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时代的珍贵异类 黑莓KEY2评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黑莓keyone配置 全面屏时代的珍贵异类 黑莓KEY2评测

全面屏时代的珍贵异类 黑莓KEY2评测

2024-07-01 18: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次KEY2与KEYone相比外观上变化不大,不同之处在于该机全键盘右下角多了一颗「魔法键」,按键面积增加了 19.8%。背面镜头也从 KEYone 的单镜头升级至双镜头,整体看上去线条更加硬朗。

当产品经理介绍黑莓 KEY2 的键盘是以 9900 为蓝本设计的时候,引发了全场最激烈的欢呼声,键盘回归了priv的磨砂设计避免了keyone指纹收集的尴尬,再加上据说近似9900得键盘手感,两样愉快的事情合在一起,那是真的爽歪歪。

KEYone 上体验的触摸+全键盘混搭交互模式也达到保留。除了此前就有的自定义快捷键启动 App、键盘触控板、控制指纹识别等功能,黑莓在 KEY2 上加入了一颗快捷键 Speed key(魔法键),配合自定义按键,可随意切换。此外,黑莓KEY2还在边框上设置了增强版的快捷键,可根据使用场景自定义任何相应功能。

黑莓KEY2的屏幕与KEYone几乎一致,另类的3:2比例,4.5英寸的IPS LCD,分辨率为1620x1080,适应起来并没有不舒服。只不过横屏看视频的话物理键盘部分还是有些碍事儿,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屏幕表现在默认情况下有些偏冷,对于极少部分朋友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当然在色彩调教方面,KEYone还是比较出色的,无论是看照片还是视频,KEYone的色彩表现都十分细腻。

黑莓KEY2系统 一切为了效率

要知道黑莓一直以来搭载的是自家的系统,但迫于市场的压力,黑莓作出了让步,放弃了自家的Blackberry10OS系统,转向了Android阵营。虽说是无奈之举,但也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最起码解决了软件生态的问题。黑莓KEY2采用最新的Android 8.1版本系统,整个系统趋于原生界面,效率和安全似乎已经成了黑莓的代名词。投奔Android阵营的黑莓依然坚持这个原则从设计之初就已经把增强型的安全性能融入到手机的每个细节之中,预装的BlackBerry DTEK程序全方位保护信息安全,每一项操作都在这套安全系统的监控之下。

黑莓KEY2中账户的概念是BlackBerry Hub,可以将用户来自所有账户的电子邮件、短信和即时通讯工具上的消息整合在一起管理,有效提升效率且保障安全。

黑莓 KEY2 提供了大量专属的软件,包括桌面 Launcher、整合消息中心 Hub、安全保护软件 DTEK、BBM(如果你是黑莓安卓手机用户一定不会陌生)、Privacy Shade、Password Keeper、Notabel等等……

Hub 消息中心集合了所有的提醒内容,包括来电、短信、微信以及各种 APP 的提醒。另外,支持在桌面状态长按设定的物理按键快捷进入APP,非常方便,比如我将K键设置成锁屏,W设置成微信等等,二十多个字母,足够你去记一阵子了。

黑莓KEY2配置 足够吃鸡却为更高效率

黑莓KEYone的配置被很多用户诟病,而这次KEY2采用了高通骁龙一代神U——660,运行内存也来到了6GB,64GB存储空间并提供TF卡扩展。这个配置足以应对当前众多游戏,但用KEY2玩横屏游戏的朋友应该还是少数的,毕竟实体键盘占用太多手部空间,体验并不好。

对于性能来说,一颗660的CUP足够应对KEY2的所用需求,我们就不对硬件进行测试。

黑莓KEY2拍照 双摄加持

黑莓KEY2采用了经典的广角+长焦解决方案,双1200万像素,主摄像头传感器型号为S5K3M3。,可以营造出比较柔美的背景虚化效果。,传感器为三星S5K2L8,从硬件参数上来看表现不错。得益于Dual PD技术,使用黑莓KEY2拍照时可以实现0.03秒的疾速对焦,夜景样张也会有不错的表现。

样张表现:(点击查看大图)

未开启自动HDR

开启HDR

从样张来看在日光下KEY2的表现相当不错,照片很锐,放大后细节表现出色。在夜间拍照时,对焦速度真的是很快,对暗部细节的保留表现的不错,在抑噪方面也超出了我的预期。

小结:

黑莓手机一直不缺少情怀,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等国际风云人物都是它的忠实粉丝。黑莓KEY2绝对是全面屏时代的珍贵异类,它依旧在固执的坚持全键盘设计。它是那么显得不符合当下潮流,但是又有那么一部分人对它的喜爱溢于言表。虽然这台硬派商务旗舰与那些“旗舰”相比,硬件配置并不旗舰,但对于KEY2来说,真的足够了。

KEY2的拥有者一定是有情怀的,有独特魅力的…每每从西服口袋拿出KEY2噼里啪啦打字时的情景,有哪个女人不心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