱼

做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用鱼,比目鱼受到世界各地食客的欢迎,不管是欧美还是亚洲,比目鱼都是即实惠,又美味的绝佳选择。

欧美

北美洲地处辽阔,连捕捞到的比目鱼也个头惊人,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水产人熟知的大比目鱼(halibut),我要提问了:

大比目鱼=大个头的比目鱼?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将大比目鱼简单归纳为规格较大的比目鱼,但其实,大比目鱼和比目鱼在规格、齿形等都是有区别的:

大比目鱼(Halibut),是产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的几种比目鱼,尤其是庸鲽属内大型鱼类的总称,因此规格较大多数比目鱼大;

另外,大比目鱼的眼睛通常位于身体右侧,大多属于右口鱼。

这类鱼的寿命可以长达55年,个体重量通常为5-50公斤,长度超过2米。体型最大纪录是德国钓鱼者马尔科在挪威钓到了一条重达513英镑(约233公斤)体长9英尺(2米74)的比目鱼!

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大比目鱼

以上提到的太平洋大比目鱼、格陵兰大比目鱼和大西洋大比目鱼都是大比目鱼中比较常见的食用鱼种。

亚洲

在日本和台湾地区都有吃比目鱼的传统,但两地食用比目鱼的时间却有所不同,日本有句俗语“比目鱼是三月过后猫不理”,但在台湾,比目鱼在夏秋之际盛产。

日本人吃比目鱼有很多讲究,尤其以鱼鳍为上,口感清脆特殊。

比目鱼刺身

授权转载 | 新闻爆料、投稿 | 商务合作

声明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